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真题拓展中探索原创命题入门路径

来源 :中学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yantong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原创命题是一名历史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之一,而命题能力是衡量教师业务能力和专业水准的重要尺度,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长期致力试题原创的探索,在不断实践过程中得到一些感悟。以下整理自笔者的一次交流讲座,例谈从真题拓展中探索历史原创命题入门路径,并求教于各位方家。
  一、深挖并拓展,仿真原创
  由于历史原创命题的路径很多,但命题者对真题研究有着共性的理解。原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刘芃在《考试文集》中曾这样总结到:“往年的试题(真题)是精雕细磨的产物,它反映了对考试内容的深思熟虑、对设问和答案的准确拿捏、对学生水平的客观判断。研究这些试题,就如同和试题的制作者对话。”受刘芃主任的启发,笔者从命题素材等微观角度深挖与拓展典型真题。
  典例真题:(2020年全国卷I,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关于宋代历史,海内外学者著述颇丰,叙述各有侧重,如《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宋朝》 《宋史:文治昌盛与武功弱势》等,这些书名反映了作者对时代特征的理解。
  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 自拟一个能够反映其时代特征的书名,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对上述典型真题研究可知:
  (1)试题立意:典题学术味、历史味鲜明,通过呈现不同学者对宋史研究视角,考查学生分析材料、概括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进行合理的解释,体现了历史解释素养。
  (2)试题素材:命题选用的素材是迪特库恩(美)《哈佛中国史4·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小岛毅(日)《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宋朝》等,属于国外汉学家代表作品。
  (3)考查角度:考查的角度分别是拟题及论证,基本覆盖了历史开放试题常考的要素。
  (4)设问限定:采用设问限定用语依次是“结合所学知识”“拟书名”“具体史实予以论证”。
  受典型真题的启发,笔者在此研究总结基础上进行“仿真式”的原创:
  示例初稿:(原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关于汉唐历史关系,海内外学者研究角度颇多,如《汉唐时期的玉门关与东迁》、《汉唐气象与西北开发——汉唐开发西北的历史回顾》、《汉唐时代的动物传播与文明交流》、《汉唐盛世文化与艺术的相互促成》等,这些书名反映了不同作者对汉唐历史关系研究视角的侧重。
  从材料提炼相关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汉唐具体史实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表述成文,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示例设计思路大致为:(1)仿立意:北京师范大学郑林教授认为近年历史真题“在实践应用能力层级中,侧重对解释能力的考查”[1],本题通过呈现不同研究者对汉唐历史研究的视角,要求考生分析材料、概括材料形成结论,并联系所学汉唐知识进行合理解释,体现历史解释素养,与典例真题命题立意及近年高考命题立意趋势高度仿真。(2)仿素材:受典题启发,本题命题选用的素材是基本上都是像尚永琪《汉唐时代的动物传播与文明交流》等学科专家作品,素材与典题一样引用严谨。(3)仿角度:试题考查拟题、阐释,与典题一样基本涵盖了高考开放型试题主要考查的基本要素。(4)仿设词:采用设问限定用语依次是“自拟论题”“汉唐具体史实予以阐述”,与典型真题基本吻合。由此推知本题在形式上基本达到了真题呈现的结构,实现了原创试题“仿真”的第一步。那么第二步就是要对原创试题进行检验。
  二、经验加技术,检测仿题
  (一)从主观经验检验仿题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磨题”,主要从科学性与价值性两大方面去检验:一是重点检验试题是否具有价值性。在国家考试改革指导思想“立德树人”指引下,当今高考试题已从能力立意向素養立意转变。立意已是试题的生命力。它是试题设计的核心,统率着试题设计的各个步骤。立意就是指试题所确立的主题,试题围绕哪个主题展开,引导学生关注何种现象,体现怎样的素养要求。如仿题立意上以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典型——汉唐历史为主题,引导学生关注汉唐历史的继承与发展,正确认识我国传统优秀历史文化,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力,试题充满生命力。二是要充分考虑试题涉及是否具有科学性,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
  (1)考查的知识是否属于主干知识,仿题考查的是汉唐阶段特征,属于主干知识;
  (2)引用的史料是否严谨、合理,试题引用素材是从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下载的名家典作,资源来源权威真实;引用的史料与设问要求是否一致,如经过反复检查,仿题不合理之处是“《汉唐时期的玉门关与东迁》、《汉唐气象与西北开发——汉唐开发西北的历史回顾》”,因为其视角都是从边疆开放角度出发,与“不同作者对汉唐历史关系研究视角的侧重”要求不符,因此把“《汉唐时期的玉门关与东迁》”替换为“《从社会与国家的关系看汉唐之间的历史变迁》”;
  (3)推敲设问是否合理,命题者应对设问中限词反复推敲,做到逻辑严密,无歧义,不影响学生对答题方向的界定,如经过反复检查,发现“从材料提炼相关信息,自拟论题”过于空洞,学生不易概括,综合前后信息修改为“根据材料并结合汉唐历史知识, 自选一个符合汉唐“逻辑关系”的视角,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
  (4)答案的设置是否合理,答案要考虑到学生答题的多元性。其他如是否有错别字等细节的问题也需要反复检验。
  (二)从客观事实检验仿题
  利用抽样测试结果优化试题。原创试题是历史考试的媒介,而考试作为一种评价手段,利用测试的数据开展诊断评价试题,是有效发现试题问题的显微镜。刘芃主任认为“从理论上说,整张试卷的区分度好,就基本上能够满足选拔的要求”[2]。如一套试卷或者一道试题能够有效地将不同水平的考生按照一定比例区分开来,那么这道试题信度就较高。初测结果一般选取3—5名基础层次不一的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测试;如条件可以,也可以选取一个班的学生进行初测。如仿题检测结果显示,学生答题普遍对“汉唐‘逻辑关系’”设问要求界定不清楚,此处还需完善。另外除了重视试题测试结果的评估反馈之外,也要注意“测试结果对命题意图实现的程度”[3]等,这些都是原创命题者值得深思的地方。受制于文章篇幅,这里就不一一展开。   基于上述经验和技术检验结果,笔者对示例初稿重新修订,这样一道“仿真”的原创试题就完成了。
  示例定稿:(原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关于汉唐历史关系,海内外学者研究角度颇多,如《从社会与国家的关系看汉唐之间的历史变迁》、《汉唐气象与西北开发——汉唐开发西北的历史回顾》、《汉唐时代的动物传播与文明交流》、《汉唐盛世文化与艺术的相互促成》等,这些书名反映了不同作者对汉唐历史关系研究视角的侧重。
  根据材料并结合汉唐历史知识,自选一个符合汉唐“因果关系”的视角,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视角合理,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解题思路】材料给出了社会与国家、西北开发、动物传播与文明交流、盛世文化与艺术汉唐关系的四组关系,要求考生选取一组适合自己的视角分析,也可以另选视角,然后运用汉唐历史知识进行论证。注意论证充分,角度多样,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示例1
  视角:盛唐继承并发展了汉盛世文化艺术。(3分)
  论证:造纸术出现在汉代,雕版印刷术出现在唐代,纸的发明创造,没有直接促进汉代书法艺术的繁荣,但是到了唐代造纸技术进一步完善及雕版印刷术的发明,有力地促进当时文化艺术的繁荣;汉武帝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严重束缚士人的思想,盛唐时期政府推行“三教合一”文化政策,推动中国思想观念的创新;汉唐时代,中国实行全面开放的对外政策,而盛唐则拓宽了汉代对外交流的广度与深度。由此可见,唐代对汉代科技、思想文化、对外交流等进行了发展。(9分)
  示例2
  视角:盛唐发展了汉代的国家政治及社会关系。(3分)
  论证:汉承秦制,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唐代建立起三省六部制,标志着中央集权制的成熟;汉武帝经营西域,扩大秦代民族国家统一的版图,唐王朝统治范围涉及到西藏及塞外,进一步扩大了民族国家统一的版图。汉代实行察举制,参与选拔的人员受限,唐代实行科举制,以考试选拔人才,扩大选拔范围,增加中小地主阶级参政的机会,扩大王朝统治基础。由此可见,唐代对汉代的国家政治制度、国家版图及统治基础进行了发展。(9分)
  综上可见,历史原创命题是一个费尽心力的苦差,“仿真”是历史原创命题入门的基本路径。由于命题存在过高主观愿望与命题客观落差、知识储备与能力呈现不一等多组复杂关系,命好一套试题、甚至是命好一道试题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它依然是老师提升专业能力的重要路径。实际上命好一道试题,除了掌握一般技能之外,广泛专业研读、学习名家创题方法、深入研究高考、在命题实践中不断反思等才是命好原创试题的基础,只有厚积方能薄发。
  【注释】
  [1]郑林:《基于学科能力的高考历史命题研究》,《中国考试》2019年8期,第17页。
  [2][3]劉芃:《考试文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第71、396页。
其他文献
截至2月3日12时,山东省滨州市新增新冠肺炎累计确诊病例11例。  疫情发生以来,滨州市第一时间建立疫情防控应急指挥机制,启动联防联控工作。在本次疫情防控中,京东“ABCDE”技术全面对接滨州,政企合作共同抵御疫情。  多年来,通过发挥自身在技术、供应链、物流等方面的优势,京东形成了由AI(人工智能)、Big Data(大数据)、Cloud(云计算)、Devices(IoT)和Exploratio
笔者查阅资料时,偶然读到曹立群老师的《谁消耗了这么多棉纱?》一文(《历史教学》2016年上半月刊第1期),其认为:“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主要表现是手工棉纺织业日渐衰落,并开始了纺与织分离、耕与织的分离进程。”对于这一说法,笔者心存狐疑,拟结合现行教材及学界观点,从学术史的角度作一辨析,不当之处,敬请诸位同仁斧正。  一、教科书的叙述和学术界的观点  中国自然经济何时开始
追问,就是追根究底地问,是针对第一个问题的再提问。课堂教学中追问权不仅属于老师,也属于学生。长期以来,我们很多老师为了追求课堂的所谓高效,对课堂秩序要求过高,学生被要求在课堂上严守规矩,即便对知识点有所疑问也时常不允许在课堂提问,更不允许在课堂随意打断老师的讲课,这往往使得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不能得到实现,久而久之,他们对课堂的兴趣也减弱,教学效果也就大打折扣了。伴随着新课程改革,有的老师有时也会
学习者外化并表达自己正在形成的知识时,学习效果更好。因为“经过了一番组织安排,经过了自己的去取叙述,这时候这些知识方才可算是你自己的了”[1]。解释能力是“所有能力的基础,又是所有能力的最高表现”[2]。纸笔测试要求学生写下对史事的理解和解释,很强调成文能力。“表达”的成果则是衡量学习效果的依据。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讲多写,细化评价找准改进方向,才能有的放矢。  一、例题与评价工具简析  例题改编自2
大概念、跨单元是当下教学一线研究的热点,这是“课程建设的需要、是高效使用教材的需要、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需要”[1]。新课程标准、统编教材的出台要求历史课堂新一轮的变革,如何在“双新”背景下去落地核心素养,如何在一节课中呈现课改的理念,都是一线老师亟需关注的。单元整体教学能很好地解决这种问题,它符合教学设计理论的要求,也契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
阅读下面短文, 按照句子结构的语法性和上下文连贯的要求, 在空格处填入一个适当的词或使用括号中词语的正确形式填空, 并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标号为31~40的相应位置上。(注:题目编号与高考题相同)  记叙文  幽默故事  (1)  短文长度:79个词  难度:易 建议时间:5分钟  Once upon a time,there lived a rich man,but he didn’t know_
【背景材料】  2011年10月30日至11月4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对奥地利进行了国事访问并出席在法国戛纳举行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六次峰会,本次峰会以“新世界、新思维”为主题。胡锦涛主席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六次峰会上发表了题为《合力推动增长合作谋求共赢》的重要讲话,胡锦涛指出,二十国集团应该继续发扬同舟共济、合作共赢的精神,努力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和金融稳定。中国努力保持自身经济强劲增长,为促进有关国家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下简称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叙述到: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确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基本政治制度。[1]对此,笔者认为政治协商制度被确立为基本政治制度的提法,并不是出現在1954年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先
治史的过程就是一个解释的过程,史学研究不能终止于唯物史观、时空结合和史料实证,应在它们的基础上,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从不同角度、不同视角,做进一步的解释,因为“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即便是对基本事实的陈述也包含了陈述者的主观认识”。[1]笔者认为,培育学生历史解释素养,可以尝试提供同一问题的冲突性解释。同一问题,一时代的解释与他时代的解释也不同,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同一问题的不同解释
日常教学中常听学生苦恼着说“历史看了很多遍还是记不住”,这一问题根源是学生缺乏时序观念,对历史事件的认知存在“时空错位”,无法洞察时序背后的历史逻辑。时序观念是时空观念素养的重要内容,它要求学生“将历史事物放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进行考察,认识和观察历史发展的全过程,辨明它在每个发展阶段有什么新特点,寻找前一过程转变为后一过程的原因。”[1]培养学生的时序观念不仅能帮助学生准确定位历史事件,更有助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