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最有效的学科之一,如何把"三创"(即创新意、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变成可操作的数学课堂教学呢?这就迫切需要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尽量为学生的创新创造条件。
一、"创造"出有利于创新的课堂教学氛围
1、创设情境。和谐的富有创造性的情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条件。教师要倾注极大的热情,把每一节课都当作一份珍贵的礼物奉献给学生,用真挚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我听过一节"小数的性质",教师设计了一个有趣的问题:谁能在2、20、200后填上适当的单位,并用等号将它们连起来?学生感到很新奇,纷纷议论,有的说加上米、分米、厘米,可得2米=20分米=200厘米;有的说加上元、角、分,可得2元=20角=200分。此时,教师提出能否用同一单位把上面各式表示出来,于是学生得出2元=2.0元=2.00元.对于这几个数之间是否相等,正是我们要学习的小数的性质。这样创设情境,形成悬念,培养学生对知识探究的能力和习惯。
2、鼓励创新。学生思维活跃,见解独到,往往会偏离教师的原定教案。对于这些学生在探究时"违常规"的提问题,考虑问题时"标新立异"的构思,解题时"别出心裁"想法,哪怕是一点点都应充分肯定,并对其合理的、有价值的一面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扩大思维中的闪光因素。学生这种敢于提问,发现矛盾,并探索解决矛盾的过程,往往是思维创新的过程。即使当学生出现错误时,也不能批评指责,而要点拨启发,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学生得到的不仅是知识上的启迪,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支柱和情感上的满足,这样才能各抒已见。当学生有新颖的解法时,要多加鼓励,让其保持喜悦心境,体验成功和创造的欢乐,他们才会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创新的潜能,做到敢说敢做,不断创新。
二、"创造"出有利于创新的思维空间
1、操作-让学生"乐"学。思维往往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而实践操作最易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使学习变成学生的精神追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而动手操作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一种方法。教学时,要重视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去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如学习,"圆柱的面积计算"时可以让学生动手将圆柱型的纸制圆筒沿高的方向剪开,将它的侧面展开,让学生观察是什么图形,再把长方形合拢起来。通过一剪、一展、一合,使学生领悟到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柱底的周长,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柱的高,从而推导出求圆柱侧面积的公式:S侧=ch。这样让学生动手操作,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空间,增强创造力。
2、猜想-让学生"想"学。教师要放开手脚,解放学生的头脑,抓住可以让学生猜想的每一个机会,同时要精心指导,教会学生一些基本方法,使学生能够比较合理地进行猜想,大胆地猜想,提出独特见解。然后再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验证,把猜想变为现实,使学生的求异思维得到发展。教师要对教材中的猜想因素进行深入挖掘,恰当处理,使学生既能更好地获得知识,又能获得探索知识的方法。
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先让学生提出猜想(即三角形内角和应该是多少度),然后让每位学生进行验证。通过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想一想等手段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尤其要注意的是,当课堂上出现不符合教师预先设想的"猜想"时,不应立即加以否定或"善意"的提出醒,而要让学生通过自己验证,发现自己猜想的错误,从而学习新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创新意识。
三、"创造"出有利于展示创新成果的舞台
1、设计问题,引发学生在合作、讨论中创新。"合作与讨论"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行为,具有一定的民主性和自由探索,与由教师讲授和个人自学相比,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参与面,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所以教学时应提供充足的机会让学生去交流。使学生通过互相讨论,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去探讨知识间的内在规律,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充分发挥学生间的互补作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同时也使创新成果得到展示。在一节"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公开课中,教师设计这样一题:"某校的操场长80米,宽50米,扩建后增加了10米。求操场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通过讨论交流,全班出现了四种解题方法:
方法一:(80 15)×(50 10)-80×50=1700(平方米)
方法二:15×(50 10) 80×10=1700(平方米)
方法三:10×(80 15) 50×15=1700(平方米)
方法四:15×50 80×10 15×10=1700(平方米)
在合作讨论中,解决问题有了创新。这不仅是知识和能力的展示,更重要的是精神的展示,它是創新火花的闪烁。
2、巧选练习,引发学生在练习中"创新"。练习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同时让学生进一步活跃思维,充分展示创新成果。活跃思维是创新的基础。因此每题的练习,都要发挥练习的功能、作用和目的,形式要多样。如一题多问、一题多解、发散训练、开放性练习等。不仅对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极为有利,而且对创造力的发展有着十分巨大的推动作用。
有一次,我听一节"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练习课,课上教师让学生用2、4、5、0这四个数字"发明"除法竖式。
第一次,"发明"商中间和末尾有0的除法算式
第二次,"发明"商中间有0的除法算式
第三次,"发明"商末尾有0的除法算式
学生的创造举很浓,总想自己发明的算式与众不同,总想自己发明的算式最多,情绪始终高涨。既巩固了知识和概念,又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在创新教育中,需要教师不断创造条件,千方百计在使学生处于"兴奋"状态,不断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在这样的课堂上,时而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沉思,时而有"百舸争流千帆竞"的合作,时而有"一花引来百花香"的联想与猜想,时而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发现与创造,使每一位学生都全身心地投入到创造活动中去。
一、"创造"出有利于创新的课堂教学氛围
1、创设情境。和谐的富有创造性的情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条件。教师要倾注极大的热情,把每一节课都当作一份珍贵的礼物奉献给学生,用真挚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我听过一节"小数的性质",教师设计了一个有趣的问题:谁能在2、20、200后填上适当的单位,并用等号将它们连起来?学生感到很新奇,纷纷议论,有的说加上米、分米、厘米,可得2米=20分米=200厘米;有的说加上元、角、分,可得2元=20角=200分。此时,教师提出能否用同一单位把上面各式表示出来,于是学生得出2元=2.0元=2.00元.对于这几个数之间是否相等,正是我们要学习的小数的性质。这样创设情境,形成悬念,培养学生对知识探究的能力和习惯。
2、鼓励创新。学生思维活跃,见解独到,往往会偏离教师的原定教案。对于这些学生在探究时"违常规"的提问题,考虑问题时"标新立异"的构思,解题时"别出心裁"想法,哪怕是一点点都应充分肯定,并对其合理的、有价值的一面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扩大思维中的闪光因素。学生这种敢于提问,发现矛盾,并探索解决矛盾的过程,往往是思维创新的过程。即使当学生出现错误时,也不能批评指责,而要点拨启发,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学生得到的不仅是知识上的启迪,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支柱和情感上的满足,这样才能各抒已见。当学生有新颖的解法时,要多加鼓励,让其保持喜悦心境,体验成功和创造的欢乐,他们才会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创新的潜能,做到敢说敢做,不断创新。
二、"创造"出有利于创新的思维空间
1、操作-让学生"乐"学。思维往往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而实践操作最易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使学习变成学生的精神追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而动手操作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一种方法。教学时,要重视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去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如学习,"圆柱的面积计算"时可以让学生动手将圆柱型的纸制圆筒沿高的方向剪开,将它的侧面展开,让学生观察是什么图形,再把长方形合拢起来。通过一剪、一展、一合,使学生领悟到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柱底的周长,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柱的高,从而推导出求圆柱侧面积的公式:S侧=ch。这样让学生动手操作,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空间,增强创造力。
2、猜想-让学生"想"学。教师要放开手脚,解放学生的头脑,抓住可以让学生猜想的每一个机会,同时要精心指导,教会学生一些基本方法,使学生能够比较合理地进行猜想,大胆地猜想,提出独特见解。然后再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验证,把猜想变为现实,使学生的求异思维得到发展。教师要对教材中的猜想因素进行深入挖掘,恰当处理,使学生既能更好地获得知识,又能获得探索知识的方法。
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先让学生提出猜想(即三角形内角和应该是多少度),然后让每位学生进行验证。通过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想一想等手段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尤其要注意的是,当课堂上出现不符合教师预先设想的"猜想"时,不应立即加以否定或"善意"的提出醒,而要让学生通过自己验证,发现自己猜想的错误,从而学习新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创新意识。
三、"创造"出有利于展示创新成果的舞台
1、设计问题,引发学生在合作、讨论中创新。"合作与讨论"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行为,具有一定的民主性和自由探索,与由教师讲授和个人自学相比,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参与面,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所以教学时应提供充足的机会让学生去交流。使学生通过互相讨论,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去探讨知识间的内在规律,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充分发挥学生间的互补作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同时也使创新成果得到展示。在一节"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公开课中,教师设计这样一题:"某校的操场长80米,宽50米,扩建后增加了10米。求操场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通过讨论交流,全班出现了四种解题方法:
方法一:(80 15)×(50 10)-80×50=1700(平方米)
方法二:15×(50 10) 80×10=1700(平方米)
方法三:10×(80 15) 50×15=1700(平方米)
方法四:15×50 80×10 15×10=1700(平方米)
在合作讨论中,解决问题有了创新。这不仅是知识和能力的展示,更重要的是精神的展示,它是創新火花的闪烁。
2、巧选练习,引发学生在练习中"创新"。练习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同时让学生进一步活跃思维,充分展示创新成果。活跃思维是创新的基础。因此每题的练习,都要发挥练习的功能、作用和目的,形式要多样。如一题多问、一题多解、发散训练、开放性练习等。不仅对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极为有利,而且对创造力的发展有着十分巨大的推动作用。
有一次,我听一节"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练习课,课上教师让学生用2、4、5、0这四个数字"发明"除法竖式。
第一次,"发明"商中间和末尾有0的除法算式
第二次,"发明"商中间有0的除法算式
第三次,"发明"商末尾有0的除法算式
学生的创造举很浓,总想自己发明的算式与众不同,总想自己发明的算式最多,情绪始终高涨。既巩固了知识和概念,又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在创新教育中,需要教师不断创造条件,千方百计在使学生处于"兴奋"状态,不断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在这样的课堂上,时而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沉思,时而有"百舸争流千帆竞"的合作,时而有"一花引来百花香"的联想与猜想,时而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发现与创造,使每一位学生都全身心地投入到创造活动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