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荒记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1709106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小的时候,在我的家乡,拾荒是一道在那个年代特有的亮丽风景。
  拾荒的内容很丰富,秋收后的麦穗,没有摘干凈的豆角,埋在地里的没有挖完的土豆……当然这是指秋后。春天呢,主要是铲草,将大地上一切能吃的曲曲菜、苜蓿和一切牲畜吃的草全铲了去。冬天,主要是牲畜拉在庄稼地里的粪便,一个芨芨编的筐,用半截扁担一头挑着筐,一头空着搭在肩膀上,一手拿一个长把的铲,这是需要一些技巧的,有些人技术成熟,看起来顺眼,有些人功夫不到,姿势就不好,这半截扁担一头筐的挑法还真不好弄,我就属于后者。
  零碎的秋货拾来供养人,绿草拾来供养猪羊,树枝拾来用来生火,粪便拾来供养自留地,废铁拾来还能卖几个钱……拾荒成了我童年、少年时期不可或缺的生存与生活方式。
  拾荒也是有规矩的,比如,你就不能越过自家生产队的地盘去拾别的生产队地盘上的东西。有一次邻队的一个小伙子,就因为在我们队的地里拾了几泡牛粪,被我们的生产队长派人抓了回来当众一顿打。这样一来,拾荒也就有了可以遵循、不成文的章法,眼看别的生产队的地里有可拾的东西,但你不能越过地界,唯一的办法是白天看好,晚上去拾,其实也就是去偷,十有八九晚上去,那该拾的东西早被人家拾走了。有一年中秋过后,我白天看好有几个没有摘干净的玉米,决定晚上去拾,等到月亮西沉,我出发了,回来时,筐里是几只小小的玉米棒子,可以说是我一天的口粮,母亲知道我是去“拾”的,也没有说什么,只是轻轻地哎了一声。
  一般情况下,母亲是不反对我们去拾的。但那时农村生活困难,所有拾荒的人便变着法儿带了偷的色彩。背一只芨芨筐,拿一把小铁铲,便是拾荒的象征,便是拾荒的样子,光明正大地拾,见缝插针地偷,我如此,和我一块儿拾荒的伙伴如此,大家如此,全社会如此,人们便也认可,便也不说什么,也就成了一种那个年代农村特有的潜规则。
  但是我的母亲还是常常告诫我尽量去拾,不要偷。拾荒的人太多,以至于拾荒成了一种生活,一种习惯,一种生存的方式,谁家不拾荒,谁家的生活就捉襟见肘,谁家的猪儿羊儿就没草吃,谁家的地里就没肥施,因此,拾荒便也成了一种追求甚至是一种美。不偷,拾荒的效果就出不来,光靠拾,那是远远不够的,我嘴上答应,可拾起来的时候,还是要偷的。我至今都认为拾就是偷,偷即是拾。
  全社会都在拾,农村的地盘是不够的,于是,也不知是哪个高人带头便拾进了城里。城里有什么可拾的?我第一次跟同伴进城拾的时候就带着这样的疑问。在我的印象里,城里干净,整洁,井井有条,什么东西都藏在城里人的屋子里……可是我错了,城里拾的东西比农村还要丰富。比如,城里人的粪便,便集中在露天的茅厕里。再比如,城里废弃的垃圾,里面的宝贝多着呢。还比如,你拾着拾着,城里人便邀请你去干一些重活粗活脏活,那时不像现在这样要算工钱,那时兴的是货物交易,于是,城里人穿过的旧衣裳破皮鞋烂袜子等等,对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对拾荒的人来说,这都是宝啊。当然,有时正巧城里人的饭熟了,大方的人家还可以赏你一碗饭吃呢,我就吃过几次,城里人的饭就是香!
  我在城里拾荒,倒不是拾那些破衣烂衫和粪便垃圾,而是那些旧书旧报纸,而这些,偏偏又是我的同伴们忽视甚至不要的东西。久而久之,同伴们便知道我有一个爱拾旧书旧报的习惯,便把他们拾来的旧书旧报换我筐里的其他东西,有好几次我回家的时候,筐里除了破旧的书报,别无他物,母亲只是看上一眼,什么也不说。也正是这些破旧的书报,成就了我以后在语言文字上的优势。
  最有意思的是,上学去的时候,用来拾荒的筐里就放着书包,进校门的时候,把筐和铁铲一放,谁是谁的位置,一排排,放的也很整齐。下课了,谁拿谁的,不乱不抢不争。回家的时候,筐里便有了东西,有时我们还要比一下谁拾的东西多,东西好,假如谁拾了满满一筐粪便,我们也根本不觉得脏,不觉得臭,脸上流出来的是羡慕和嫉妒。
  我上初一那年,新来的校长见校门口一排排的筐又脏又臭,很不雅观,就下令再不准在校门口放置这些脏不拉几的东西,结果,第二天,这些一边上学一边拾荒的学生都不来上课了,校长无奈,只好在学校后边的空地上专门腾出一块地来,这才将准备专门拾荒而不去学堂的学生拉了回来。
  八十年代的时候,拾荒的越来越少,到了现在,在农村拾荒的几乎绝迹了。去年,我去外县一个极其偏远的村子工作,忽见一老翁肩挑芨芨筐,手拿铁铲在拾垃圾,一下子就勾起了我的拾荒思绪。我问大爷,为什么要拾荒,大爷回答我说,闷得慌,用来消遣。还是他的老伴说了实话,什么闷得慌,他这大半辈子就是靠拾荒生活过来的,他现在拾,纯粹是在回忆和享受过去的生活……
  奥,我明白了,拾荒是一种生活更是一种享受。
其他文献
从近现代的各国工业发展来看,石油资源可谓是一个国家工业的血液.在世界的各类资源中,石油资源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结合我国国情来看,我国石油资源总量具有很大的优势,但由
目的:为探讨细胞间隙连接蛋白(Cx)表达对胃癌发生、发展及转移潜能的作用及该蛋白在胃癌组织与癌细胞株中表达是否具有一致性,同时探讨化疗药物对胃癌细胞中Cx表达的影响,为以后
春意微露,盎然生机,九中礼贤人一齐来到青岛市中学生学农实践基地,学习知识,体验劳动。前往途中,我们个个摩拳擦掌,热情高涨。欢声笑语中,我们到达了即墨区金口鎮山阴村。钱谷山连绵环绕,基地工作人员的温暖热情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历时五天的学农生活,短暂,疲惫,充实,而又美好。  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看,那是行走在山间小路上的我们,辨识柘木、卷柏、红豆杉,了解茶树习性,遥望百果园,想象着
期刊
“香格里拉”源自1933年美国小说家詹姆斯·希尔顿(Jarues Hilton)在《失去的地平线》(LostHorizon)中所描绘的一块永恒、和平、宁静的土地,是个有雪峰峡谷、金碧辉煌充满神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作者简介:李永海,河南固始人,退伍军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作品散见于《中国作家》《当代》《解放军文艺》《前卫文学》《百花》《奔流》《散文选刊》等,部分作品获奖并被转载。出版《真情有约》《轻描淡写》《借我一双慧眼》《落花共撑一把伞》《眷恋》。现为国家税务总局固始县税务局秀水税务分局局长。  杏花春雨,大别山下史河岸边的一个古镇是我的故乡。  百花盛开的春天,风轻云淡的午后,或者月光
期刊
我的母亲,解放初生于河北省三河县一贫苦农民家庭,那时生活条件十分艰苦,母亲也不例外,1976年和父亲结婚后,日子仍旧很艰难,两人一起吃糠咽菜,相互支持,克服了很多困难,终于将两个孩子养育成人。  当年那种高强度的劳作,还有每年多次县乡统筹冬季义工,给老两口身体带来了巨大创伤。父亲曾给我说,在我出生前一天,母亲还要在潮白河大堤工地上,挺着大肚子独自推着独轮车将300多斤的黑泥从干涸的河底运到河岸上,
期刊
作者简介:第一作者陈宣谕,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学生;第二作者何昭祥,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7级2班(参与修改);通讯作者张清涛,中山大学地理与规划学院副教授。  你看到吗/从未出现的风景/你看到吗/飞驰而过的曾经/你看到吗/无法摆脱的自己/在这永不开启的车窗里/在这沿路明灭的灯火里/在这永不回头的车厢里   ——《车窗》  一对陌生的男孩女孩同乘一辆列车,恰好坐在一个车厢里,又恰好坐在对方的对面,
期刊
亲爱的华华宝贝:  虽然你让我孕期前三月呕吐不止后三月腰疼要命;  虽然你让我近两三年没睡足过八小时,发量与日俱减,发际线明显后移;  虽然你让我从此无法再疯狂追剧,开心扫街购物,个人时间被你压榨得几乎为零。  但我还是想欣然对你说:“宝贝,感谢你来到我的生命中,感谢你选择我做你的妈妈!”  感谢生命中有你,感谢你让我走出迷茫,明确生活方向和人生目标。  在你到来之前,我也像你现在一样享受着集万千
期刊
作者简介:冯子夏,女,汉族,甘肃兰州人,兰州城市学院大学本科。  时间:一千七百多年前的一天。  地点:广东省罗浮山中一个村口。  人物:葛洪、鲍姑、葛洪的大弟子黄初平、小徒弟及其他徒弟若干,村民阿牛及其他村民若干。  (黄初平、小师弟与农夫阿牛上,各背着一捆青蒿。)  小徒弟:(疲惫不堪,将青蒿扔在地上):唉呀妈呀,可累死我了。  黄初平:你才背了这么一点东西就喊累了,你看人家在阿牛背这么大的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