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状元秦大士诗书画三绝

来源 :东方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ming5968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古文人出江南。清一代有112位状元,其中57位是从“十代故都”金陵的江南贡院科考遴选出来的,而胡任舆、秦大士、黄思永等三位状元正是南京人。然而由于旧时兵燹动乱等种种原因,迄今唯有“十里秦淮”河畔的秦大士故居尚存。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笔者有幸踏访了位于该市秦淮区长乐路上的这幢古建筑群。
  一代名儒归里地
  秦大士(1715—1777),字鲁一、鉴泉,号涧泉、秋田老人。明代崇祯末年天下兵乱,秦大士曾祖父秦应瑚由皖南太平府当涂县(今属安徽)举家逃往南京避乱,父亲秦有伦曾为翰林院侍讲学士、应天府江宁县(今江苏南京)书吏,秦大士在兄弟7人中排行老二。由于受到家庭环境熏陶,秦大士自幼嗜学苦读,少年时代就能诗善书,小荷便已露尖尖角了。乾隆十三年(1748),他在江南贡院考中举人,乾隆十七年(1752)又拔得京师殿试头筹,从而成为清朝以来的第43位状元。
  步入中年的秦大士,随后步入仕途,先是授予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再任考官、官学总裁等,官至侍讲学士,“选授皇子书最勤慎”(参见《金陵通传》卷三十三),为人才的选拔与培养等,均做出了不少成绩。乾隆二十八年(1763),秦大士退职归里,1777年在故乡南京去世,享年63岁,身后葬于南京江宁铜井洪幕山的秦氏家族墓地。秦大士墓在上世纪“文革”时期被毁,该墓碑现藏于南京市江宁区博物馆内。
  据清末南京学者陈作霖《东城志略》(志街道)等记载,如今南京的秦大士故居,原为明末崇祯朝大学士何如宠的府邸,清朝定鼎后何家衰败。秦大士还乡后,时任陕西巡抚的长子秦承恩,为父亲大人购得何氏故居作为寓所,“士人遂以官命其里,曰大夫第”。该府宅濒临秦淮河、紧靠夫子庙,原有五路九进建筑,现尚存二路多进,呈江南徽派建筑风格。据说该宅第前的照壁上,原先还有一个很大的篆体“佛”字,故而人们称此为“大佛地”。
  诗文书画堪称绝
  秦大士生而颖异,天资过人,才华横溢,在诗、文、书、画方面均具有较高造诣,毕生有《蓬莱山樵集》、《抹云楼集》和《秦状元稿》等著述问世。
  据清代余金《熙朝新语》(卷十一)记载:秦大士当年赴京欲参加殿试,事先去正阳门前的关帝庙求签,所抽签上的谶语为:“静来好把此心扪”。而他到朝考时就被要求以《松柏有心》为题赋文,但不知什么缘故,秦大士在考试时“通篇忘押‘心’字韵”,然而却文采飞扬,阅卷大臣疏忽之余,仍然将之列为“高等”。到了后来才被清高宗乾隆帝察觉出来,皇帝笑曰:“状元有无心之赋,试官无有眼之人。”阅卷大臣与秦大士听到后,连忙下跪向皇上磕头谢罪。其实秦大士原先求签时,尚不得其解,后人则颇为感叹:“始悟神已先示之矣!”该书还述曰:当过翰林院侍读学士的卢文弨,家中庋藏汉代名碑《张迁碑》拓片,因为“拓技甚工”,秦大士“爱而乞之”,但卢文弨始终不肯予他。有一天,渴望心切的秦大士便趁卢文弨外出之际,悄然进入他的书房里,顺手将碑文拓片“攫取而去”。卢文弨回来知晓后,心里颇为恼火,连忙追至秦大士的家中,将该拓片要了回来。此事刚过不到半个月,秦大士便因病“暴亡”了。卢文弨得知后前往秦家祭奠亡灵,不禁痛声大哭:“早知君将永诀,我当时何苦如许吝耶!今耿耿于心,特来补过。”随后便从自己袖中将《张迁碑》拓片取出,以焚烧方式送给了此刻已进入另一世界的亡友赏阅。
  秦大士与当时文坛“性灵派”领袖之一、风流才子袁枚等人,也有相当多的交往。据《随园诗话》(卷十三)记载,袁枚于乾隆九年(1744)七月,由沭阳(今属江苏)就聘金陵秦淮河畔的江南贡院考官,见到该城东北郊燕子矶石壁上镌刻的秦大士题诗:“渔火真疑星倒出,钟声欲共水争流”,内心颇为赞赏;袁枚第二年再赴江宁(今江苏南京)担任知县,年长其1岁的秦大士,遂“以弟子礼见”,并且赋诗一首相赠,其中二联写道:“门生半为论文至,大吏都邀作赋还。玉尘清谈时善谑,乌纱习气已全删。”赞叹之情溢然素纸。
  秦大士致仕还乡后,卜居在武定桥东侧的原何如宠大学士的旧宅内,“杜门不出……日与子弟吟讽其中”(参见《金陵通传》卷三十三),因此留下了不少诗文墨迹。而其发自内心的脍炙人口诗作《游秦淮》:“金粉飘零野草新,女墙日夜枕寒津。兴亡莫漫悲前事,淮水而今尚姓秦”,却充满了桑梓情思,后来成为意味深长的名世绝唱。
  关于传统书画方面情况,清代李放《皇清书史》(卷九)称赞秦大士“工四体书,尤擅行楷,出入欧(阳询)、柳(公权),精美绝伦”。清代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三)亦载,秦大士尝在乾隆十九年(1754)夏天,与梁国治、梁同书、庄培因等工楷书者,一同缮录《昭明文选》。清代文人包世臣在《艺舟双楫》(卷五)中,则将其行书归为“佳品下”(类似“能品”)之列。清代冯金伯还在《墨香居画识》(卷六)中,称秦大士“晚年兼喜绘事”,尤其擅长写竹,“诗、字、画洵称三绝”、“名儒硕德,望重一时”。可惜他的不少字画作品,如今皆已散佚不存。北京故宫博物院内亦藏有他的《梅花》图轴(系由现代著名社会活动家陈叔通捐赠)以及行书诗稿册(系由现代著名企业家周作民捐赠)。秦大士故居厢房内原先所嵌十二块碑刻,镌有他的隶、篆、正、草四体书法诗词,堪称形神兼备、功底不凡,人们尚可一窥其书艺风貌。
  “我到坟前愧姓秦”
  秦大士堪称一代硕儒,但却是宋代奸臣、江宁(今江苏南京)人秦桧(1095—1155)的后裔。由于祖上秦桧当年屈膝求和、谋害忠良,铸下了难以饶恕之大错,民间对他恨之入骨。秦家后人因此大都讳莫如深,不愿与秦桧同伍;还有的在勤勉自立、为官履职等方面,反而为后世留下了一些好口碑,秦大士便是其中之一,他品行端正、为官清廉,政声较佳。
  清代陈康祺《郎潜纪闻三笔》(卷二)还曰:秦大士自小写得一手好字,考中状元前便经常鬻画自给。有客知其生活较贫,便“以厚币请者,微察其有德色”,秦大士不为心动,随即将之退还;此人道歉后欲再这样子做,他始终不答应;原先因为生活所迫,秦大士尝到苏北扬州一位盐商家当幕僚,“闻前辈箴规语”,觉得很有道理,于是拂袖而归,“闭门竟其学”,最终独占鳌头。
  自从爱国将领岳飞英勇就义后,岳飞、秦桧两世家多少年来都存在不少隔阂。秦桧一些后裔因此不得已,纷纷改作“徐”姓,尽量避开因为祖上秦桧之缘故而带来的不好影响。民国郭则澐《十朝诗乘》(卷二一)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相传岳飞故里汤阴(今属河南安阳)县令不得使用秦桧后裔,“否则谒庙立死”。秦大士后来乘车北上途中,途经汤阴县而不参谒岳王庙,车夫见状颇为不解,于是便责怪他起来。当得知他为秦姓时,愤然嚷道:“余岳姓,与君家世仇,不能以车马送君矣。”随后便把秦大士丢在了路上。秦大士见状尽管内心窝火,但却无可奈何,故而只得另租车马继续赶路。
  “人云我生贵,我云不如贱。只因祖上坏,恨我愧姓秦。”民国徐珂《清稗类钞》(姓名类)等述曰:相传秦大士与风流才子袁枚同游江南杭州西湖,在岳飞墓前见有秦桧夫妇的铸铁跪像深遭世人唾弃,内心感触很深。有道是“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他情不自禁地慨叹出“人自宋后少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的名句。此举颇为令人刮目相看,一直传为文苑佳话。
  民国小横香室主人《清代野史大观》(卷六)还载:秦大士在京师期间,有一天乾隆皇帝向其提及宋代丞相秦桧之事,询问他是否秦桧的后人?机敏过人的秦大士冷静之余,遂以“一朝天子一朝臣”巧妙应答。乾隆皇帝很快就明白了这一耐人寻味的潜台词,随后含笑点头。
  最后尚值得一提的是,秦大士的三个儿子皆不负家学教养。其中长子秦承恩(?—1809)自幼秉承家学,乾隆二十六年(1761)考中进士;次子秦承业(1747—1828)天资聪颖,乾隆三十五年(1770)中举,四十六年(1781)殿试为二甲第一;按秦大士墓碑所载,三子秦承家(具体生卒年不详)曾经当过太学生……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坐位切除松果体区肿瘤的体位安置及手术配合。方法:回顾性分析18 例神经外科行坐位手术切除松果体区肿瘤的患者,对术前护理、物品准备、体位安置、麻醉手
煤炭作为我国主要的能源来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煤矿的开采对我国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特别是多年采煤的山西,更是如此。矿区的土地破坏和山西省日益尖锐的耕地紧张问题形成了
急性心肌梗塞(AMI)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心律失常。心电监测尤其是梗塞后最初24小时的监测,对提高AMI心律失常检出率,降低病人死亡率有很重要的价值。 资料和方法 1982年11月~198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对空间数据的需求日益增长,常规的数据获取方式远远不能满足信息化需要。地面三维激光扫描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数据获取技术,因其能快速获取研究
  目的:探索择期肝切除术后非常规留置胃肠减压的临床效果,为临床实践提供证据支持及指导意见.方法:以“胃肠减压/胃管留置、肝脏切除术、拔除、随机、对照”为关键词检索中
会议
学位
建筑表面裂缝在建筑结构上普遍存在,它的出现轻则影响建筑结构的使用性能,重则损害结构的整体性、减少使用寿命,甚至最终造成安全事故,使得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损失,造成恶劣
  目的:比较上下肢骨折患儿父母的心理状况,了解其心理特点,为临床心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一般资料问卷,对100 例骨折患儿父母心理状况进行调查研究
  总结了29 例巨大食管裂孔疝患者行胃底折叠+食管裂孔疝修补术的围手术期护理。护理要点包括:管路护理,严密观察腹部体征,及术后饮食的宣教,并对患者出现的肺部感染、肺不张、
木聚糖是半纤维素的主要成分,是地球上第二大可再生碳源。内切-1,4-β-木聚糖酶(EC3.2.1.8)可将木聚糖降解成低聚木糖和木糖等小分子物质,它在生物转化、食品、饲料、医药、造纸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