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和孩子开始注意到小区里的动物,是从他参加完昆虫夏令营开始的。在夏令营之前,孩子对昆虫所知甚少,平时能注意到的就是比较常见的蜻蜓和蝴蝶,但基本上也不会深究。印象中他只提出过一个比较有挑战性的问题:“妈妈,蜻蜓拉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蜻蜓吃小昆虫,消化不了、利用不了的废物就会以的形式排出体外。”
但是从昆虫营回来的第一天,他就注意到了窗外的蝉鸣声,“妈妈,窗外有蝉鸣声。”想了想,又补充说,“去年我都没意识到,原来我们家窗外是有蝉的。”第二天傍晚散步的时候,走过窗外的那条路,孩子忽然停下来说:“妈妈你看,这里有一个蝉蜕下来的壳。”蝉其实年年都有,但之前我们和孩子都没注意,昆虫营之后,蝉进入了他关注的核心圈,所以蝉鸣和蝉蜕都被他注意到了。他欢欢喜喜地把蝉蜕捡回家,放到在昆虫营做好的昆虫标本盒里。
受到这件事情的启发,我才意识到原来在我们居住的小区里有这么多小动物,所以开始引导孩子一起探访小动物。只要我们留心观察,有意识地寻找和探访,孩子能够获得的不仅是对小区动物的了解,还有对身边自然环境的立体认知。
通过头脑风暴对小区动物进行大搜查
孩子第一次近距离观察和接触蝉是从昆虫营开始的,在此之前,他对蝉的认识非常模糊;但是在昆虫营时他捡到了一只死去的蝉,并把它做成了标本,所以印象特别深刻,也是第一次意识到原来蝉是这样的—它的个头这么大,所以他也开始注意周围的蝉。因为他有了对蝉的初步认知,相应地在生活中就增加了对蝉的关注度。遵循这个规律,为了让孩子了解小区里的其他动物,我就组织孩子开始了一次认知的头脑风暴,先带他对小区里的动物进行了一次大搜查。
讨论
我们一起讨论可能在我们身边生存的动物。比如常见的小狗、小猫,池塘里养的鱼,地上爬的蚂蚁,还有飞来飞去的蜻蜓、蝴蝶以及令人头疼的蚊子、苍蝇、蟑螂……头脑风暴之后,引导孩子把想到的动物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列出来。
回忆
除了可能生存的动物,我也从回忆的角度引导孩子回想他曾经都见过哪些小动物,并发动全体家庭成员一起参与,比如在家里看见蜜蜂从窗户飞进来,在家门前草丛里看见过螳螂,还见到过独角仙、壁虎、蝙蝠、啄木鸟……虽然看到的次数不多,但这也意味着小区里有这些动物。我们可以把回忆到的动物补充到思维导图之中。最后数一数,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一定会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绘制小区地图
为了更加便捷地进行观察和探访,我们可以先画一张小区地图,借助地图工具画出大概的路线和标志物,并把思维导图中动物出现的地点标识出来,等下次再经过这个地方的时候,就要更加留意,看是否能够再次遇到这些动物。当然,如果在生活中遇到了新动物,我们也可以继续添加到思维导图中,并且同步到这张地图上,慢慢地这张地图就会变得很丰富。
观察与追踪,开展探访行动
设定目标,定时探访
整理和记录之后的下一步就是去实地探访了。我们最好是选择一个固定的时间段,比如趁着每天晚饭后散步的时候,有意识地寻找小区里的动物,也可以预先设定一些探访的目标动物,比如这次要去找蓝色的蜻蜓,下次要找一找树上的蝉。当确定目标之后,孩子寻找时就会更加专注,即使最终没有找到目标动物,但是这个专心探索的过程也会给他带来意外的收获。
制造驚喜,不定时偶遇
除了固定时间段的探访之外,我们也可以打破常规,不定时地出门寻找小动物,因为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活动时间,比如可以利用周末的早晨或者午后时光,甚至可以选择夜晚专门去探访那些夜里不睡觉的动物,都会有新的收获。此外,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天气,也都会有不同的动物出没,我们可以据此增加探访的多样性,并且在记录时把这些特殊因素记录下来。
增加了解,专题探访
除了在固定时间段寻找和发现动物,我们还可以在特殊时刻安排专题探访,比如冬天下雪的时候,我们可以去找找动物们在雪地里留下的脚印,这听起来就很有趣。平常我们也可以进行专题探访,比如去找一找动物们的“家”在什么地方,有什么特色。我家孩子从前就没有意识到树干上的鸟窝就是小鸟的家,意识到这个问题之后,他就经常去找不同的鸟窝,并且努力地分辨鸟窝的不同形状和使用的不同材料。
整理与记录,制作小区动物百科
除了定时探访、不定时探访和专题探访之外,我们还要引导孩子及时做好整理记录工作。在做记录的时候,鼓励孩子运用绘画的方式。有些东西我们可以带实物回家,比如前面提到的蝉蜕;有些可以进行现场写生;有些可以先拍下照片,带回家再进行绘画。绘画不需要特别精美,不过,可以引导孩子仔细观察这种动物,找出它的特点—比如每种动物至少找出3个特点,并且要把这些特点都反映在绘画中。这样既锻炼了孩子的观察能力,也能让他得到比较好的绘画成果。
在整理资料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记录方式:
时间线记录法
沿着时间发展的先后,写好年月日、季节、天气、时段,记录自己看到的动物。这样做的好处是当我们回顾一整年的探访经历,会看到随着季节的转换,小区里的动物们都发生了哪些变化,由此帮助孩子对生活的环境形成整体的认知。
动物档案法
以动物的种类进行划分,为每一种动物建立它们的档案:把所有跟它们有关的观察所得都放在一起。除了专门记录的笔记本,我们还需要准备一些卡片、小夹子或者小盒子,把每一种动物的资料分门别类地整理和摆放,这样孩子就可以积累起自己的“小区动物百科”了。
孩子与自然环境的连接不止于此,当他实地观察和了解之后,就会对小动物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这时候我们就可以鼓励孩子通过阅读的方式对动物进行更加全面的了解;反过来,孩子也更容易在周围的环境里发现这些他们已经了解的动物们,从此形成良性循环。就拿我来说,我现在就鼓励孩子把书架上法布尔的《昆虫记》拿下来,进一步了解昆虫的习性。昨天散步时,孩子又发现了一只漂亮的天牛,我们还数了数这只天牛触角的节数,最后孩子推断说:“它11岁了,比我还大呢!”
但是从昆虫营回来的第一天,他就注意到了窗外的蝉鸣声,“妈妈,窗外有蝉鸣声。”想了想,又补充说,“去年我都没意识到,原来我们家窗外是有蝉的。”第二天傍晚散步的时候,走过窗外的那条路,孩子忽然停下来说:“妈妈你看,这里有一个蝉蜕下来的壳。”蝉其实年年都有,但之前我们和孩子都没注意,昆虫营之后,蝉进入了他关注的核心圈,所以蝉鸣和蝉蜕都被他注意到了。他欢欢喜喜地把蝉蜕捡回家,放到在昆虫营做好的昆虫标本盒里。
受到这件事情的启发,我才意识到原来在我们居住的小区里有这么多小动物,所以开始引导孩子一起探访小动物。只要我们留心观察,有意识地寻找和探访,孩子能够获得的不仅是对小区动物的了解,还有对身边自然环境的立体认知。
通过头脑风暴对小区动物进行大搜查
孩子第一次近距离观察和接触蝉是从昆虫营开始的,在此之前,他对蝉的认识非常模糊;但是在昆虫营时他捡到了一只死去的蝉,并把它做成了标本,所以印象特别深刻,也是第一次意识到原来蝉是这样的—它的个头这么大,所以他也开始注意周围的蝉。因为他有了对蝉的初步认知,相应地在生活中就增加了对蝉的关注度。遵循这个规律,为了让孩子了解小区里的其他动物,我就组织孩子开始了一次认知的头脑风暴,先带他对小区里的动物进行了一次大搜查。
讨论
我们一起讨论可能在我们身边生存的动物。比如常见的小狗、小猫,池塘里养的鱼,地上爬的蚂蚁,还有飞来飞去的蜻蜓、蝴蝶以及令人头疼的蚊子、苍蝇、蟑螂……头脑风暴之后,引导孩子把想到的动物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列出来。
回忆
除了可能生存的动物,我也从回忆的角度引导孩子回想他曾经都见过哪些小动物,并发动全体家庭成员一起参与,比如在家里看见蜜蜂从窗户飞进来,在家门前草丛里看见过螳螂,还见到过独角仙、壁虎、蝙蝠、啄木鸟……虽然看到的次数不多,但这也意味着小区里有这些动物。我们可以把回忆到的动物补充到思维导图之中。最后数一数,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一定会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绘制小区地图
为了更加便捷地进行观察和探访,我们可以先画一张小区地图,借助地图工具画出大概的路线和标志物,并把思维导图中动物出现的地点标识出来,等下次再经过这个地方的时候,就要更加留意,看是否能够再次遇到这些动物。当然,如果在生活中遇到了新动物,我们也可以继续添加到思维导图中,并且同步到这张地图上,慢慢地这张地图就会变得很丰富。
观察与追踪,开展探访行动
设定目标,定时探访
整理和记录之后的下一步就是去实地探访了。我们最好是选择一个固定的时间段,比如趁着每天晚饭后散步的时候,有意识地寻找小区里的动物,也可以预先设定一些探访的目标动物,比如这次要去找蓝色的蜻蜓,下次要找一找树上的蝉。当确定目标之后,孩子寻找时就会更加专注,即使最终没有找到目标动物,但是这个专心探索的过程也会给他带来意外的收获。
制造驚喜,不定时偶遇
除了固定时间段的探访之外,我们也可以打破常规,不定时地出门寻找小动物,因为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活动时间,比如可以利用周末的早晨或者午后时光,甚至可以选择夜晚专门去探访那些夜里不睡觉的动物,都会有新的收获。此外,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天气,也都会有不同的动物出没,我们可以据此增加探访的多样性,并且在记录时把这些特殊因素记录下来。
增加了解,专题探访
除了在固定时间段寻找和发现动物,我们还可以在特殊时刻安排专题探访,比如冬天下雪的时候,我们可以去找找动物们在雪地里留下的脚印,这听起来就很有趣。平常我们也可以进行专题探访,比如去找一找动物们的“家”在什么地方,有什么特色。我家孩子从前就没有意识到树干上的鸟窝就是小鸟的家,意识到这个问题之后,他就经常去找不同的鸟窝,并且努力地分辨鸟窝的不同形状和使用的不同材料。
整理与记录,制作小区动物百科
除了定时探访、不定时探访和专题探访之外,我们还要引导孩子及时做好整理记录工作。在做记录的时候,鼓励孩子运用绘画的方式。有些东西我们可以带实物回家,比如前面提到的蝉蜕;有些可以进行现场写生;有些可以先拍下照片,带回家再进行绘画。绘画不需要特别精美,不过,可以引导孩子仔细观察这种动物,找出它的特点—比如每种动物至少找出3个特点,并且要把这些特点都反映在绘画中。这样既锻炼了孩子的观察能力,也能让他得到比较好的绘画成果。
在整理资料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记录方式:
时间线记录法
沿着时间发展的先后,写好年月日、季节、天气、时段,记录自己看到的动物。这样做的好处是当我们回顾一整年的探访经历,会看到随着季节的转换,小区里的动物们都发生了哪些变化,由此帮助孩子对生活的环境形成整体的认知。
动物档案法
以动物的种类进行划分,为每一种动物建立它们的档案:把所有跟它们有关的观察所得都放在一起。除了专门记录的笔记本,我们还需要准备一些卡片、小夹子或者小盒子,把每一种动物的资料分门别类地整理和摆放,这样孩子就可以积累起自己的“小区动物百科”了。
孩子与自然环境的连接不止于此,当他实地观察和了解之后,就会对小动物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这时候我们就可以鼓励孩子通过阅读的方式对动物进行更加全面的了解;反过来,孩子也更容易在周围的环境里发现这些他们已经了解的动物们,从此形成良性循环。就拿我来说,我现在就鼓励孩子把书架上法布尔的《昆虫记》拿下来,进一步了解昆虫的习性。昨天散步时,孩子又发现了一只漂亮的天牛,我们还数了数这只天牛触角的节数,最后孩子推断说:“它11岁了,比我还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