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是灾害频发的国家之一,这对我国灾害救助工作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2008年 "5.12"汶川特大地震对我国不仅仅是一次严峻的挑战,最重要的还是我国地质灾害救助经验的一次丰富积累。笔者通过对汶川特大地震重灾区江油市的灾害救助实况和两年来的灾后重建进行思考研究,分析在"5.12"汶川特大地震的灾害救助中的一些新特点和欠缺之处,并尝试对我国灾害救助进行反思。
关键词:地震 灾害救助 应急系统
我国是一个灾害频发的国家。据联合国统计显示: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损失最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这就给我国开展灾害救助,建立和完善灾害救助体系提出了严峻的考验。2008年年初南方的冰雪灾害,2008年5月12日四川发生的汶川8级特大地震,2010年甘肃舟曲突发的泥石流灾害等自然灾害,都对我国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但正是在这些难以避免的自然灾害中,我们以血肉的牺牲和大无畏的奉献精神,不断反思和完善我国的灾害救助措施。
在抗灾减灾的过程中,我国逐步完善和发展灾害救助,细化救助标准,积极动员社会力量。此外,逐步建立的灾害救助体系也尚待制度化。特别是2008年的“5.12”汶川特大地震的抗震救災,对于以后我国近两年来的灾害救助提供了典范,其中借鉴之处多严承为后来的灾害救助中,而在抗震救灾中的一些不足也应当引起关注,以作前车之鉴。
四川省江油市是“5.12”汶川特大地震中的重灾区,是位于四川省西北部的一个县级市,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故里,也是一个新兴的工业城市和旅游城市,同时农业也较为发达。幅员面积2719平方公里,管辖40个乡镇,总人口88万。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后,江油市位于龙门山断裂带,遭受了较为严重的地震破坏,死亡人数394人,伤19278人,城区房屋受损面积高达496万平方米,农村居民房屋80%受损,估计直接经济损失达592亿元,属于地震重灾区。随着近三年来的灾后重建,全市重建基本完成,经济迅速发展。无论是在抗震救灾中还是灾后重建,地震重灾区江油市的灾害救助都较为典型的反映了汶川地震灾害救助的基本情况。
灾前准备是指对各种资源的预先计划性储备,包括对物资、人力、信息资源的储备,其中还包括对灾害预警的预测和紧急预案的建立。地震重灾区江油市的灾前准备及时充分,具有计划战略性。
在汶川“5.12”特大地震的灾害救助中,对于发放救济粮和特定灾民的生活补助都是提前由国家或当地政府的储备中所出。通过在灾害救济中对于灾民的粮食储备和财务预算,大大保障了灾民的基本生活,稳定了灾区的社会稳定,为抗震救灾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由于位于龙门山脉的北川羌族自治县灾情极其严重,许多的北川农民逃难到这里,沿街居住在江油市城郊李白大道两旁。为了解决突然多出来的北川灾民,当地市政府一面紧急调用粮食局的战略储备粮,通过发放米粥、馒头和搭建临时的沿街棚户区,来保障北川灾民临时的吃住问题。与此同时,所有医药企业也立即开场给药。另一方面,当地政府号召当地居民捐衣捐物,紧急出台转移北川灾民的预案上报给上级政府,以妥善安置外市灾民。重灾区江油市的粮食局,就在地震发生的第二天,应当地政府所指示,有计划的将粮食战略储备库中的粮食开仓分发,既满足了当地灾民的生活保障,更重要的是减少了灾害中不必要的非正常死亡。
自然灾害的紧急性主要体现为灾害救助应急性系统的建立,这种应急性救助系统是国家通过救灾款无偿开展救援的紧急救助。众所周知,自然灾害具有突发性的特点,在灾害救助中,抗灾救援就是与时间赛跑,与死神抢夺生命。在汶川地震中,这一点表现的尤为突出。应急性系统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模型,政府通过实施和触发这一套应急系统来完成对灾民的紧急救援和安置,稳定灾区社会秩序等。在汶川地震中,江油市的应急救助系统主要由三大块构成:应急性预警、应急性救援和应急性救助。
在灾害救助中,我国善于运用和组织一切社会力量来进行救助,来确保灾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和基本生活,尽快恢复灾区的社会经济生活秩序。在江油市的灾害救助中,我们可以明显的感觉灾害救助的实施主体不是单个的,而是多元化的。在不久的将来,灾害救助将不再是单个独体的力量决定救援,而是集合多层次的社会资源来进行的综合性救助,并逐渐形成灾害救助网络。
灾害救助中的志愿性组织是需要专业认可和社会认可的,而不是临时组建的民众性志愿行为,一个长期从事公益行动的志愿性组织自然拥有许多经验,这对于快速融入灾害救助和进行救助服务,都是比临时性的民众性行为有明显优势。同时,组织化的专业化的志愿者行动对于灾害救助的服务是较为深入和贴切的。
从综合管理的角度来看。始终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构建一个较完善的灾害救助网络。其中以政府为主导,以特定法律完善为依据,形成灾害应急管理的合力。
自然灾害的突发性和毁灭性,给灾区地人民造成的心理创伤也是不可估量的。在以往的灾害救助中我们往往过多重视看得见的物资救助,而无形的心理损伤和哀伤情结一直得不到好的处理和宣泄,这对于灾区的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隐患。因此,现代意义的灾害救助更注重心理上的救助,通过发动专业化的组织化的志愿团队,进行积极的心理干预和心理疏导,以促成灾民的心理康复。心理救助和物资救助一样重要,不可偏废。
参考文献
[1]胡务.社会救助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6页.
[2]四川省江油市当地文献资料整理——“5.12”特大地震抗震救灾资料汇编.
[3]程芳芳.玉树地震应急管理对汶川经验的验证[J].循证医学,2010.
[4]郭志全.从汶川抗震救灾看中国民间组织的作用及现状[J].理论观察,2008.
[5]赵铮.关于汶川5.12大地震灾后重建的建议[J].生态经济,2009.
[6]郑毅.汶川地震对儿童的心理影响及救助措施[J].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8.
关键词:地震 灾害救助 应急系统
我国是一个灾害频发的国家。据联合国统计显示: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损失最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这就给我国开展灾害救助,建立和完善灾害救助体系提出了严峻的考验。2008年年初南方的冰雪灾害,2008年5月12日四川发生的汶川8级特大地震,2010年甘肃舟曲突发的泥石流灾害等自然灾害,都对我国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但正是在这些难以避免的自然灾害中,我们以血肉的牺牲和大无畏的奉献精神,不断反思和完善我国的灾害救助措施。
在抗灾减灾的过程中,我国逐步完善和发展灾害救助,细化救助标准,积极动员社会力量。此外,逐步建立的灾害救助体系也尚待制度化。特别是2008年的“5.12”汶川特大地震的抗震救災,对于以后我国近两年来的灾害救助提供了典范,其中借鉴之处多严承为后来的灾害救助中,而在抗震救灾中的一些不足也应当引起关注,以作前车之鉴。
四川省江油市是“5.12”汶川特大地震中的重灾区,是位于四川省西北部的一个县级市,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故里,也是一个新兴的工业城市和旅游城市,同时农业也较为发达。幅员面积2719平方公里,管辖40个乡镇,总人口88万。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后,江油市位于龙门山断裂带,遭受了较为严重的地震破坏,死亡人数394人,伤19278人,城区房屋受损面积高达496万平方米,农村居民房屋80%受损,估计直接经济损失达592亿元,属于地震重灾区。随着近三年来的灾后重建,全市重建基本完成,经济迅速发展。无论是在抗震救灾中还是灾后重建,地震重灾区江油市的灾害救助都较为典型的反映了汶川地震灾害救助的基本情况。
灾前准备是指对各种资源的预先计划性储备,包括对物资、人力、信息资源的储备,其中还包括对灾害预警的预测和紧急预案的建立。地震重灾区江油市的灾前准备及时充分,具有计划战略性。
在汶川“5.12”特大地震的灾害救助中,对于发放救济粮和特定灾民的生活补助都是提前由国家或当地政府的储备中所出。通过在灾害救济中对于灾民的粮食储备和财务预算,大大保障了灾民的基本生活,稳定了灾区的社会稳定,为抗震救灾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由于位于龙门山脉的北川羌族自治县灾情极其严重,许多的北川农民逃难到这里,沿街居住在江油市城郊李白大道两旁。为了解决突然多出来的北川灾民,当地市政府一面紧急调用粮食局的战略储备粮,通过发放米粥、馒头和搭建临时的沿街棚户区,来保障北川灾民临时的吃住问题。与此同时,所有医药企业也立即开场给药。另一方面,当地政府号召当地居民捐衣捐物,紧急出台转移北川灾民的预案上报给上级政府,以妥善安置外市灾民。重灾区江油市的粮食局,就在地震发生的第二天,应当地政府所指示,有计划的将粮食战略储备库中的粮食开仓分发,既满足了当地灾民的生活保障,更重要的是减少了灾害中不必要的非正常死亡。
自然灾害的紧急性主要体现为灾害救助应急性系统的建立,这种应急性救助系统是国家通过救灾款无偿开展救援的紧急救助。众所周知,自然灾害具有突发性的特点,在灾害救助中,抗灾救援就是与时间赛跑,与死神抢夺生命。在汶川地震中,这一点表现的尤为突出。应急性系统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模型,政府通过实施和触发这一套应急系统来完成对灾民的紧急救援和安置,稳定灾区社会秩序等。在汶川地震中,江油市的应急救助系统主要由三大块构成:应急性预警、应急性救援和应急性救助。
在灾害救助中,我国善于运用和组织一切社会力量来进行救助,来确保灾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和基本生活,尽快恢复灾区的社会经济生活秩序。在江油市的灾害救助中,我们可以明显的感觉灾害救助的实施主体不是单个的,而是多元化的。在不久的将来,灾害救助将不再是单个独体的力量决定救援,而是集合多层次的社会资源来进行的综合性救助,并逐渐形成灾害救助网络。
灾害救助中的志愿性组织是需要专业认可和社会认可的,而不是临时组建的民众性志愿行为,一个长期从事公益行动的志愿性组织自然拥有许多经验,这对于快速融入灾害救助和进行救助服务,都是比临时性的民众性行为有明显优势。同时,组织化的专业化的志愿者行动对于灾害救助的服务是较为深入和贴切的。
从综合管理的角度来看。始终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构建一个较完善的灾害救助网络。其中以政府为主导,以特定法律完善为依据,形成灾害应急管理的合力。
自然灾害的突发性和毁灭性,给灾区地人民造成的心理创伤也是不可估量的。在以往的灾害救助中我们往往过多重视看得见的物资救助,而无形的心理损伤和哀伤情结一直得不到好的处理和宣泄,这对于灾区的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隐患。因此,现代意义的灾害救助更注重心理上的救助,通过发动专业化的组织化的志愿团队,进行积极的心理干预和心理疏导,以促成灾民的心理康复。心理救助和物资救助一样重要,不可偏废。
参考文献
[1]胡务.社会救助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6页.
[2]四川省江油市当地文献资料整理——“5.12”特大地震抗震救灾资料汇编.
[3]程芳芳.玉树地震应急管理对汶川经验的验证[J].循证医学,2010.
[4]郭志全.从汶川抗震救灾看中国民间组织的作用及现状[J].理论观察,2008.
[5]赵铮.关于汶川5.12大地震灾后重建的建议[J].生态经济,2009.
[6]郑毅.汶川地震对儿童的心理影响及救助措施[J].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