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窟雕塑艺术陶艺产品开发的审美世俗性

来源 :江苏陶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peng46101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石窟雕塑艺术的陶瓷产品开发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方式之一.从产品心理需求的角度,人们从先前对宗教的崇拜开始向世俗化发展,淡化了神性的信仰而趋向审美世俗化,是一个审美意识的演变和飞跃。
  关键词 石窟雕塑:陶瓷工艺产品;审美:世俗性
  前言
  石窟雕塑艺术是伴随佛教信仰的传播与流行,以宗教为表现题材而确立的艺术形式.建立的以佛教思想和精神为本源的载体形式,至今已经发展成佛教内在的思想与外在形象的完美统一、密不可分。佛教雕塑在材质方面从泥塑、石雕、玉雕、木刻、金属、陶瓷到今天的玻璃钢,因地制宜地选择材质,取材丰富,对材质没有太多的苛求。
  佛教造像的陶瓷艺术表达由来已久,早在唐代就已经蔚然成风,一方面隋唐时期对佛教的信仰从上层统治阶级到民间市井已经传播开来.成为一种流行的社会风尚,尤其当时因《妙法莲华经》在民众间广为传诵.兴起了对观音的崇拜热潮.各式各样的菩萨造像开始出现.当时除了建造众多的公共寺庙供民众从事礼佛活动外.皇室还在宫中设有庙堂.方便皇家、贵族进行佛事活动。一些“王公贵族、豪绅士大夫及家境殷实的佛教信众都效仿宫廷.在家里建有‘兰若’、‘招提’,也可称为‘私庙’或‘家庙’.家中有专职的僧侣为主人供香拜佛、诵经祷告。”另一个原因在于唐代以后全国各地的陶瓷窑厂蓬勃发展,陶瓷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创造了烧制陶瓷佛像雕塑的条件,尤其是五代、宋代,各地窑厂烧制陶瓷佛像已经成为一种风气。为满足善男信女供奉的需要,南方的越窑、瓯窑,北方的定窑都曾烧制形态各异、品类多样的陶瓷佛像雕塑.造型技巧与烧制工艺日臻完善成熟。陶瓷佛像雕塑被信徒以商品的方式流行于世,这并非出于一种审美的心理驱动.而是驱使于对佛教神性信仰的虔诚。
  1 民众佛教信仰的世俗化发展
  当石窟雕塑被请出石窟的殿堂进入窑厂,走向商店的橱窗,进入民众的生活,在芸芸众生面前,佛像神性的力量在消减,其世俗性在递增,开发者将它演绎为创新的形式而确立当代的审美样式,美其名日文化创意产品,商人从里面寻觅商机,学术界以宗教文化的视角去研究,视其为文化的延续与传承,艺术界将其视为艺术的门类,从禅宗角度顿悟艺术的性质与高度。
  民众对石窟雕塑艺术的审美改变首先来自于对佛教信仰.中国的四大石窟是佛教传播的见证,今天的人们普遍已经将石窟艺术视作宗教文化.信徒式的崇拜仅限于少数群体:其次,文革时期“破四旧”政治导向、无神观念的传播使多数群众不再迷信佛教“神”性的力量,人们更关注现实生活:第三,改革开放后,文化知识教育开始在民众间普及,使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崇尚个性、民主、自由的“新人文”力量在增长,在社会上形成了以社会主义特色文化为中心的主流文化、占人口少数的精英文化、占社会人口比重较大的大众文化三种类型。社会主义特色文化是一种先进的文化类型,是在反封建迷信中确立的新型民主思想,对石窟佛教信仰持客观辩证的态度,尊重其作为文化形态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但对其教义绝不迷信。精英文化阶层属于文化知识人群,对宗教的发展较为清楚,把佛教文化视作一种人文知识和社会意识形态.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众文化是随着经济改革开放而形成的消费文化类型,尤其在二十世纪后期,“人们物质消费的欲望日益高涨.享乐型的生活期望日益膨胀,人们往往不再关注政治历史的伟大推动者和伟大主题,而只关心生活和身边的小型叙事,人们不再关注哲学文化的形而上终极探寻和未来世界的辉煌远景,转而关注自己,关注当下,关注所谓的生活质量.这一转变带来了中国百年来审美风尚的一次根本性的变化.由以崇高为形态的审美道德文化向审丑的、享乐的消费文化转化。”人们的价值观正悄悄改变,生活的态度及方式在转变,世俗、物质、享受代替了崇高的理想.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传统的精神信仰被消解,人们将平凡的、当下的物质生活视作最真实的追求。
  2 石窟雕塑陶艺产品开发的世俗转变
  石窟雕塑艺术以陶瓷材料来传达.制作陶瓷佛像在历史早已出现,但历代的陶瓷佛像无论被请人寺院,还是被请入私人佛堂,都被神圣地供奉,视以“佛”的化身.尽管作为商品在市场以销售的方式被人们购买,但购买的方式是“请”,“请菩萨”、“请佛”,不敢有半点的不恭之意,因为那是一个佛教信仰的时代。
  建国后.石窟艺术得到国家的重视.很多石窟成为文化旅游的名盛古迹.保护文化遗产资源和文化产品传承与创新成为当前的热门话题。在陶瓷产区.随着改革开放人们长期被禁锢的思想得到解放.宗教信仰重新获得自由,尤其在广东、福建、江西等地,佛教寺院被重新得到保护和修葺.信奉佛教的信徒陡增,除了在寺庙供奉大型的佛像.人们还在家中供奉小型的佛像。陶瓷佛像在南方颇为流行,并远销港澳、东南亚等地,广东、福建、江西三省是著名的陶瓷产业大省.陶瓷佛教造像在这些地区也非常活跃,产业初期阶段普遍进行仿制石窟造像,忠实于佛教造像的程式。随着改革开放的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佛教的理解趋向多样,尊崇佛教的人们越来越少,佛教的神圣感逐渐消失,人们从佛教的束缚下解放出来.通过自我的努力来改变命运.成功在于个人的创造而不能依赖超自然的力量。在这种意识的决定下.石窟雕塑通过陶艺开发开始向普通的民众靠近,从顶礼膜拜、祈福纳祥、祛凶化吉的形象,变成案头、窗台、博古架上的吉祥饰品,把它们视作装扮生活的一部分,像线条圆润的飞天、乐善好使的弥勒佛、清秀脱俗的小沙弥等都成为了大众喜爱的形象。洞窟中的形象变为生活中的形象,遥不可及的宗教之神和普通大众同在.这种转变不仅仅源自于人们审美的变化,也在于对佛教认识的醒悟。
  尽管佛教世俗化早已不是当下发生的事,但今天的世俗化却标志着新文化变革下群体意识的转变,这种改变不仅仅是开发者视其为一种文化产品,借助于石窟文化的品牌,成为文化创意经济产业的资源构成,成为各种陶瓷产品开发的形式,在发展商品中趋向世俗:或者在贩夫走卒手中,成为讨价还价为他们渔利而充满铜臭的货物而俗不可耐;当然,仍有一部分造像在寺院或家庭被作为偶像而被人们虔诚地顶礼膜拜,作为信仰修行或作为佑护祈福的途径所流行于香火缭绕处,成为信仰之俗。但新文化视野下文化教育在潜移默化地改变这种现状,被自由、民主、自信的观念所代替,被科学和知识的增长所消解,它导致了人们审美的视角在转移。
  3 小结
  佛教教义从最初在民间传播时.就具有了佛教世俗化倾向,衣食住行必然使其世俗性,否则难以流行。石窟雕塑艺术是佛教传播的媒介,在历史上具有佛教自身发展的原因,随着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而变化,在崇尚科学的今天,佛教研究代替佛教信仰,演化为宗教文化的构成部分.无论在历史曾一度成为人们精神与思想的皈依之处,慰藉人们的灵魂,还是今天走出洞窟成为旅游文化的产品,无不体现了民心所向。但作为文化产品开发,首先文管部门要加强管理.提高开发的层次和水平.如果借助于石窟品牌进行不成熟地开发,只会损害石窟艺术的形象。其次,应进行研究性开发,既强调石窟艺术的品牌效应,也要提高产品自身的品牌效应,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他文献
尖锐湿疣(CA)是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所致的一种性传播疾病(STD),复发率相当高.目前治疗CA的方法很多,但尚无确切的单一疗法.因此,应用三联法外加中药制剂熏洗治疗CA,取得
宜兴紫砂壶名垂百年,深受世人钟爱,作为传统手工艺制品中的杰出代表,它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更因基于艺术形象之上的人文渗透而愈加深入人心。因此,对于一把紫砂壶而言,无论是创作还是鉴定欣赏,其人文意义与艺术形象都是同样重要的元素,而人文意义显然更进一步地提升了作品的整体价值,使之超越器皿匠气,具备更明显的高雅文化含量。  紫砂壶的文化含量依托于制壶人的创意构思和个人文化素养,人文内容的来源十分广泛,
为了了解艾滋疑病症患者的心理状况,自2002年12月~2003年11月,我们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前来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门诊(VCT)就诊的60名艾滋疑病症患者进行了初步调查,现将结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性传播疾病,现将2000~2002年来做婚前医学检查者的梅毒感染情况报告如下.
应用高效联合抗逆转录病毒(HAART)治疗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其疗效已经得到充分的证实,即能持久地和最大程度地降低病毒载量,保护和重建部分免疫功能,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减少治疗前
摘 要 紫砂壶艺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深和博大.而花器则演变成为了现代陶艺一样去表现和寄予思想感情的载体。壶艺就像一名修行得道而感悟空灵的哲人,其朴实无华无处不渗透着艺人的睿智和对艺术生命的感悟。  关键词 紫砂壶;舟行天下,桃李争春组壶;艺术境界  紫砂壶艺的形成是历代紫砂艺人对传统器型修正和提炼的结果,壶艺的产生使得紫砂壶更加大方实用。壶艺是紫砂壶由实用性延展到艺术境界的过程,淬炼自然界中的精
中国是一个饮茶的国度,千百年来,中国人将茶定为国饮,也由此催生出了品种繁多、材质各异、风格变换的饮茶器皿。自宋代以来,宜兴民间所诞生的紫砂壶便是举世公认的饮茶佳皿,
摘 要 千百年来形成的华夏传统吉祥理念使人能产生一种亲切感和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感。紫砂壶艺造型设计和工艺装饰融入吉祥理念,体现了一种美感,还能表现某种美好的观念、意识和心理方面的要求。  关键词 碧彩琉云壶;文化符号;紫砂  传统吉祥理念源于原始社会中后期,那时的原始先民出于对生命的热爱和崇拜,创作出他们认为能压住邪魔的形象作为氏族的保护神,于是图腾出现了。当时的人们认为创造出来的龙凤、麒麟,以及天
目的应用连接酶链反应(LCR)技术检测男性尿标本中的淋病奈瑟菌,初步评价其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采集受检者晨起或较长时间(2小时以上)不排尿后的首段尿(FVU)标本1 131例,利用L
在过去几年内,全球,特别是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东欧和中亚的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和艾滋病(AIDS)病人持续增长,伴随着AIDS的流行,主动或被动进行HIV抗体检测的人越来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