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撰写读后感是促进学生深入阅读、升华阅读成果的有效措施。但有很多学生并不会写读后感,失去了课外阅读与撰写读后感的整合与连接,使得读后感的创作无法与阅读本身形成紧密联系,失去了读后感撰写深化阅读效益的价值。苏教版六上中杨红樱的《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就为学生读后感的撰写提供了极好地示范,如何借助这篇课文的示范价值,促进学生读后感撰写方法的积累与整合运用呢?
一、整体感知,概括内容,把握文本结构
很多学生之所以畏惧写作首先在于不知道写什么,而对于读后感这种有着相应要求的文体来说,学生对内容的把握就更显得捉襟见肘了。很多学生都认为,读后感就应该全部写感想,这就无形之中增加了读后感的写作难度。事实上,读后感除了引领自身深化阅读效果之外,还承担着让他人了解书本的价值的作用。因此,除了专注于感性之外,读后感理应承载更多其他内容。
如在教学《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时,教师在初读课文之后让学生概括出课文围绕着《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介绍了哪些内容?学生纷纷概括:课文描写了自己书本的来历、介绍了书的内容、自己阅读的感受等内容。在体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则引领学生对读后感的结构进行了感知,让学生意识到作者这三个方面不仅有所涉及,而且在结构的设置上也进行了精心地安排。作者阅读的这本书是祖孙三代辈辈相传的,且有祖父、父亲的赠言,而这些赠言又生动概括出书本阅读的价值,与读后感的价值息息相关,不仅值得写,更值得详写;而书本的内容不仅是向他人推介书本的理由,更是作者抒发阅读感受的凭借。如果不写,再精彩的书也无法引发其他读者的兴趣,自己的感想也将成为空谈;最后的感想,更是读后感的应有之义,无需过多地赘述。
二、紧扣教材,深入品析,养成表达习惯
纵观当下不少读后感的文章,很多人为了彰显自己的文采,尤其是展现自己阅读的深入,在读后感的创作中,内容趋向深邃,语言趋向华美,甚至还有不少晦涩的词汇,似乎只有这样才能体现自己阅读的价值。事实上,对于小学生而言,这种写作读后感的方式不仅不贴合实际,而且也无助于学生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升。
教材中的这篇读后感语言清新自然、浅近易懂,尤其是对《鲁滨逊漂流记》内容的介绍,好似令读者快速领略了整本书的整体情节。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引领学生圈画语段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感受作者以时间为序,巧妙安排内容的写作方法;其次,教師则引导学生关注简介书本内容时,作者并没有融入自己的感受,而是尽可能客观地保持书本的原有内容和框架,确保读者不受作者主观情绪的影响。
阅读教学的核心任务就是关注语言,促进学生语言技能的提升。而读后感的创作,我们应该避免空洞的华丽辞藻,力求在浅近平实的语言中真实呈现出书本原有的样貌,引领学生养成实实在在的语言表达习惯,促进学生言语生命的不断地提升。
三、穿越表层,对话作者,体悟抒发方法
不以感受为全面内容,但阅读之后的感想应该成为读后感创作的重要内容。这是读后感创作无法绕开的一道槛。但很多学生对自己的抒发总是有些牵强,要么空洞无物,无病呻吟,要么大而无当,不着边际。教师就可以充分开掘这篇课文中感想抒发的方法,引领学生在揣摩中体悟方法,为自己的创作运用奠定基础。
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先引导学生概括课文中作者的感想:一是对书中一句名言的理解感悟;二是对鲁滨逊这一人物形象的猜想。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感知这两点感想,作者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写,而是分别指向了不同的层面:对名言的理解指向书本内容和渗透的核心价值;对人物的猜想,是阅读过程中对人物品质关注的结果。整个感想的抒发,作者并没有高谈阔论,而是从名言和人物两个细节入手,紧扣这本书所倡导的探索、勇敢等核心主题。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将其与自身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为学生丰富、积淀读后感的创作方法奠定了基础、提供了资源。
总而言之,叶圣陶老先生说: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阅读教学就应该充分解读、开掘每篇课文作为范例的价值,引领学生从范例中汲取方法、形成能力,促进学生语文核心能力的不断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实验小学(225200)
一、整体感知,概括内容,把握文本结构
很多学生之所以畏惧写作首先在于不知道写什么,而对于读后感这种有着相应要求的文体来说,学生对内容的把握就更显得捉襟见肘了。很多学生都认为,读后感就应该全部写感想,这就无形之中增加了读后感的写作难度。事实上,读后感除了引领自身深化阅读效果之外,还承担着让他人了解书本的价值的作用。因此,除了专注于感性之外,读后感理应承载更多其他内容。
如在教学《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时,教师在初读课文之后让学生概括出课文围绕着《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介绍了哪些内容?学生纷纷概括:课文描写了自己书本的来历、介绍了书的内容、自己阅读的感受等内容。在体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则引领学生对读后感的结构进行了感知,让学生意识到作者这三个方面不仅有所涉及,而且在结构的设置上也进行了精心地安排。作者阅读的这本书是祖孙三代辈辈相传的,且有祖父、父亲的赠言,而这些赠言又生动概括出书本阅读的价值,与读后感的价值息息相关,不仅值得写,更值得详写;而书本的内容不仅是向他人推介书本的理由,更是作者抒发阅读感受的凭借。如果不写,再精彩的书也无法引发其他读者的兴趣,自己的感想也将成为空谈;最后的感想,更是读后感的应有之义,无需过多地赘述。
二、紧扣教材,深入品析,养成表达习惯
纵观当下不少读后感的文章,很多人为了彰显自己的文采,尤其是展现自己阅读的深入,在读后感的创作中,内容趋向深邃,语言趋向华美,甚至还有不少晦涩的词汇,似乎只有这样才能体现自己阅读的价值。事实上,对于小学生而言,这种写作读后感的方式不仅不贴合实际,而且也无助于学生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升。
教材中的这篇读后感语言清新自然、浅近易懂,尤其是对《鲁滨逊漂流记》内容的介绍,好似令读者快速领略了整本书的整体情节。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引领学生圈画语段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感受作者以时间为序,巧妙安排内容的写作方法;其次,教師则引导学生关注简介书本内容时,作者并没有融入自己的感受,而是尽可能客观地保持书本的原有内容和框架,确保读者不受作者主观情绪的影响。
阅读教学的核心任务就是关注语言,促进学生语言技能的提升。而读后感的创作,我们应该避免空洞的华丽辞藻,力求在浅近平实的语言中真实呈现出书本原有的样貌,引领学生养成实实在在的语言表达习惯,促进学生言语生命的不断地提升。
三、穿越表层,对话作者,体悟抒发方法
不以感受为全面内容,但阅读之后的感想应该成为读后感创作的重要内容。这是读后感创作无法绕开的一道槛。但很多学生对自己的抒发总是有些牵强,要么空洞无物,无病呻吟,要么大而无当,不着边际。教师就可以充分开掘这篇课文中感想抒发的方法,引领学生在揣摩中体悟方法,为自己的创作运用奠定基础。
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先引导学生概括课文中作者的感想:一是对书中一句名言的理解感悟;二是对鲁滨逊这一人物形象的猜想。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感知这两点感想,作者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写,而是分别指向了不同的层面:对名言的理解指向书本内容和渗透的核心价值;对人物的猜想,是阅读过程中对人物品质关注的结果。整个感想的抒发,作者并没有高谈阔论,而是从名言和人物两个细节入手,紧扣这本书所倡导的探索、勇敢等核心主题。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将其与自身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为学生丰富、积淀读后感的创作方法奠定了基础、提供了资源。
总而言之,叶圣陶老先生说: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阅读教学就应该充分解读、开掘每篇课文作为范例的价值,引领学生从范例中汲取方法、形成能力,促进学生语文核心能力的不断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实验小学(225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