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九色鹿》一课的教学中,曾有以下教学片段:
教学片段一:
师:调达看了皇榜,心中会怎么想呢?
生1:调达心想,如果我把九色鹿的秘密告诉国王,国王一定会赏赐许多黄金、珠宝,那么我不就发财了吗?现在赶紧去,早去早发财。
生2:调达边看皇榜边想,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九色鹿啊,活该你倒霉,用你的毛皮换来我一生的荣华富贵,你就是死了也值啊!
生3:调达看了皇榜,心想,正因为我家里穷才找不到老婆,我现在就进宫告密,国王肯定会赏我几个大美人。(全班哄堂大笑)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课文中用一句话概括了调达的心理活动,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教学片段二:
师:课文中说,国王听了九色鹿的控诉,重重惩罚了调达,国王会怎样惩罚调达呢?
生1:国王会将调达发配到边远荒凉的地方,让他吃不饱,穿不暖,没日没夜地干重活。
生2:恩将仇报的调达罪该万死,如果我是国王,我会把调达关进天牢,判无期徒刑。
生3:我会把调达卖掉,让他永远做奴隶,这样也算是他为自己的错误行为进行赎罪的一种方式。
生4:先将调达五马分尸,再把他的尸骨扔到大山里给狼吃了,看他来生还敢不敢做一个背信弃义的小人。
生5:老师,我们应该给调达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
师: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对坏人坏事,我们绝不能心慈手软,不然,结局会和下面两则故事一样。(出示《农夫和蛇》《东郭先生和狼》,学生自读)
师:从这两则故事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生6: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坏人的本质是不会改变的,我们不能同情他们,不然的话,会和那位可怜的农夫一样,被毒蛇反咬一口。
教学片段一,学生借助想象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领悟调达背信弃义的内在动机;教学片段二,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惩恶扬善。这样的课堂教学俯拾即是,片段一中引导学生透析调达的心理世界,挖掘人物心灵的阴暗面,是否有不良的心理暗示?让学生潜意识中埋下背信弃义的种子?片段二中,学生想出的各种惩罚措施可谓残忍至极,难道这样的心理不违背人性中宽容、向善的一面?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诸方面的和谐发展。所以,语文课堂教学要关注文本的人文性价值,更要给予学生阳光教育、宽容教育,激起学生积极向上、向善的情感。
一、淡化恶的心理暗示,塑造完美人格
人之初,性本善。《九色鹿》的作者和编者都在力求淡化文本中人性恶的一面,弱化不良的心理暗示,只用概括性的语言交代调达看到皇榜后的心理活动和国王惩罚调达的手段。
执教老师偏偏对文本的“恶”进行二度开发,引领学生进入背信和暴力的世界。言为心声,从答案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孩子的心灵在教师有意识地指引下已背离健康的价值取向。学生与编者的意图背道而驰、渐行渐远。文本中值得挖掘的言语训练点有很多處,如,九色鹿救调达时,心中会怎样想、怎么做,全国臣民以后会怎样对待九色鹿,等,我们不妨用阳光的心态、温情的语句表达出富有人性美的精神世界。即使你对上述两处言语训练点情有独钟,当学生表达之后,也应该追问:“调达的想法对不对?对待一时糊涂,犯了错误的人就非要以暴制暴,以毒攻毒吗?”这样做,会促进学生再次解剖自己的内心,反思自己的行为,从而选择正确的价值取向和人生态度。
二、倡导善的教育引导,呼唤人性回归
两千多年前,释迦牟尼慨叹:“所有众生都有一颗本自具足的菩提心,不论我们曾经多么贪婪、残暴、奸诈、愚昧,都从未令它有丝毫减损。它一直在那,从未离开过我。”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质决定了它应该积极倡导善的教育,呼唤人性的回归,为孩子的心灵世界建构起正义与向善的大厦。学生在积极思维的过程中,也曾有智慧的火花闪现,有一名学生说:“老师,我们应该给调达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可教师没有抓住这一很好的生成,反而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对坏人坏事,我们绝不能心慈手软”浇灭了学生向善的美好情感,将人性中最真最美的一面扼杀于萌芽状态。因此,学生畅谈所获、启发时,也就没有了怜悯和同情。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当学生提出给调达一次改过自新的建议时,作为教师应该继续问:“到底应不应该给调达一次改过的机会呢?”让学生讨论交流,从而使学生受到与人为善的教育,获得善的生长,进行精神的洗礼。
三、摒弃恶善的交锋,夯实言语训练
程惠萍老师指出:语文教学应该把握住三个回归,即回归语文,回归学生,回归生活。然而现实的语文课堂却在过分挖掘文本的人文内涵,将语文课上成品德课,这是教师对语文学科“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的偏激解读。学生借助文本,联系生活实际就能读懂调达恩将仇报的行为是令人所不齿的,教师进行适切的品德教育之后,应该花更多的力气夯实言语训练。
《九色鹿》《农夫和蛇》《东郭先生和狼》都属于故事类文本,后两篇作为对《九色鹿》的拓展,教师要根据故事类文本的文体特征,进行对比阅读,把握结构,品味语言;故事的情节曲折感人,教学时应该引导学生进入故事情境,讲述故事,从而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清晰,有利于学生更准确地把握人物性格特征,将文本语言内化为自身语言。故事是儿童的,儿童是故事的,儿童生活在充满故事的世界里,在充分品悟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创编新的故事,如,学完《九色鹿》以后,可以质疑:“如果有一天调达再次落水,九色鹿会不会救他呢?”引导学生在自由想象的王国里自主创编新的故事世界。这样的语文教学就具备了生命的宽度和长度,它会引领学生不断地在具有鲜明语文科特征的专业性学习中获得语文知识,提升语文能力。
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蓝天,而比蓝天更广阔的是人的胸怀。给调达一次改过的机会,这才能体现语文课堂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作者单位:宝应县西安丰镇中心小学 江苏]
教学片段一:
师:调达看了皇榜,心中会怎么想呢?
生1:调达心想,如果我把九色鹿的秘密告诉国王,国王一定会赏赐许多黄金、珠宝,那么我不就发财了吗?现在赶紧去,早去早发财。
生2:调达边看皇榜边想,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九色鹿啊,活该你倒霉,用你的毛皮换来我一生的荣华富贵,你就是死了也值啊!
生3:调达看了皇榜,心想,正因为我家里穷才找不到老婆,我现在就进宫告密,国王肯定会赏我几个大美人。(全班哄堂大笑)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课文中用一句话概括了调达的心理活动,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教学片段二:
师:课文中说,国王听了九色鹿的控诉,重重惩罚了调达,国王会怎样惩罚调达呢?
生1:国王会将调达发配到边远荒凉的地方,让他吃不饱,穿不暖,没日没夜地干重活。
生2:恩将仇报的调达罪该万死,如果我是国王,我会把调达关进天牢,判无期徒刑。
生3:我会把调达卖掉,让他永远做奴隶,这样也算是他为自己的错误行为进行赎罪的一种方式。
生4:先将调达五马分尸,再把他的尸骨扔到大山里给狼吃了,看他来生还敢不敢做一个背信弃义的小人。
生5:老师,我们应该给调达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
师: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对坏人坏事,我们绝不能心慈手软,不然,结局会和下面两则故事一样。(出示《农夫和蛇》《东郭先生和狼》,学生自读)
师:从这两则故事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生6: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坏人的本质是不会改变的,我们不能同情他们,不然的话,会和那位可怜的农夫一样,被毒蛇反咬一口。
教学片段一,学生借助想象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领悟调达背信弃义的内在动机;教学片段二,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惩恶扬善。这样的课堂教学俯拾即是,片段一中引导学生透析调达的心理世界,挖掘人物心灵的阴暗面,是否有不良的心理暗示?让学生潜意识中埋下背信弃义的种子?片段二中,学生想出的各种惩罚措施可谓残忍至极,难道这样的心理不违背人性中宽容、向善的一面?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诸方面的和谐发展。所以,语文课堂教学要关注文本的人文性价值,更要给予学生阳光教育、宽容教育,激起学生积极向上、向善的情感。
一、淡化恶的心理暗示,塑造完美人格
人之初,性本善。《九色鹿》的作者和编者都在力求淡化文本中人性恶的一面,弱化不良的心理暗示,只用概括性的语言交代调达看到皇榜后的心理活动和国王惩罚调达的手段。
执教老师偏偏对文本的“恶”进行二度开发,引领学生进入背信和暴力的世界。言为心声,从答案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孩子的心灵在教师有意识地指引下已背离健康的价值取向。学生与编者的意图背道而驰、渐行渐远。文本中值得挖掘的言语训练点有很多處,如,九色鹿救调达时,心中会怎样想、怎么做,全国臣民以后会怎样对待九色鹿,等,我们不妨用阳光的心态、温情的语句表达出富有人性美的精神世界。即使你对上述两处言语训练点情有独钟,当学生表达之后,也应该追问:“调达的想法对不对?对待一时糊涂,犯了错误的人就非要以暴制暴,以毒攻毒吗?”这样做,会促进学生再次解剖自己的内心,反思自己的行为,从而选择正确的价值取向和人生态度。
二、倡导善的教育引导,呼唤人性回归
两千多年前,释迦牟尼慨叹:“所有众生都有一颗本自具足的菩提心,不论我们曾经多么贪婪、残暴、奸诈、愚昧,都从未令它有丝毫减损。它一直在那,从未离开过我。”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质决定了它应该积极倡导善的教育,呼唤人性的回归,为孩子的心灵世界建构起正义与向善的大厦。学生在积极思维的过程中,也曾有智慧的火花闪现,有一名学生说:“老师,我们应该给调达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可教师没有抓住这一很好的生成,反而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对坏人坏事,我们绝不能心慈手软”浇灭了学生向善的美好情感,将人性中最真最美的一面扼杀于萌芽状态。因此,学生畅谈所获、启发时,也就没有了怜悯和同情。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当学生提出给调达一次改过自新的建议时,作为教师应该继续问:“到底应不应该给调达一次改过的机会呢?”让学生讨论交流,从而使学生受到与人为善的教育,获得善的生长,进行精神的洗礼。
三、摒弃恶善的交锋,夯实言语训练
程惠萍老师指出:语文教学应该把握住三个回归,即回归语文,回归学生,回归生活。然而现实的语文课堂却在过分挖掘文本的人文内涵,将语文课上成品德课,这是教师对语文学科“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的偏激解读。学生借助文本,联系生活实际就能读懂调达恩将仇报的行为是令人所不齿的,教师进行适切的品德教育之后,应该花更多的力气夯实言语训练。
《九色鹿》《农夫和蛇》《东郭先生和狼》都属于故事类文本,后两篇作为对《九色鹿》的拓展,教师要根据故事类文本的文体特征,进行对比阅读,把握结构,品味语言;故事的情节曲折感人,教学时应该引导学生进入故事情境,讲述故事,从而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清晰,有利于学生更准确地把握人物性格特征,将文本语言内化为自身语言。故事是儿童的,儿童是故事的,儿童生活在充满故事的世界里,在充分品悟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创编新的故事,如,学完《九色鹿》以后,可以质疑:“如果有一天调达再次落水,九色鹿会不会救他呢?”引导学生在自由想象的王国里自主创编新的故事世界。这样的语文教学就具备了生命的宽度和长度,它会引领学生不断地在具有鲜明语文科特征的专业性学习中获得语文知识,提升语文能力。
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蓝天,而比蓝天更广阔的是人的胸怀。给调达一次改过的机会,这才能体现语文课堂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作者单位:宝应县西安丰镇中心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