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特色专业的建设与发展(笔谈)——目标定位:研究型教师

来源 :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gel19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西南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学专业被批准为教育部第一批特色专业建设点。多年来,学院根据教育部、财政部颁布的质量工程建设要求,围绕教育学特色专业建设目标与定位、课程设置与实践技能的提高、专业发展的制度保障、特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专家型教师培养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和大胆创新,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和宝贵经验,今呈现供交流与研讨。
其他文献
●孙江,1963年生,江苏省扬州市人。1981年9月考入南京大学历史系,1985年9月为南京大学研究生,1988年2月提前毕业,获硕士学位。1993年4月进入东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99年6月获东京大学博士学位。赴日之前,曾任教于南京大学历史系;在日本留学期间,先后在早稻田大学、驹泽大学等教授东亚史。2000年4月赴静冈文化艺术大学国际文化系任教,历任副教授、教授。现为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特聘教授。
1960年代,费正清提出“中国世界秩序”的“同心圆理论”,长期以来,乃是西方解读传统中国对外关系的重要学说,在西方和日本产生重大影响。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巴菲尔德提出中国历史上中原王朝与游牧帝国是一个彼此依存的“两极模式”,而周边游牧民族根据自身实力对中原王朝采用“内疆策略”与“外疆策略”,发展与中原王朝的关系。梳理了自先秦到清代数千年中原王朝与游牧民族关系的历史,也是影响深远的重要学说,这种学说在当今美国流行的“新清史”中也有反映。无论“同心圆论”还是“两极帝国论”,两个学说都有其适应性,也有其局
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暴露出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严重缺陷,关于超主权国际货币的讨论成为学术界的热点。超主权国际货币以美元、欧元、日元、英镑和人民币等五种货币为基础,每种货币的权重取决其所属经济体的国内生产总值、国际储备和对外贸易总额,并采用加权平均计算的方法构建。通过对2006—2010年间超主权国际货币的模拟运算及计量分析表明,超主权国际货币体系具有以下三点优势:(1),相对于以美元为核心的国际货币体系,超主权国际货币体系具有更稳定的汇率体系,即各种主要货币对世元汇率的变异系数与汇率偏离度更小;(2),
2012年10月30日-11月29日,复旦大学举办了七场“东方讲坛·学术特别版”讲座,姜义华、彭希哲、沈丁立、郝模、石磊、肖云、钟扬等专家学者应邀作了精彩演讲。
由《学术月刊》编辑部、《光明日报》理论部、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联合组织的“2012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评选活动日前结束。
口述人:邢贲思,男,祖籍浙江省嵊州市,1930年1月出生于杭州市。1946年,考入南通学院农业经济专业学习;1949年春,被“北上外文大队”录取,先到华北人民革命大学接受培训,之后进入北京外国语学校(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前身)俄语专业学习;1952年毕业后,留校从事理论教学.
2012年,是《学术月刊》创办55周年。以此为契机,2012年12月15日,《学术月刊》编辑部假座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会议室,召开了以北京地区中青年作者代表为主的专家学者座谈会.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马克思的首部哲学著作《博士论文》在唯物史观创立中的地位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大多认为马克思在这一时期尚处于“模习”、“混乱”与“过渡”的思想状态,或指认《博士论文》的基本立场是自由主义的,基本哲学性质是青年黑格尔主义的,因而这一时期的马克思是“一位地道的唯心主义哲学家”。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突破了单纯的机械自然观、精神异化理论和自我意识的精神解放等局限,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统合起来加以认识和把握,以更广阔的视域和更高远的视角来探寻实现人的自由、发展和解
知识论为研究知识之理的学问,其重点研究的是知识的性质、起源与限度等问题;而中国传统思想的理论指归不在“知识探究”而在“内圣外王”之道,使得偏重于逻辑意识、名理探析的名家以及后期墨学反而成为绝响。知识论注重语言说理论证,而中国传统学问在论述方式上则“重行轻知”、“得意忘言”。就思维方式上讲,中国传统思想更注重内向型直觉思维,这与探究知识的主客体分立的认知型思维是不同的。正是由于以上三种原因,导致中国知识论无从建立,也从未形成传统。至于有学者认为不应当用西方哲学术语匡范中国哲学研究,此观点可谓美善兼具,但不可
1922--1927年的非基督教运动以科学理性主义、民族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武器对基督教进行了全面的批判,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少作家因此对基督教的态度发生转变,他们更敏感于基督教的阴暗面,创作了大量批判基督教的作品。一些对基督教价值认信的作家则在运动的冲击下,开始探索基督教与中国传统和现实相协调的路径。与此同时,在文学研究界,研究者也开始对中外文学作品中的基督教因素进行批判和否定。往深层里看,非基督教运动是新文学远离英美方向走向俄苏方向、日益政治化的重要一环,改变了新文学发展的方向和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