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朝宫廷瓷器综述(上)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xiyibob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陶瓷艺术经过长期发展,于乾隆时期达到顶峰,盛世瓷器的杰出成就建立在国力雄厚、帝王重视及督陶官唐英等人的精益求精之上。乾隆帝关心瓷器的制作,参与、审定御用瓷器的造型、釉色、纹饰等诸多方面。为迎合乾隆帝的喜好,督陶官唐英也试制了一些形制特别的瓷器。乾隆时期官窑瓷器有青花、釉里红等釉下彩瓷器,珐琅彩、粉彩等釉上彩瓷器以及众多的颜色釉作品,瓷质精细,釉面莹润,色彩绚丽,纹样繁复,造型新奇,制作精湛,可谓登峰造极、成就斐然,在中国陶瓷史上书写了辉煌的一页。
  釉下彩瓷器方面:青花基本承袭雍正青花,呈色明快纯正,较雍正青花更为稳定,青花中有加深蓝色斑点和不加两种。元代及明代早中期的青花釉里红,因两种彩料烧成温度、窑室气氛要求不同,呈色效果很难达到预期。康雍乾时期,景德镇工匠完全掌握了烧制技术,青花及釉里红都鲜艳夺目,绘工及纹饰也更为精细。青花胭脂红,又称青花加紫,其产生应受青花矾红彩的影响。通体纹样以釉下青花和釉上胭脂红绘成,青花蓝中带翠,胭脂红柔丽娇艳,交相辉映,极具美感,为乾隆朝流行的瓷器品种。
  釉上彩瓷器方面:珐琅彩瓷在乾隆时期达到鼎盛,多在白釉上以传统线条绘画形式彩绘。同时,也有完全模仿西洋画意,以没骨画写实手法彩绘西洋人物,构图严谨、美观,画法精细,华美艳丽。更有一件器物上同时使用多种珐琅彩以追求新奇、繁缛、华贵的装饰效果。乾隆时期粉彩瓷多以各种釉色为地并饰开光画面,反映了集各种色釉和刻、画、雕、堆塑及压印等不同装饰手法于一体的工艺技巧。乾隆时期斗彩瓷器形多样,装饰繁缛,色彩绚丽。偏重于釉上、釉下彩色的强烈对比,除着意增加釉上彩的色感外,也加重了釉下青花的蓝色度。
  色釉瓷器方面:仿烧宋代五大名窑瓷器的工艺在雍正、乾隆时期成就斐然。以仿哥釉瓷为例,清宫档案记载景德镇御窑厂制作了大量仿哥釉器,仿技远胜明代。其他品种的仿宋名窑瓷同样也极为成功,如仿钧釉烧制的炉钧釉等。茶叶末釉在雍正、乾隆时期达到了中国制瓷史上的最高水平。雍正朝偏黄,乾隆朝则偏绿。还有一些色釉瓷器的创新品种,如“松石绿”“秋葵绿”等,施釉凝厚而不透明,表面有一层油润光泽,并饰印花、雕刻花等装饰。乾隆时期色釉地描金器有东青釉、天蓝釉、蓝釉、霁蓝釉、洒蓝釉及红地描金、粉青地描金、绿地描金、茶叶末地描金等,金碧辉煌,彰显宫廷富贵气息。
  颜色釉中还有模仿各类材质的,如仿斑花石釉、仿漆釉、仿木纹釉等,能够准确地摹仿各类材质的质感,肤理、色泽俱佳,惟妙惟肖,表现出高超的配釉及烧成技术。仿古铜彩器是乾隆时期制瓷工艺的特殊品种,有的在酱色地上抹金并加描金,有的直接用松石绿釉仿铜器锈斑,也有用金箔或黄釉仿铜器的鎏金效果,望之难辨真假。正如朱琰《陶说》载“戗金、镂银、琢石、髹漆、螺钿、竹木、匏蠡诸作,无不以陶为之仿效而肖”,成为乾隆朝瓷器造型艺术成功的显著标志之一。
  此外,御窑厂不惜工本地追求各种新奇制品,象生瓷以及转心、转颈、玲珑等品种都是成功的实例,同时也有壁瓶、冠架等乾隆朝盛行的瓷器种类。这些造型新奇的瓷器,充分显示了景德镇御窑厂高超的制瓷技艺,也是乾隆帝审美情趣在瓷器制作方面的反映。
  沈阳故宫与乾隆帝渊源深厚。乾隆帝在位期间四次东巡盛京谒陵,在其不忘旧俗旧制、孝治天下等思想支配下,皇室宗谱典籍和先皇武备遗物、珍宝图籍、宫廷器物等纷纷送至盛京皇宫庋藏。终乾隆之世,有时一年运送物品达二十次以上,每次物品少则几件、几十件,多则达千件,最多的一次竟达十万件,这也造就了如今沈阳故宫博物院清代宫廷珍藏的基础。现在,沈阳故宫博物院藏有乾隆时期瓷器近两干件,涵盖宗教器物、生活用具、宫廷艺术品等类别,各具特色,艺术价值极高。这里选择其中二十余件,做综合性介绍。
  1.清乾隆款青花云鹤爵杯
  爵杯扁长圆口,两侧有立柱两个,柱顶圆球形。有尾有流,深腹,下腹弧收,小平底,三足外撇。托盘圆盘形,中间有凸起的山形支柱,支柱凹进三个槽,恰可支撑杯足,盘底三长弧形条足。爵杯外部与托盘内壁饰青花云鹤纹,爵杯与托盘的装饰风格相同。山形支柱满绘青花海水江崖纹,爵杯口沿、中腰、底盘均饰青花几何纹,底盘外壁、三足外壁随形开光内饰青花花卉图案。盘底中心书青花“乾隆年制”四字篆书两行款(见图1)。
  此爵杯为仿商代青铜器式样。清宫档案称之为“江山一统爵盘”。元明清三代皆有生产和使用瓷质爵杯作为祭器的通例。这种带托盘爵杯,最早实物为乾隆朝所制,有“洋彩”器的胭脂紫色地和黄色地以及青花器,光绪朝有仿造。
  2.清乾隆款青花加彩缠枝莲瓶
  圆口,直颈,象耳,耸肩,圈足。口沿处有一圈如意云头纹,颈部为青花焦叶纹,下有一圈如意云头纹,腹部绘青花加彩缠枝莲纹,足部须弥纹。瓶底书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双行款(见图2)。
  青花加彩是瓷器中的一種装饰手法,始见于明代成化年间。仅用青花作为五彩纹饰中的一种釉下彩料来表现局部纹饰,而不用勾勒物象的轮廓线。清代的青花加彩工艺中青花加紫、青花胭脂水、青花抹红、青花红釉等品种较为出色。
  3.清乾隆款矾红龙纹天鸡高足盖碗
  盖碗口,曲壁,深腹,高足外撇,足内中空。盖钮别具一格,贴饰镂空天鸡造型,十分新颖,其上施矾红彩。碗盖半圆形,扣于碗沿之内,白釉上以矾红彩绘双龙赶珠纹,两只鸡”入诗句。天鸡高足碗式始见于明代永乐年间,乾隆时期造办处曾制作不同质地的天鸡形象,令人耳目一新。
  4.清乾隆款粉彩宝瓶
  造型端正,形似宝塔。口部形如华盖,长颈似塔刹,腹部呈半圆形如覆钵,喇叭形高足外撇尤如塔底。通体施白釉为地,口、颈、肩、足均描金,口沿处为绿地,描金圆圈内饰以红点。颈部为各种花卉纹饰;颈与肩之间分别为白地饰红色花卉纹及白地饰蓝色回纹;肩部分饰红、粉红、蓝等直道;腹部主体纹饰为法轮、宝瓶、法螺等八宝纹,以缠枝莲花纹连为一体;近足处饰一周须弥纹;足部饰有两层纹饰,上层饰一周半朵花瓣纹,下层为须弥纹。底以松石绿为地,红彩篆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方款(见图4)。   这种瓷瓶又名贲巴瓶,是藏传佛教佛事活动中贮水用的净水瓶。流行于西藏地区的贲巴瓶在清代宫廷中屡有仿制,乾隆、嘉庆时期达到顶峰,作为皇家为所属寺院及西藏寺庙订烧的重要法器之一。该瓶造型优美,色彩艳丽,纹饰流畅,宗教色彩浓厚。
  5.清乾隆款粉彩金地瓷法轮
  法轮瓷质,胎体稍显厚重,造型为圆形莲座上托一枚扁平的火珠,双面对称。火珠沿边是一周浅浮雕璎珞纹,向内依次为浅浮雕卷草纹,镂翼龙张牙舞爪,异常凶猛,问饰火焰纹。碗外壁所绘图案与盖面相同(见图3)。胎骨轻薄,迎光而视,碗壁龙纹映入内壁,若隐若现。碗盖内、碗里心中央均书朱文篆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方框图章款。
  天鸡为传说中的神鸟,寓意吉祥。《古小说钩沈》辑晋人郭璞《玄中记》所记关于天鸡的传说。唐代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亦以“天空红、蓝宝石纹,绿松石釉纹。花蕊是仿红宝石釉纹。底宽沿内凹,施金彩,中央浅刻篆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方款(见图5)。
  法轮,又称梵轮,是佛案之供器,佛教七宝之一。据佛经说,佛初成道时,梵天曾劝请佛转动法轮并以慈、悲、喜、舍四梵行心(四无量心)宣说大法。此后,佛教中即常以法轮比喻佛法,以法轮转动比喻佛法如轮能碾破众生诸罪恶、佛说法如轮永不停息和佛法圆满无缺。该法轮为仿金器形制而做。
  6.清粉彩佛塔
  藏式塔造型,顶部饰粉彩如意宝瓶形宝顶,下为宝盖形天盘和十三相轮。十三相轮及塔身施紫红釉地,上以粉彩绘勾莲、兽面、璎珞纹等图案。塔身内空,一侧开有欢门,可内置佛像。塔座四方形,施豆绿色釉,并饰缠枝莲瓣、俯仰莲等纹样。釉色晶莹、清透、均匀,莲纹线条流畅、色彩艳丽(见图6)。此塔属供养塔,一般置于佛前供案上,以示观想。这尊佛塔无款识,依其形制及特征,为乾隆时期景德镇御窑厂专为宫廷佛堂烧造。制作时是分段烧制,再粘合而成。
  塔常见于佛塔,意为坟、庙、高显处等,起源于印度。建塔的原义有三:一是表人胜,二为起信,三为报恩。后被佛教所沿用,存放诸佛菩萨、祖师、高僧的遗骨舍利或佛经,以彰表其功德,并作供养、膜拜之用。久之成为佛教器物象征,且逐渐演变为多种形式。
  7.清乾隆款粉彩红地八宝烛台
  烛台上部托盘小而浅,下承细长的支柱,下部托盘撇口,折底,盘下承以喇叭形外撇高足。高足部与烛台上下托盘部分为两个分体结构,高足顶部有榫与托盘相承。通体为粉彩红地饰宝相花纹,喇叭形高足部分加饰八宝纹样。近足底处以蓝彩绘回纹。托盘外沿一侧有长方形描金框,内为白地朱红篆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横款(见图7)。
  三国、两晋时期,瓷烛台就已出现,如三国的羊形烛台、两晋的骑兽人烛台等。南北朝时盛行莲花状烛台。隋、唐时的烛台底座刻画精美的花纹。至明代永宣时期盛行八方烛台,造型仿自伊斯兰金属器。明清时期,立式烛台是最具特色的形制,其结构包括台座、支柱及上、下两个托盘。
  8.清乾隆款粉彩黄地单人抱柱香插
  此香插主要部分为一浅碟,碟施松石绿釉,边沿饰一圈珊瑚红地描金回纹。碟心蹲立一个面带微笑的胡人,手抱一个香筒。香筒上绘云纹,筒内可插置线香。盘内贴饰金锭、银锭、珊瑚、“天下太平”古钱、方胜、犀角、双钱等杂八宝。盘外壁素面,底有朱红篆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方款(见图8)。整件香插充满财喜之气。
  我国古代以珠、钱、磬、祥云、方胜、犀角杯、书、画、蕉叶、鼎、灵芝、元宝、锭等为杂宝,寓意吉祥。
  9.清乾隆款粉彩九老图灯笼大瓶
  瓶口微撇,宽颈,溜肩,圆直腹,近足处渐敛,圈足。因形如灯笼,故称“灯笼瓶”。通体白釉地上施釉彩,口沿描金,口颈、肩部、腹部以青绿色调为主。图绘会昌九老在山野溪流问相会的情景,或谈诗论艺,或观画,其间点缀着象征长寿的苍松、翠柏、鹤等。画面色彩柔和,层次丰富。瓶底部书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方款(见图9)。
  唐会昌五年(845年),白居易居洛阳香山时有九老“尚齿会”,九老均年逾七十,各赋诗记事,称“会昌九老”,又称“香山九老”,后世多以这个题材作为祝寿之用。
  10.清乾隆款斗彩花卉小缸
  口沿及器里为白釉,缸外壁满饰斗彩花卉图案,从口沿至底部依次为:口沿下青花双圈内连成海棠形开光,内绘番莲花等图案;由红、黄、蓝、绿等色组成的如意云头纹;以宝相花为中心,环以各色花卉组成的大团花五处,间饰勾莲纹及花卉纹;缸腹下部为一周须弥纹。底为玉璧底,外圈露胎,里心施白釉,其上书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方款(见图10)。
  乾隆时期斗彩依然盛行,图案多用团彩。乾隆斗彩的制作方法依然是釉下青花结合釉上五彩,或者釉下青花結合釉上粉彩,其中以后者居多。乾隆朝以后,斗彩仍有生产,图案内容多为花草,且多团花,但笔法日渐草率。
  (未完待续)
其他文献
【摘 要】考古学是用实物资料来研究人类古代历史的一门科学,而大众传播是一个社会信息系统,二者在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和娱乐功能上有很多相似之处。本文对考古与大众传媒的联系进行了阐述,并且通过考古实例对二者合作的可能性与必要性作了探讨。  【关键词】考古 大众传播 新媒体 海昏侯  一、考古与大众传媒合作的可能性  (一)媒体时代,考古活动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首先是考古学界对于自身的发展有
期刊
秦公卓(名秦连),号公卓,大方斋主人,以号行,职业书画家。1954年出生于北京通州,从艺30余年。曾师从周殿侯、何海霞、康殷、许林邨、何涵宇、高士尊诸先生。艺域涉及书法、篆刻、花鸟画、山水画,并在相关传统文化方面的学习研究上如文字考证、文物鉴定、诗词等,皆有造诣。现为中华文化促进会会员,大秦英才书画院院长,中国秦文研究会副秘书长兼篆刻艺术专业委员会主任,《黄河之声》杂志编委,荣宝斋精品画廊画家,白
期刊
一、关于陶瓷枕  作为一种古代瓷器中较为流行的生活用具,瓷枕具有重要的艺术审美价值和社会文化功能。早在春秋时期,《诗经·陈风·泽陂》中就有“辗转伏枕”的记载,《礼记·内则》中也载有“鸡初鸣,咸盥漱,衣服,敛枕簟”“父母舅姑之衣、衾、簟、席、枕、几,不传”等句。此外,在考古发掘中,湖北荆门包山楚墓、河南信阳楚墓中也都有春秋时期枕的实物出土,这足以说明古人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开始使用枕。  就其质地而言,
期刊
一、问题的提出  众所周知,英语中history这个名词可以解释为“历史”,也可以解释为“历史学”或者“历史记录”。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区分了“历史”和“历史学”两个概念。他把真实发生的历史称作Geschi chte,而Geschi chte这个德语名词则来自动词geschehen,其含义是“发生”;把人们尤其是历史学家们对真实历史的描绘,即历史学,称作Historie。然而不管是作为“历史”还是作
期刊
【编者按】清代瓷器较之明代有很多创新。釉色增加,品种丰富,五彩、粉彩、珐琅彩等彩瓷都达到了较高水平。笔者精选了沈阳故宫瓷器藏品中顺治至光绪时期官窑瓷器佳者三十余件,对其形制、沿革、尺寸、釉料、纹饰、款识等方面做综合性说明,以飨清代瓷器爱好者及研究者。  24.清康熙款青花番莲纹大盘  盘撇口,弧壁,浅腹。盘内外通体以青花为饰,盘心及外腹壁均绘缠枝莲纹。纹饰线条勾线精准,婉转有力,采用双勾法且分水涂
期刊
龚伟海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首都师范大学刘大为工作室班主任,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委员,中国国家画院刘大为工作室画家,中国国学研究会研究员,台北故宫书画院终身名誉院长、特聘教授,上海浦东画院院长。  1981年至1984年就读于鲁迅美术学院。花鸟画师从郭西河教授,人物画师从许勇教授。2010年进入中国国家画院刘大为工作室,师从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老师和任惠中、宫中奇、陈嵘老师。出版
期刊
冯印强,字一甲,号悟玄斋主,1969年生于河南滑县。国家一级美术师,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内蒙古乌海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乌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内蒙古工业大学乌海学院专职书法教师。  倪和军,别署逸墨堂主人,1972年生,山东泰安人。师从刘宝纯先生、王友谊先生。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山东印社理事、副秘书长,山东省书法家协会王羲之书法院副院长,山东省书法家协会理
期刊
【摘要】本文以近两年来岷县博物馆实施的古建类文物小修保养和保护修缮项目为例,就古建类文物保养修缮中普遍遇到的“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问题和古建类文物“当地做法”的处理问题做了探讨。笔者认为在保养修缮中需要我们具体分析不同价值维度对“文物原状”做出判断取舍,要高度重视“当地做法”所蕴含的重要价值并尽可能地重点予以保留。  【关键诃】古建类文物 保养修缮 原状 当地做法 价值  按照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安
期刊
【摘要】文章以《当阳县志》一书的修复为例,简述手工纸浆修复技术在破损文献修复中的运用。从前期的三种修复方案对比,经过具体的操作,得出结论,手工纸浆修复技术具有修复效率高、节省纸张、修复后书页柔软度提高等优点。避免敲平而带来的二次人为破坏。经过滴补后的文献有利于二次揭取与修复。旨在遇到破损文献时,根据具体的情况采用手工纸浆修复技术。  【关键词】手工纸浆 修复技术 修复原则 古籍文献  一、前言  
期刊
【摘要】古籍是记录人类文明发展史、传播人类文化和文明交流的重要媒介,而古籍修复队伍的建设是古籍保护工作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以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馆为例,基于博物馆内藏品的特色及保护现状、古籍保护修复历程等基础,详细阐述纸质类文物修复队伍中人员的素质培养、人才梯队建设制度、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三大手段与方法。并建议文物修复队伍的建设要结合现实需求科学布局、可持续培养,以期为博物馆纸质类文物保护修复队伍的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