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至简真语文

来源 :江西教育B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songzhao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崔峦老师曾指出:“我们欣赏并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真真切切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语文教学如何倡简,如何让教学回归“语”和“文”?近日,笔者看了特级教师于永正《祖父的园子》一课的教学实录,醍醐灌顶,如沐春风。于老师这堂课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过多依赖电教媒体,也没有跌宕起伏的环节设置,而是按照学语言、练表达的目标指导学生扎扎实实地写字、说话、朗读、作文,教的全是“语文”,平平常常,简简单单。让人不禁心生感叹:大道至简,乃真语文也!
  细处入手写好字——简单中显深度
  师:书都读了吧?(生:读了)课后有7个生字,练写了吗?(生:没有)打开书,请你认真观察这7个生字,看怎么写才能写得规范。(生观察)下面,我们来听写其中的几个生字。
  (生在黑板上听写:帽、韭、抛)
  师:我们先来看“帽”字。最后一个同学写错了,错在哪儿呢,请大家仔细观察。“帽”字右边的上半部分是个“冃”。最初“帽子”的“帽”就是这样写的。“冃”是个象形字(画图),“冃”下面是个“目”。可以看出“帽子”是戴在眼睛上方的,也可以说是戴在头上的。这个字是会意字。为什么加个“巾”旁,因为在古代,男人和女人都喜欢扎头巾。抬起手来,和老师一起写。注意“冒”字上边的最后两横不能沾到两边的竖,下边的“目”要写得窄一些。拿起笔来,再写一遍。
  (生写)
  师:你看,这个同学写的“韭”字,是不是写得太胖了?估计韭菜施的化肥太多了。(生笑)“韭”字第一竖要略短一些,第二竖略长,注意两竖之间的距离,这样写起来才苗条。最后一笔横要长。现在,拿起你的笔把这个字重写两遍。
  (生写)
  师:“抛”字更难写。这个字要注意横和竖的起笔。左边的横略高。右上最后一撇,要略高于左边。请大家把这个字对照例字重写两遍。
  (师范写,生临写)
  导入新课后,于老师先让学生认真观察生字,然后通过听写来检测生字的掌握情况,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写字。这样的教学看似简单,实则大有深意。其一,高年级的写字教学教什么?应该教难写的、易错的、带有规律性的知识。于老师把听写引入课堂,有针对性地筛选出“帽、韭、抛”三个难写的、易错的生字进行重点指导,提高了识字效率。第二,从细处入手,抓住关键笔画进行点拨,并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指导学生把汉字写正确,写规范,写美观。最精彩的便是“帽”字的教学。“帽”字右上角的“冃”中间两横不能连到两边,这是最容易被学生(也包括部分教师)忽略的地方。于老师利用字理教学法,通过画图的方式,不仅让学生直观掌握了“帽”字的正确写法和它的形义来源,而且彰显了汉字的文化魅力,激发了学生识字的兴趣。可以说,于老师既是在教写字,也是在传承中华文化。
  层层递进说好话——简练中显高度
  师:当我们走进祖父园子的时候,用心看,说说你看到什么。不用心的同学,肯定会站起来把写在黑板上的词语念一遍。动脑筋的同学能够用几个词语来概括。
  生:我看到两个人、蔬菜、昆虫和动作。
  师:再仔细地思考。比如,看到的狗尾草是蔬菜吗?
  生:是植物。
  师:你很聪明,掌声响起。(生鼓掌)还看到了什么?
  生:我还看到了许多动物和一些事情。
  师:谁连起来说说?
  生:走进祖父的园子,我看到了许多植物、动物,还有两个人和他们做的一些事。
  师:这就叫会看、会想和会说。如果只用一句话来概括,该怎样说?
  生:走进祖父的园子,我看到了许多事物。
  师:下面,我找一个同学到台前和老师对话。(一生上台)我要求先总说,再具体地说。清楚了吗?(生点头)走进祖父的园子,你都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许多事物。
  师:你都看到了哪些事物?
  生:有植物、动物和两个人,还有他们做的一些事。
  师:此时要有掌声。(生鼓掌)请你再告诉我,你都看到了哪些动物?
  生:我看到了蜂子、蝴蝶、蚂蚱、蜻蜓,还有虫子和鸟。(师插话:只说三四个,后面加上一个字就行了)我看到了蜂子、蝴蝶、蚂蚱等。
  师:走进祖父的园子,你都看到了哪些植物?
  生:走进祖父的园子,我看到了小白菜、谷子、狗尾草等。
  师:看来,学会说话真的很重要。
  于老师以问题“当我们走进祖父园子的时候,用心看,说说你看到什么”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展开对话交流。一段很简练的说话训练,表面看是在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其实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于老师要训练的是学生的思维和语言,为他们语文能力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首先是锻炼概括能力,要求学生把看到的“用几个词语来概括”。学生从文中提取出来的词语是零散的,没有规律的,在于老师的步步引导和点拨下,他们按照类别概括出了“植物、动物、人物”。于老师没有就此打住,而是进一步提高了难度:“如果只用一句话来概括,该怎样说?”引导学生又把“植物、动物、人物”高度凝练成“事物”。第二,也是最高明之处,于老师通过对话,把“事物”又具体到“人物、动物、植物”,然后又具体到植物有哪些,动物有哪些,进行了“先概括后具体”的句式训练,让学生学会了表达。上述教学片段的训练从提取信息到概括词语,再到“先概括后具体”的句式表达,由易到难,层层推进,充分体现了于老师在语用训练方面的匠心独运。
  寓庄于谐读好书——简朴中显温度
  师:请大家默读课文,看看在这些趣事里,作者把哪一件事写得最具体。
  生:我认为作者把“铲地”这件事写得最具体、最有趣。
  师:从这件事也能看出祖父对作者的包容、宽容和宠爱。下面,我们就来读一读,看看作者是怎样来写这件事的。(生自读)
  师:我想请一个同学和我比赛朗读。(一生站起来)你先来,还是我先来?   生:老师,您先来。
  师:我相信你有些地方读得比我好。
  (生读描写“铲地”的段落)
  师:你读得很好,没有一点错误。这一点,我肯定比不过你,但从人物说话的语气上我能比过你。下面,你看我是怎么通过人物说话的语气来表现祖父的包容、宽容和宠爱的,又是怎样通过语气来展现“我”的天真、淘气和固执的。(师范读)在读书时注意人物说话的语气,祖父的包容、宽容和宠爱才能表现出来。请同学们再好好地练习读这几段文字。
  (生练读)
  师:下面,我请一个同学和我一起表演“铲地”。(一女生上台)你选哪个角色?(生:祖父)你一上来就想当长辈?(生大笑)这样吧,你先当文中的“我”,演好了,我再让你当长辈。好不好?
  (师生表演)
  “铲地”是本文写得最具体的一件事,最能表现祖父的包容、宽容和对“我”的宠爱。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这一主要事件,体会祖父的情感,于老师没有就课文内容提任何问题,而是采用最简单、最朴素,也是他最擅长的朗读法,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体会。在指导朗读时,他没有从技巧层面上去要求学生怎样读,读出怎样的感情,而是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采用学生练读、教师范读、师生表演读的方式,抓住祖孙对话,通过表情朗读来突破难点,引导学生读出人物说话的语气,读出自己的感悟。于老师寓庄于谐,寓教于嬉,就像一个大孩子一样,始终蹲着身子,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来调动学生的兴趣,拉近与他们的距离。他的课有情有趣,时时洋溢着温馨和欢乐。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提升了语文能力,而且得到了艺术的享受。
  读写结合作好文——简约中显厚度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从童年记事的那天起,你有哪些趣事,选择一件写下来。在写之前,我们迅速默读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来写“铲地”这件事的。
  (生默读)
  生:是通过我与祖父的对话来写的。
  师:看来,趣在语言里,趣在对话中。因此,第一要关注语言,关注对话。那么作者又是怎样来写对话的呢?
  生:是分段来写的。
  师:你说的话为一个自然段,我说的话也为一个自然段。这样写,看起来是多么清晰、清爽。第二要关注细节。你看,课文第四自然段,有一个字把祖父对“我”的宠爱淋漓尽致地写出来了。哪个字?
  生:“拔”字。
  师:是呀,把锄杆“拔”下来让自己的孙女铲,哪有这样的祖父?多么宽容的祖父!接着作者又写了一个细节,她把谷穗铲掉了,祖父不但不生气,反而怎样?(生:笑)你看,这是多么宠爱她的祖父!当她把狗尾草抛给祖父的时候,祖父是怎样把她叫到自己的跟前的?(生:是慢慢地)这就是作者描写的一个重要细节。你看,多么慈爱的祖父呀!下面,拿起你的笔,像作者那样写一件你童年的趣事。老师也写了自己的童年趣事,等会儿你读给我听,我读给你听,我们来比赛一下。
  (生写)
  师:你来读一读你的习作。
  (生读自己的习作“送书”)
  师:下面,看于老师写的。请一个同学替我来读。
  (屏幕显示“礼物”,一生读)
  师:我还写了一篇文章——(屏幕显示“欢欢”)
  (生边读边笑)
  师:同学们看于老师是怎样写这件趣事的。一是关注对话,对话要分段写;二是关注细节,尤其是通过动作来表现人物。课后,请大家读《呼兰河传》,里面还有一些童年的趣事。把这些童年趣事找出来,画下来,在班里开个朗诵会。书读多了,你自己的童年趣事也就会写了。
  课文是最好的范文。于老师引导学生由读趣事到写趣事,说明他始终关注学生的言语表达,注重读写结合。在上述教学片段中,他先要求学生再次默读文中“铲地”这一趣事,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课文表达方面的特点,即关注对话,关注细节。然后布置学生写自己童年的趣事,在仿写实践中巩固学到的写作方法。可见,于老师的随文练笔并不是机械套改,也不是简单移植,而是真正把读与写融为一体了。更令人赞叹的是于老师事先写了两篇有关趣事的“下水文”,在学生读完习作后投影出来,和学生分享,让他们进一步掌握写好趣事的方法,积累书面表达的经验。如此一来,这段简约的随文练笔也就变得厚重起来了。(作者单位:江西省婺源县江湾小学)
  责任编辑 徐纯军
  E-mail:jxjyjxsxw@126.com
其他文献
每个人都拥有两个世界,一个是物质世界,另一个是精神世界。与此相应,人的成长也有两个方面——身体的成长和精神的成长。而“教育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李政涛教授的《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一书,就是在告诫和激励我们教师,要建设好自己的精神家园,努力促进自己的精神成长,成为一个精神富有的高贵之人。  诚然,当前的教师特别是广大中小学教师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尚谈不上理想,但李政
期刊
我职业生涯的起航点是一所乡村小学。一排两层楼的教学用房,前面一片三亩见方的砂石操场,东侧一排昏暗破败的宿舍楼,几棵梧桐掩映,构成了她所有的空间布局;约莫十一二个班五六百个学生,外加三十几个老师,便是她全部的内涵所在。  那些年,我家住汪家整坞。没有摩托,每个清晨的七点,我准时蹬一辆咯吱作响的永久牌自行车,碾过七里马路的风霜雨露,去赶第一节早读课——新任的教师,总是当班主任,也总得在早读课前到班。 
期刊
特级教师盛新凤和薛法根在《番茄太阳》课堂结尾教学上既有不约而同的地方,也有明显迥异的差别。在对比中能带给我们很多有益的思考。  (盛新凤)  (观看录象,屏幕上出现作者卫宣利,她说:“同学们好!我是你们盛老师的朋友……”)  师:看了后,和你想象中的一样吗?虽然卫宣利阿姨某些地方不太方便,但是她始终没有停下手中的笔。最近,她又写了两个作品,老师截取了其中的一段。  (课件出示。片段一:如今,十年的
期刊
都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固然没错,但作为一节充满魅力的课堂教学,它不仅要有良好的开端,更要有独具匠心的结尾。因为只有匠心独运的结课才能让听课师生回味无穷,受益匪浅。现在就让我们来欣赏,特级教师于永正《林冲棒打洪教头》的教学,给我们它所展现的功底深厚的结课艺术。  【教学片段】  (于老师引导学生通过抓重点段和关键词,充分体悟到林冲的“礼让”“忍让”“谦让”“宽让”,进而上升到“温良恭俭让”是
期刊
最近,听了江苏省著名特级教师许卫兵老师的“认识小数”一课,感觉许老师的课像一道清澈的小溪那样纯净、清亮、温润,给人简洁、舒爽的感觉。因此,我对数学课有了一种新的认识——数学课,美在简约。  师:许老师到了扬州后,到超市买了一些东西:美工刀、铅笔、橡皮等,用了多少钱呢?(课件出示铅笔)买铅笔用了0.4元,知道这是什么数吗?  生:小数。  师:没见过,你怎么知道它叫小数的?  生1:老师以前提到过。
期刊
华应龙认为“融错”是把学生违背教学结论、思想方法、元认知规律的看法、想法、说法、做法等融化为教学资源,为达成教学目标而开展的师生互动的教学策略。华老师在教学“解决连乘问题”这节课时,通过“融化计算错误, 唤醒已知;融化主观错误, 建构新知;融化策略错误,巩固认知”三个教学活动,让学生寻找数量关系,经历、体验和构建“连乘”数学模型,掌握连乘步骤,叙述解题思路,享受成功乐趣。课堂上,华老师唤醒学生的已
期刊
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这就要求教学素材要贴近生活,贴近儿童,形象具体。江苏省著名数学特级教师许卫兵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富有“数学味”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寻找、发现数量间的关系,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真是美不胜收。  联系儿童生活,感知数量“关系”  师(课件出示交通标志牌):在路上开车,常常看到路边有这样的交通
期刊
在给我留下较深印象的初中教师中,不得不提一下政治老师秦守桧。秦老师不仅知识渊博,而且幽默风趣,他的课堂让感觉到的是说不尽的舒适和轻松。  第一次上初中政治课,秦老师穿着涮洗得失去原色的T恤衫,下身配了一件浅黑色的直筒裤,戴着一副映着许多光圈的近视眼镜。外表带着几分土气和滑稽。  “我姓秦,名字叫守桧。”声如洪钟。当秦老师做自我介绍时,后座的一位学生哑然失笑。“名字有点邪,和行贿受贿联系起来了。老人
期刊
课堂教学不只是“教师的独白”,而应当是“智慧的对话”。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做到“教师语言艺术”和 “教学巧妙设计”的“两美”合一,就是一堂好课。笔者听了唐光东老师的一节 “掷一掷”综合实践课感触颇多,深深地认识到,“教师语言艺术”在促进学生数学思考以及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方面起着关键性作用,而“教学巧妙设计”对培养学生数学逻辑思维的形成以及数学知识系统性的概括起着主导作用。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欣赏这节课的
期刊
笔者这里所说的“资深小语名家”指的是那些知名度高,教学经验早已在教学改革中产生广泛影响,且根底深厚,熔铸中外,富有时代精神的语文教育专家。文中所列的七位小语名家,有新中国第一代特级教师,号称教坛“三姐妹”的斯霞、霍懋征、袁瑢;有小语界名震遐迩的“四条汉子”贾志敏、支玉恒、于永正、靳家彦。这些人之所以称得上小语名家,是因为他们课上得好,教学艺术精湛,教学效果显著,对语文教育事业一往情深。下面撷取他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