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和谐校园的社会维度

来源 :教书育人·学术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cco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构建和谐校园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价值。和谐校园,主要包括主体和谐、管理和谐、环境和谐三个社会维度。通过确立以人为本的成才目标实现主体和谐,创新以人为本的成才模式实现管理和谐,创造以人为本的成才环境实现校园环境和谐。三个维度的复合适应,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核心和灵魂。
  
  一、主体和谐:确立以人为本的成才目标
  
  主体和谐是校园和谐的本质核心。主体和谐是指教学主体在实现成才目标过程中相互协调发展的理想状态。确立以人为本的成才目标,就是按照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适应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培养知识丰富、人格完善、个性独立、心理健康和社会责任感强的有用人才。
  
  1.培育丰富的人文精神,夯实主体和谐的思想基础
  大学校园是人文精神的培育、传播基地,培养具有丰富人文精神、人格完善、个性独立、大胆创新的复合型人才,是大学的神圣职责,也是推进主体和谐的思想前提。大力塑造高尚的人文精神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核心环节。大学精神文明建设的神圣使命就是要做好师生的工作,塑造具有崇高精神、优良气质、高尚品格的人才。为此需要做到:第一,要大力实施科学的多样化的人文教育,更新教学主体的思想观念,大力推进人文教育课程化,使浓厚人文精神渗透在主体成才整个过程中,使主体的思想情感、意志力、想象力和思维得到丰富和发展,能以自己新的视角去审视内心、考察世界和展望未来。第二,要以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开展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群众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通过人文精神的培育,增强主体的人文素质和社会责任感,提升主体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形成持久文化内蕴,为建构和谐校园、人文校园夯实思想基础。
  
  2.激发充实的创新精神,建构主体和谐的竞争平台
  知识追求要有科学精神。这是教育创新的基础和前提,而教育创新是知识追求的目标和本质,两者统一于主体的成才目标。在教育教学上要坚持创新精神,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体现了新时期党和国家对教育事业提出的战略要求。只有把知识追求的科学精神和教育教学的创新精神结合起来,才能使主体在竞争平台上立于不败之地。
  学术追求要有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学术创新的程度既表明一个大学的教育水平和科研水平,也表明一个国家和民族精神生产力、思想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同时也表明主体在实现和谐、自由、全面发展的总体水平。我们要大力激发教学主体在学术追求上的创新精神,保持饱满创新热情,勇于在先进领域竞争,敢于超越传统权威去争取突破,使得主体在持续不断的创新活动中实现新的和谐。
  道德追求要有完善精神。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之间各种关系的理念、规范、准则的总称,是人们和谐交往实践的产物。主体和谐是一种比较高的道德境界,充满道德精神,很大程度上超越了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不论是在日常生活、学习考试,还是社会交际、运动比赛中,不论是争论质疑、从师问辨,还是测试调研、就业工作,等等,都要求主体间做到平等对待、相互尊重、宽容体谅、民主协商、共同进步,都要求把个人的自由、理想和发展的愿望和保护环境、造福社会、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联系起来。显然,道德追求的完善是主体和谐的重要思想基础。
  
  3.完善以人为本的培养模式,促进主体间和谐
  以人为本的培养模式,就是体现关爱人、信任人、成就人的培养模式。
  关爱人是以人为本培养的基本样式。关爱人是师德的重要表现,是人际和谐的润滑剂,也是教育、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关爱人是以人为本培养的基本样式。
  信任人是以人为本培养的进取动力。关爱人还要做到信任人。信任人就是主客体相互认同和融合。只有关爱人,才能信任人;只有信任人,才能关爱人。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所谓“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只有基于主动理解人、信任人的态度,站在对方角度考虑问题,为对方着想,信任感才能生成。
  支持人是以人为本培养的展开路径。只有以关爱、信任为基础,支持人才有可靠的思想基础。支持人就是要在关爱、信任基础上摸索、建立起具有方法可行、操作简便、效果明显的实际培养方案,使以人为本的培养模式得以现实展开。
  成就人是以人为本培养的必然结果。支持人趋向于成就人,成就人就是使主体成功、成才,这是以人为本培养模式的落脚点和归宿。成就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成就学生的主体精神,包括自强精神、敬业精神、民主精神、团队精神;二是成就学生的全面能力,包括表达能力、交往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三是成就学生的全面素质,包括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优秀的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精神素质。只有成就了人的培养模式,以人为本的理念、环节、措施和成果才具有现实价值和社会意义;只有导致教学主体双向成功的模式,才能真正促进主体共同发展,促进主体间和谐。
  
  二、管理和谐:创新以人为本的成才模式
  
  管理和谐是校园和谐的运作机制。管理和谐是指学校在教学整个过程和制定政策、落实工作各个环节中都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民主意识和人文精神,把学生、老师、管理者都作为平等主体,实行人本化管理、个性化教育和特色化培养,形成科学成才模式,实现管理和谐,从而促进校园和谐。
  
  1.实行人本化管理
  人本化管理是生成自由个性的重要条件。实现人本化管理,确立以人为本的成才模式,为形成自由个性创造条件。“自由个性”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形态,马克思认为自由个性是一个逐步生成的过程,到了共产主义阶段才能出现。因此,通过教学管理、教学运行和环境氛围的培育,尊重主体的个性、想法、爱好和志趣,尊重主体的劳动、追求、创造和成果,以使主体形成博学的知识、完善的人格和奋进的精神,激励主体热爱真理、追求真理、维护真理,提高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主体的志趣、激情和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当主体的个性、意愿、选择和成果得到理解、尊重和支持之后,教学管理才能协调起来,教学运行才能有条不紊,研究氛围才能蔚然成风,人的自由个性才能生成。
  人本化管理是促进民主管理的重要举措。人本化管理需要民主制度、民主氛围、民主作风。发扬民主管理,才能形成个人心情舒畅、校园生动活泼的局面,才能增强主体团结,发挥主体的管理智慧。民主管理又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师生是人本化管理的核心,坚持以师生为本,抓好民主管理,是促进校园和谐的有力举措。师生是学校的双重主体,教职员工是教育主体,学生是求知主体。师生的意见、建议应该作为学校决策的重要参考,学校的民主管理、教学改革、运行实践都应该有师生的参与。撇开教学主体的管理不是民主管理,不是人本化管理,当然不可能实现有效管理。因此,只有坚持人本化管理,民主管理才有目标;只有融入民主管理,人本化管理才有根本,两者相互促进,才能为构建和谐校园创造条件。
  
  2.推行个性化教育
  个性化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成才教育模式。个性和谐要通过实施个性化教育来推动。个性和谐是管理和谐的目标和内容。要使主体做到“视人若己”“群而不党”“和而不同”,才能形成和谐合力,促进校园和谐。
  要培养“视人若己”的个体平等精神。培养平等精神是个性化教育的主体要素。培养尊重个体、注重平等、人己协调的理性精神,这是个性和谐发展的基因,也是促进校园和谐的内在要求。所谓“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指的就是视人若己。把审察他人的眼光、评价他人的态度、理解他人的心情当作和看待自己的一样,这样才能将心比心、视人若己、平等对待。
  要弘扬“群而不党”的集体团结精神。团结精神自古以来是集体和谐的重要体现。古语“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就是关于团结促进和谐的经典表述。认为君子是不结党营私、不与他人争执、不搞小团体,而是行为庄重、善于团结他人、保持人际关系和谐的人。高等学校不仅要培养这样的人,更加要培养具有现代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弘扬团结他人、懂得合作、善于协调、乐于奉献的集体团结精神,是个性得以张扬的思想基础,也是实现管理和谐的文化条件。
  要促进“和而不同”的开放协调精神。开放、协调精神是和谐精神的另一种合理表达。个性开放是个性和谐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个性化教育的价值目标之一。孔子称道“和为贵”,欣赏“和而不同”,实质上就是要实现个性开放的培养目标,促进人与人的协调。所谓“不同”是指承认差异、不强求一律,允许个性存在。就文化上看,就是支持和赞同多样性。就管理而言,没有多样性、缺失个性,就无所谓管理。保持主体的差异性、促进个性发展,才能实现管理和谐,才能形成开放协调精神,为校园和谐建构浓厚人文基础。
  
  3.实施特色化培养
  特色化培养要因个性而异。个性是人的天性,也是个人发展的先天条件。尊重个性,按照个性特点、差异来培养学生,使他们具有鲜明个性和独立思考能力,使他们有主见、有韧性、有活力,成就学生的未来,这是管理和谐的内涵,也是以人为本成才模式的实践路径。这些途径主要包括:一要积极引导学生发展独特个性。为学生提供更自由的学习、交流环境;尊重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良好的学习习惯;多给学生表达自己想法、观点的途径、空间和自由,多倾听学生和落实学生的合理要求。二要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在充分掌握学生个性特点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质、潜力,进行分类指导,培养专长、特长,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特色化培养要因专业而异。专业是学生从业的方向和立业的基础。根据不同专业设置,特色化培养主要体现在专业的前瞻性、课程的开放性、考核的灵活性和效益的高效性上。首先,专业的前瞻性以高端技术、前沿问题为指引,往往要求形成专业特色,有针对性地展开讨论和深化研究。其次,课程的开放性体现在选修课各项制度的完善上,要从有利于学生选好课、选对课、选他们感兴趣并且适合个性特点的课,不拘泥于某个课程学分的多少,从而使学生获得更多精神感悟和思想启迪。再次,考核要灵活地适应专业的发展,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科研进展情况具体加以调整,而不是固守某一旧框框,以利于创造活力的发展。最后,要以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为核心,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前提下,不断改善特色化培养环节,建设品牌专业。
  特色化培养要因时势而异。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会随着时代变化而有所不同,为达到特色化培养目标,还要适应时代潮流,适应社会新需要,从时代进步潮流中把握脉动,从社会多元需要中寻找方向,特色化培养的路子才会越走越宽广。从根本上看,把时势变化和学校优势、专业特色、学生个性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探索专精尖结合、专博结合、中西结合、传统与现代结合的特色化培养途径,就一定能够不断创新以人为本的成才模式,培养社会适应性强的各类人才,实现管理和谐的目标。
  
  三、环境和谐:创造以人为本的成才条件
  
  环境和谐是校园和谐的重要条件。环境和谐主要是指文化环境优美、人际环境和谐、生态环境良好、制度环境协调等,它能够潜移默化地对主体起到文化熏陶、思想启迪和情感感染作用,推进主体的全面发展。
  
  1.优美的文化环境
  文化环境是学校在长期教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反映一定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具有时代特色的思想观念、精神风貌、行为操守、文化内涵的总和。文化环境是学校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根基和不竭动力。优美的文化环境对促进主体全面和谐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艺术的熏陶性、思想的感染性、教育的引导性、价值的取向性等方面。建设和谐校园,就要营造优美、积极、生动、和谐的文化环境,营造民主、宽松的学术环境,营造“笃学敬业、教书育人”的教学环境,营造健康向上、协同进步的学习环境,造就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舆论环境,等等。
  
  2.和谐的人际环境
  和谐校园与和谐的人际环境密切相关。学校师生之间、各个部门之间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做到上情下达、部门协调,人与人和谐相处。为此,一要注重主体利益和谐。在处理涉及主体之间各个方面利益时,要突出社会效率和社会公正两个原则。出成果、育人才、亮风格方面要效率优先,突出社会效率;要分配、提享受、讲晋升方面要实现平等,突出社会公正。二要促进主体交往和谐,交往和谐是指包括情感交往、利益交往、文化交往等方面在内的普遍交往,要理解和尊重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保持一定的分寸、节度,保持高尚的思想情操、良好的道德风尚、向上的精神风貌,创造融洽的交往氛围,推动校园和谐发展。
  
  3.良好的生态环境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主要工作在于:搞好校园绿化、进行科学园艺设计,创造赏心悦目的景致、景点;改造有碍雅观的围墙、围栏,清理排污管道、垃圾死角;修整人行道、各种小路便道,建设休闲、健身设施;增加避雷、避雨、防风、抗震、防泄漏、反辐射设施;控制污染水源排放,疏浚坑渠湖泊,增加湿地面积,改善局部生态环境;降低、消除过高噪音,等等。创造一个令人安心的休息环境、使人舒心的学习环境、让人放心的生活环境,从而为提升人的能力、完善人的素质提供一个和美的生态环境。
  
  4.协调的制度环境
  协调的制度环境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保证。要形成与教育理念、教育机制、教育体制和教育制度成体系、相协调的制度环境。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围绕有利于主体健康发展的目标,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和机制。主要在于:以学科建设为中心,为充分发挥教师教学研究的主导作用,建立学术自由制度;以人才强校战略为核心,完善学校的激励与约束制度;以学生评审教学效果为主要内容,建立教学互动机制;以心理咨询为主要内容,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以丰富多彩文化体育活动为主要内容,健全校园文化建设机制;以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减免学费、特困补助、奖学金等为主要内容,完善贫困学生救助机制,等等。加强制度建设,形成一个协调、高效、公正、合理的制度环境,促进校园和谐发展。
其他文献
会议
会议
一、 引言    1981年1月13日,国务院批转下发了教育部制定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试行办法》,并在北京、天津、上海三市试点,这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的正式创立。1988年3月3日,原国家教育委员会总结了各地的经验,报国务院批准颁布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暂行条例》,对自学考试制度的性质、任务、地位、机构、开考专业、考试办法、毕业生使用等,以国家行政立法的形式作出了明确规定,标志着我国高等教
本文论述了电脑碳硫自动分析测碳硫准确度及精密度的探析.它不仅缩短了碳硫联测的时间,更简化了计算手续,成为现在国内化学工作者进行碳硫检测的得力助手.
当今世界经济和教育的现代化、国际化大大提高了社会对劳动力创新素质的培养要求,改革现有教师评价制度已经是一个极具紧迫性和使命感的重要问题。中国的家长们和一些教育工作者迫切要求改革现行教师评价制度。而现今英国许多学校采用的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它是由形成性教师评价制度发展而来的),确实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此教育界要求学校抛弃传统的奖惩性教师评价制度(也叫终结性教师评价制度),采用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的呼声
简述了DSY128电子扫描压力测量系统的研制背景,介绍了该系统的组成、功能及特点,并根据试验情况得出了值得推广应用的结论。 The background of DSY128 electronic scan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