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唾液

来源 :大自然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ba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交流,疗伤,杀死敌人,唾液具有神奇的功能;在生物进化演变过程中形成的唾液的多样性甚至可能在拯救人类生命中发挥作用。
  
  唾液作为一种自然物质,常被人们无视它的存在,在文明世界文雅的谈话中人们经常避免提及它。不过,对自然充满好奇的科学家们在谈论唾液时总是兴奋不已。
  事实上,正常的唾液分泌远不仅是为了湿润嘴唇,唾液是一种相当复杂的生物液体,有着了不起的自然历史,它的作用更是明显而必要:滋润口腔,帮助消化,保护牙齿免受龉齿伤害,湿润味蕾,缓冲口腔内微生物的不断攻击。除了这些基本作用,唾液还向我们显示了巨大的多样性,尤其是符合不同物种饮食习惯的特殊适应性。
  长颈鹿的唾液黏稠浓厚,能在口腔表面形成一层厚厚的保护膜,确保在咀嚼荆棘类植物的情况下不伤害口腔。吸血类动物如吸血蝙蝠、蚊子以及多种扁虱,在进化过程中很神奇地在唾液中形成了抗血凝物质,这有助于它们在寄主身上持久地吸食血液。世界上最大的蜥蜴科动物科莫多龙的唾液中含有15种以上传染介质。人或动物被科莫多龙咬伤后并不会立即倒地,但此时唾液中的病菌正在悄悄侵蚀被咬者的身体,不久后,被咬者就倒地毙命。从唾液中分泌出的激素还在猪等一些动物追求“爱情”时发生作用。
  一种液体集中了这么多功能,这让进化生物学家颇感兴趣。相比其他器官,唾液腺进化得相当快。在许多物种与对手竞争、适应新的生态环境的过程中,唾液腺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对唾液的研究还给医学带来很大希望。非人类唾液中所含的丰富蛋白质有助于治疗糖尿病、中风及其他疾病。对人类唾液的研究结果更激动人心:唾液有可能成为一些疾病的定性诊断工具,这样可以避免抽血等带来的风险及不适。
  人类有四种唾液腺,其中有三种是哺乳动物普遍拥有的:位于前下臼齿相对位置、基本与耳垂平行的腮腺,能分泌一种稀薄的、含有丰富抗菌蛋白质成分的水状物质,能使牙齿矿化位于口腔后部喉咙以上卵状结构的颚下腺,能产生一种黏稠的液体,帮助润滑喉咙和口腔;位于口腔后部的一对杏仁状结构的舌下腺,能产生类似颚下腺液体的分泌物。人类的第四种唾液腺由分布在舌头和口腔内部的上百个微小的睡液腺组成,其分泌物对湿润口腔及避免口腔受到感染起重要作用。所有这些被统称为唾液的分泌物其成分99%是水,另外还含有多种生化物。
  有两位美国生物学家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对各种蝙蝠的唾液腺进行研究。他们发现,有800多种蝙蝠能够适应从水果、花蜜、花粉、昆虫到血液等不同的食物,掠食能力超强。多数蝙蝠拥有两组颚下腺,部分蝙蝠的嘴皱角也有唾液腺。这些额外的腺体有着很多作用。比如,白翼吸血蝙蝠拥有一对额外的腺体,能分泌恶臭的液体以避免受到外来攻击,这一点类似臭鼬。又比如,食蛙蝠的唾液腺能分泌一种有毒蛋白质,可抵挡蛙类皮肤中所含的致命毒素。
  新大陆食果叶鼻蝙蝠原本是一种食虫蝙蝠类,现在已经适应食用水果或血液。令科学家感兴趣的是使食果叶鼻蝙蝠得以进化的唾液腺与其食虫亲戚的唾液腺在结构及作用上存在区别。
  研究发现,最初开始适应现在的食物源时,食果叶鼻蝙蝠的唾液腺承受了相当大的压力。比如,因饮食发生变化,腺体必须抗击那些入侵机体组织的陌生病菌。又比如,由于早先食用昆虫,蝙蝠能够依靠食物所含的丰富蛋白质存活,当食物转向水果时,由于水果中蛋白质含量相当低下,还含有阻碍消化的单宁酸,因此它们必须吃大量的食物并迅速消化,才能吸取生存所需的足够蛋白质。因此唾液腺必须应对那些新奇的营养物质。生物学家认为,蝙蝠之所以能够适应这些变化,是唾液腺中那些早先潜伏的基因被突然激活的结果。
  唾液对其生存起决定作用的动物还有扁虱。养狗的人都清楚,扁虱靠寄主血液中的营养物存活。有证据显示,扁虱的唾液也经历多次进化,可以对抗寄主血管的天然保护。
  进食速度缓慢的硬壳扁虱吸附到寄主身上时,分两步吸食血液,开始先吸一点,然后在伤口处释放出一点唾液。硬壳扁虱的唾液中含有一种蛋白质,能阻止血小板聚集愈合创口。同时,扁虱唾液中的其他蛋白质能降低寄主免疫系统中的一些主要蛋白质的活动性,从而避免寄主伤口发炎。这样,当寄主的血液系统受到入侵时,其免疫系统的警报并不会拉响。结果是,当被硬壳扁虱咬一口时,寄主可能会感到有些痛痒,但不会在意,扁虱也因此能在好几天不被发现的情况下从容进食。
  进食速度很快的软扁虱则采取了不同的方法。当它们吸食寄主血液时,其唾液中含有的蛋白质能加快血流速度,保证在被发现前能最大限度地饱吸一顿。
  唾液的自然修复特点同样吸引了医学界。1995年,委内瑞拉的工作人员从普通吸血蝙蝠的唾液中分离出了一种不同寻常的成分,能够非常有效地防止血液凝块,这一发现可以为治疗中风提供新的方法。
  2004年,美国一家医药公司公布了从大毒蜥蜴唾液中提取的一种药物的临床试验结果。这种动物一年只吃三餐,其奥秘就在于其唾液中的蛋白质有助于长期维持血糖的稳定水平。这种特性有助于控制人体的血糖水平,为治疗糖尿病提供新的手段。
  那么,人类自己的唾液怎么样呢?正在进行的一项新计划有望建立一份包括各类唾液蛋白质在内的目录,以探寻使用唾液代替血液测试体内酒精、毒品及艾滋抗体等含量的方法。
  唾液的这些优势是否已经让你觉得它不那么讨厌了呢宁希望人们颇为抗拒的这种液体在将来会因其独特性而受到重视。
其他文献
2003年7月,美国匹兹堡大学的瑞安·斯克兰顿博士领导的一个多国科学家小组宣布,他们发现了宇宙存在暗能量的证据。  2005年2月,一个由英国、法国、意大利和澳大利亚等国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宣布。他们在距离地球2000万光年的室女座发现了由暗物质组成的星系。宇宙学家认为,这个重要发现是宇宙学研究的一个重大突破。世界各大媒体都对此作了详尽报道。  也许你们会问:暗能量是什么?暗物质是什么?欲知答案还
期刊
时隔600年人们开始3-对法罗斯灯塔的全面考古调查。  被誉为“世界古代七大奇迹”之一的法罗斯灯塔,据信是在一次大地震中倒塌的。在倒塌之前,它伫立并惊撼世人达几百年之久。它倒塌之后,人们在它的废墟之上兴建了一座中世纪要塞。不过,这座要塞如今也如泥牛入海,渺无踪迹。由于埃及政府禁止在亚历山大城附近的地中海潜水,所以考古学家一直无法全面(此前有局部的探测)探索这片海底的奥秘,直到1997年,情况才发生
期刊
走进保护区    夜里,在科考队宿营的村庄下了一场暴雨,随之而来的洪水淹没了村里的玉米地、香蕉林,甚至还淹没了河边的吊脚楼。两米高的小树完全被淹没在水下,飞鱼像鸟儿一样从枝杈间飞过。闪电撕裂了天空,粗大的树枝被劈作数段,连同上面的动物一起被洪水冲得无影无踪。  室外的黑夜充斥着各种声音,风声、雨声、尖叫声,此起彼伏。如果你仔细倾听,在这各种声音之中偶尔还夹杂着一种悦耳的啼叫声,“咔、哈哈”,就像一
期刊
编译 张 颖  动物世界是缤纷多彩的,这里有忠贞不渝的爱情,有无怨无悔充满爱心的亲情,当然也有将爱情当儿戏的“花花公子”和红杏出墙的“多情妻子”……这些到底是为了什么?    一妻多夫的喇叭鸟    在秘鲁马努国家公园里栖息着一种热带鸟类——喇叭鸟,喇叭鸟的家庭结构非常有趣,是一种一妻多夫的家庭结构,由一只处于支配地位的雄鸟和雌鸟以及几只无血缘关系的处于从属地位的雄鸟和雌鸟组成,所有的雄鸟只能与这
期刊
编译 吴再丰  鼻行动物的故乡  在南太平洋哈伊艾伊群岛上生息着一种奇妙的哺乳类动物,它们的奇形怪状远远超出人们的常识——脑袋朝下、尾巴朝上,倒着走路,这群另类的精灵在动物分类学上被称为“鼻行类动物”。  位于南太平洋的哈伊艾伊群岛,于1941年由瑞典人谢姆维斯特发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谢姆维斯特从日本战俘营里逃脱,漂泊到了哈伊艾伊群岛中的哈伊达迪菲岛上。这是一个南北长32千米、东西宽16千米的
期刊
伫立在这片荒漠中,很难用语言来描述当时的感受。每个人的脸上都流露出被历史强烈震撼之后的肃穆与感动。寂静的大地,没有人愿意打破那一刻的沉寂,在光影的变幻之中,这座古城将我们带入远古的怀想。  ——作者    第一日好事多磨    春节期间的拍摄行程,原本我早就安排好了:大年初一从乌鲁木齐出发直奔伊犁,把天山林场和大草原的雪景拍个够!谁知道计划赶不上变化。  年前突然接到好友的电话,他已经办到了我们去
期刊
编译 魏明  考古发现证明,史前的地球上曾经生活着一些“巨无霸”,包括恐龙以及恐龙灭绝后兴旺起来的巨型哺乳动物。但是,在今天的地球上,无论是大陆还是岛屿,大型动物的数量和种类都是十分稀少的。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史前巨型动物的消失呢?    在个头这个问题上,很多人都以为个头越大越好。没错!大个子们总是能独霸水源和食物,而且少有天敌,能活得更长久。但让人颇为费解的是,事实上,大型动物的数量和种类却是少而
期刊
动物界的历史主要有三个大的时代:首先是生活着盾皮鱼类和巨型昆虫的古生代;然后是以“恐龙时代”著称的中生代(6500万年前发生了一次小行星撞击地球事件,它宣告了恐龙时代的终结);从那场浩劫的灰烬中产生了我们今天仍生活在其中的新生代,这就是“哺乳动物时代”。新生代的主宰是中生代生活在地球上的一群体形较小、身上长毛的早期哺乳动物,  它们是现代哺乳动物的祖先。在恐龙称霸时代,它们只能在缝隙中苟且偷生,恐
期刊
1995年8月,由中法岩溶专家组成的一支科学考察探险队在重庆奉节发现了一条巨大的地下暗河。到2004年8月,历经10年艰辛的实地探查,人们终于找到了这条暗河的源头,初步弄清了河道结构、延伸位置以及暗河出口,并确认是一条世界级的特大暗河。  本刊特约这支中法科考探险队的中方队长万新南教授撰文,为我们讲述科考探险历程并介绍这一奇特的地下世界。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这是古人描
期刊
读了本刊2005年第2期文章《植物的智慧》的读者都知道:植物不仅能“看”、能“睡”、也能“吃”。那么,植物能“行”吗?回答是肯定的。植物不仅能行,有的植物甚至还是令许多动物也望尘莫及的旅行家。    植物缺少运动器官,更没有演化出神经系统,那么,如何能像人和其他动物那样到处旅行呢?确实,我们周围的花草树木经过数亿年的演化历程,早已失去了其低等祖先在海洋中生活时可以靠自身的鞭毛摆动或海水的流动而四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