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纳教育“关注所有学生的学习与参与”,反对歧视、排斥,促进积极参与,注重集体合作,满足不同需求。全纳课堂是全纳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教材、教法、设施、环境等众多复杂的因素所构成的生态系统。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是一种获取和处理用以确定学生水平和教学有效性的证据的方法(布鲁姆语),评价作为一种反馈—矫正系统,可以深入到课堂教学的每个步骤。对于评价的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全纳教育评价体现了评价的发展性、多元性和全面性,强调为全体学生创设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生态环境,使其获得适合自身的最大可能的发展,这是全纳课堂有效教学的价值取向。
课堂是师生生命活动的构成,教学流程应该充满生命力;作为渗透于教学流程每一个环节的评价,同样也应该充满生命力。同时,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此,语文课堂评价应该丰富而灵动,以真实打动学生,以真情感动学生,以真诚引导学生,语文课堂评价应化成滋养学生成长的春雨,成为学生生命历程中“一次难忘的经历”“一个永恒的瞬间”。 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全纳语文课堂的生态平衡,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与精神成长。这就意味着语文教师应以艺术化的态度实施评价,增强评价艺术的对象感、适应性和唯美化,诗意追寻全纳语文课堂评价艺术,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一、评价标准的个性化——引领学生的生态成长
“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全纳教育观认为,人与人的差异并不构成人与人之间的高贵与低贱之分,相反,它使每个人都成为独一无二的、独特的存在。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我们的学生都是价值无限而又与众不同的鲜活生命体,天赋、秉性、习惯、方法千差万别,正是由于这种丰富的差异资源,才使我们的课堂成为“灌木”“乔木”参差不齐,相互依存的一片茂盛的“生态林”。澳大利亚、英国、美国等国家通过立法或者公布教育指南,制定了《个别教育计划》。这类计划的制订主要是以尊重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不同的进步过程为基础,目的是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使他们得到尽可能好的发展。根据我国班级授课制的现状,我们的“个别教育计划”是基于班级教学的,是集体教学下对个体的关照,它融合了个别教学与集体教学的优点,对学生的个别评价需要置于具体的课堂环境中才可以做到更好。
多元智能取向的评价主张以多重变通方式来展现特定学习内容,让学生能发挥所长,寻找知识以外的技能与能力。要求教师在对学生某个学习领域进行评价时,运用多重策略,通过精心设计“智能展示”的评价过程和方法,使学生能通过适合其智能特点的途径展现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为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的评价标准应该增加其普适性和灵活性。要实现两者和谐统整,就必须讲究评价艺术,以达到合而不同、实现大同的境界,体现评价的生态性。(1)普适性,要有人人必达的标准底线,可以参照《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指标来确定。(2)开放性。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特点,允许学生依照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风格,作出不同形式或不同内容的解答。(3)调适性。要根据特殊学生的特殊需要,适度调整标准。对一些超常儿童,可以适度提高评价的标准,对一些学习困难和有障碍的学生,可以适度降低评价标准,使他们发现自己学习的能力和潜力。总而言之,教师应灵活掌握评价的尺度,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人而异,因时而异,作出针对性、客观性的评价,让学生学习的空间更加广阔,主体地位也随之得以更加充分地发挥。只有让鲜花和小草共享阳光,才能构筑语文课堂丰富多彩的生态场。
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催生学生的学习动力
全纳教育评价观认为,学生的学习成效是由其所处的环境相互作用决定的。我们的教学评价应该观照评价的系统性,注重拓宽评价的视角,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使各种因素优化整合,形成合力,共同克服学生学习中的困难和障碍,这就势必要求评价主体的多元。新课标也指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方式,既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有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能够丰富评价的形式,建构语文课堂师生互动、主动参与的场,催生学生学习动力,只有讲究评价艺术,才能消除师生的“晕轮效应”“求全效应”“类群效应”等负面影响。
全纳的语文课堂中,应注意:(1)教师评价——适时适度,指向明确,使激励性评价成为学生学习的催化剂,同时合理使用否定性评价,情真意切地指出学生努力的方向;(2)生生互评——客观公正,能让学生认真倾听他人发言,学会运用恰当的评价语言,同时又学会欣赏别人,对同学提出建设性的意见;(3)自我评价——善于反思,应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充分发挥元认知作用,不断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成为自律的学习者,使学生在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的共同作用下逐步完善自我。(4)学生评教师——正确对待,新课改后的语文课堂,师生应该是平等的,如果在课堂上尝试给学生提供评价老师的机会,不仅能融洽师生关系,更能促使教师及时调整课堂教学的进程。对于学生的评价,我们应该客观、诚恳地接受,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很在意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是在和自己一起读书、一起学习。
三、评价媒体的融畅化——觉醒学生的自能发展
全纳的语文课堂反对歧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艺术化的语文课堂评价,犹如一杯香茗,清新、香醇,令人欣喜,令人激动,令人回味,会唤醒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信,会点燃学生热爱语文的火种,会催生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课堂上评价信息的传递是多媒的,而语言媒体是传递信息的重要通道,只有通过融畅化的语言媒体,才能点燃学生的希望之光,成为激励学生成长的推动力、发展力,才能使学生真切感受到课堂的民主、平等和尊重,激发自我发展的内驱。
融畅化的语言媒体主要包括有声系统的口头语言与无声系统的体态语言。在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的口头评价语言具有如下特征:(1)启发性,当学生的思维发生偏离时,教师要善于通过启发,引导学生的思维回归正确的轨道。(2)适时性,可以适当采用延迟评价,引领学生对问题作进一步的思考。(3)激励性,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同时,明确继续努力的方向。(4)真切性,教师的评价语言要情真意切,对学生充满期待。与此同时,恰到好处地运用体态语言评价也可大大提高教学效果。老师一个温和的眼神,一个爱抚的动作,高高翘起的拇指,情不自禁的掌声,能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激励作用;老师用严肃的目光去批评课堂中违纪的同学,这同大声训斥相比,更能让学生接受,且不影响其他同学的注意力。
全纳语文课堂评价艺术的诗意追寻,需要教师具有科学的评价理念,深厚的语言功底,机智的教学品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全纳语文课堂的生态平衡,唤起课堂的生命活力。?
课堂是师生生命活动的构成,教学流程应该充满生命力;作为渗透于教学流程每一个环节的评价,同样也应该充满生命力。同时,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此,语文课堂评价应该丰富而灵动,以真实打动学生,以真情感动学生,以真诚引导学生,语文课堂评价应化成滋养学生成长的春雨,成为学生生命历程中“一次难忘的经历”“一个永恒的瞬间”。 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全纳语文课堂的生态平衡,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与精神成长。这就意味着语文教师应以艺术化的态度实施评价,增强评价艺术的对象感、适应性和唯美化,诗意追寻全纳语文课堂评价艺术,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一、评价标准的个性化——引领学生的生态成长
“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全纳教育观认为,人与人的差异并不构成人与人之间的高贵与低贱之分,相反,它使每个人都成为独一无二的、独特的存在。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我们的学生都是价值无限而又与众不同的鲜活生命体,天赋、秉性、习惯、方法千差万别,正是由于这种丰富的差异资源,才使我们的课堂成为“灌木”“乔木”参差不齐,相互依存的一片茂盛的“生态林”。澳大利亚、英国、美国等国家通过立法或者公布教育指南,制定了《个别教育计划》。这类计划的制订主要是以尊重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不同的进步过程为基础,目的是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使他们得到尽可能好的发展。根据我国班级授课制的现状,我们的“个别教育计划”是基于班级教学的,是集体教学下对个体的关照,它融合了个别教学与集体教学的优点,对学生的个别评价需要置于具体的课堂环境中才可以做到更好。
多元智能取向的评价主张以多重变通方式来展现特定学习内容,让学生能发挥所长,寻找知识以外的技能与能力。要求教师在对学生某个学习领域进行评价时,运用多重策略,通过精心设计“智能展示”的评价过程和方法,使学生能通过适合其智能特点的途径展现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为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的评价标准应该增加其普适性和灵活性。要实现两者和谐统整,就必须讲究评价艺术,以达到合而不同、实现大同的境界,体现评价的生态性。(1)普适性,要有人人必达的标准底线,可以参照《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指标来确定。(2)开放性。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特点,允许学生依照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风格,作出不同形式或不同内容的解答。(3)调适性。要根据特殊学生的特殊需要,适度调整标准。对一些超常儿童,可以适度提高评价的标准,对一些学习困难和有障碍的学生,可以适度降低评价标准,使他们发现自己学习的能力和潜力。总而言之,教师应灵活掌握评价的尺度,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人而异,因时而异,作出针对性、客观性的评价,让学生学习的空间更加广阔,主体地位也随之得以更加充分地发挥。只有让鲜花和小草共享阳光,才能构筑语文课堂丰富多彩的生态场。
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催生学生的学习动力
全纳教育评价观认为,学生的学习成效是由其所处的环境相互作用决定的。我们的教学评价应该观照评价的系统性,注重拓宽评价的视角,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使各种因素优化整合,形成合力,共同克服学生学习中的困难和障碍,这就势必要求评价主体的多元。新课标也指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方式,既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有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能够丰富评价的形式,建构语文课堂师生互动、主动参与的场,催生学生学习动力,只有讲究评价艺术,才能消除师生的“晕轮效应”“求全效应”“类群效应”等负面影响。
全纳的语文课堂中,应注意:(1)教师评价——适时适度,指向明确,使激励性评价成为学生学习的催化剂,同时合理使用否定性评价,情真意切地指出学生努力的方向;(2)生生互评——客观公正,能让学生认真倾听他人发言,学会运用恰当的评价语言,同时又学会欣赏别人,对同学提出建设性的意见;(3)自我评价——善于反思,应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充分发挥元认知作用,不断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成为自律的学习者,使学生在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的共同作用下逐步完善自我。(4)学生评教师——正确对待,新课改后的语文课堂,师生应该是平等的,如果在课堂上尝试给学生提供评价老师的机会,不仅能融洽师生关系,更能促使教师及时调整课堂教学的进程。对于学生的评价,我们应该客观、诚恳地接受,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很在意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是在和自己一起读书、一起学习。
三、评价媒体的融畅化——觉醒学生的自能发展
全纳的语文课堂反对歧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艺术化的语文课堂评价,犹如一杯香茗,清新、香醇,令人欣喜,令人激动,令人回味,会唤醒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信,会点燃学生热爱语文的火种,会催生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课堂上评价信息的传递是多媒的,而语言媒体是传递信息的重要通道,只有通过融畅化的语言媒体,才能点燃学生的希望之光,成为激励学生成长的推动力、发展力,才能使学生真切感受到课堂的民主、平等和尊重,激发自我发展的内驱。
融畅化的语言媒体主要包括有声系统的口头语言与无声系统的体态语言。在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的口头评价语言具有如下特征:(1)启发性,当学生的思维发生偏离时,教师要善于通过启发,引导学生的思维回归正确的轨道。(2)适时性,可以适当采用延迟评价,引领学生对问题作进一步的思考。(3)激励性,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同时,明确继续努力的方向。(4)真切性,教师的评价语言要情真意切,对学生充满期待。与此同时,恰到好处地运用体态语言评价也可大大提高教学效果。老师一个温和的眼神,一个爱抚的动作,高高翘起的拇指,情不自禁的掌声,能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激励作用;老师用严肃的目光去批评课堂中违纪的同学,这同大声训斥相比,更能让学生接受,且不影响其他同学的注意力。
全纳语文课堂评价艺术的诗意追寻,需要教师具有科学的评价理念,深厚的语言功底,机智的教学品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全纳语文课堂的生态平衡,唤起课堂的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