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新高考,集社会之合力!

来源 :考试·理论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weetaci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逐步解决高考加分项目多、分值高问题
  考试加分有两类,一类是鼓励性加分,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一类是补偿性加分,对少数民族、烈士子女等特殊群体给予扶持。
  这次改革,是给考试加分做“减法”,总的原则是大幅减少、严格控制,进一步规范管理、强化监督。主要采取以下措施:第一,2015年起取消体育、艺术等特长生加分项目,学生特长可客观记入综合素质档案,供高校录取时参考;第二,重点减少地方性加分项目,地方性高考加分项目原则上只适用于本地所属高校在当地招生;第三,确有必要保留的加分项目,应合理设置加分分值,降低过高的分值;第四,加强考生加分资格审核,严格认定程序,做好公开公示,强化监督管理。今年年底前,国家将出台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文件。
  克服自主招生“掐尖”“小高考”等弊端
  自主招生是为了选拔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也就是大家俗称的“偏才怪才”,这是对现行统一高考招生按分数录取的一种补充。这次改革要严格控制规模,完善招生程序,确保公开透明,克服“掐尖”“小高考”等弊端。
  这次改革,主要明确5项措施:一是申请学生要参加全国统一高考,达到相应要求,接受报考高校的考核;二是试点高校合理确定考核内容,不得采用联考方式或组织专门培训;三是规范并公开自主招生办法、考核程序和录取结果;四是严格控制自主招生规模;五是从2015年起推行自主招生安排在全国统一高考后进行。
  普通高校与高职院校试行分类考试
  加快推进高等职业院校的分类考试是这次改革的一个重大举措。全国共有近2500所高等学校,其中高职院校1300所。将高职院校的考试招生与普通高校相对分开,既有利于适应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选拔和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同时也有利于一部分学生尽早地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减轻高考的备考负担。
  这次改革要加大力度,具体举措为:第一,高职院校的考试招生在考试方式、内容、时间上与普通本科院校相对分开,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考试评价方式,考生如果参加了分类考试,并且已经被确定录取之后,可以不参加高考;第二,明确了普通高中毕业生和中职院校毕业生参加考试的方式,中职院校毕业生报考高职,参加由省(市)或者学校组织的文化基础与职业技能相结合的测试,普通高中毕业生报考高职院校参加职业适应性测试,文化素质部分的考察就使用其高中学业考试的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第三,考虑到考生的心理和一些需求,继续保留考生通过参加普通高考进入高职院校的通道。2015年,通过分类考试录取的考生占高职院校招生总数的一半左右,到2017年成为主渠道。
  此次高考综合改革,确立了“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基本方向,对考试的类别、内容、评价、招录等方面进行了全面丰富而又深刻细致的系统革新,特别是在扩大学生选择权方面力度空前,学生拥有了更多更大的选择考试、选择教育、选择大学的权利:不同发展取向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选择参加统一高考招生、高职提前招生、单独考试招生或三位一体招生;参加统一招生考试的学生除语数外三门必考科目之外,其余三门选考科目可以自行确定,并且大部分科目还有两次考试机会,可有效降低学生的考试焦虑与心理负担。
  此次《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出台,体现了国家对现行教育体制以及教育模式的一次重大改革。教育关系的是一个国家、民族的未来,关系的是国民整体的素质。教育领域的革新是一场触及广泛的社会改革,它是关系中国每一个家庭发展、幸福的“民生”大事。
  因此,对教育的改革,对《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真正贯彻落实,我们只能聚社会之共识,集社会之合力共同推动,迎接考试招生改革制度下的新高考,国家、学校以及个人需要联起手来,不断发力!
  首先,国家政策上的进一步深入支持与推动,能够引导现行考试招生制度回归教育的真正本质,彰显其教育性及育人性,为学生的全面、和谐与多样发展营造合适的土壤、环境。要使政策最终落到实处并发挥作用,主管教育领域的部门和有关单位还需制订一些较为具体的可操作的细则或办法。
  国家要创造条件进一步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进一步加大教师培训力度,进一步完善改革基础教育、高中教育的社会支持系统等。此次考试招生制度的改革之波,如果能够经由高中往下,不断扩散,层层引领,持续推进,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多年来聚集在各个学段的应试教育沉疴将会不断得到清除,整个国家的考试招生制度将会越来越合理,整个中国的教育系统也会越来越有活力,越来越健康。
  如何落实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新方案,带领学生迎接新高考,作为教育与教学工作的最直接承担者,学校的作用不容小视!
  首先,各级各类学校要进一步转变教育理念和办学行为,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树立办学生发展需要的学校的理念。学校要不断创造环境激发学生的内在发展需要,并创造条件和资源支持学生的发展。提供学校教育的价值引领,必须走向追求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轨道,善待每个学生的个性特质,更要选择适合学生个性特质的科学方式和方法。
  其次,要建立新的学校发展模式。要逐步摒弃“学校霸权主义”、以分数为录取标准的考试招生发展模式。同时,学校按照学生的发展兴趣和智能优势,组成不同的教学和发展单元,设计学校课程、社团、实践活动以及提供更多社会资源支持,并创设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学校文化和环境。如为了适应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而实行选课制、分层教学和“走班制”教学。
  面对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学校不仅要丰富“课程超市”,更要基于老师和学生的教育互动培育生成性课程。依据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要求,学校继续对必修课程进行调整,对现有高中必修课程内容进行科学拆分;针对学业水平测试的合格性考试、等级性考试分别设置基础课程和拓展课程;加紧制订和修订针对本校学生的课程标准和教学指导,将部分以往适用于自主招生、学科竞赛、大学衔接等校本选修课程内容与必修课程整合,逐渐升级为校本必修课程,来强化学生的学科能力。   再次,此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案中,明确提出了科学选拔的重要性,这也就意味着在分数之外要有另一套评价标准。方案中提出要建立规范的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客观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突出表现,注重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主要包括学生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兴趣特长、社会实践等内容。评价标准如何制定,如何体现科学性和实用性,对学校来说,也是一个值得花大力气面对的事情。
  考试招生制度的改革,最直接的受益者是学生,是一年又一年参加高考渴望进步的学子,对他们而言,尽早转变思想观念和态度,以更加积极的心态面对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尽早适应新的高考招生模式,尤为关键。
  首先,学生需要充分认识每门学科知识对自己终身发展的重要意义,克服急功近利的心态,树立均衡发展的长远眼光。
  其次,在认真学习每门学科的过程中,学生要善于发现和有意培养自己的兴趣专长,确定进一步深造的目标,要逐步规避在长期的“总分匹配”模式下“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狭隘格局。
  第三,尽早培养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
  以语文学习为例,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夯实基础知识,掌握阅读写作能力;一方面按照中国文学发展的脉络,了解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阅读名家名篇,浸润本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才会既有世界眼光又有民族情怀,成为具有人文素养的现代中国公民。
  再如,以英语学习为例。在考试改革方案中,英语由应试科目改为实际运用工具,学生就要积极转变应试观念,在英语学习中养成多听、多说、多练的习惯,真正提高英语应用能力。注意训练自己英语思维能力,多思考、多练习英语写作,做到既能考,又会用。
  第四,多参与有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活动。学习的真正目的是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是要去参与社会变革,是要在社会实践中发挥实实在在的作用,单纯地为了学习而学习,为了获得高分而考试的旧观念已经远远落后于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作为学生,我们要成为一个全面发展型人才,就要在学好功课的同时,不忘记自己的使命,尽早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增强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
  解读
  习惯于旧的教育模式,习惯于“被设计”状态的学生,已经迎来了改变自己、探寻自身的兴趣何在、把兴趣转变成学科优势、职业兴趣和事业追求的时机。未来,学校、家长以及社会应该更多地放权给学生自己,让他们真正对属于自己的考试负责,更多地选择教育的主动权,整个社会形成一种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良好氛围。相信不远的将来,我们会看到,这群未来祖国的栋梁将会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属于他们的新高考。
  应试教育,只给善于应试的学生提供机会;单一的考试招生模式,只给某一类型的学生提供机会;曾经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谁知其无情扼杀了多少怀揣梦想与抱负的“英雄豪杰”。因此,我们只有以巨大的勇气和智慧改革考试招生制度,只有个人、学校、国家社会多方联动,共同发力,才能将孔夫子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落到实处;才能进入陶行知先生追求的“时时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的境界;才能保证各种人才都能脱颖而出、显山露水;才能贯彻落实《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精神要求,最终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各适其性、各遂其生的人才强国中国梦!
其他文献
【摘 要】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信息交流勃蓬兴起,教育现代化的脚步也越来越快,多媒体教学也走进了校门,进入了课堂,很大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体育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充分合理用这一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适应新课程对我们的教学要求。  【关键词】多媒体 体育教学 运用    随着多媒体
期刊
【摘 要】新课改对课堂提问这一环节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充分探究课堂提问的艺术,成为启迪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进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好途径。   【关键词】历史教学 问题设计 探析    学起于思,想源于疑,学生思维过程是从问题开始的。疑问是学生在认知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引起探究性反射,产生思维活动。巧妙地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并有意识地为他们发现疑难问题
期刊
小时候看到天空中的飞机,很想知道这玩意那么重,怎么能飞那么高?不怕掉下来。现在互联网时代,利用QQ、微博、微信等软件,只要轻轻一碰手指头,就是你和对方相隔再远,你在这头发的文字、图片即刻就能被你的好友阅读到。这是靠什么实现的呢?难不成空气能做天使,通过空气转播的?是不是神秘的很。其实,懂一点电脑技术的人都知道,这叫: 技术。大时代背景下的海量信息、海量数据构成了这个时代的美丽,造就了这个时代的魅力
期刊
新课程与旧课程最根本的区别在于理念,也就是说新课程倡导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倡导教师是学生学习中的促进者、合作者、研究者,所以教师要营造一种宽松、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合作等新型的学习方式,真正让学生启动起来。但是它控制不好就会使课堂变得十分混乱,所以教师要注意把握分寸,才能真正让课堂“活”起来。这就是新课程条件下的教学新面貌。在新课标平台上构建的课堂教学,寄希望于教师
期刊
早在2500年前,东方出了一个圣人叫孔子。稍晚,也是在2500年前,西方出了一个哲人叫苏格拉底。这两个站在东西方思想和教育源头、并被称为最有智慧的人,曾被尊为神坛上的圣者。  但我们更该知道,孔子是启发式教学的鼻祖。点拨学生一生他奉行八个字:“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西方哲人苏格拉底的“助产婆”般的教育诱导术,对西方教育影响深远。  时至今日,我们这些被尊为从事着太阳底下最光辉职业的人,如果还依然挥
期刊
语音、词汇、语法,被称为语言的“三要素”,任何一种语言都是由这三要素构成的,如果说语言是一幢建筑物,那么词汇就是建筑材料,而语音和语法则是建筑方法与规则;材料是最基本的,无论建造什么都需要材料;材料又是最重要的,没有材料就算是最简陋的建筑物也建不成。同时,方法与规则是有限的,但材料却是无限的。英国著名的语言学家D.A.Wilkins说过这样一句话“Without grammar very litt
期刊
2014年9月4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标志着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启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涉及千家万户利益、关系莘莘学子前途,新的考试招生制度目标是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这将影响中学基础教育的行为模式,影响大学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引导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彻底从应试教育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如何领会《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精神
期刊
庄子化蝶,只能在虚幻中出现,真实的生命世界,庄子永远是庄子,蝶永远是蝶,区别于他们的,就是人性和物性。  人性,在学术当中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古今中外的文化,都从不同的角度解读人性。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人性是存在的。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人具有不同于其他事物的特性。  教育的对象是人,美好教育强调关注教育对象的生命状态,就是要求教育者充分关注人性要素,让人性之花,能在教育的世
期刊
【摘要】: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阐述了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重要性、必要性,并重点从五个方面阐述了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艺术性,从而达到语文教学与德育渗透的融合统一。  【关键词】:新课改 语文教学 德育渗透 艺术性  “教书育人,德育为先”,教育的根本在于育人,任何社会都是如此。新课改下的《语文课程标准》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方面出发设计了课程
期刊
反问句与陈述句互换,这是小学中高年级语文必考的知识点,也是难点。在实际的教学中,我尝试教给学生一些方法或技巧。  一、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  1.找肯定词(否定词):将反问句中的肯定词改为否定词,或将否定词改为肯定词。口诀是:有“不”去掉“不”,没“不”加上“不”。即:将肯定词(是、能、会等)改为否定词(不是、不能、不会等);将否定词(不是、不能、不会等)改为肯定词(是、能、会等)。  2.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