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世界航天发射失败事故

来源 :军事世界画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s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安全可靠的航天发射能力是稳固进入空间的保障,也是提升利用空间能力的基础。从2006年起,世界航天发射失败事故呈现上升趋势,特别是在2011年,航天发射失败率超过10%,引起广泛的关注。
  世界航天发射能力现状
  迄今为止,共有9个国家(见表1)和2个组织(欧洲航天局和海上发射公司)拥有独立的航天发射能力。目前,俄罗斯和美国大、中、小型运载火箭齐备,是航天发射总次数最多的两个国家,在2010年分别进行31次和15次航天发射。俄罗斯主要使用“质子”系列、“联盟”系列、“宇宙-3M”、“轰鸣”等运载火箭。美国主要使用“德尔它-4”、“宇宙神-5”两个系列的“渐进一次性使用运载火箭”(EELV),以及“德尔它-2”、“金牛座”、“飞马座”等中小型运载火箭。欧洲航天局主要使用“阿里安-5”系列运载火箭,日本主要使用H-2A运载火箭,印度主要使用“极轨道卫星运载火箭”(PSLV)和“地球同步轨道卫星运载火箭”(GSLV)。海上发射公司主要使用“天顶-3SL”火箭,其箭体由乌克兰生产,上面级由俄罗斯生产。这些国家和组织每年进行约70次航天发射,近地轨道有效载荷的商业发射成本约为5000美元/千克,地球同步轨道有效载荷的商业发射成本约26000美元/千克。
  失败情况及原因分析
  2006~2011年9月底,世界各国共进行411次航天发射,其中失败20次,发射失败率为4.87%。各国航天发射失败次数分别为:俄罗斯8次,美国5次,中国1次,印度3次,韩国2次,海上发射公司1次。2011年,航天发射失败率接近10%,从上述20次失败情况来看,其失败原因大致可分为3类。
  产品质量与设计问题导致火箭发射失败
  从俄罗斯、中国和海上发射公司的10次发射失败情况看,火箭产品质量与设计问题是导致发射失败的主要原因。运载火箭系统复杂,包括结构系统、动力系统、控制系统等多个分系统,使用数万个电子元器件。虽然这些器件在生产过程中经过严格精密的测试,但在火箭点火、分离等过程中经受高温和强烈振动时,仍会出观失效,因此,对于航天发射来说,事故并不能完全避免。但俄罗斯航天事故频出,而且事故集中在“质子”火箭与“微风”上面级,表明俄罗斯航天工业和管理部门质量意识下降,为完成密集的航天发射任务,没能彻底排查故障原因。以2010年12月25日“格罗纳斯”导航卫星发射失败为例,由于使用改进的上面级,其液氧贮箱规格变大,但是这一变化未反映到规程文件上,而操作人员仍按体积刻度进行加注,导致注入的液氧超出额定值1~2吨,主承包商能源公司也未遵照发射前安全操作步骤进行检查。这一失误造成上面级过重,卫星在到达预定轨道时未能被加速至预定速度而坠毁。这一事故充分表明俄罗斯航天工业目前质量管理不完善,为此,俄罗斯政府撤销了能源公司运载火箭总设计师和联邦航天局副局长的职务,并对联邦航天局进行了书面批评。
  航天技术水平较低导致火箭发射失败
  从印度和韩国的5次发射失败情况看,事故原因均与本国的航天技术水平较低有关。印度2010年4月15日发射的“地球同步轨道卫星运载火箭”失败的主要原因就是本国研制的低温上面级技术不过关,主发动机的燃料助推涡轮泵异常中断造成任务失败。这表明印度尚未掌握低温上面级这一大型航天运载的关键技术。同时从更深层面上看,印度耗时18年仍未能在低温运载火箭技术上取得突破,说明其大型航天项目的组织管理能力也有欠缺。韩国两次航天发射失败与其自身航天技术实力的不足关系密切。由于韩国尚未完全掌握航天发射技术,其“罗老”号运载火箭采取了联合研制途径,第一级由俄罗斯制造,第二级由韩国制造。“罗老”号2009年8月25日发射失败的原因是第二级上的整流罩未能完全脱落,2010年6月10日失败原因是一、二级分离爆炸螺栓提前起爆,两起事故均与韩国提供的第二级火箭有关。由此可见,即使走“嫁接”于航天大国火箭技术的发展捷径,自身仍需有过硬的航天技术才能取得成功。
  新研火籥风险较高导致火箭发射失败
  从美国的5次发射失败情况看,主要与新研火箭的技术风险较高有关。美国“猎鹰-1”火箭是首个由商业公司自行研制的运载火箭,为降低成本和缩短发射流程,空间探索技术公司采取新的发动机设计。“猎鹰-1”火箭前3次的发射失败为后两次成功发射奠定了基础。但3次失败还是体现出美国商业公司对航天发射的困难估计不足,在几次发射试验中均搭载了商业卫星,而没有使用模拟有效载荷,在火箭发射失利的同时造成卫星的损失。轨道科学公司新研制的“金牛座-XL”火箭两次发射失败原因基本一致,虽然该公司在首次失败后对技术与管理问题都进行了矫正,但故障原因的重复出现,表明商业化航天发射管理模式存在一定的风险。
其他文献
空间已成为当今维护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必须关注和占据的战略“制高点”,获取空间优势和控制空间将是未来战争中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随着空间军事化的加剧,由防御性和进攻性对抗构成的空间对抗作战,将进一步依赖于强大的空间态势感知和空间目标监视系统。  什么是空间态势感知  美国战略司令部将空间态势感知定义为:为确保指挥官、决策者、规划及作战人员获取和维持空间优势,必须具备的对空间事件、空间威胁、空间活动、空
期刊
正是美国单方面从台湾撤除核武器的动作,直接促使蒋经国在1975年掌权后极力推动台湾自研核武器的进程。  时下,有关台湾当局秘密发展核武器的文章可谓不少,但涉及美国在台湾岛上部署核武器的详情却寥寥无几。在美台保有所谓“共同防御条约”的年代,美军秘密在台湾部署了敏感的战术核武器部队,它让蒋介石面对中国大陆时安心不少,但美国却没有如蒋介石之所愿,将核武器真的投入到中国内战中,这又刺激了后来台湾当局跨出“
期刊
经过改进,“海鹰”直升机换装先进的玻璃化座舱和任务航电系统,成为一种具备强大反潜/反水面舰艇双重作战能力的新型舰载直升机。  s-70B“海鹰”直升机是美国西科斯基飞机公司在著名的“黑鹰”陆军型直升机基础上研制的一种多用途舰载直升机。该机性能优良并经受了海湾战争的实战考验,是目前美国海军的主力舰载直升机(其美国海军编号主要包括SH-60B、SH-60R、SH-60F、MH-60R、MH-60s和H
期刊
“无预警,无航母”,这是日渐成熟的中国军迷口中常说的一句顺口溜。  现代海战场强调信息化,因此预警机对航母的重要性达到不可或缺的地步。随着外界对中国改装的首艘航母“瓦良格”号的观察进入到武备领域,对于它究竟会采用何种预警机的争论之声也不绝于耳。考虑到“瓦良格”号没有飞机弹射器,只采用滑跃起飞方式,因此难以起降固定翼预警机,能够暂时填补空档的只有预警直升机。那么,当今世界到底有哪几种身份特殊的“旋翼
期刊
近期,海军航空兵某飞行团参加空中双机编队受油训练的新飞行员在兄弟部队的配合下,在本场上空实现空中准确对接,新员全部受油成功。由于空中受油训练技术难度大、风险高、标准要求严,为确保本场大规模协同训练成功,从8月中旬起,参训人员枴继进行了充分的理论和技术准备,对一些技术难题进行了交流和集体攻关。多架战机编队在复杂背景下受油成功,标志着我海军航空兵大规模远程机动作战能力实现新突破。
期刊
卡吉尔镇位于印控克什米尔地区首府斯利那加的北部205公里,这里成为进攻目标的~个原因是环绕它的地形,使它成为未被占领的军事阵地中应该先发制人夺取的目标。  战争中的巴基斯坦空军被遗忘的主角  卡吉尔战争,即人们所知的卡吉尔冲突,是印度和巴基斯坦在1999年5~7月发生的一场武装冲突。卡吉尔位于印巴经多次战争后形成的克什米尔实际控制线印方一侧,海拔5000米,人烟稀少。1999年5月,巴基斯坦士兵和
期刊
苏联为何非要在国外建厂这似乎不符合苏联军工业追求保密的原则。其实,这件事与20世纪30年代中叶苏联确定的航空工业“王车易位”战略有关。  苏联军工业又称作“国防工业”,由于受到保密制度制约,它就像一潭深不可测的湖水,外界很难了解里面到底藏着多少秘密。1941年德国入侵苏联后,为保密起见,苏联报纸在介绍空战时根本不写本国飞机的型号,全部用“我们的雄鹰”、“红星歼击机”或“斯大林的勇士”来代替,结果苏
期刊
在朝鲜战争中,苏联、中国和朝鲜飞行员驾驶米格-15战斗机,给骄傲的美国空军以沉重的打击。几乎在一夜之间,米格设计局就成了享誉世界的著名军用飞机品牌。然而因为复杂的历史原因,那些驾驶米格-15在朝鲜上空浴血奋战的苏联空军飞行员的事迹却鲜有报道。苏联飞行员在朝鲜战争中的辉煌战果也被历史无情地埋没。本文根据俄罗斯最新公开的资料,向读者朋友们介绍米格设计局历史上最鲜为人知的篇章——朝鲜战争中的米格-15王
期刊
日本人对明石大佐的评论是:“没了乃木大将,旅顺也能拿下;没了东乡大将,日本海大海战也能赢;但没了明石元二郎大佐,日本决赢不了日俄战争。”  1905年,地跨欧亚大陆的沙皇俄国竟奇迹般地败在小小的日本手中。直到今天,许多人仍热衷分析其中的因果得失,但惟独忽略一个关键性人物:日本驻俄国武官明石元二郎大佐(AkashiMotojiro),德国皇帝威廉二世曾惊叹于他的活动能量,称其为“堪比20万大军的人'
期刊
时值年终岁尾,坊间有关台海的军事新闻却层出不穷,尤其是美国奥巴马政府悍然宣布对台出售价值58億美元的军火,为其升级145架F-16A/日战斗机,使得本已稳定的台海局势再掀波澜。纵观2011全年,台湾当局对军事系统的投资并未放松,特别是由于对美军购进入付款高峰期,其“装备采购费”在“国防开支”的比例也达到高位,而且岛內自制武器系统也逐渐进入投产期,台军获得的新装备也大幅增加,笔者在此以图片形式为大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