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找准切入点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qiangge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教学中,找准课文的切入点是课堂教学最为关键的步骤。所谓切入点,就是一篇课文的着眼点和突破口。从这个突破口入手,其欧美就能提纲挈领地对课文进行全面剖析,把课文分析透彻。分析到位。切入点把握得好,一篇课文就能很流畅的就能很流畅地讲好;切入点选取得好往往会取得引人入胜,事半功倍的效果。
  多年来,我们许多语文教师都按常规的套路来上课,导入新课--作者介绍--解决字词--朗读课文--划分段落--逐段讲解--点出中心--总结课文,一整套下来,一篇课文便分析完毕,一课如此,下一课还是如此。这种课堂模式看似全面系统,其实很不合理,因为作者不同,文章也不同,上课的思路也不能一样,生搬硬套同一种教学思路,势必太机械太呆板,不能体现出每篇文章的特色,也不能突出不同文章的重点与难点,时间长了,学生也会因枯燥无味而对语文学习兴趣大减。如何上好每篇课文,如何把每篇课文的特色上出来,这就需要我们根据不同文章的特色采取不同的切入点,只有找准了这个切入点,一篇文章的分析便会像庖丁解牛一样游刃有余了。
  下面,笔者就以高中几篇课文的教学为例,来谈谈自己浅薄的思考:
  一、从标题切入
  标题往往是文章的眼睛,可以蕴含全文的中心,所以从破题入手来带动全文的学习是极为可行的。尤其是现行的高中语文课文所选的名著片段很多,他们所反映的文化背景以及在平易的语言中所包涵的渗透力并不是中学生能够容易解读的,因此,对深、长、难的文章就可以从标题小切入,然后再以此为引子,进行深入的学习。
  如教学《药》,可以引导学生给标题加一个前缀来概括文章的情节,对于前两部分“买药”和“吃药”学生应该有什么提问,概括第三部分时,可让学生比较“谈药”、“论药”和“侃药”三个小标题哪个最好?显然,“论药”显得严肃、正统,与茶馆轻松自由的氛围不协调,“侃药”又不能体现夏瑜为革命牺牲反而不被理解的悲壮。这样,一个字就让学生对夏瑜的悲剧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
  再如教学《林黛玉进贾府》,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个编者加的标题进行改换,学生可能会想到“贾府迎黛玉”、“黛玉寄住姥姥家”、“林黛玉初逢贾宝玉”等几个标题。这样篡改标题切入课文,在劣优的比较下,必能牵动学生对全文重要内容的关注与分析,而通过分析就能知道《贾府迎黛玉》显得过于隆重,抬高了林黛玉在小说中的地位,不能像原题那样充分显示贾府的威严。“黛玉寄住姥姥家”通俗易懂,贴近生活,但将一个“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冰冷环境给暖化了,所表达的感情色彩与黛玉寄人篱下的心态相悖。“林黛玉初逢贾宝玉”形式工整、精炼,突出了重点情节--林黛玉初逢贾宝玉,但这一情节仅是全文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作者的目的是想通过林黛玉进贾府来充分展示贾府这个典型环境和主要人物,它应是一个全景的展示,而不是一个特写镜头。
  这样,通过标题的切入,学生对课文内容、人物、中心等都有了一个基本的把握,可谓切入小,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进行阅读是事半功倍。
  二、从背景切入
  在语文教材中,有相当一部分文章距离现代社会比较远,有点甚至还有更为特殊的社会背景。如果不了解背景,很难对课文有真确深入的理解。这一类文章,必须介绍课文以外的相关知识。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第一段“我因恶了高太尉,……刺配到这里”。学生可能会产生疑问:林冲作为80万禁军教头因何事恶了高太尉。既然恶了高太尉,为什么又把高太尉的手下给杀了呢?这不是一恶再恶吗?如果不对前面的故事情节加以补充,一方面学生很容易产生误导,认为真是林冲得罪了高太尉,事实上并非如林冲所言。另一方面,背景材料的介绍让我们知道林冲其实是一个善良安分之人,他有忍辱、软弱的一面,最后杀死陆谦等人的确是被逼得无路可走。背景材料的介绍有利于理解林冲性格的发展变化。
  如《鸿门宴》,进入课文前,可让学生复述“破釜沉舟”、“四面楚歌”两个成语的故事内容。“破釜沉舟”讲的是巨鹿之战,项羽以一当十,奋勇向前,结果大败秦军。此战加速了秦军的灭亡,初步确立了项羽霸主的地位。而“四面楚歌”则是讲项羽被刘邦围在垓下,最后丧失斗志,乌江自刎一战--垓下之围。从对背景的回顾切入,学生会产生疑问;楚霸王从令诸侯“莫敢仰视”到陷入绝境,最后身首异处,只短短五年的时间,其兴也暴,其亡也速,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学生从而有兴趣从《鸿门宴》中去寻找答案。通过学习他们会发现《鸿门宴》是项羽兴于巨鹿而败于垓下的转折点,当然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同样又离不开人物、主题等的分析。
  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背景切入需要采用多种形式,如学生收集背景资料,在班长资源共享,通过视频短片、故事等形式展开,切不可以为由教师包办。
  三、从关键切入
  一篇文章可讲的地方很多,如果我们面面俱到,多而不精,不仅重点不突出,还会繁杂无序,最终学生大脑中什么印象都没有,甚至一无所获,这时候我们不妨抓住关键切入文章。如《荷塘月色》是一篇美文,让学生体会到美文的妙处却并非易事。要么重点不明确,要么情景不交融,要么美文无美感,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避免过多、过繁无序的问题,只抓住一个切入点--语言的运用,通过它的理解来贯穿景物特点的分析,以及由此及彼体现出的作者的情感的把握。所以,学习此文,可以打破从第一段开始逐渐分析的教学顺序,将关键的三段写景文字调到第一课时解决。通过荷塘、月色、四周之景的分析,从叠词的运用,语言的修辞,各种修辞手法的使用来体会语言的特色。有了这个切入点就可以顺利地将作者的情感线贯穿到底。这样学习起来,各节课的重点鲜明,层次清楚,教师教得轻松,学生也学有所得,何乐而不为呢?
  也有些文章,一句话可以串起整个文章,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抓住这个关键点,文章分析起来就十分轻松。如《失街亭》,分析马谡和诸葛亮两个人物形象必不可少,如何下手?我们可以抓住文中司马懿所说的两句话“诸葛亮真乃神人”,“(马谡)徒有虚名,乃庸才耳”。问学生“诸葛亮,神在何处?”让学生找出诸葛亮“神”的一面,这样学生不难找出;诸葛亮对形式的分析“令司马懿出关,必取街亭,断吾咽喉之路”;临危点将“谁敢引兵去守街亭?”;查“看地理形状图本,拍岸大惊“马谡无知,坑陷吾军矣”……都可以看出他料事如神,接着又反问学生“诸葛亮真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神吗?”一句话又可以引出文章结尾处的“三哭”,一哭看出诸葛亮的有情有义,二哭看出诸葛亮的赏罚分明,三哭看出诸葛亮对先帝忠心耿耿。同样的方式,问学生“马谡庸在何处”,引出“三笑”,将马谡 纸上谈兵,刚愎自用,狂妄自大的性格一下就引出来,又反问学生“马谡真的是一无是处的庸才吗?”引出主动请缨和“自缚跪于帐前”,两个细节让学生知马谡 也是一个以国家为己任,敢于承担责任的人。两次正反设问,两个关键人物剖析得有血有肉,形象丰满,学生的印象也深刻。
其他文献
【摘要】超限超载运输是公路第一杀手,引发道路交通事故,危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导致汽车工业的畸形发展,整治违章超载必须加强教育,提高公民的交通意识和法治观念,提高执法人员的整体素质,加大执法力度,并实行宏观调控和综合治理。  【关键词】公路货车;超载超限;危害;治理对策;综述    1.超限超载车辆的特点  1.1超限车辆具有四个特点  一是超限的车辆多,据调查,陕西国省干线公路上货运车辆占交
[摘要] 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恰当运用,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堂课的教学效果。本文从利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新课引入,利用多媒体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合理运用课件,强化学生感知,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使枯燥的问题趣味化,使静止的问题动态化,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关键词] 多媒体 兴趣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新课改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新的理念和新的思考,一线教师如何做才能达到新课改理论和实际操作的合理结合,才能行之有效地运用新课改理论,推动教育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新的课题。自新高一教学开始后,接触了新教材和新课改,我就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何为新?何为有效?已经习惯了的教学和管理模式,要想更改确实有着很大的难度,很多同事也都面临着同样的困惑。其实,新课改要求教师成为研究者,并不是要让所有的教师都做学者、教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一、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1.化解课标中的难点、重点。多媒体的直观性、形象性可以把我们的教学中抽象的知识转换为可欣赏的画面、音乐、视频,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把握。同时把各种知识有效的联系在一起,融为一体,有效地化解了重点、难点,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习《沁园春雪》先播放这首歌MTV,使学生既为优美的画面、雄浑的歌声所陶醉,又被磅礴的气势、豪迈情怀所折服,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科学课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关注学习过程,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与态度,这是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必须要有新的思考、新的理念.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