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β-HSD1及皮质类固醇受体在兔糖皮质激素性高眼压模型睫状体组织中的表达

来源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rman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 糖皮质激素的长期应用可能诱发敏感个体的眼压升高,研究证实11β羟类固醇脱氢酶1(11 β-HSD1)及糖皮质激素受体(GR)、盐皮质激素受体(MR)可能影响房水的产生,这种机制是否与糖皮质激素性高眼压的发生有关目前国内外研究甚少. 目的 检测11β-HSD1及GR、MR在兔糖皮质激素性高眼压模型睫状体组织中的表达变化,探讨其在糖皮质激素性高眼压发病中的作用.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16周龄新西兰白兔13只随机分为对照组5只和实验组8只.实验组兔隔日在固定时间及固定地点于左眼球结膜下注射质量分数0.5%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5 mg(1 ml),注射次日用质量分数0.5%地塞米松滴眼液点眼3次.每次注射后用氧氟沙星滴眼液点眼3次以预防感染,持续2个月;对照组兔以同法注射等容积无菌生理盐水,实验组兔眼压升高至18 mmHg(1 mmHg=0.133 kPa)以上并能持续1周者为造模成功.实验组注射5周后以过量麻醉法处死各组实验兔,分离模型眼睫状体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和定位11β-HSD1蛋白在兔模型眼睫状体中的表达;采用逆转录-PCR(RT-PCR)法定量检测11β-HSD1 mRNA、GRmRNA及MR mRNA在实验组兔模型眼睫状体组织中的表达,并与对照组兔眼进行比较. 结果 实验组采用地塞米松局部注射联合点眼后前2周眼压无明显升高,第1周与第2周间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0.469,P>0.05);第3、4、5周眼压逐渐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10.535、20.353、28.681,P<0.01),第5周时达(18.87±0.77) mmHg.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显示,11β-HSD1蛋白在睫状体中呈阳性表达,位于非色素上皮细胞,但模型眼11β-HSD1的阳性染色强度明显弱于对照组.RT-PCR法检测显示,实验组兔模型眼睫状体中MR mRNA、GR mRNA及11β-HSD1 mRNA的相对表达量(以GADPH为内参)分别为2.22±0.78、0.64±0.11、0.47±0.16,而对照组分别为0.94±0.27、1.88±0.74、2.68±1.2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070,P=0.004;t5.170,P=0.007;t=5.540,P=0.005).结论 外源性糖皮质激素性高眼压的发病可能与睫状体中MR表达的上调及11β-HSD1和GR表达的下调有关。

其他文献
介绍了聚环氧乙烷(PEO)/LimMoO3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过程。结果表明,PEO大分子插入到LixMoO3片层间,使层间距增大了0.73nm。PEO在LixMoO3层间呈PEO-HgClⅠ型构象,其运动能力受到限制。
将实验室经固相反应的精细Li1.3Al0.3Ti1.7(PO4)3盐与聚氧化乙烯(PEO)按照不同nEO/nLi摩尔比,通过溶液浇铸法制备了固态聚合物电解质.红外光谱分析表明Li1.3Al0.3Ti1.7(PO4)3
睫状体光凝是难治性青光眼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其降眼压速度快、效果佳,但由于存在眼球萎缩和视力下降的风险,使其临床应用受到限制。经巩膜睫状体光凝的术后效果及并发症的发生
研究了用乙烯基酯树脂(VER)直接代替通常的聚醚或聚酯型多元醇制备聚氨酯(PU)硬质泡沫塑料的可能性。实验结果表明,发泡配方中促进氨酯化反应的催化剂N,N-二甲基环己胺能与BPO复合形成室温引发
背景角膜盲是中国主要的致盲眼病之一。随着组织工程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组织工程移植膜的构建将为角膜病的治疗开辟新的途径,而选择和培养理想的种子细胞是工程化角膜的基础。目
通过紫外辐射接枝在聚乳酸膜表面引入聚丙烯酸的方法使聚乳酸材料表面的亲水性和细胞相容性得到改善,研究了各种处理条件对材料表面的羧基密度、表面形态和表面接触角的影响,
以氯化亚铜/N,N,N′,N″,N″-五甲基二乙撑三胺为催化体系、丁酮和异丙醇为混合溶剂,采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法制备了大分子引发剂聚丙烯酸叔丁酯(PtBA—Cl)和聚丙烯酸叔丁酯-b-聚(N-
采用紫外光引发聚合法合成了聚乙烯醇与丙烯酸钠高耐盐性吸水树脂。用红外光谱和热重分析法对产物进行了表征,测定了该树脂的溶胀动力学、可逆性能及温度、pH、离子浓度和有机
电子信息工程是通过计算机技术收集各种数据和信息,进行相对科学及合理有效的分析的学科。目前,这种技术在我国工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相较于国外等发达国家,由于我国工
正常角膜是无血管、完全透明的组织,是眼部重要的屈光介质,但许多眼部疾病均可破坏抗血管生成因子与促血管生成因子之间的平衡,导致病理性角膜新生血管(CNV)的形成。大量研究表明,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