找准思维着力点 促进科学思维生长

来源 :湖北教育·科学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shicai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把固体放入水里以后》一课是三年级下册《固体和液体》单元中的内容,教材中安排了一个活动:通过选择一些生活中典型的物体分别放入水中,观察其沉浮现象,引起学生思考什么样的物体会沉,什么样的物体会浮。这样安排的意图是想让学生通过亲自观察物体的沉浮,知道重的物体不一定沉,轻的物体也不一定浮。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只是单纯地感知固体的沉浮现象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过于简单,没有挑战性。教材的内容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更想进一步探究沉浮究竟是否与物体的轻重有关,沉浮是怎么一回事。笔者认为学习不仅仅是完成教材的任务,当学生有学习的欲望时,更应该创造可以探究的环境,搭建探究的平台,促进学生的深层思考,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本节课,笔者找到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点,希望通过有结构的教学设计,真正促进学生思维的生长。
  精选实验器材,找准思维起点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是一种实践过程,而有效选用探究材料是基础和关键。一组好的材料能引起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它就像一只无形的手,引导学生走上认知、思考、探究之路。
  在这节课中,笔者选择了相同体积的铁块、铝块、塑料块和木块;两个大小不同的土豆(一整块土豆和一片土豆)、两根大小不同的蜡烛、一块橡皮泥。实验结果表明相同体积的木块、塑料块是浮在水面上的,铝块和铁块则是沉下去的,而与学生的预想产生矛盾的是:大小不同的两个土豆都是沉的(如图1)。
  在学生的原有认知中,轻的物体会浮,重的物体会沉。笔者选择了这样典型的材料,打破了学生原有的错误认知,从而引发起学生思维的矛盾:一片很轻很轻的土豆怎么会沉下去呢?这样就一下子找准了学生的思维着力点——物体的沉浮到底和哪些因素有关。
  精心设计实验,促进思维生长
  在找准了思维的起点后,教师就要抓住学生的矛盾,抽丝剥茧,通过递进的实验设计、有层次的问题指向,为学生的探究搭建“脚手架”,促进他们的思维向更深处发展。
  环节一:提出猜想,引出矛盾
  师:大家猜一猜,把木块、铝块同时放入水中,会出现什么现象?
  生:我认为铝块会沉下去,因为它重。
  生:我认为木块会浮起来,因为木块轻。
  师:你们觉得什么样的物体会沉,什么样的物体会浮?
  生:重的物体会沉,轻的物体会浮。
  通过这两个典型科学材料的引入,笔者了解了学生前概念中对沉浮的认识:沉浮由物体的轻重决定。由此抓住学生错误的认知点,设计出有思维含量的环节,从而突破学生的认知矛盾。
  环节二:巧设悬念,促进思考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块木板,和我们刚刚准备的铝块一样重,你能继续猜测一下:一样重的木板和铝块放进水里,沉浮会怎样呢?
  生:我还是觉得木块会浮,因为我平时看见木块都是浮的。
  生:我觉得可能都会沉,因为刚才铝块沉,既然它们一样重,木块也会沉。
  师:那我们来试一试吧!
  (实验结果是同样重量的木块和铝块,木块浮,铝块沉。)
  师:那沉浮究竟和什么有关呢?老师还提供了相同重量的橡皮泥,同学们可以捏成不同的形状放进水里试一试,找一找什么形状的橡皮泥是浮的?什么形状的橡皮泥是沉的?
  (学生动手实验。实验结果是排水体积大的橡皮泥,如船形、碗形的会浮,而排水体积小的会沉。)
  这个环节紧扣学生的思维着力点,通过观察相同质量的铝块和木块,一沉一浮的现象;相同重量的橡皮泥,形状不同沉浮也不同,引起学生的思考,让学生通过有层次的实验设计,思考物体的沉浮不仅跟质量有关,还跟体积有关——质量相同的情况下,体积大的物体会浮,体积小的物体会沉。
  此環节准确把握了学生的思维着力点,通过递进的实验设计为学生的思维搭建了“支架”,使科学思维的发展成为可能。
  环节三:动手实践,促进发展
  师:老师这里有几个一样大小的矿泉水瓶,里面装了不一样多的水,把它们放到水里会有什么现象呢?
  生:有的会浮,有的会沉。
  生:装水多的瓶子会沉,装水少的会浮。
  师:是这样吗?我们来验证一下。
  (实验结果和同学们的猜想一致。)
  生:质量轻的矿泉水瓶会浮,重的矿泉水瓶会沉。
  师:老师这里有比空矿泉水瓶更轻的物体——一粒橡皮屑,把它放在水里还是沉的。那么,在什么前提下质量轻的矿泉水瓶会浮,质量重的会沉呢?
  (学生动手实验,实验结果显示橡皮屑沉下去了。得出结论:相同体积的情况下,质量轻的矿泉水会浮,重的矿泉水会沉。)
  这个环节通过两个不同体积的物体相比,发现轻的物体不一定会浮;再通过两个同体积的矿泉水瓶相比,发现只有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质量轻的才会浮,重的会沉。
  儿童的智慧在他手指尖上,教师要为学生设计发展思维的实验,创设动手操作的环境,使学生在“动”中感知,在“动”中领悟,在“动”中思考,从而促进其思维的发展。
  精美“童画”展现,显现思维路径
  所谓“童画”,就是引导学生用自己理解和习惯的画图方式,把他们的认识、理解、猜想直观地表达出来,向同伴、教师展示他们思考的过程、思维的路径,促进学习的发生。
  1.“童画”展示,让想象“看得见”
  三年级的学生学习过程带有鲜明的直观性特点,对抽象的语言描述、复杂问题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困难。科学“童画”具有儿童画的直观展示作用,能清晰呈现出他们的设计过程。例如在思考将橡皮泥做成怎样的形状会浮时,他们画出了自己的思路(如图2)。
  2.“童画”预测,让推论“想得到”
  学习是一种自主、自觉的活动。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合理的推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大胆推理与预测,使他们能清晰表达自己的想法,再造科学知识生长的过程。例如在这节课中,笔者让学生猜想盖上盖子的矿泉水瓶子在水中的沉浮现象时,学生就画出了不同的想法,他们根据瓶子里水量的不同,画出了不同的沉浮示意图(如图3),并做出了合理解释,即装满水的瓶子会沉到水里,装有半瓶水的瓶子会悬浮在水中,如果瓶子里只有一点点水则会浮起来。
  3.“童画”建构,让知识“理得清”
  建构主义理论告诉我们,学习是学习者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将学生的知识和问题通过直观的图式呈现,能让学生有意识地提取旧知,自主参与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在学完这节课后,笔者尝试让学生用“童画”的方式来理解这节课的内容(如图4),这也为以后高年段的科学学习打下了基础。
  巧妙联系生活,拓展科学思维
  科学知识的学习,最终是为生活服务的。教学中,教师将生活与课堂相联系,既可以加强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运用,又可以拓展学生科学思维的广度,加深对科学知识的认识。
  师:同学们,我们学习了沉浮现象以后,想一想它在生活中有什么应用?
  生:我发现一块铁皮是沉的,而很重的轮船却是浮起来的。因为船的排水体积大。
  生:我发现潜水艇的原理就和我们学习的沉浮现象有关系。在体积不变的情况下,潜水艇加满水变重了,就会沉下去;把里面的水排出来,潜水艇就会浮起来。
  师:对呀,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物体的沉浮不仅仅和重量有关,同时还和体积有密切的关系。生活中,我们还可以用慧眼去发现更多和沉浮有关的现象。
  教材是载体,学生是主体。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笔者认为教师不仅要尊重教材的编排,揣摩教材的意图;更要研读学生学情,了解学生的已有基础,抓住学生思维的着力点,精心创造教学设计,激活学生的思维。我们要敢于突破传统、不断超越自己,促进学生思维成长,最终实现师生共成长。
其他文献
随着公众健康意识的提高和营养常识的普及,“吃糖过多不利于健康”的观念深入人心,“少糖”成了健康饮食的基本原则之一。“无糖食品”,也就成了健康饮食的一大方向。  不过,喜欢“甜蜜”是人类天生的口味偏好。很多人在口头上大谈健康,而在行动上却选择甜味。做出“无糖食品”并不难,但“无糖而甜”才是消费者真正的需求。甜昧剂从十九世纪就开始得  到应用  十九世纪末,糖精面世以来,“有甜味而不是糖”的甜味剂就一
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进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之一,而有效提问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课堂上,教师通过有效提问,能促进师生的互动,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帮助他们发展智力与能力,培养他们的高阶思维,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提问的常见问题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下文简称《课程标
继一、二年级教材送审之后,根据教育部《小学科学教材修订送审工作有关要求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我们对3~6年级的科学教材进行了全面修订。  根据通知要求,这次修订的目的是为了使教材的质量得到提升,具体要求是加强整体设计,遵循儿童发展规律。遵照这一目的和要求,我们此次修订的重点是以课程标准为核心,调整现行教材的框架结构和相关内容,提升和改进教学活动的原有设计。  教材框架结构和内容的调整  1.调
甘肃省静宁县城川镇大寨小学是坐落在西北黄土高原大山里的一所农村小规模学校。随着城镇化的进程和原有的生产关系的变革,它和中国大多数乡村小学一样,也面临着学校资源贫乏、教师职业倦怠、家庭缺少陪伴等突出问题,越来越多的家长带着学生“逃离”,使得学校规模越来越小。如何办好乡村小规模学校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新课题。  作为静宁县城川镇大寨小学的校长,16年来,我不断探索着乡村教育,希望这里的孩子能够得到全面发展
在中国,对于牙齿的保健并没有引起大家的重视,甚至很多人一辈子都没有去过一次口腔诊所,更别说口腔检查了。在美国,牙齿像奢侈品一样,被视为身份和生活态度的外在表现,甚至把牙齿美丽看成是一种文明象征的重要部分,将口腔健康提升到这样的高度,或许中国的很多人都觉得不可思议,但其实牙齿的健康对我们来说是很重要的。  牙齿的重要性  有一口美丽洁白的牙齿能够增强人对于自己的自信和魅力,能够积累人脉和交际有直接的
【摘要】本文立足高校实际,结合现阶段高校会计档案管理现状,对高校会计档案电子化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并以山东大学为例,有针对性提出电子会计档案发展路径。文章结合现代电子信息技术,从管理模式、技术层面及安全问题等方面,提出电子会计档案管理的实现机制,以全面完善电子会计档案管理工作,旨在保证会计档案管理的科学规范。  【关键词】高校;会计档案;电子化;路径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数据管理、网
【摘要】本文首先详细分析了机关事业单位文书档案管理现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不重视文书档案管理工作、文书档案管理工作缺乏强效性、文书档案的管理方式落后,之后探讨了提高机关事业单位文书档案管理的途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加强宣传文书档案管理的价值、加强文书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在文书档案的管理工作中应用信息化技术。通过分析和探讨,希望能够为以后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机关事业单位;文书档案管理
出生于山东潍坊的王晓燕,从小就是一个安静乖巧的姑娘,在外活泼好动的她在家却喜欢一个人写写画画。小时候的王晓燕画画并没有明确的目标,她总是随性的选择画一些身边的物品,她觉得这是童年最难忘的乐趣之一。到了上学的年纪,王晓燕开始学习识字,随着认识的汉字越来越多,她慢慢陷入到书法的魅力当中。王晓燕回忆道,“小时候我的父亲可以说是我的第一个书法老师,我觉得他的硬笔书法写得非常端正,我经常会去临摹父亲的笔迹。
《为“房间”点亮两个小电珠》是在大象版《科学》教材三下第五单元《电与我们的生活》教学基础上设计的一节实践课。  有关本课的研究,我们早在2012年就开始了。一路走来,我们对本课进行了多次改变,教具也进行了多次更新换代:从第一代在实验桌上实验操作,到第二代便于展示交流的“自制电学实验盒”,再到第三代能够为学生创造更多自主实验空间的“折叠小白板套装”,这些更新和改变,都是为了能给学生带来更好的学习体验
一、教学分析  《吹泡泡学科学》是小学生学习科学课的起始课。准确把握科学课程标准,理解课程目标和灵活使用课程教材,将对学生今后的科学学习产生深刻的影响。“吹泡泡”是孩子非常喜欢的一种小游戏,它不仅是孩子们感兴趣的,在生活中可以尝试着做的,而且还蕴含着许多科学现象和科学原理。  一年级学生进入小学学习,对新的学习和生活充满了好奇,这是他们学习科学的动力。但他们年龄小,存在好动、易兴奋、易疲劳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