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文本细节 成就精彩课堂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951659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位专家说过:细节,往往反映着教师的教学水平,折射着教师的教学思想。过去的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学细节并没有受到教师的足够重视,也没有系统的理论对它们的必要性和规范性给予深入的探讨,但从新课改开始,我们对细节的观念逐渐发生了变化,教学细节也开始被当成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去认识。笔者试着从文章的语言、思路、线索等方面,就文本细节开发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语语悟其神”
  语文教学离不开品词赏句。
  文章字字句句背后皆是作者的至情深意,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指出“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唯文通彼此,譬如梁与津”。品味语言是进入文本教学的必经之路。如果能通过反复咀嚼文本,巧妙抓住文本中一个足以结构全文或铺展教学主要内容的词或句,在这些地方精心打造,必定使语文课堂精彩纷呈。
  沈从文先生的《云南的歌会》是一篇极有情趣的散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歌多、人多、景多,场面宏伟,人事纷杂,能否抓住文章灵动的“文眼”,找到一条直达作者心灵深处的幽径呢?《云南的歌会》中,沈先生两处提到“意思”一词,一处是在第四段“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意为前文必也很有意思),另一处在第五段“仅是这个唱法就极其有意思”(意为后面所唱更有意思)。显然“意思”一词在这儿是承上启下作用。还有,本文节选时删了前面一段文字:“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最有意思了。”(这里的“意思”该是作者的真正心声吧)由此看来,“意思”就是本文的文眼,抓住“意思”二字,大有文章可做,浙江省初中语文名师杨聪老师正是抓住“意思”这个词,打造了一节经典的语文精品课,把教学推向极致。
  发现“意思”。课堂伊始,杨老师抛出一个问题:你觉得这篇课文有意思吗?(学生纷纷点头)老师故意卖了一个关子:我读了好几遍,觉得挺没意思,我这人喜欢细节,你要用细节说服我。[课件显示:意思(地点、方式、环境、气氛)](学生细读文本,跃跃欲试)
  没“意思”。在学生充分感知文本时,教师又设一卡。有一读者给天堂的沈从文先生写了一封信说:“你的《云南的歌会》相当没意思,因第四段过多的自然环境描写冲淡了‘歌会’主题。”你同意他的看法吗?(这一问十分精妙,一方面使学生领悟要读课文精彩的环境刻画,另一方面又明白沈从文先生进行环境描写旨在突出一种哲学观:天人合一)
  作家“意思”。教师层层深入,直逼主旨:“那么沈从文先生他所说的这些歌会的意思又在哪里?”[课件显示: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颂歌最有意思]抓住这个“活”字,研讨字里行间能体现生命活力的细节,感受作家对生命的赞颂。
  怎么活才有“意思”。我们该如何活?怎样才能活出自己的精神?此时课堂情感酝酿已水到渠成,发言者句句发自肺腑的人生思考深深震撼了全场师生。
  课堂如此流光溢彩,我想,这归功于对“意思”二字的咀嚼和推敲,源于杨老师对教材细节的深度开发和把握吧!
  
  二、“遵路识斯真”
  教学中接触到的任何一篇课文,不论长短,不管体裁,必然体现作者思路。思路越清晰,文章的脉络越分明,清代文艺理论家刘熙载说得十分透彻:“叙事方法尽管有多种多样,唯能线索在乎,则错综变化,唯吾所施。”那么教学前,我们如果能仔细琢磨、反复推敲文章“脉络”,在此细节追本溯源,那么能否引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真正做到“遵路识斯真”呢?
  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一文篇幅较长,主题深刻,给教学带来颇大难度。但文中有两条脉络十分清晰地贯穿其中:一条明线,一条暗线。明线是作者与藤野先生的相识、交往、离别,围绕这一线索写了四件具体事例:1.添改讲义,2.纠正解剖图,3.关心实习,4.了解中国女人裹脚。另一条则以作者思想感情变化为暗线,从文章开头的讽剌日本东京清国留学生的丑态,到仙台求医时追述自己弃医从文的原因,以至文章结尾的“良心发现”,“增加勇气”继续作战,无不暗涌着作者的爱国情感。两条线索一明一暗,互相交织,相得益彰,笔者通过以下几个问题以“文章脉络”为突破口,实现长文短教。
  (一)通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罗列课文中提到的事件。
  (二)细读课文,从“我”与藤野先生相交、离别的几件事中归纳藤野先生的人物形象,体会其高尚品质。
  (三)研读课文,探讨其他几件事的用处,能否删去?为什么?(引领学生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感)
  (四)深入探究,课文主要是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还是表现作者的爱国情感?二者是否有交点?
  学生经点拨,顿悟到作者的爱国情感和对藤野先生的赞扬并不矛盾,而且在“爱国”的“底色”中,藤野先生的形象更为熠熠生辉。
  
  三、“化歧达其意”
  “矛盾是打开思维之门的钥匙,有矛盾才能激发阅读兴趣”,有矛盾才能更好地促成课堂对话向纵深方向发展。文本中出现的前后矛盾,要么是作者无意疏忽,要么是作者“别有用心”。教师如果能敏锐地捕捉到隐藏在文中的各种矛盾冲突,在此细节精心预设,并于教学中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思索,定会使学生在理解这些矛盾冲突中走进文本深处。
  教学《荷花淀》中“夫妻话别”片段,笔者就以“水生嫂”矛盾的心理作为切入点,探讨“水生嫂”的形象。
  师:同学们怎样理解水生嫂“你总是很积极的”这句话呢?
  生1:水生嫂对丈夫的行为感到骄傲、自豪,引以为荣呗。(生笑)
  生2:从这句话里我读出她是一个思想进步的妇女。
  师:有见地!不过,老师有一个疑惑:水生嫂既然是称赞丈夫,那为什么不抬头笑着说,而要“低着头”呢?
  生1:女人情感很复杂!(众生笑)理智上支持丈夫参军,可情感上又舍不得,很矛盾。
  生2:也为丈夫的安全着想,她不好意思直说。
  生3:我觉得水生嫂毕竟还是比“拖尾巴”妇女开明,她顾全大局。
  师:既是顾全大局,为什么还要说:“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呢?”这不是矛盾吗?
  生1:还是支持,水生嫂提出问题不是要为难丈夫拖后腿,而是为了让丈夫了解她的不易。
  生2:服侍老人、照顾小孩、生产任务等一副副担子全都压到她肩上,没有顾虑是不现实的。
  生3:经过一番思想斗争,水生嫂还是毅然挑起重担,这样,更凸显她识大体明大义。
  生4:没错,因为从下文看,第二天,她给水生打了包裹毅然送他去参军了。
  所谓“诗无达诂”,许多文本都是多义的,多义的文本中到处潜藏着理解上的冲突,找到这些“冲突处”,也就找到了课堂的绝佳切入口。
  
  四、“入境始与亲”
  古今文人做文章皆是有情而诉,有感而发。怎样才能引领学生进入文本,更真实地与作者对话?“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唯有教师入情入境,挖掘文本中隐藏的内涵,精心打磨,以此细节提升文本价值,构建一个情感丰富的课堂生活。
  一篇带有自传色彩的安徒生童话《丑小鸭》一直以来都被如此诠释:只要不懈追求,努力进取,即使身处逆境,也终能实现自己的理想。那么当它选入初中教材时,可有新的解读空间呢?
  纵观安徒生的成长历程,挖苦和嘲笑,贫困和艰辛常与他为伴,可在这些不幸和打击面前,他没有放弃生的意愿和对美的追求,一切世俗偏见都不能摧毁他对美的向往。是什么信念支撑着他呢?西博尼等名流的赏识,改变社会地位的迫切愿望,对童话创作的热衷,还是来自心底深处对自己才华的一种发现和肯定呢?正如他在自传中所写:“我必定是一个引人注目的自然之子,这是独一无二的启示,而不仅仅是‘存在’。”带有自传色彩的《丑小鸭》有无折射的影子呢?
其他文献
《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GB/T 15481-2000规定,检测和校准实验室都必须具有对测量结果进行不确定度评定的程序,并且应该在具体的检测和校准工作中应用这些程序来进行
要合理安排生活,培养多种兴趣人在无所事事的时候常会胡思乱想,所以要合理地安排节日生活。适度紧张有序的工作可以避免心理上滋生失落感,令生活更加充实,而充实的生活可改善
内衣行业已经在海外蓬勃发展了几十年。近二十年来中国内衣市场的发展势头迅猛。西方内衣文化的影响及内衣知识的不断普及是重要的因素。同时女性消费观念的改变也给内衣市场
为了了解天津市津南区食品行业的从业人员HBsAg及HBeAg的携带情况,我们于2006年3—14月对津南区的5537名饮食从业人员进行了HBsAg及HBeAg的检测。
谢逸既是北大国际跨文化讲师也是逸之风多元文化与教育工作室的创始人。多年来,她致力于传统节日文化的挖掘整理和节日活动的举办与推广。在举办传统节日活动中,她也成了过节的
2007年12月12日下午.一份印有北京市各区县社区医院的地图挂历开始陆续发放到每个居民家中。记者从北京市社区卫生工作会上了解到.一系列的便民政策.惠民措施也将在08年实施。
气温降低后.很多人出现手脚凉,关节疼.颈腰椎疼痛等不适.其实这都和气血不通畅有关。有三个穴位.建议大家多按摩一下.可以起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御寒保暖的目的。
当下,越来越多的人把旅行变成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于是那种走马观花下车拍照的包办式形式开始落伍了,而或短或长的生活式旅行,像生活一样体验旅行随之成为一股潜流。
雨枫书馆的书绢常常引来书馆读者会心一笑.因为它实在很可心.很方便、很实用。书馆会员每次可以外借三本书,但是自从限塑令实施后,大家不得不自带袋子.或者干脆抱着回去.很不方便,用
肿瘤治疗,除了手术、放化疗外,利用生物制剂来强化免疫已成为必不可少的辅助治疗手段之一。姬松茸(岩出101株)是由日本专家专门为抗癌、防癌而驯化、培植成功的珍稀蕈类,服用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