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朝鲜和“联合国军”战俘亲密接触的日子

来源 :民风(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1262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美国为维护其在亚洲的地位,联合多国部队出兵干涉。1950年10月19日,我作为第一批中国人民志愿军从辑安渡过鸭绿江。进入朝鲜参战。
  入朝后,我被分配在50军警卫营3连当警卫,在第3次战役中,军政治部收容了500多个战俘,需往后方转送。营党支部决定把押送俘虏的任务交给我们3连,并再三叮嘱要圆满完成任务。如今人已老矣,品味往昔战争岁月,在朝鲜押送战俘那13个日日夜夜,就像发生在昨天,是那样的历历在目。
  
  美、英俘虏互不相让
  
  押送战俘,这可是一项光荣的任务。这次押送的战俘有500多人,国籍很复杂,分别有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土耳其和新西兰等国,是名副其实的“联合国军”。其中以美俘最多,占一半左右。
  为了便于管理,我们把战俘按国籍、语种编班,指定军衔最高者为班头。这方法本来挺好,可惜美、英混编班经常吵闹,常常引起战俘队伍的躁动。原来,班头美军上尉吉尔帮,很是自高自大,对英俘有些颐指气使,而英俘受不了美俘那种傲慢的样子,常常争吵,互不相让。
  一天傍晚,我在美、英战俘关押室外面站岗,关押室内喧哗声声,吵得旁边其他关押室的战俘无法休息,我便叫来翻译求救。翻译告诉我说,关押室里的战俘正在评论步兵武器的优劣,美俘夸其卡宾枪携带轻便,射速快,杀伤面大。英俘则不以为然,认为英制30步枪枪身长,精度高,可以远距离精确射击。于是此长彼短,互不相让地争论起来。后来又论及指挥得失,从当前战役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美俘举出麦克阿瑟五星上将,英俘则抬出蒙哥马利元帅,争得面红耳赤,完全忘记了自己的战俘身份。
  原来是这么回事啊。我马上把情况报告给张连长,张连长非常重视,当即撤销美英混编班,分别与澳大利亚班重新组合,从而避免了不必要的矛盾。
  事后,我专门为此事请教翻译:“听说美、英军人都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如何竟像小孩一样在嘴上争强好胜?”
  翻译笑嘻嘻地对我说:“这你就不懂了。美国人傲慢,英国人矜持。刚才这场争论,就正好反映了他们各自国家的文化底蕴。”一番诠释,还真让我大长见识。
  
  “智能雷达”的秘密
  
  抗美援朝打出了中国的国威,彻底打掉了美国人的嚣张气焰。当时,我军没有制空权,为避空袭,运输车队均在夜间行驶。夜行要开车灯,一开灯便成了敌机的攻击目标。因我军缺少防空武器,敌机往往俯冲抵近射击,命中率极高,致使我军运输几乎瘫痪。
  运输线就是生命线,决不能让美军如此嚣张。为此,我军想出了应对妙策:在缺乏高炮掩护的路段设置防空哨,当敌机飞临一定的空域时就鸣枪示警,驾驶员闻警后立即熄灯缓行,待敌机飞过之后才开灯疾驰。这方法挺灵,让美军的飞机一下子成为失去攻击目标的瞎子,从而保证了运输线的畅通。
  押解战俘的第七天,经过几天的亲密接触,战俘对我军优待俘虏的政策十分满意,渐渐地改变了原先那种紧张的敌对状态,队伍中渐渐地弥漫着一种轻松友善的气氛。那天,走在我旁边的被俘美军飞行员威尔美问我:“李先生,难道贵军的运输车已经装上了雷达?要不,为何我们一旦临空,目标就消失了呢?”
  想起在战场上,被美军飞机炸死的战友,我恨不得打他一个巴掌。看着威尔美那满脸的期待。我故作镇静地回答说:“岂止是装上了雷达,而且还是智能的。”
  威尔美听说我军装有智能雷达,连说了三句:“真是不可思议!”
  后来,其他战士说:“你真逗。分明是防空哨,哪来的智能雷达?”
  我反问道:“难道防空哨不比雷达更灵敏吗?”
  
  恐惧空袭的美拉多
  
  美拉多是美军19师的一名新兵,溃退时在清川江被俘。被俘后的美拉多有两怕:一怕志愿军虐待俘虏;二怕自家的飞机空袭。志愿军尊重俘虏人格,关心俘虏生活,俘虏们不善徒步行军,押俘战士还帮他们挑东西;饭不够吃时,押俘战士宁肯自己不吃或少吃,也要让俘虏吃饱;宿营时先让俘虏睡上热炕。经历了这些,美拉多很快打消了对志愿军的恐惧。
  美拉多对空袭的恐惧,却久久不能消除,且在防空中出尽了洋相。
  我们押送战俘经常碰上敌机的轰炸,那还是押解战俘的第二天。因为要穿过一段坎坷不平的山路,部队决定提前出发。在太阳即将落山时,我们押解战俘刚刚出发,正走在一条山路上,想不到敌机刚好出来巡逻。突然,三架敌机贴着山沟掠过队伍上空。指挥员急呼疏散隐蔽,美拉多却不以为然,大声喊道:“别怕,那是我们的飞机。”
  美拉多一边喊叫,一边向飞机挥手。这时,美机俯冲下来就是一梭机关炮,弹着点离美拉多近在咫尺,所幸没有击中。很久之后,美拉多才从惊恐中回过神来,喃喃地说:“我们的飞机怎么打自己人啊。”
  从此以后,美拉多便患上了空袭恐惧症,只要一听见飞机马达声,不论远近,便擅自脱离队伍隐蔽,甚至警卫战士去拉他也不起来。
  
  “真不害臊”百态图
  
  为了避免敌机轰炸,我们押解战俘改为昼伏夜行。对俘虏们来说,漫长的白天,寂寞又迷茫,精神备受煎熬。对自己当俘虏;一般说来他们并不十分在意。他们没有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观念,在他们看来,能保住性命是最重要的。
  但俘虏毕竟是俘虏,保住了生命,却失去了自由,此时他们想得最多的,便是早日结束战争,遣返回国与亲人团聚。在想念亲人特别厉害时,他们会追溯战前生活,亲吻亲人照片。一日,我在美俘二班防空洞,就目睹了这么一幕:
  俘虏A是个l9岁的新兵,他那稚气未脱的脸上写着失望和迷茫,只见他从贴身兜里掏出全家合影。合影中有父母弟妹,父母是小农场主,弟妹还在中学读书。他高中毕业后应征入伍,到朝鲜不久便被俘。他不再关心战争胜负,只想早日回到父母身边,过农场的自由生活。
  俘虏B是飞行员,在一次执行轰炸任务时,被我军炮兵击毁,慌乱跳伞后被俘。他掏出的是恋人的艺术照,青春婀娜,已约定退役后结婚,此前每半月有一次书信往来,被俘后就断了音信。寂寞时他便面对照片,寻找精神抚慰。
  接着,俘虏C、D、E等相继掏出照片自赏、互赏。此时此刻,他们似乎都忘却了寂寞,抛弃了忧伤。我不知道这是他们平时感情的流露,还是在特定环境中的情绪失控,只见他们纷纷贴着照片亲吻起来。
  对此一幕,我觉得新鲜,警卫战士余执平则鄙夷地称之为“真不害臊”。余执平是浙江开化县人,新中国成立后分了田,娶了媳妇。我打趣地问他:“参军时,农会组织欢送,媳妇给你戴大红花时,你没亲她一嘴?”
  余执平害羞地说:“我们不兴那些,别说亲嘴,就连手都没握一下。”
  “那你就不想媳妇?”余执平默然。是的,余执平没念过书,每次我
其他文献
试卷难度是考量试卷命制质量的重要参数,将试卷难度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既可以更好地体现测试功能,也更利于学生能力的发挥.不过,在中考及高考语文试卷命制过程中,人们往往对育人导向是否正确、试卷结构是否合理、试题测量目标是否有重合、答案拟定是否严谨等问题比较重视,而对试卷难度的推究则不尽细致,致使试卷难度常有偏高或偏低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测试的信度.本文就理解和把握语文试卷的难度,试谈几点认识,希望引起进一步的讨论.
期刊
前不久我参加了一个基督徒的葬礼。在这个葬礼中我应该算作一个局外人,也许正因为是一个局外人才会有时间思考。我静静地站在人群中,望着鲜花簇拥的遗体和那一双双浸满泪水的眼睛,听着沉痛的悼词和那哀婉的诗歌……眼前的一切让我突然想起了人世间许多许多的事情。  我忘不了这样一幕:在亲人、朋友向遗体告别后,殡仪馆的工作人员刚推着老人的遗体走了几步,老人的大女儿就拼命地拽住车子一头扑向了遗体,撕心裂肺地喊着:“爸
期刊
随着信息时代的迅速发展,在阅读过程中检索与获取信息已经成为学生不可缺少的能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将“信息提取”列为“阅读与鉴赏”活动的命题取向之一,意味着对这一能力的日益重视.本文旨在依据中国课程与考试文件和国际阅读测评经验,对“信息提取”能力的概念所指及其测评方式进行探析.
期刊
“赶考”,自隋代有之,古代中国之特色.随着历史的发展,其内涵不断演变,外延不断扩大,新旧“赶考”颇为不同.rn科举时代,前往应试俗称“赶考”.如《文明小史》第三四回:“却好那年山东乡试,还有废不尽的几成科举要考,这个当儿,四远的书贾都来赶考.”那时,因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各地考生都得提前出发赶路,一路舟车劳顿,前往考试地点,故称“赶考”.“赶”指赶路,“考”指考试.
期刊
微风轻轻拂乱了稻浪,风筝在空中飞扬,一句句亲切的话语寄托于风筝,送向天上永远看不到的人.rn去年秋日,随母亲回乡,行走在遍地金黄间,总能听到嬉笑声在稻穗间飘动,几只斑斓的风筝迎风飞舞.殊不知,在这充满欢笑的日子背后,又有几家忧愁.这次来访并非分享这秋日的欢愉,而是看望表弟,叔叔在几个月前出车祸去世了,无法想象表弟的内心饱受着怎样的煎熬.
期刊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悠久,渊源流长,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俗习惯,凝聚了各个民族各自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从这些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中,了解不同民族文化特色和独特有趣的婚俗习惯,领略少数民族的,生活心性和物有的民族风情,感受淳朴的民族特色文化。  湘西苗族姑娘初次外出结交男朋友苗语称“讲链讲规”或“溜比溜苟”。直接翻译
期刊
师:如果让你描写一个人物,你会从哪些角度写?rn生: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rn师:这些是我们描写人物时常常选取的角度.前四种是外显的,最后一种是内在的.课文的节选部分写入物主要围绕哪个角度?rn生:语言.rn师:对,语言,更准确地说是对话.节选部分主要写聂赫留朵夫去监狱探望玛丝洛娃,两人之间的一场对话.节选部分在塑造人物上以对话为核心,辅之以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我们先来看对话.对话有哪些要素?
期刊
传统的写作教学往往关注写作前和写作后,如写作前指导怎么写,写作后怎么评分.这样的写作教学,其立场是“教师立场”,聚焦点是“教师怎么教”,难以让学生对具体的写作过程有比较透彻的理解与认知.
期刊
“接纳异己”“同温层”“信息茧房”已成为热门概念.我们常用它们来解释“粉丝圈子”“观点偏激”“网络骂战”等现象.我们清醒地意识到,因观点同化而无知且充满戾气,是一件可悲的事情.隐隐地,“理性”成为一种新的财富.rn自媒体兴起,很多人在发声,其中不乏“理性”的声音.而经常,我们会在评论区发现这样一种担忧:会不会看完这篇文章的人大概率不是文中的“暴民”?文中的“暴民”看不懂这篇文章,作者会不会感觉很无力很无奈?
期刊
不久前笔者为某大学出版社校对一本书稿,发现其中多次出现“破瓶子破摔”一语,像是有意为之.笔者自惭孤陋,网上查阅,可得到的结果都是与“破罐子破摔”相关的信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