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地高考突围别径

来源 :财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n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你成为流动人口,就会伴有不公平待遇,这个不公平是随时随地的,对我来说,最突出和迫切的就是孩子的高考。”来自内蒙古的杜国旺说,他常住北京,儿子从小学一年级便在北京读书,现在已进入高二。
  对杜国旺来说,儿子即将面临的高考问题,令他烦心不己。虽然内蒙古的录取分数线与北京相差不大,但无论如何也要争取孩子在北京高考。他的考虑十分现实,由于高考改革分省命题,各地教材不一,回原籍考试的学生很难有机会考上理想的大学。
  10月29日,由20多位常住北京的家长共同起草的《随迁子女输入地高考方案》在网络上公布,其主要建议,就是高考报名资格依据学籍和父母常住地等标准,而不是户籍来认定。
  无独有偶,此前几天,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张千帆、法学专家郭道晖等15名学者及社会人士,联名向国务院递交建议书,亦呼吁取消高考和招生中的考生户籍限制。建议书提出,将高考报名条件改为考生的学籍所在地,并通过全国统一高考,促使部属高校降低所在地的考生录取比例,从而最终消除现有的高考地域歧视。
  “学者上书”和“民间方案”在诉求上基本一致,都是试图将高考与户籍制度脱钩,绕开短期内难以改变的户籍制度,以实现“异地高考”的曲线突破。
  据《财经》记者了解,国家层面的高考改革方案正在制定中,今年底,即可能以国务院的名义出台一份改革文件,不再要求考生在户籍所在地报名考试。
  消除高考地域歧视的呼声由来已久,从技术层面而言,亦无难度,其中最大的阻力,来自地方政府。
  
  反高考歧视行动
  杜国旺和不少异地考生的家长,都有徘徊于教育部、当地教委、政府信访办门口等痛哭流涕的经历,却并无效果。他们得到的回复千篇一律:《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要求,学生在户籍所在地报名参加高考和招生。
  今年6月,杜国旺加入“教育公平公民联合行动”,成为一名志愿者,这个成立于2010年2月,由随迁子女家长组成的志愿者群体,目前活跃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依靠十几个QQ群交流联络。
  从成立之日起,志愿者每个月都会向教育部以及当地教育行政部门递交呼吁书,此外,他们还邀请专家、人大代表等人士就高考改革问题展开研讨。教育部方面对这些家长,多次表态要解决好随迁子女的高考问题,“问题却总是悬在这里。”杜国旺说。
  2010年12月,北京市“两会”前,在与北京人大代表座谈时,一位家长提出:“为什么户籍就一定大于学籍,而不是学籍大于户籍呢?”
  这个思路迅速获得家长们的响应,并最终形成了“高考报名资格依据学籍和父母经常居住地等标准认定”的建议案。
  “我们的建议考虑了现实操作性,第一,‘北京、上海两地,至高中毕业有连续四年以上学籍’,这强调了学籍的连续性,即学生在当地接受义务教育,参加了中考之后,可参加高考。而‘父母经常居住地工作和生活认定’,是为了避免寄读性高考移民的出现。”杜国旺解释说。
  在家长们看来,自己的方案考虑到了地方政府对于高考移民等种种问题的担心,但能否打消其顾虑,他们并不乐观。
  “问题难以解决,客观上受城市资源限制,主观上是大城市多年来享用外来人口之利,却利用户籍手段回避为其提供公共服务。”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改研究室副主任王烽说。
  
  怎解地方结
  2010年底,国家教改领导小组办公室委托刚刚成立的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对高考改革方案进行调研,在16个专题中,便包括“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高考的办法”和“是否恢复统一高考”。
  据《财经》记者了解,至今年年中,16个调研报告全部完成。
  参与调研的王烽介绍,根据调研情况来看,实现异地高考最大的阻力在于地方政府,“地方政府担心的是,教育资源不足和人口压力过大。”
  但实际上,这种担心并无实质的根据。以北京为例,虽然非京户籍常住学龄人口在北京上小学的增长明显,但当地户籍学龄人口总数却呈下降趋势,此消彼涨之下,难以得出教育资源短缺的结论。
  在调研过程中,王烽发现很多争论都是在立场和理念层面上,并没有具体数据支撑。
  比如,北京目前高中阶段的非京户籍学生只有不到1万人,其中高三的学生有多少?最终有多少会参加高考?让他们在北京高考,到底会带来什么影响?这些问题都模糊不清。
  “开多大口子才会对地方的资源以及人口控制产生影响?各地需要把政策变动带来的人口和资源压力做出数据调研。”王烽说,但以往的登记更多是为了加强管理,而不是为提供服务做依据,结果导致外来人口的信息残缺不全。
  “如果人口控制是地方的硬任务,那么政策就会趋于保守,教育部门也没有多少回旋余地。”王烽分析。
  10月29日下午,在教育公平志愿者主办的《随迁子女就读地高考方案》发布会上,中国社科院国际法研究所副研究员曲相霏表示,她所获知的信息是,北京市教委有关负责人认为随迁子女就地高考“不仅不大可能放开,还可能会越来越紧”。
  今年1月28日,几位随迁子女家长在与北京市教委基教处处长魏旭斌交流时,亦得到类似的信息:北京市将先控制人口,再考虑解决随迁子女上学等问题。
  北京市教委的表态,遵循着这座城市近来频繁提出的人口调控思路。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北京市常住人口为1961.2万人,提前十年突破了此前确定的,到2020年常住人口1800万人的目标。
  于是,非京籍考生在北京中高考的问题已然纳入到人口调控的政策框架中。
  在此背景下,即使取消了高考的户籍限制,也不意味着解决了异地高考的问题。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韩民分析,相较于高考,录取环节更为关键。
  现实中,各地高等教育的录取率不一,这与各地的高等教育资源直接相关。各地现行的政策均倾向于本地户籍的考生。
  而即使是一些部属院校,也不可能脱离与地方政府的联系。
  比如“985工程”“211工程”等都针对部属高校,其建设资金却基本是中央与地方一比一配套,而高校在土地、治安、水电等各方面,对地方政府亦多有依赖。
  与此对应,部属高校以提高当地录取比例的方式,对地方政府的付出给予回报。这在高校与地方政府签订的共建协议中大都有明确约定。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周洪宇认为,异地高考牵涉到资源和利益问题,因此必须面对现实,考虑利益平衡。比如,一个外来的学生在家乡已有一份教育经费,来到另一座城市之后,经费应当部分转移到流入地来,以此来平衡流入地和流出地的关系,一定程度上也减少流入地政府的顾虑。
  这一思路基本上与近年来各界多有提及的“教育券”相近。
  
  湖北尝试落空
  今年“两会”期间,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表示,正在研究异地高考问题,教育部会和接收外地学生比较多的地方共同推进异地高考。
  国家教改办副主任袁振国则作出直接回应,他认为,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已经在城市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学习的,就有权利在所在城市参加高考。
  在高考改革调研16个专题中,“是否恢复统一高考”也是其中之一。这一被15位学者列入建议书的长期性方案,目前亦存在地区差异。
  “有一些省份本来就不愿意再单考。”据王烽介绍,现在一些地方政府承受着组织出题成本和水平压力,但仍然有运作比较成熟的省份愿意自己单独考试。
  “改革的方向应该是将高中的教育与高考脱离。像美国那样,SAT(学术能力评估测试)成绩是世界各国高中生申请美国大学学习及奖学金的重要参考,SAT也是统一考试,但它是一种能力测试,考的是学生有没有上大学的能力,分析、计算、语言表达能力等,而不是应试的能力。”韩民说。如果是这样,教材不统一的困扰亦不复存在。
  目前,各地区的招生名额,主要是由各高校自主确定,教育部的影响有限。2008年教育部曾作出部属高校属地招生比例应限制在30%以内的规定,但这一规定的执行并不到位,如复旦大学等高校便远远超出这一比例。
  王烽认为,高考改革的目标之一是实现高校招生自主,高等学校可根据学生的学业成绩、高考成绩等因素,综合决定是否录取,从而淡化户籍限制。不过这个目标实现,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但我们等不及这些素质教育和自主招生,我们孩子眼看就要参加高考。”杜国旺的话代表了很多家长的想法。
  实际上,在北京、上海之外,一些省份正在试图做尝试。7月5日,湖北省教育考试院内部公布了一份《湖北省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
  该方案即提出,“户口在外省、但在湖北省内高中就读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只要高中三年学籍注册在湖北,均可在湖北省内学籍所在地报名参加高考。将从2009年秋季入学、2012年毕业的高中毕业生开始实行。此后的户口在外省、但在湖北省内高中就读的往届高中毕业生,持湖北省的高中毕业证,也可在湖北报名参加高考。”
  湖北省是劳务输出大省,兼之高等教育资源相对丰富,且属于“高分考区”,在现实层面,湖北试行“异地高考”的阻力相对较小。
  《财经》记者了解到,湖北省“异地高考”的可行性方案已讨论了两年多,近年来关于“异地高考”改革已有小幅尝试。
  2010年开始,湖北省允许“省内借考”,即只要户籍地与输入地的市级招考部门双方达成一致,就可在就读地报名参考。
  但是,湖北省考试院人士对《财经》记者表示:“改革方案尚处在讨论阶段,还需要各级主管部门审批”。
  10月26日,湖北省发布有关2012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报名的通知,再次把报名条件限制为“具有湖北省常住户口的中国公民”。这意味着,至少在2012年,外省籍学生仍然无法实现异地高考。
  在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储朝晖看来,早在2006年,中央就已经要求对流动儿童接受义务教育以输入地政府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那么接下来以学籍为依据参加高考,应是上述中央政策的自然延续。”
其他文献
继上海之后,北京开展营业税改增值税(下称营改增)试点已如箭在弦。  今年8月1日,北京将开展相关试点,方案将整体沿袭上海方案,而在配套措施上有所差别。也就是说,试点行业范围依然是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一直以来呼声较高的建筑安装业和金融业等,未能列入北京的试点范围。  据悉,上海半年以来的营改增试点取得了一定成效,打通了产业链条,大部分试点企业税负也有所降低。不过目前最突出的问题是,部分交通运
期刊
如果没有石原慎太郎在今年4月高调宣称东京都将从私人手中购置钓鱼岛,可能也不会引发两岸三地民间人士新一轮高调保钓,或许不会有中日关系瞬间降温。  可惜历史不容假设。石原的购岛闹剧激起了中国成都、广州、深圳、长春等地部分民众自发的反日群聚活动;在北京甚至还出现个别人自行拦截日本驻华大使车辆、夺取车头日本国旗的意外行为——这些民间过激交锋,令中日两国政府都被逼到难以回旋的境地。  中日有关钓鱼岛的争议并
期刊
1998年春天,我国第一只证券投资基金诞生。短短14年里,中国的财富管理服务蓬勃发展。  从封闭式基金到开放式基金,从信托计划到银行理财,从投资连接保险到天使基金和阳光私募,从各种各样的资产管理公司到林林总总的另类投资项目,都显示出勃勃生机,中国的金融业也因之而熠熠生辉。  截至2011年底,证券投资基金资产净值2.19万亿元,银行理财产品余额达到4.57万亿元,信托资产4.81万亿元,保险资产6
期刊
仔细回溯中央红军长征的过程,或会发现,长征进军伴随着对手方的“放水”。影响最大、最需要发挥想象力的是蒋介石的“放水”。  在人们印象中,蒋介石一贯视中共为心腹之患,必欲去之而后快。固然,不能说这种说法没有根据,但政治人物的复杂常出乎普通人想象。比较早提到蒋介石在红军西进时有意放水的是蒋纬国。  晚年,他在口述自传中谈及这段历史时称:“从整体来看,当时与其说是没有包围成功而被中共突围,不如说是我们放
期刊
司法改革何为  “一五”改革主要涉及审判方式、审判组织、工作机制等方面的改革,“二五”改革主要涉及完善诉讼程序、完善执行程序等体制性的改革  司法改革是一个历史跨度很长的老题目,也是一个时代感很强的新题目,还是一个风险度很高的难题目。王安石讲“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其实指的就是改革,指的就是改革的风险和艰难。这就要求改革者不仅要有敢为天下先的胆识,有时还要有敢冒天下险的勇气。  司
期刊
中国是人多地少的国家,近30年来因经济飞速发展,大量耕地转作他途,为避免无序扩张,中央早早划定18亿亩耕地红线,以保障13亿人基本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生命线。  中国也是个人多水少的国家,北部和西部缺水尤其严重。近年来水资源频频告急,大有将中国未来发展推至资源危机边缘之虞。决策层审时度势,最终确定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制定三条“水红线”,以期应对日益迫近的水危机,这是关系亿万人长远利益的大事。 
期刊
11月8日,为解决中小企业资金及债务问题,温州全面实施地方金融创新战略,力图重塑当地金融市场。此轮宏观调控和货币收紧以来,这个中国最富民间金融创新精神的地区,正饱受企业倒闭、实业空心化和金融信用断裂之苦。  此种危局,有其存在的特定环境:实际负利率与市场资金需求助长民间借贷规模,管制利率下的资金价格扭曲,放纵了非正规借贷渠道的野蛮滋长。  温州之困,将利率市场化推向前台,金融结构性改革难以回避。利
期刊
全球经济形势仍然扑朔迷离,二次衰退风险正在上升,未来一个时期商品市场可能面临系统性风险。近期国际宏观政策的些许变动,无时不在撬动着商品市场行情的变化。  虽然欧元区经过一系列协商,在应对债务危机方面达成一定协议,但是欧债危机的解决仍困难重重。美国经济出现了复苏的积极信号,三季度GDP年化增长率上升2.5%,但经济前景仍存在不确定性。中国经济虽保持良好势头,但增速放缓态势仍在延续。  商品市场在经历
期刊
中国影子银行业发展非常迅猛,尤其是在过去两年里,在银行信贷总量调控过程中,在资金偏紧的大环境里,影子银行从占信贷总量的10%左右,蹿升到约20%的水平。从一个边缘的、信贷补充的市场角色,成为了现在经济体当中的一个重要主力。  如果考虑一下民间信贷在这里面占了大约三分之一,应该说,它存在的现实已经在经济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它又不在计划范畴之内,所以孕育着巨大的风险。  但是,我们不应简单地从一个金
期刊
今年以来,中国“流动性两难”局面日益突出。一方面,实体经济贷款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民间利率高企,部分中小企业因资金链断裂而倒闭;另一方面,除贷款以外融资规模高涨,大量闲置资金涌入非实体经济部门,推高了商品和资产价格。  流动性不足与流动性过剩的局面并存,实际上是利率双轨并存所致。它既凸显了现行货币政策的困境,也预示了宏观调控的改善方向——利率市场化,并为此奠定了条件。    信贷规模控制为何收效甚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