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历史课“活”起来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peng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从历史课的现状入手,提出了历史课所面临的“二流学科”“无用”境地,总结了一些方法,以使枯燥无味的历史课“活”起来。
  关键字: 历史课 文史结合 学科联系
  
  由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特殊原因,自从建国以来在我国的教育体系和人们的观念当中“重理轻文”一直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重理轻文”的现象更为普遍,历史学科总摆脱不了“二流学科”“小学科”的尴尬境遇。即便是学习历史的学生也往往认为历史课没有意思,感到无聊。作为历史老师,我认为让历史课堂变得有趣起来,提高高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广大历史工作者尤其是历史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春秋时期的大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近代中国史学革命的代表人物梁启超则说:“我是主张趣味主义的人,倘若用化学化分‘梁启超’这件东西,把里头所含的一种叫‘趣味’的元素抽出来,只怕所剩的仅有个零了。”可见在教学实践中,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是多么重要。我觉得要让历史课堂变得有趣起来,应该运用多种多样的形式,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特意总结了以下几条,以与各位同仁商榷,求教于方家。
  一、注意文史结合的形式
  历史教育的先贤和前辈们总强调文史结合。其实无论如何,现存的史料有相当的部分是由文字记载的,学习历史必须有一定的文学功底。反过来说,在中华文明浩瀚如烟的文学中间也蕴含了许许多多的历史知识。而学生经历了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的学习过程,已经掌握了足够的史料来加以运用。如在学习春秋五霸时,便可用《崤之战》来导入新课。学生发现所讲的内容是自己所了解的并且还有一部分是自己想知道但尚不了解的,就能立刻投入到课堂中。枯燥的讲述变成了有趣的讨论。再比如学生由于时代的变迁对于历史人物缺乏应有的尊重,这是历史老师往往比较慨叹的事情。究其原因就在于学生对伟人缺乏必要的了解。基于此,在学习研究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时候,我就有意识地将鲁迅等伟人的一些精辟论述列于课堂之上。学生由于语文课的关系对于这些论述都相当熟悉,但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结合史实的分析,他们既学到了历史知识,又觉得历史知识原来在其它学科上也是“有用”的,从而增强了历史学习的兴趣。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成绩是学生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也是历史教学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总结历次考试和高考的得失,我发现应用其语文课的有关内容来分析试题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历史考试中的材料题和语文考试的阅读题有许多相通之处,可以彼此借鉴。2008年的高考历史试卷就有一道关于文学常识的题:“山的北面,水的南面在古代叫什么?”只要稍加点拨,学生在思考对比之后,往往就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此外,联系一些学生熟悉的俗语、诗词等都能收到活跃课堂功效,让历史课堂变得有趣起来。总之,就是要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功底来引导其学习历史而不使其觉得历史课单单是老师讲给其知道的一些历史事件的集合。
  二、联系历史电影或小说的形式
  历史是过去的客观存在,具有不可复制的特点。因此很多的历史事件单单靠一张嘴是很难让学生明白其前因后果的。尤其是遇到时事激荡的时代,往往风云际会,在相同的时间各个国家、各位英雄相互影响,彼此交错。而这时候往往是学生感到最为困难的时候。由难而惑,惑而无趣,正是历史课堂难以吸引学生的原因。借助较为符合史实的电影和电视剧就可以把困难的事情变得简单而有趣。
  一部《爱国者》既可以把《北美独立战争》各个相关知识点诸如奴隶制度的存在、黑人在北美独立中的作用、启蒙思想与美国独立、民兵与游击战等演绎明白,又能使立体感受到英美法之间的彼此影响。而获得过奥斯卡金奖的《乱世佳人》又把美国的南北战争贯穿始终。再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手段,分析寻找电影中所存在的与历史教材和知识体系相矛盾的细节,更进一步地加深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在趣味中巩固所学。
  小说是学生中普及率非常高的一类书籍。学生不但喜欢看,而且有些学生非常有研究,比如说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有些历史老师喜欢把其与历史学习对立起来,我倒觉得这大可不必。金庸先生本来就具有极高的史学造诣,其各部作品中在这些方面也表现得十分明显,比如他的《射雕英雄传》就可以帮助学生把比较乱的辽、宋、金时期理清楚。借助学生的兴趣,历史课堂完全可以以此大做文章,在分析和讨论中深化所学知识。
  与之类似的还有评书等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只要加以合理地运用,就完全可以成为让历史课堂有趣起来的得力工具。
  三、注意历史课与政治、地理等相关学科的联系
  历史是时间与空间的结合。学生感觉历史课无聊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他往往觉得历史事件是很空洞的,不知道这些历史事件在何时何地发生。当然这种情况是由于学生的常识、当前的教育体制等多种因素所造成的,并非历史课一科在短时间所能扭转。我觉得有重点地结合政治、地理等相关学科是必要的,同时这可以让课堂有趣起来。
  我发现学生往往觉得各科教师互不往来。如果历史老师在课堂上引用了另外一科的相关知识,他们马上就会兴趣倍增并且刨根问底。遇到这种情况,我一般不会以“请另外咨询××老师”作为搪塞,而是就势引入相关领域并结合适合的历史事件加以分析。比如在《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这一课的学习当中,我就把哲学上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来解释马克思主义产生和发展的有关问题,事实证明收到较好的成效。利用多媒体手段结合地图来学习历史更是深受学生的欢迎。
  另外,我觉得政治中的价值规律、通货膨胀,尤其是哲学常识和政治学常识更是历史学习的必需手段。这样既增加了学科之间的渗透,又改变了“历史无用论”、“历史与现实无联系,与其他学科无联系”的错误倾向。
  四、采用各种方法来帮助学生准确记忆历史史实
  历史课之所以让学生感到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历史史实的记忆问题。从古至今,从国内到国际,有太多的历史史实需要记忆。有意识地采用多种方法来帮助学生记忆就成为活跃课堂的必要措施。
  可以采用自编口诀的形式来帮助学生准确记忆。《北京条约》可以记成准许华工天天出国。《辛丑条约》可以记成前(钱)进(禁)宾(兵)馆出新丑(辛丑)。
  联想记忆法也可以帮助学生记忆。历史教材中有些知识点间缺乏必要的联系,学生识记起来比较困难。比如教材中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巴黎公社革命的历史意义等,我就建议找出其中的关键词,比如动词“揭开了”、“鼓舞了”等,并把这几个关键词联想成一个短小精干的故事或笑话,事实证明,学生有效地增强了记忆。
  总之,让历史课堂不再是枯燥的说教,不再是历史教材的朗读和简单重复,不再是一项死记硬背的单调工作,而是历史教师的责任。我们要让历史课堂“活”起来,改变世人对历史极其庸俗的偏见,使广大中学生知史、懂史、乐史、学史,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其他文献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知识的追求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兴趣情感的推动力。新课程改革之后,我们的思想品德课确实让学生感兴趣多了。但要想使思想品德课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产生深远的影响,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教育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谈以下几点做法。  一、搞好课前预习,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动机  “凡事预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才的培养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抉择。21世纪高中生是在改革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的思维非常活跃,接受新事物快,喜欢以灵活多样的眼光和心理去审视新事物,有着强烈的参与意识。我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领悟到,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应以注重实效为主,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教学理念的转变  现代社会人才的培养是以复合型为目标,品质上应该是创新精神和务实态度的统一;能力上,应是理论研究与实
会议
思想政治课在很多学生心目中是没有多大实际意义的宣传说教,因而缺乏学习兴趣;他们总认为只要读读背背就能应付,因而不注意、不研究具体的学习方法。所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和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思想政治课教学更有意义,更有难度。惟有努力培养和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方能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质量和效益,方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教学在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培养和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
现行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仍然处在以升学为目的的僵化教学轨道上,即上课时教师讲空道理,交待知识要点,复习时学生背要点,考试时力争一字不差地答要点。学生通过思想政治课学习到的只是一些教条,不知道它们在现实中有什么用,如何用,甚至觉得它们和现实是相矛盾的,是无用的东西,从而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难怪有许多思想政治课教师发出了“政治课没法上了”的哀叹。那么,如何上好思想政治课呢?除了认真钻研教材、提高自身
作者们在园顶阵的基础上提出了曲面介质共形顶相控阵的新概念,其目的是增大一平面相控阵的扫描范围以达到半空域目标搜索。该文阐述了分析计算介质共形顶相控阵性能的方法,并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