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及其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价值观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是世界观的核心,是驱使人们开展行动的内部动力。中学生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教学中利用各种有效的资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古诗文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中华古诗文兼跨德育、智育、美育三大范畴,凝结了前人对于人生、社会和大自然的观察和理解,闪烁着中华民族智慧的光芒。如何在哲学教学中用好这些经典武装孩子们的头脑,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结合教学实践,笔者谈谈自己的两点思考。
一、从熟入手,巧选诗文
中国的古典诗文博大精深,有很多传世佳作,它们内涵深刻,意存高远。要运用好它们,首先就要对古典诗文进行精心地整理和挑选。在整理和挑选时,我认为要特别注意整理中小学教材中的篇目,因为这些诗文都是经过精挑细选,内涵丰富,并且为学生所熟悉,语文老师已经给他们仔细地讲解过,而且很多篇目学生都会背诵,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如在上《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这一课中“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这一哲理时,我用了学生初中学习过的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七言律诗,首先我请同学们齐声背诵,由于学生很熟悉,所以学生的情绪高涨。接着请同学说说这首诗的写作背景,然后请学生说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句诗的含义及表现的哲学思想和作者的人生态度。通过激烈的分析讨论,学生不仅明白了新事物由于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的哲学道理,还学习到了刘禹锡面对生活的挫折时那种乐观的人生态度。
又如在讲解矛盾的特殊性的时候,我适时引入初一教材中卢梅坡《雪梅》中的“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学生通过朗诵、品读,不仅明白了不同的事物具有不同的矛盾,还认识到不同的人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古人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利用学生熟悉的古诗文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他们的求知欲,使学生在浓浓的国学氛围中,去感受哲理,领悟哲理,在与古人的对话交流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形式灵活,巧设问题
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强化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引用诗文要注意形式的灵活多样性和问题的巧妙设计,以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促进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例如我在讲解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这一方法论时,我首先在多媒体上呈现了一幅《庖丁解牛》的图片,然后请学生简要说说这个故事,思考“庖丁为什么可以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把事情做得这么好?你可以吗?在哪些方面你可以做个‘庖丁’呢?”特别是第二个问题的设置,学生都乐了,认为自己做不到这一点,但是紧接着第三个问题,会引起学生的深思,学生会发现原来在某些方面只要我付出努力,也可以和庖丁做得一样出色。为什么呢?学生通过思考发现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可循的,凡是自己把握了规律并遵循了规律的事情就会做得很好,否则就事倍功半。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仅把握了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这一科学的方法论,而且正确地认识了自己的能力,认识到要想做事事半功倍必须遵循事物变化发展的客观规律这一价值观。
又如我在讲解人生的真正的价值的时候,我则换了一种形式,让学生查找我国古诗文中能反映不同的人不同的价值观的诗文,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归纳总结,并说说你认为人生的真正价值是什么?上课时学生呈上来的简直就是中国古人先哲的价值观大餐,例如有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有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有吉鸿昌的“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有毛泽东的“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等等,无不显示出他们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每一个先哲的优良品质和浩然正气都会强烈地感染学生,这样学生不仅从内心深处真正领会为什么说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奉献,而且在潜移默化中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
总之,在哲学教学中引入古诗文的教学分量,将其蕴涵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扎根在学生心灵深处并以此为基础构造自己的精神家园,让他們自觉抵制形形色色的精神污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指的就是这个影响。当然在教学中古诗文只是进行哲理教学培养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手段,所以在教学中古诗文的引用要注意把握度的问题,不能把政治课变成语文课。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中学)
一、从熟入手,巧选诗文
中国的古典诗文博大精深,有很多传世佳作,它们内涵深刻,意存高远。要运用好它们,首先就要对古典诗文进行精心地整理和挑选。在整理和挑选时,我认为要特别注意整理中小学教材中的篇目,因为这些诗文都是经过精挑细选,内涵丰富,并且为学生所熟悉,语文老师已经给他们仔细地讲解过,而且很多篇目学生都会背诵,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如在上《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这一课中“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这一哲理时,我用了学生初中学习过的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七言律诗,首先我请同学们齐声背诵,由于学生很熟悉,所以学生的情绪高涨。接着请同学说说这首诗的写作背景,然后请学生说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句诗的含义及表现的哲学思想和作者的人生态度。通过激烈的分析讨论,学生不仅明白了新事物由于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的哲学道理,还学习到了刘禹锡面对生活的挫折时那种乐观的人生态度。
又如在讲解矛盾的特殊性的时候,我适时引入初一教材中卢梅坡《雪梅》中的“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学生通过朗诵、品读,不仅明白了不同的事物具有不同的矛盾,还认识到不同的人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古人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利用学生熟悉的古诗文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他们的求知欲,使学生在浓浓的国学氛围中,去感受哲理,领悟哲理,在与古人的对话交流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形式灵活,巧设问题
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强化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引用诗文要注意形式的灵活多样性和问题的巧妙设计,以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促进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例如我在讲解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这一方法论时,我首先在多媒体上呈现了一幅《庖丁解牛》的图片,然后请学生简要说说这个故事,思考“庖丁为什么可以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把事情做得这么好?你可以吗?在哪些方面你可以做个‘庖丁’呢?”特别是第二个问题的设置,学生都乐了,认为自己做不到这一点,但是紧接着第三个问题,会引起学生的深思,学生会发现原来在某些方面只要我付出努力,也可以和庖丁做得一样出色。为什么呢?学生通过思考发现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可循的,凡是自己把握了规律并遵循了规律的事情就会做得很好,否则就事倍功半。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仅把握了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这一科学的方法论,而且正确地认识了自己的能力,认识到要想做事事半功倍必须遵循事物变化发展的客观规律这一价值观。
又如我在讲解人生的真正的价值的时候,我则换了一种形式,让学生查找我国古诗文中能反映不同的人不同的价值观的诗文,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归纳总结,并说说你认为人生的真正价值是什么?上课时学生呈上来的简直就是中国古人先哲的价值观大餐,例如有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有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有吉鸿昌的“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有毛泽东的“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等等,无不显示出他们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每一个先哲的优良品质和浩然正气都会强烈地感染学生,这样学生不仅从内心深处真正领会为什么说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奉献,而且在潜移默化中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
总之,在哲学教学中引入古诗文的教学分量,将其蕴涵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扎根在学生心灵深处并以此为基础构造自己的精神家园,让他們自觉抵制形形色色的精神污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指的就是这个影响。当然在教学中古诗文只是进行哲理教学培养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手段,所以在教学中古诗文的引用要注意把握度的问题,不能把政治课变成语文课。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