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财奴》教学片段谈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anley455185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卡尔·罗杰斯提出了在课堂背景中的师生关系构成三要素:真实、接受和理解。真实,是指学生是在尽情地表露他瞬间的感情和体悟、认知和思考;接受,是指只有当老师对学生的思考和表达“无条件积极尊重”,学生才会真实地表露他自己;理解,是要求教师要移情地即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去表达你对他的内心世界的理解,这样才能让学生由衷地表达出他自己的看法。三个要素相互促成,在教学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动力作用。
  因此,我们在课堂上要尝试去“反应”而不是去及时性地“评价”。反应,则是对学生的思考和表达传递感受、回音复述,从而能够引领它进一步呈现和深入。
  我在《守财奴》一课开头以“你们读后觉得老葛朗台是怎样一个人”这个问题导入,当时部分学生漫不经心地答道∶“一个守财奴”。这种漫不经心,往往包含这样的信息:学生或觉问题简单,或是不感兴趣。
  于是我问:“你们是怎么看出来的?”并指名生甲问∶“你说你是从题目上看出来的?”这种状况显然不是我所期望的,但我并不直接指出,而是用复述的方式想让他和其他有类似情况的同学自己能意识到。这是一种“反应”而非“评价”。
  生甲∶“是。其实……从课文中也能看出来。”我鼓励道∶“具体说说看。”生甲迟疑地答∶“比如……说他看见金子,就想占有金子……”显然他没有细读,但他此时在试图做进一步补充,而且其他一些同学也开始翻阅起了课文。复述取得了预期效果。
  我仍用复述的方式∶“看见金子,就想占有金子,这说明老葛朗台是一个守财奴,是这个意思吗?”生甲:“是,这说明他对金子有执著的占有欲。”我进一步鼓励∶“我开始明白你的意思了,还有吗?”生甲吱唔着,有些窘迫。于是我说∶“我很高兴,你已经指出来一点了,如果你再读读课文,相信还能找出许多。让别的同学也说说好吗?”学生此时有窘迫虽是好事,但在课堂上不能让这种情绪持久,同时也应关注其他同学。
  生乙∶“小说中有一处细节很传神,就是葛朗台看见镶金的梳妆匣时,扑上去就抢。”我说∶“我很高兴,你用了‘细节’一词,小说中细节很重要,它是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血肉。你说这个细节很传神,为什么?”“我开始明白你的意思了”“我很高兴”之类的表达是教师在传递自己的感受,这是一种“反应”,而非那种廉价空泛的所谓鼓励性评价。
  生乙∶“小说是这样描写的,他扑向金匣子时,就像一头老虎,纵身一跳,扑向熟睡的婴儿。这个比喻写得生动传神。”学生仍只是单纯的知识表达,还缺乏体验,这是学生阅读文学作品过程中很普遍的现象。
  我仍用复述的方式问∶“你说像一头老虎扑向熟睡的婴儿这个比喻写得生动传神,能具体谈谈吗?”生乙有些迟疑∶“是……写出了葛朗台就像老虎一样的贪婪。”我继续问∶“为什么说是‘老虎一样的贪婪’?”生乙一时回答不上。底下学生喊道∶“因为老虎贪婪是本能。”此时一些学生有些兴奋,他们对文本的关注程度继续加强。
  我先笑着问生乙∶“你同意他的这个说法吗?”教师应该掌握一些富含技巧性的语言,此时这样说,一来维护了生乙的自信,二来也自然地转向其他学生。
  生乙使劲点头坐下。生丙∶“葛朗台占有金子的欲望是一种本能,就像老虎扑向婴儿,也是一种本能。”我高兴地说∶“我很喜欢你的表达,你说葛朗台占有金子的欲望是一种本能,那我们平常人会不会有这种本能?”教师仍很真诚地传递自己听后的感受。
  学生喊“有”,有学生笑着嘟囔说∶“我看到金子也会扑上去的。”我也凑趣说∶“我也是,看来我们大家都是守财奴了。”生丙挠着头∶“好像还不能这么说。”我立即问∶“那应该怎么说?老葛朗台不就是这样的人吗?”学生们底下纷纷议论起来,显然这个问题完全激起了他们思考的兴趣。学生由漫不经心到积极思考,应该说此时的课堂已成功了一半。
  此时,我让学生互相交流。大多学生交流后认为∶作为一个年近八十的老人,看到金子,居然能像老虎一样扑过去,这才是揭示出其守财奴本性的关键。我在此基础上总结道∶“年近八十的老葛朗台看到一个镶有金子的梳妆匣,就如老虎般扑向,这种令常人不可思议的能量源指其守财奴的本性,大师的深刻和细腻由此可见一斑。我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应该像现在这样,学会在语言面前停留,好好地咀嚼品味,才会有一番真切地体验和较为深刻的领会,千万不要走马观花,浅尝辄止。”我的这番话一是对学生思考结果的复述性总结,以起强调;二是有所指,但却以学生的成就感含蓄呈显。此后课堂内容略。
  这是一堂开放的具有生成性的课,课堂上教师比较自然地运用了回音复述、传递感受等“反应”的方式,以及一些富含技巧性的语言,较好地起到了呈显、引领、深入的作用。
  刘瑛,教师,现居甘肃酒泉。
其他文献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起步作文是在一、二年级看图写话基础上进行的,在作文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怎样搞好起步作文教学,让他们关注生活,乐于表达呢?  一、丰富的语言资料库是起步作文的基础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了帮助学生提高语言的储备量,教师可以让学生摘抄好词好句,定期检查;课外向学生推荐一些名言、古诗词、儿童诗歌,要求他们熟读成诵;开展读书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很多教师布置作业只是关注“双基”训练,忽略了作业形式的多样性和多层性,学生完全是机械地完成,效果不好。如何使小学语文作业更符合学生发展的需求?  一.循循善诱,因生施作,突出层次性  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因此,我们必须在布置作业时要力求满足不同层次孩子的发展需求。  (一)作业量分层。我们要依据学生的个体学习的能力、扎实程度以及知识构建的状况对其作业量进行不同的增减。对于自
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中,唐诗宋词是最璀璨的文化瑰宝之一。唐诗宋词大致可以归纳为六类:一类是怀古诗词,积淀着厚重的历史感,有沉郁的美;二类是咏物诗词。托物言志,有隐喻的美;三类是写景诗词,借景抒情,有自然的美;四类是战争诗词,戍边征战,有悲壮的美;五类是行旅闺怨诗词,旅途艰辛,有凄楚的美;六类是送别诗词,折柳相送,有深沉的美。一首首诗词充满美感,给人以美的启迪。具有丰富多彩的美感的唐诗宋词是
要提高教学质量,与我们平时的教学活动是分不开的。课堂是关键,应该让40分钟落到实处,如果你的课堂学生易于接受,那么学生学习起来也就轻松,他们所学的知识就能很快得到消化和巩固,因此,我认为创新思维在提升教学质量中有着很大的重要性。  第一.换一种上课的方法。教师必须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树立学生为本的观念,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悦纳学生,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学生就会由爱老师到爱上语文学科,使学生从喜
《太史公自序》  “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课本译文为“司马谈去世后三年,司马迁做了太史令”。这作为解释可以,但作为译文欠妥,因为本文是司马迁的自序,而非他人所作,所以翻译时要注意用第一人称。这句话可译为:“先父去世后三年,我做了太史令。”  《夏本纪》  “乃殛鲧于羽山”的“殛”,文注和课本译文都当“流放,放逐”理解的,而几乎所有古汉语字典都解释为“诛杀”,基本也都以这句为例。  “声为律,身为度
毫无疑问,“作文之源在生活”,而现实中,学生囿于学校小圈子,功课繁多,浸泡于题海,向生活直接索求写作素材的时机甚少,也无太多时间阅读课外书,就忽视了“作文之源在阅读”的道理。其实,教材是一重要素材来源。那么对于教材,我们该如何发掘并有效地加以提炼储备再运用呢?  一.挖掘积累课文精妙写作素材,丰富写作资源  (一)确立主题,分门别类进行梳理或直接收集  我们应该有强烈的教材意识,引导学生做写作的有
近几年来,江苏高考中语文试题中名句的背诵、诗歌赏析每年都有,而且分值逐年增加。赏析题的形式由以前的单纯的选择题变为了近几年的简答题,如诗歌赏析《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可以出这样两个题目是:(1)品味“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诗,简述你对其中蕴含哲理的理解。(2)感悟诗人的情怀,说说这首诗为什么在古代送别诗里是别具一格的。其难度比以前单纯的选择题要大得多,而且从长远来看,现在的高考中的诗歌赏析题都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涉及到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发展过程和发展结果,那么如何深化教学改革,如何成功地运用评价机制的对教学反馈功能,就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一.语文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在语文教学领域,教学评价环节长期以来概念混淆不清,很多人认为教学评价就等同于纸笔方式的考试,普遍存在着只重视学习结果,片面强调教学评价的选拔和甄别功能,只重视以纸笔测验形式的考试成绩为主要
当前语文课堂出现一种奇怪的现象:当老师问及“这个词语用得好吗”之类简单的问题时,学生会异口同声“好”;老师继续追问“好在哪里”,学生开始沉默;老师点兵点将“你能说说理由吗”,学生或幽默或纯真回答“书本上的”。  这种积极听课、被动学习、消极思考的现象,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迷信课本,不敢思考;担心说错,不愿思考;习惯传教,不能思考。教一个没有求知欲的人很困难的,教好一个没有求知欲的人“难于上青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很早就阐明了“愉快教育”的优越性。“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带有乐趣”。现代教学论也公认:课堂教学除知识对流的主线外,还有一条情感对流的主线。教学活动是在知识、情感这两条主线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下完成的。情感这条主线在小学教学中尤其重要,因为儿童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学习,可以消除紧张的情绪,抑制学习中的疲劳,保持旺盛的精力和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