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已经成为高校需特殊关注的一个群体。资助家庭困难学生对于实现教育平等、教育公平,以及校园和社会的和谐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关注家庭困难学生不仅仅要从经济上进行扶持,更应该从心理、学习、生活、就业等各个方面对其进行帮助,保证其顺利完成学业,各方面都能健康发展。
关键词:家庭困难学生;资助;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5-0167-02
随着中国政府对教育事业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目前高等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学生数量也快速增加,因此出现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这一群体。据统计,普通高校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比例已达15%—25%,其中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8%—12%。近年来,各方对贫困学生的帮助力度也在不断增加。做好对贫困学生的帮助工作,使其不为生活过度担忧,专注于学业,最终顺利毕业,步入社会尽自己所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已成为高校不断努力的方向。
因此,研究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问题,进一步完善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评估现行资助体系的运行效率,切实解决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问题,是中国高等教育事业面临的一个十分紧迫而重要的理论课题和现实课题。
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现状分析
近些年来,在地方各级政府和高校自身的支持下,已经制定了一系列资助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政策与措施。目前来看,很多高校学生所接受的经济资助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奖学金、困难补助、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生源地助学贷款、开辟“绿色通道”等用于资助经济困难学生。由于目前中国高校助学体系相对而言还不够完善,因此随着经济体制和教育体制的改革,许多家庭经济困难问题也进一步成为了一个社会性的问题。这就需要社会、政府和学校的共同努力,进行“奖、勤、补、减、贷”资助,以使得那些因家庭经济而处于困难中的学生们可以步入大学课堂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为以后自己找工作提前做好准备。
虽然说这些出台的政策与措施已经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由于一些主观的或客观的因素对问题的解决带来了一定的困扰,使得现行政策不能完全贯彻落实,所以要去保证绝大多数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还是任重道远的。
二、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一)在经济方面存在不足
目前,大多高校的资助资金渠道几乎全部来自国家提供的资助资金,虽然国家增大了国家奖学金、助学金的资助力度,但仅仅依靠国家的资助资金还远远不能解决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问题,不可能使全部的经济困难学生都获得资助。也会有个别的社会捐赠或企业设置奖助学金,但从奖学金额度上看,还远远不够。
对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主要停留在“奖、勤、补、减、贷”这几个方面,而在这一体系中,资助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无偿的,另一种是有偿的。面对这样的经济资助,学生很容易产生“顺便搭车”的现象,部分受助者会产生“不劳而获”的思想,对一些不需要努力就可以得到的资助倾向性较大,而对于需要自己努力学习,花费自己时间与精力而获取的奖学金会绕道而行。
(二)在心理方面缺乏重视
目前中国有很多的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但绝大多数都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很少去关注受资助学生的心理变化。因此,在受资助的高校学生中间有很大一部分贫困生表现得不自信、内向,不愿意跟同学老师交流,喜欢独来独往,或者只喜欢跟自己有同样家庭背景的同学相处等。这样势必会导致他们缺乏集体感,在与老师同学之间无形中产生隔阂,无法融入班集体,同时老师同学也不能及时了解他们的想法。这样的学生在自我诚信、感恩、自强自立意识方面会相对比较缺失。由于贫困,一些受助学生会无形中背上沉重的心理负担,表现出盲目自卑、过度自尊、情绪焦虑、抑郁等不良的心理状态,同时也使高校在开展助学工作时蒙上阴影。
(三)在学习方面有失关注
众所周知,学习成绩是评定奖学金的最重要的条件之一。例如,国家奖学金的评定就以成绩优秀为重要门槛,因此不少需要帮助的学生被拒之门外。此外,还有国家励志奖学金是专门针对家庭经济困难且优秀的学生而设立的奖学金,同样贫困还需考虑学习成绩,仅仅是贫困而成绩不好也不能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大学的学习与以往的学习是截然不同的,在这种相对轻松的学习环境下,学生们可能会遇到学习目标暂时缺失、学习动机缺乏等现象。
(四)在生活方面安排不妥
据相关部门数据统计,97%的高校贫困大学生希望充分利用自己课余的时间,通过勤工助学或者社会兼职来解决自己的生活费用问题,并且其中很多的贫困生已经将想法付之于实践。然而,这样的措施在解决生活开支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潜在的问题。比如:兼职时间与上课时间有冲突时,部分学生宁愿去兼职;与此同时,外出兼职时,他们的人生安全也成为一大问题等。
(五)在就业方面面临挑战
近年来,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备受关注。贫困大学生不仅要承担家庭所给予的经济与精神的压力,毕业后工作的压力也在无形中聚集。在“熟人好办事”理念下,似乎出身贫寒的他们少了那份家庭给予的帮助。他们在社会上缺少一定程度的社会关系,只能凭借自我的能力与实力去寻求伯乐,但如果他们自身的毕业院校与专业技能不是很过硬,要想毕业后在社会上找到一份薪资待遇良好的工作,那也是非常具有挑战的。
三、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现状中存在问题的对策分析
(一)加大经济上的资助力度
对于资助资金,高校须合理安排资金的分配。可以在奖学金方面绑定一点数额,这样,一方面可以资助需要帮助的学生,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自身学习的积极性,使得家庭经济贫困的学生可以通过自己学习上的努力,争取到各种奖学金,赢得经济与学业的双丰收。此外,高校还应认真核实资助学生的认定标准,保证资助资金真正用到符合条件的学生身上,最大限度地发挥资助功能。 (二)加强对学生心理的重视
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重视,已经成为学生健康的标准之一,应做到“既要扶贫,也要扶志”。高校开展资助工作时要以德育为先导,心理健康为主线;可以引导受助学生积极参与公益活动与志愿活动,增强他们回报社会、回报国家的使命感;各院校之间可以联手举办心理辅导咨询,准确及时掌握这部分学生的心理动态,并由相关专家进行心理辅导,帮助这一部分学生,使他们更好地融入班集体;鼓励他们多参加社团活动,加强与其他同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其搭建一个可以展示自我的舞台,进一步激发他们的自信心与自我创造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到社会。
(三)加大对学生学习的关注
随着高等学校体制改革的深化,教学过程中的规章制度、方法策略都有所调整,因此出现了诸多问题,例如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不能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意志力薄弱等。作为老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强化正确的价值导向,培养高度的责任感,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其次,多开展一些类似读书节的活动,以培养学生对书的兴趣;再次,适当鼓励学生设立目标,使其具有明确的努力方向。另外,老师可以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职业设计与指导,清楚了解当前的就业背景;可以适当的增加选修课,引入更多的社会科学类的课程;还可加强对学生能力和个性的培养,使同学更好的报效祖国。
(四)加强对学生生活的重视
大学生的实际生活与学习、消费、交往、择业、娱乐、社会实践情况等均有密切联系,此外还要重视学生在情感、价值观、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环境会影响学生的生活,因此要及时关注学生的生活能力,并且对那些不能较快适应环境的学生,应该予以心理上的帮助;及时关注学生的人际交往情况,老师平时可多与学生交流,定期下宿舍、下班级,及时了解与舍友、班级同学的相处情况;消费方面,可适当建议学生制定合理的经济管理计划;在社会实践方面,强调学生把自己的人生安全放于首位。
(五)提供与就业相关的帮助
建立勤工助学信息库,启动就业训练营,并进行多方配合、加强管理,出台贫困生就业的资助规定等去帮助高校大学生更好的就业。这方面,高校可以联系当地的社会保障和人力资源部门,对家庭经济困难的未就业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就业教育培训、职业分析指导等。使得这类还未步入社会的学生可以更好的去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想做什么,想要什么,并且深入了解当前的职业动态,为自己找到一份适合的工作做铺垫。同时,可以充分利用校企合作这个平台,为贫困学生提供更多就业的机会。也要鼓励大家到艰苦地区、基层单位就业,踏踏实实从基层做起,切勿眼高手低,努力做贡献他人、贡献社会、贡献国家的有用之人。
对高校群体中家庭贫困的学生予以必要的资助,不仅对学生自己的前途具有重大意义,甚至可以改变此类学生的人生轨迹,同时,也为国家培养更多更好的优秀人才提供了强大的物质保障,所以说对于高校经济困难家庭的资助问题显得极为重要,对于政策的完善就更为重要了。
参考文献:
[1] 任初明.中国大学生资助制度探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3.
[2] 高国华.浅析现行国家助学贷款的运行问题与对策分析[N].特区经济报,2005-06-23.
[3] 尚道文.如何做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8).
[4] 申卫东.高等院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4,(6).
[责任编辑 仲 琪]
关键词:家庭困难学生;资助;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5-0167-02
随着中国政府对教育事业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目前高等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学生数量也快速增加,因此出现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这一群体。据统计,普通高校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比例已达15%—25%,其中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8%—12%。近年来,各方对贫困学生的帮助力度也在不断增加。做好对贫困学生的帮助工作,使其不为生活过度担忧,专注于学业,最终顺利毕业,步入社会尽自己所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已成为高校不断努力的方向。
因此,研究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问题,进一步完善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评估现行资助体系的运行效率,切实解决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问题,是中国高等教育事业面临的一个十分紧迫而重要的理论课题和现实课题。
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现状分析
近些年来,在地方各级政府和高校自身的支持下,已经制定了一系列资助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政策与措施。目前来看,很多高校学生所接受的经济资助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奖学金、困难补助、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生源地助学贷款、开辟“绿色通道”等用于资助经济困难学生。由于目前中国高校助学体系相对而言还不够完善,因此随着经济体制和教育体制的改革,许多家庭经济困难问题也进一步成为了一个社会性的问题。这就需要社会、政府和学校的共同努力,进行“奖、勤、补、减、贷”资助,以使得那些因家庭经济而处于困难中的学生们可以步入大学课堂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为以后自己找工作提前做好准备。
虽然说这些出台的政策与措施已经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由于一些主观的或客观的因素对问题的解决带来了一定的困扰,使得现行政策不能完全贯彻落实,所以要去保证绝大多数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还是任重道远的。
二、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一)在经济方面存在不足
目前,大多高校的资助资金渠道几乎全部来自国家提供的资助资金,虽然国家增大了国家奖学金、助学金的资助力度,但仅仅依靠国家的资助资金还远远不能解决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问题,不可能使全部的经济困难学生都获得资助。也会有个别的社会捐赠或企业设置奖助学金,但从奖学金额度上看,还远远不够。
对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主要停留在“奖、勤、补、减、贷”这几个方面,而在这一体系中,资助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无偿的,另一种是有偿的。面对这样的经济资助,学生很容易产生“顺便搭车”的现象,部分受助者会产生“不劳而获”的思想,对一些不需要努力就可以得到的资助倾向性较大,而对于需要自己努力学习,花费自己时间与精力而获取的奖学金会绕道而行。
(二)在心理方面缺乏重视
目前中国有很多的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但绝大多数都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很少去关注受资助学生的心理变化。因此,在受资助的高校学生中间有很大一部分贫困生表现得不自信、内向,不愿意跟同学老师交流,喜欢独来独往,或者只喜欢跟自己有同样家庭背景的同学相处等。这样势必会导致他们缺乏集体感,在与老师同学之间无形中产生隔阂,无法融入班集体,同时老师同学也不能及时了解他们的想法。这样的学生在自我诚信、感恩、自强自立意识方面会相对比较缺失。由于贫困,一些受助学生会无形中背上沉重的心理负担,表现出盲目自卑、过度自尊、情绪焦虑、抑郁等不良的心理状态,同时也使高校在开展助学工作时蒙上阴影。
(三)在学习方面有失关注
众所周知,学习成绩是评定奖学金的最重要的条件之一。例如,国家奖学金的评定就以成绩优秀为重要门槛,因此不少需要帮助的学生被拒之门外。此外,还有国家励志奖学金是专门针对家庭经济困难且优秀的学生而设立的奖学金,同样贫困还需考虑学习成绩,仅仅是贫困而成绩不好也不能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大学的学习与以往的学习是截然不同的,在这种相对轻松的学习环境下,学生们可能会遇到学习目标暂时缺失、学习动机缺乏等现象。
(四)在生活方面安排不妥
据相关部门数据统计,97%的高校贫困大学生希望充分利用自己课余的时间,通过勤工助学或者社会兼职来解决自己的生活费用问题,并且其中很多的贫困生已经将想法付之于实践。然而,这样的措施在解决生活开支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潜在的问题。比如:兼职时间与上课时间有冲突时,部分学生宁愿去兼职;与此同时,外出兼职时,他们的人生安全也成为一大问题等。
(五)在就业方面面临挑战
近年来,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备受关注。贫困大学生不仅要承担家庭所给予的经济与精神的压力,毕业后工作的压力也在无形中聚集。在“熟人好办事”理念下,似乎出身贫寒的他们少了那份家庭给予的帮助。他们在社会上缺少一定程度的社会关系,只能凭借自我的能力与实力去寻求伯乐,但如果他们自身的毕业院校与专业技能不是很过硬,要想毕业后在社会上找到一份薪资待遇良好的工作,那也是非常具有挑战的。
三、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现状中存在问题的对策分析
(一)加大经济上的资助力度
对于资助资金,高校须合理安排资金的分配。可以在奖学金方面绑定一点数额,这样,一方面可以资助需要帮助的学生,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自身学习的积极性,使得家庭经济贫困的学生可以通过自己学习上的努力,争取到各种奖学金,赢得经济与学业的双丰收。此外,高校还应认真核实资助学生的认定标准,保证资助资金真正用到符合条件的学生身上,最大限度地发挥资助功能。 (二)加强对学生心理的重视
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重视,已经成为学生健康的标准之一,应做到“既要扶贫,也要扶志”。高校开展资助工作时要以德育为先导,心理健康为主线;可以引导受助学生积极参与公益活动与志愿活动,增强他们回报社会、回报国家的使命感;各院校之间可以联手举办心理辅导咨询,准确及时掌握这部分学生的心理动态,并由相关专家进行心理辅导,帮助这一部分学生,使他们更好地融入班集体;鼓励他们多参加社团活动,加强与其他同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其搭建一个可以展示自我的舞台,进一步激发他们的自信心与自我创造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到社会。
(三)加大对学生学习的关注
随着高等学校体制改革的深化,教学过程中的规章制度、方法策略都有所调整,因此出现了诸多问题,例如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不能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意志力薄弱等。作为老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强化正确的价值导向,培养高度的责任感,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其次,多开展一些类似读书节的活动,以培养学生对书的兴趣;再次,适当鼓励学生设立目标,使其具有明确的努力方向。另外,老师可以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职业设计与指导,清楚了解当前的就业背景;可以适当的增加选修课,引入更多的社会科学类的课程;还可加强对学生能力和个性的培养,使同学更好的报效祖国。
(四)加强对学生生活的重视
大学生的实际生活与学习、消费、交往、择业、娱乐、社会实践情况等均有密切联系,此外还要重视学生在情感、价值观、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环境会影响学生的生活,因此要及时关注学生的生活能力,并且对那些不能较快适应环境的学生,应该予以心理上的帮助;及时关注学生的人际交往情况,老师平时可多与学生交流,定期下宿舍、下班级,及时了解与舍友、班级同学的相处情况;消费方面,可适当建议学生制定合理的经济管理计划;在社会实践方面,强调学生把自己的人生安全放于首位。
(五)提供与就业相关的帮助
建立勤工助学信息库,启动就业训练营,并进行多方配合、加强管理,出台贫困生就业的资助规定等去帮助高校大学生更好的就业。这方面,高校可以联系当地的社会保障和人力资源部门,对家庭经济困难的未就业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就业教育培训、职业分析指导等。使得这类还未步入社会的学生可以更好的去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想做什么,想要什么,并且深入了解当前的职业动态,为自己找到一份适合的工作做铺垫。同时,可以充分利用校企合作这个平台,为贫困学生提供更多就业的机会。也要鼓励大家到艰苦地区、基层单位就业,踏踏实实从基层做起,切勿眼高手低,努力做贡献他人、贡献社会、贡献国家的有用之人。
对高校群体中家庭贫困的学生予以必要的资助,不仅对学生自己的前途具有重大意义,甚至可以改变此类学生的人生轨迹,同时,也为国家培养更多更好的优秀人才提供了强大的物质保障,所以说对于高校经济困难家庭的资助问题显得极为重要,对于政策的完善就更为重要了。
参考文献:
[1] 任初明.中国大学生资助制度探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3.
[2] 高国华.浅析现行国家助学贷款的运行问题与对策分析[N].特区经济报,2005-06-23.
[3] 尚道文.如何做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8).
[4] 申卫东.高等院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4,(6).
[责任编辑 仲 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