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医巫闾山沉淀的民间故事

来源 :侨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rc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医巫闾山是上古时期“五帝”之一的舜所封的十二大名山之一,后又名列全国五大镇山,历史文化底蕴十分深厚。医巫闾山不仅风景秀美,而且人文荟萃,几千年的历史积淀,在这里留下了大量的石刻、碑刻和诗词,也沉淀着很多风物传说,其山石、松柏、亭阁以及各个景点都有来历,真可谓“一树一故事,一石一传说”;唐代名将尉迟恭、辽代太子耶律倍、元代著名政治家耶律楚材、明代辽东总兵李成梁和清代皇帝康熙、乾隆等都曾经来过医巫闾山,近代军阀张作霖早年更是曾在医巫闾山一带摸爬滚打、混迹江湖,这些名人衍生出许多与医巫闾山有关的传说故事;还有地名传说、民俗传说、幻想故事、生活故事和笑话等,共同构成了成体系的医巫闾山民间文学。2006年,医巫闾山民间文学被列入辽宁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被选为重点保护项目。
  医巫闾山民间文学包括面广,折射出上起虞舜、下到清末的医巫闾山地区历史,群众讲述活动遍及辽宁省北镇市各乡镇,是当地人茶余饭后、田间地头、街巷乘凉的消闲活动,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民俗学研究价值。
  医巫闾山民间文学内容丰富,大体可分为风物传说、人物传说、地名传说、民俗传说等。相比之下,风物传说多是用一个美妙故事来解释一个自然景物的形成,如《将军拜母石》的传说即是有关医巫闾山“将军拜母”石像这一风景名胜的故事,再比如《闾山第一石》《闾山和双塔》《翠云屏》等,从题目即可想象到其内容都与闾山风物名胜有关;由于医巫闾山一带人杰地灵,与很多名人有所关联,人物传说多是历代王侯将相、才子佳人与医巫闾山、北镇相关的故事,如《唐大将尉迟恭》《辽太子耶律倍》《张三丰出家朝阳宫》《唐伯虎写诗》《明辽东总兵李成梁》《顺治登基》《清乾隆皇帝》等,有些人物是历史上的名人,也有的人物是民间文学中虚构的人物,甚至是神仙,如《崩山老祖》《纯真和尚》《神医和王二》《药王爷的故事》等。此外,还有根据民族特点、社会生活习俗形成的地名传说、民俗传说、幻想故事、生活故事和笑话等,如《汪家坟》《龙岗子》《富有屯与满井子》《黑鱼沟的传说》《没有索姓的索屯》《“二月二”的传说》《歪脖老母是男的》《乌鸦的传说》《二憨的故事》《一个金元宝》等。
  医巫闾山民间文学地方色彩突出,将医巫闾山的风物名胜融入到民间故事中,很多故事含有神话或幻想成分。在医巫闾山民间文学中,经常有“白胡子老头”之类的“人物”出场,这些“人物”平淡自然,甚至无名无姓只有主要特征,却能够在关键时刻出来帮人解难,然后又悄然离去,犹如武侠小说中的情节一样。从价值观上审视,医巫闾山民间文学大多讴歌真善美、抨击假恶丑,在故事内容中自然流露出爱憎,反映劳动人民的勤劳、善良、勇敢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医巫闾山民间文学中的很多故事紧密结合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把史实和神话、幻想交织在一起,亦真亦假,让人们仿佛走进历史,却又是在聆听故事,甚至会质疑故事里的事在历史上到底真实发生过没有。曾经有位研究民间文学的学者认为:“能让受众感觉到虚构编造的民间故事就犹如真正发生过的历史一样,这样的民间故事堪称佳作。”可以说,医巫闾山民间文学中的很多故事做到了这一点,让人听得“入境”后不觉有触摸历史之感。
  医巫闾山民间文学靠的是闾山脚下老百姓一代又一代口耳相传。她既是群众茶余饭后、街头巷尾的趣谈,也是劳动间歇时的佳话,因此语言通俗生动,是非爱憎分明,情节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也正因如此,“接地气”的民间文学才能得以从古代传承至今。在20世纪80年代,医巫闾山脚下的辽宁省北镇县文化馆开始挖掘整理医巫闾山民间文学,编辑出版了《闾山民间故事》《闾山风物传说》等书籍,后又陆续出版了《闾山民间文学选粹》《冯化民赵忠民间故事集》等书籍,共收入民间文学300余篇,为了保证作品的可读性,书中的每篇作品都要经过至少三次的修改、校对。
  为了抢救性搜集医巫闾山民间文学,辽宁省北镇市当地的文化工作者历尽艰辛,克服了很多困难。早些年,由于文化馆资金有限,工作人员经常骑着自行车下乡,深入到田间地头,大海捞针一样搜集民间文学。有一年冬天,天刚下过大雪,文化馆的相关人员乘坐农村班车来到位于大山里的罗罗堡乡张巴村,由于采集民间传说所用时间较长,耽搁了乘坐返程的班车时间,工作人员只能踏着积雪沿着山路徒步行走了几公路才回到镇子边上,但他们为此行能挖掘到《彭祖和闾山的故事》而欣喜不已。
  说起医巫闾山民间文学的代表性传承人,赵忠是比较勤奋和活跃的一位。赵忠出生在闾山脚下的故事世家,姥姥和母亲都是当地讲故事的能手。那年月,讲故事又叫讲“讲究儿”,是群众生产劳动之余的一种消遣活动,赵忠就是听着姥姥和母亲讲述的《猫有用,狗有用》《靴子石》《望仙亭的传说》等传说故事长大的。后来,赵忠成为一名人民教师,业余也不忘搜集、整理醫巫闾山民间文学,因为擅长讲民间故事而被誉为“闾山故事王”。赵忠知识渊博,他注重在整理民间文学时校正传说中明显不符合逻辑和违背科学原理的内容。赵忠应北镇市文化馆之邀整理闾山风物传说,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搜集整理北镇风物传说、民间故事200余篇,医巫闾山的风景名胜,如宝林楼、老爷岭有着怎样的传说,赵忠都能娓娓道来。从学校退休后,赵忠兼任北镇市观音阁街道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他积极倡导“民间文学进校园”,带动一些中学生们到民间搜集民间文学并编成故事。在赵忠的努力下,2016年,北镇市新区小学开设了闾山民间故事课,赵忠应邀成为主讲老师。
  被称为“故事爷爷”“故事老人”的冯化民,本身就是一个很有故事的人。1928年出生的冯老经历了太多的往事,听着他讲故事,就犹如小时候坐在爷爷旁边,听爷爷将民间故事娓娓道来……冯化民是北镇市正安镇杜屯村人,年轻时做过六年多小学教师,后因病离职,几十年来扎根农村,一辈子痴迷讲故事、写故事。上世纪50年代,北镇县(现北镇市)文化馆创办了《闾山文艺》,冯化民开始坚持写作投稿,除了民间故事,他还写过二人转、唱词、秧歌帽、快板书、诗歌等。2003年,年迈的冯化民搬进城里的儿子、闺女家颐养天年,开始回忆、整理一生所经历的人与事、景物与故事,并诉诸笔端,自费出版印刷了《冯化民文集》《乡音拾零》《冯化民民间故事诗文集》等三本书。如今,年逾九旬的冯化民对很多新鲜事物依然保持着浓厚的兴趣与好奇心。冯老爱故事,爱生活,他把讲述医巫闾山民间故事作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愿意和人分享民间传说的魅力。冯化民讲述的《周仓当官》《鬼谷子的故事》《老黄牛的故事》《四大冤枉》等民间传说生动风趣,故事中浓缩着冯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写本文前,笔者特意致电北镇市文旅广电局的朋友,询问冯化民老人的近况,得知老人精神矍铄,经常给人讲述民间故事,不由更加钦佩冯老守护传承医巫闾山民间文学的这份坚定与执着。
其他文献
上古夏朝,夏启始,有巫师掌管卜筮;周时,掌管卜筮的官称卜正(亦称大卜),其子孙便以职官为姓,世代姓卜。  1.据《通志·氏族略》载:“(卜氏)周礼卜人氏也。鲁有卜楚丘,晋有卜偃,楚有卜徒父,皆以卜命之,其后遂以为氏。如仲尼弟子卜高徒是也。”卜姓系以职官、职业为姓,属于以技为氏一类,皆出于古代从事占卜职业者。古代大凡出猎、征战、风雨、年成、祭祀、婚丧、疾灾待事,都想预知吉凶,便采用卜甲和卜骨的形式来
期刊
教育部考试中心近日发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通知三号》,通知称,鉴于当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严峻形势,经向举办考试的考点单位了解情况,近期已不具备组织考试的条件。经研究并商托福主办机构美国教育考试服务处(ETS),雅思主办机构英国文化教育协会,决定自即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取消2020年2月所有托福考试,2020年1月31日和2月所有各类雅思考试,考试费将全额退还至考生个人报名账户。教育
期刊
2020年1月13日是“三九”第五天,政协辽宁省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隆重召开。辽宁省政协澳门委员凌世威跨越了40℃的温差,从温暖的澳门特别行政区来到寒冷的沈阳。虽然室外温度很低,但凌先生的心却是暖融融的,因为他带着《重新开通沈阳-澳门直航航线的提案》而来,他热切地盼望提案早日成为现实。  《侨园》杂志记者很幸运地采访到了凌世威先生。凌先生开门见山:近年来,澳门和辽宁高层互访频繁,经贸、文化、旅
期刊
1987年9月20日,钱天白教授发出第一封E-mail,揭开了中国人使用互联网的序幕。 1989年,中国科学技术网建成,成为我国第一个互联网站。自中国第一个互联网站诞生之日起,在网站建立党组织就成为必须面对的事实。在互联网的影响越来越大,正在引起现实社会方方面面深刻变革的今天,在我们党的建设工作日趋深入的情况下,抓紧把网站的党组织建设好,体现了来自网站自身发展和加强党的建设两方面的迫切需要。  北
期刊
最近,关于我国社会道德状况的讨论很多。目前社会的道德状况究竟如何,是不是遭遇了“道德寒冬”?记者就如何理性地看待我国道德现状,在普通市民层面有哪些伦理道德是需要规范的,如何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平台等问题,专访了中国伦理学会会长万俊人。  记 者: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出现了道德滑坡的现象。请您谈谈造成道德滑坡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  万俊人:要谈这个问题,首先应确定采取何种角
期刊
最近闭幕的中共北京市委十届十次全会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胡锦涛总书记“七一”讲话精神,总结了2011年工作,研究部署了2012年的各项任务,审议并通过了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提出的《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发挥文化中心作用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的意见》。全会取得的重要成果,必将进一步鼓舞和激励全市党员干部群众大力弘扬和践行“北京精神”,把今年的工作做得更好,为党的
期刊
家国情怀赤子心  李远荣先生1941年出生于马来西亚怡保市,祖籍福建南安县梅山乡芙蓉村。其父李五香先在陈嘉庚的谦益栈任职,五年后,陈嘉庚将他介绍给自己的女婿李光前。李五香任马来西亚槟城南益橡胶厂经理、各埠分行总巡及泰国南益橡胶厂经理。李光前事业有成,被誉为世界橡胶大王,李五香三十年功不可没。  李光前为新中国倾囊兴教,陈嘉庚再次力荐李五香。1950年李五香举家回国,他告诫家人:我们的根在中国,要做
期刊
2001年7月,首钢搬迁一锤定音。2005年6月,首钢炼铁厂矗立了47年、功勋卓著的5号高炉停产,标志着首钢北京地区涉钢系统压产、搬迁工作正式启动。  一时间,各种言论此起彼伏。人们在关注首钢的同时,也为首钢的未来担忧:压产、搬迁、转型对于一个建厂几十年、职工10余万的老钢铁企业而言,是否会让首钢“元气大伤”?  2011年7月,一则消息让所有的猜测尘埃落定。首钢在老厂区800万吨钢铁产能全部停产
期刊
从旧书店里淘换到一本泛黄发脆的小册子,封面已然随风,随逝去的岁月销匿了踪迹。小册子的扉页上,原先主人的藏书印章清晰可辨。  小册子,是方志敏烈士的遗著《狱中纪实》,出版年代,1957。  根据出版社的说明,《狱中纪实》是继《可爱的中国》后,又发现的一些方志敏烈士的狱中遗稿,广为传阅的《清贫》也在其中。  《狱中纪实》共收录了方志敏六篇文章,写作的时间从1935年5月25日至6月29日。  反复阅读
期刊
辽宁是故事大省,因为有多位国宝级的故事家们奠定了丰厚的文化基础。这里不仅拥有一个在全国界内有很高认同度的故事家群体,还有一批在民间文学调查、采录、研究方面多年來孜孜不倦进行专业深耕的学者,乌丙安老师就像一杆大旗一样矗立于这一领地,培养造就了一支民俗学、民间文学研究队伍。  ——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江帆  “听爷爷讲故事”可能是我们最早受“蛊惑”而被迫进行的学前教育,在没有手机、没有电视、没有录像厅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