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教学过程中逐渐意识到了教学的主体应该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教学的重点在于学而不是教。所以,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若要达到有效的教学目标,应该给学生创造一个积极向上、富有特色的学习环境。基于此,本文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主体意识
近年来一直以实施素质教育为教学的目标,但是如何将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标准》相结合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今后教学的目标。这就需要教师有计划的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不同阶段有意识的加以培养和锻炼。
一、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习兴趣
首先,可以把数学学习中数字具体化,创设问题情境。例如,在学习分数时,可以把问题假设到日常生活中去,家里有三个人:爸爸、妈妈和你,但是桌子上只有一个苹果,平均分的话每个人拿到苹果是整体的多少呢?如果用分数怎么表示呢?在通俗易懂的情境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要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通过提出问题,增加学生的兴趣。例如,在学习“比例尺”的时候,我准备了一张地图,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每个人想去哪个城市,知道怎样在地图上量出那个城市离我们有多远吗?学生们立刻变得活跃起来。另外,要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带着问题学习是学生学习很好的动力。好奇也是人的天性,引发人类的探索精神。在课堂上,通过做游戏或者是将故事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诱导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在学习“周期”时,我设定了一个数学游戏,首先告诉他们今天是5月2日,星期一,然后让学生随便说出五月的某一天,我都能快速告诉他们是周几。大家都很疑惑老师有这样的特异功能,接下来我告诉大家为什么,然后对学生进行提问,问他们5月的某一天是星期几,互动游戏结束之后,大家都能又快又好的接收数学知识。最后,还可以通过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给大家设计一个这样的问题情境:请大家用一个四个角可以活动的木条制作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拉动平行四边形,让一个角变成90度,那么平行四边形变成了什么形状?这个形状的面积怎么计算?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发现了知识,不但充分提高了思考的活跃性,也促进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数学的学习并不是枯燥的,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往往是从最初的接触一个知识点,到认识这个知识点,再到应用这个知识点,这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也是数学学习的乐趣所在。例如,在学习矩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关系时,可以让学生用纸剪一些形状,这些形状有共同之处,某一个边长是相等的,然后相互组合,发现其中的规律;学习分数时,可以将一个苹果平均分成几份,大家用不同分法,来说明分数的含义。这些都是数学知识在实践中应用的例子,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明白知识不是单纯的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知识是生活的升华。生活中也增加了学生看问题的角度,让学生感到数学的魅力,学习数学是一件很简单的事。课外实践性作业可以是学科内容的扩展和延伸,也可以不受课内学习内容的限制,不拘泥于教学大纲和教材,更具有让学生自主创造的空间,让学生自主选择、计划、探究、体验。这样,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对问题会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研究,各方面的能力和技能都会有提高,更重要的是他们的自主能力会大大加强。
三、在学习中总结,总结中提升能力
每一个数字、每一个数学符号、每一个数学公式都是千百年来经过先人以及数学家们从生活中提取、总结而来,所以生活中的每一个事件也都去数学息息相关,教师需要具有善于观察生活,在生活中为学生采集事例的能力,为学生提供服务,经过数学的学习,也开阔了学生的视角,可以从数学的角度理解生活,看待世界。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有效设置问题情境,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数学的学习不是固定的模式,可能一个题目最终的答案大家是一致的,但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各种各样,通过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角度解决问题,这也是一种能力的提高。通过利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问题可以发现,方法虽多,但是只有一种方法是最简潔、最快速的解法,在生活中也是如此,对待一个问题,不同的人可能由不同的方式,但是却只有一个是最好的。训练学生的这种能力,最终目的是希望学生找到正确、简洁的思路,看出问题的重点,这也是学习的最终目标。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假设来说明这个问题,算一个加法,所有加数都相同,如果用乘法来解决是最简洁、快速的,但是如果采用一个数加一个数的算,这样无疑是愚蠢的。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往往要比解决问题得出答案更加重要。
四、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若要让学生成为主体,首先必须尊重和承认这个事实,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培养主体意识,真正的实现素质教育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郭明果.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激活学生主体意识[J].教育教学论坛,2012,(34).
[2]贾胜元.交给学生一把解决问题的金钥匙[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2).
关键词:小学数学;主体意识
近年来一直以实施素质教育为教学的目标,但是如何将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标准》相结合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今后教学的目标。这就需要教师有计划的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不同阶段有意识的加以培养和锻炼。
一、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习兴趣
首先,可以把数学学习中数字具体化,创设问题情境。例如,在学习分数时,可以把问题假设到日常生活中去,家里有三个人:爸爸、妈妈和你,但是桌子上只有一个苹果,平均分的话每个人拿到苹果是整体的多少呢?如果用分数怎么表示呢?在通俗易懂的情境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要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通过提出问题,增加学生的兴趣。例如,在学习“比例尺”的时候,我准备了一张地图,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每个人想去哪个城市,知道怎样在地图上量出那个城市离我们有多远吗?学生们立刻变得活跃起来。另外,要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带着问题学习是学生学习很好的动力。好奇也是人的天性,引发人类的探索精神。在课堂上,通过做游戏或者是将故事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诱导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在学习“周期”时,我设定了一个数学游戏,首先告诉他们今天是5月2日,星期一,然后让学生随便说出五月的某一天,我都能快速告诉他们是周几。大家都很疑惑老师有这样的特异功能,接下来我告诉大家为什么,然后对学生进行提问,问他们5月的某一天是星期几,互动游戏结束之后,大家都能又快又好的接收数学知识。最后,还可以通过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给大家设计一个这样的问题情境:请大家用一个四个角可以活动的木条制作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拉动平行四边形,让一个角变成90度,那么平行四边形变成了什么形状?这个形状的面积怎么计算?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发现了知识,不但充分提高了思考的活跃性,也促进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数学的学习并不是枯燥的,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往往是从最初的接触一个知识点,到认识这个知识点,再到应用这个知识点,这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也是数学学习的乐趣所在。例如,在学习矩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关系时,可以让学生用纸剪一些形状,这些形状有共同之处,某一个边长是相等的,然后相互组合,发现其中的规律;学习分数时,可以将一个苹果平均分成几份,大家用不同分法,来说明分数的含义。这些都是数学知识在实践中应用的例子,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明白知识不是单纯的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知识是生活的升华。生活中也增加了学生看问题的角度,让学生感到数学的魅力,学习数学是一件很简单的事。课外实践性作业可以是学科内容的扩展和延伸,也可以不受课内学习内容的限制,不拘泥于教学大纲和教材,更具有让学生自主创造的空间,让学生自主选择、计划、探究、体验。这样,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对问题会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研究,各方面的能力和技能都会有提高,更重要的是他们的自主能力会大大加强。
三、在学习中总结,总结中提升能力
每一个数字、每一个数学符号、每一个数学公式都是千百年来经过先人以及数学家们从生活中提取、总结而来,所以生活中的每一个事件也都去数学息息相关,教师需要具有善于观察生活,在生活中为学生采集事例的能力,为学生提供服务,经过数学的学习,也开阔了学生的视角,可以从数学的角度理解生活,看待世界。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有效设置问题情境,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数学的学习不是固定的模式,可能一个题目最终的答案大家是一致的,但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各种各样,通过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角度解决问题,这也是一种能力的提高。通过利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问题可以发现,方法虽多,但是只有一种方法是最简潔、最快速的解法,在生活中也是如此,对待一个问题,不同的人可能由不同的方式,但是却只有一个是最好的。训练学生的这种能力,最终目的是希望学生找到正确、简洁的思路,看出问题的重点,这也是学习的最终目标。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假设来说明这个问题,算一个加法,所有加数都相同,如果用乘法来解决是最简洁、快速的,但是如果采用一个数加一个数的算,这样无疑是愚蠢的。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往往要比解决问题得出答案更加重要。
四、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若要让学生成为主体,首先必须尊重和承认这个事实,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培养主体意识,真正的实现素质教育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郭明果.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激活学生主体意识[J].教育教学论坛,2012,(34).
[2]贾胜元.交给学生一把解决问题的金钥匙[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