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臣”与“黄神”——柳宗元《游黄溪记》考论

来源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heng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被林纾先生盛赞为“《柳州集》中第一得意之笔”的《游黄溪记》,虽然写出了黄溪之美,但文章点睛之笔却落在“黄神”之“传”上,文眼在于“黄神”“有道”,体现出柳文“以史记游”的史笔特色,而其所传“黄神”为王莽后裔之说也颇有深意.据考,“黄神”之称古已有之,可以说,“黄神”形象实为柳宗元的政治理想与王莽革新精神的结合,乃黄帝崇拜和王莽形象的合体;“黄神”之于柳宗元,无异于又一座“特立”之“西山”,一位特殊的精神知己,使“孤臣”不孤.如此,较之《永州八记》,柳宗元《游黄溪记》的精神隐喻不仅有黄溪之山水,还有黄溪之神祇,其“以黄神作标准”的写法,更使其达到了“黄神即我,我即黄神”的精神境界.
其他文献
传统节庆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根基,是文化建设和文化自信的源泉.通过对壮族“陇峒节”的实践考察,梳理总结壮族传统节庆文化的蕴意及其功能.随着乡村社会的转型发展,壮族传统文化的现代性与传统性陷入了以断裂、碎片、竞争为表征的危机之中.壮族传统文化的现代性与传统性的有机嵌入-融合共生,是促进文化创造性转化、化解壮族传统文化危机的有效路径.由此,构建从实体的主体嵌入、内容嵌入、方式嵌入到结构嵌入的现代与传统文化体系,进而形成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良性循环的文化共
社会史研究是历史的社会性分析视角及其知识体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是自古以来,中国各部族、民族共同创造的历史性社会实体.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史研究获得了显著的成果,相对而言,中华民族共同体社会史研究仍处于萌芽阶段.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社会史研究体系是以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发展、近代以来的“反思”和“自觉”、新时代党和政府正确引导与建设和谐国家的使命为背景,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学术、话语和实践体系中进一步构建“自觉”性学术、“自主”性话语并从历史过程中挖掘整理中国特色本土社会关系实践的研究过程.这不仅是马克思主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与新国家”的韧始,这个有别于历史上各时期的最重要特征之一就是民族平等的立国之本,也是打造“团结成为友爱合作的大家庭”的基石.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人坚持不懈地在制度建构、话语建构的同时,绵密而持续地通过反对“两种民族主义”,建设基于民族平等的新型民族关系,这显示出中国共产党基于多民族国情而重构现代国家的努力与坚持.以反对“两种民族主义”为核心的民族政策大检查是一个不断发现偏差、高位推进、词语调整、政策强化、立法入宪的累积和累进过程.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民族地区的扶贫脱贫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和决策,其中最重要、最核心的一条就是“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以下简称“同步小康论”).同步小康论是基于我国多民族国情以及民族地区多“区”汇集、对外开放的前沿、脱贫攻坚的主战场等现实状况而提出,其内涵丰富,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与价值意义.同步小康的实现,是新时代民族地区发展的重大历史使命,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是中华各民族平等团结、美美与共的生动展现,为各族干部群众展现了美好的生活前景.
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从理论和逻辑上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的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是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从学术研究的视角来看,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方向,理清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深化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思想的精神实质研究,深入领会其精神实质和核心要义;建构中国话语实现对西方民族与民族主义研究的超越,同时借鉴和吸收其合理成分;以跨学科视野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的理论逻辑,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深
宪法效力问题是宪法学的基础理论问题,学理中拟构的具有根本性的宪法在实施中受到主权和国际法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存在现实与理想的冲突.作为理性的制度设计和广义的法律,宪法实施需要有与之相应的制度环境和社会背景.宪法的效力在当今时代仍然面临利益冲突和实践检验,在空间上的效力范围最能体现这一冲突.对宪法的空间效力所涉及的国际法和国内法不同情况仍需进行探讨,以进一步推动历史争端解决,回应现实中的国家主权与宪法效力间的新矛盾新状况.
《诗经》作为中华民族的综合文化经典,其礼乐教化功能在历史上一直倍受重视,梳理与中国《诗》教之源《诗经》相关的音乐文献,溯源《诗》乐之教中教与学的重点内容,阐释《诗》乐的社会功用,把握《诗》乐之论的伦理道德内涵,考论历代歌《诗》传承,可对古代《诗》教的音乐传播提供新的认识,大有裨益于古代文学史、音乐史的研究,从而推进当代社会的《诗》教普及,提高全民文化素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古为今用.
在单边主义盛行的时代,发展中国家的特殊与差别待遇正在面临严峻挑战.为走出困境,应当从博爱主义转向基于权利的分析路径,以《多哈宣言》为起点,在四个方面深化特殊与差别待遇原则的法律基础:在精准性上,明确界定特殊与差别待遇条款中关于权利与义务主体及权利、义务与责任的具体内容;在有效性上,逐步硬化大量存在的非强制性规定,并进一步拓展强制性条款的法律空间;在实用性上,通过明确特殊与差别待遇条款的适用条件,增强在规范意义上的可操作性;在实践性上,可以通过规范修正、权威解释和评估监测来提升特殊与差别待遇原则的社会效能.
基于劳动力迁移理论,从推普的个体收入效应及推普的社会资本效应两方面,透析了推普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内在机理.基于2017-2020年广西边境八县市0-3公里范围内,农村居民的全样本调研结果及《广西统计年鉴》数据,实证分析普通话水平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普通话推广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有显著的积极的影响,且两者之间呈现性别、年龄的差异.基于实证分析结果,重点从普通话推广与提升居民信息获取能力、职业技能培训、多语能力培育等相结合,及坚持分类施策与全面提升质量相结合的视角,提出最大化推普的
影响通用语推广的语言自身因素有:方言、民族语言和历代官话不一.“方言岛”就是历代官话不唯一而导致的结果,而方言和民语与通用语之间又存在语言接触的现象.在接触的过程中,民族语言一般是受惠语言,而通用语为施惠语言.语言接触伴随着语言的竞争,一般自身价值较高的语言会在竞争中胜出成为高层语言,而操其他语言的群众会学习和使用高层语言.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高各族人民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客观需要和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