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在民族学校的传承研究

来源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用民族志的研究方法,从教育人类学的视角论述并展示了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学校教育的现状,从一定层面上揭示了蒙古民族文化在蒙古民族学校中的传承方式。
  关键词:民族文化传承;民族学校;学校教育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8-0232-02
  本文以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地区民族学校为例,针对我国民族教育问题进行系统性研究,力争填补该研究领域的空缺。本文主要从教育人类学视角探讨民族教育,尤其是民族学校中的民族文化传承问题。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由于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的不同步,很多少数民族文化出现衰微的迹象,有些甚至面临消失的危险,导致很多民族文化传承方式和内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面对这种“变化”,我们该如何应对,有待考证。对此本文将以教育人类学视角和方法提供一个更加充实的答案。本研究以田野调查中获得的第一手资料论证民族文化在民族学校中的传承,对其方式和内容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文化人类学家认为,教育是人类社会文化传承的主要方式,在当代文明社会,学校教育是人类文化传承的主要渠道。所以文化人类学家要研究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对文化传承的作用。文化人类学家认为,每一个社会或民族都有自己文化传承的内容与方式。
  美国文化人类学专家吉尔兹(Clifford Geertz)在《文化的解释》中指出,人类是为自己编织的网所悬挂的动物,文化就是这样的一些网。既然人类是悬挂在文化的网上,那么,传承人类社会文化的教育就不会脱离这个文化网的约束,也可以说传承民族社会文化的民族教育是不会脱离少数民族文化网约束的。根据历代人类学家的研究思路我们总结出以下结论:(1)少数民族教育是少数民族社会文化传承的方式。(2)少数民族学校教育是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主要渠道。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也是重要渠道。(3)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文化传承的内容与方式。(4)少数民族教育不会脱离少数民族文化网的约束。
  根据上述结论我们可以对蒙古族民族教育做出如下解释:蒙古族民族教育是蒙古民族社会文化传承的方式;蒙古民族学校教育是蒙古民族文化传承的主要渠道;蒙古家庭教育、蒙古社会教育等也是重要渠道;蒙古民族有自己文化传承的内容与方式;蒙古民族教育是不会脱离蒙古民族文化网约束的。由此可见,用教育人类学的方法解释蒙古民族学校蒙古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能够揭示出我国蒙古族民族文化的动态,这也是我国民族教育研究的迫切需求之一。所以本文从教育人类学的视角,采用田野调查资料探讨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地区的蒙古族民族教育现状,并对社会现代化进程中蒙古民族文化在蒙古民族学校中的传承方式和内容的变化进行系统的分析,期望能够为我国民族教育研究做出贡献。
  第一,我国关于民族学校教育的教育人类学研究的现状。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有:陈兴贵(2005)从多元文化教育的角度阐述了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金志远(2008),主张民族文化传承与民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丁宇(2009)从民族共同心理素质角度审视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与发展;马兰兰(2011)在考察鄂伦春族文化传承与教育的现状的基础上对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但不可否认,目前我国民族教育研究尚不成熟,存在重视宏观政策层面的研究、忽视微观研究,重视教育学研究、忽视多学科研究,研究方法单一、研究结论尚不明晰等问题。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缺乏能够反映民族学校现状的系统性实证研究,我们应以田野工作为基础讨论理论,而不是从理论讨论理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第九章明确指出,国家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事业,民族地区各级各类教育要协调发展。本文从教育人类学视角探讨当今民族文化在民族学校中的传承的相关问题,深入挖掘制约民族文化传承的原因,以便为我国民族地区民族教育的发展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措施。
  本文以对内蒙古阿拉善地区的民族学校的调查资料为基础资料。调查目标为A小学。A小学成立于1987年,是以蒙古语为授课为主的全日制蒙古族民族学校,也是阿拉善地区规模最大的一所民族学校。调查对象是该学校的教育者(参与教学活动的人士、包括教师、教科书编辑者和其他教育者)、被教育者(学生)和家长。调查方法主要采用参与观察法,同时采用采访法和问卷调查法等。调查的内容是在A小学实施的蒙古语言教育和蒙古文化教育情况。其中,主要调查蒙古语言教育和蒙古文化教育课程的教科书,以及教科书的编辑、教学大纲、教课方式等教学科目构成因素和本小学的日常教学和学习状况。本文把这些叫做A小学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即指本校的教学气氛、教学设施、教学方式等。
  本文主要关注蒙古民族学校中的蒙古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方式和内容,关注民族教育对于促进民族归属意识的形成和民族文化继承的文化手段或脉络。民族学生的民族归属意识的形成是离不开民族教育的。可以说,民族教育者的脑海里有一种理想的“蒙古人像”,他们期望学生成为理想的蒙古人,并以此开展教育活动。那么民族教育者期望学生成为什么样的蒙古人?这个“蒙古人像”又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呢?
  首先,我们从蒙古语教材内容进行分析。该校的蒙古语言教育主要采用全国统一的蒙古语教材。蒙古语教材的内容侧重蒙语语言,尤其是蒙古语文法和蒙古语写读能力。蒙古语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蒙古语教学的第一目标是在小学6年的时间内让蒙古族学生掌握蒙古常用语4000字的正确读写能力。其次,我们来看本校的蒙古文化教育。蒙古文化教育的内容可分为两方面:(1)本校编制的“蒙古民俗习惯”内容主要是蒙古族历史文化的基础知识。(2)第二课堂教授蒙古民族文化技能,内容以蒙古摔跤、蒙古象棋、蒙古舞蹈等为主。再次就是该校相关规则和条列。该校规定每周星期一学生必须穿蒙古袍上学,每天在体操时间跳蒙古传统舞蹈。最后是该校的外观和教学设施。我们跨进该校校门就发现,在本校校园里有很多蒙古特色的建筑物和设施。校园广场上有两座蒙古包,内有蒙古族独特的装饰和牧民专用的小道具,以增强学生对蒙古民俗习惯的了解。据该校教师介绍,学校每周让学生参观蒙古包,让生长在城市的蒙古族学生熟悉蒙古族传统。该学校的校园内还设有蒙古摔跤场,蒙古摔跤场以蒙古族为吉祥物的哈达来装饰。教学楼和办公楼张贴蒙古格言和蒙古风景图。这些都是在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蒙古人像”。
  蒙古语言教育的内容侧重于蒙古语文法和蒙古语写读能力,这表明教育者期望的“蒙古人像”必须具备蒙古语言能力。蒙古文化教育侧重于蒙古族历史文化的基础知识和蒙古民族文化技能,这表明教育者期望的“蒙古人像”必须具备和掌握蒙古文化的基础知识和蒙古民族文化技能。可见,学校的建筑物、校内的设施等的视觉的表象,民族传统服饰、舞蹈、艺术等身体表象,以教科书为主的文字文化,这三种表象对“蒙古人像”的形成作用巨大。民族学校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它是一个小小的蒙古社会。这个小小的蒙古社会以视觉的表象的建筑物、身体表象的民族传统服饰、舞蹈、艺术和文字文化组成。教育者创造的这个小小的蒙古社会,对蒙古族学生的民族归属意识的形成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1980年代的校园里没有蒙古特色的建筑物和蒙古包,也没有蒙古文化教育的课程,只有蒙古语言教育课程。由此可见,当今的蒙古数民族的文化传承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效果如何有待进一步研究,这也是本研究今后主要方向之一。本文涉及的A小学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的缩影。笔者希望本文能给我国少数民族教育以助益,希望能够弥补蒙古族民族教育领域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1〕阿拉塔.关于中国内蒙古民族教育的人类学研究[D].广岛大学大学院综合科学研究科,2011.
  〔2〕滕星.20世紀中国少数民族与教育、理论、政策与实践[M].民族出版社,2001.
  〔3〕滕星.族群、文化与教育[M].民族出版社,2002.
  〔4〕陈兴贵.多元文化教育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报2005,(5).
  〔5〕金志远.民族文化传承与民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M].民族出版社,2008.
  〔6〕丁宇.从民族共同心理素质角度审视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与发展[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8).
  〔7〕马兰兰.人口较少民族文化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以鄂伦春族文化传承研究为个案[D].中央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11.
  (责任编辑 徐阳)
其他文献
摘 要:在多民族聚居的内蒙古自治区,由于历史上蒙古、汉、满等语言接触关系紧密,从而引起了地名的变迁,形成了独具内蒙古特色的地名。本文以内蒙古赤峰市为例,从语言接触角度入手,对当地地名的起源、类别及结构特征等做简要梳理与分析。  关键词:语言接触;地名变迁;结构特征  中图分类号:H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8-0010-04  语言接触(language co
期刊
摘 要: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是一种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治理的模式,对于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具有重大意义。王浦劬认为,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就是政府将原来直接提供的公共服务事项通过直接拨款或公开招标的方式,交给有资质的社会服务机构来完成,最后根据定者或者中标者所提供的公共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来支付服务费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始于19世纪的美国,经过了一个世纪的探索和发展,逐渐形成新公共管理浪潮中新的
期刊
摘 要:甘肃天水是伏羲出生地,周口淮阳是伏羲丧葬地。对于两地伏羲的祭祀,官方宜主导祭祀的展演,这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并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旅游业相结合。合理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伏羲祭祀活态传承下去的保障。  关键词:伏羲祭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G122;K8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8-0138-03  联
期刊
摘 要:尽管各高校都制定了大学章程,但其实施却并未收到预期的效果。究其原因在于我国大学章程表里不一的法律性质,表面上具有法的效力,但实质却缺乏法的强制力。笔者认为保障大学章程发挥作用的关键是给予其应有的法律效力。  关键词:大学章程;法律性质;应然研究;实然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8-0114-02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
期刊
摘 要:药品行业与公众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近几年,药品行业接连出现的问题暴露出了相关监管部门职能的缺失。基于该行业的特殊性与重要性,我国相关监管部门必须对该行业进行必要的监管,并以法律加以规制。这不仅有利于推动本行业的良性发展与进步,也有利于保障广大消费者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了社会公共利益。本文以“非法疫苗案”为切入点,探讨对药品市场进行监管的必要性,进而从经济法主体角度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刘震云的作品《一句顶一万句》具有独特的主题、结构和乡土经验。故事采用了“说书体”的叙事方式,详细描绘了底层小手工业者的群体生活形态和他们孤独的内心世界。他们是民间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排解孤独的方式也渗透着民间文化。长久以来,他们形成了自身的生活哲学和生命观,有自相矛盾之处,却也饱含着对生命的善意,这也体现了作者对民间生命形态的深度观照。  关键词: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民间群体;生命观
期刊
摘 要:“框架理论”是研究媒介在新闻传播中如何影响受众对整个客观世界认知的理论,不同媒体选择不同的框架来报道新闻事件,展现媒体立场。《联合报》和《自由时报》,是台湾地区传统的两大报,他们在报道太阳花学运事件过程中表现了对事件报道时不同的框架构建。从报道数量、报道内容、报道角度这三个方面对《联合报》与《自由时报》太阳花学运事件报道进行比较,可以了解台湾报业新闻报道框架和报纸立场存在的关系以及不同的框
期刊
摘 要:宫本百合子与丁玲同为20世纪初期的知名作家,其作品在描写女性觉醒方面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但是在具体的描写方法上又有着很大的不同。一个是描写知识女性的觉醒,女权主义的兴起;另一个则是描写了传统中国女性要与欲命运抗争,又充满了无奈的悲剧故事。通过对两部作品的分析可以看出,中日两国文化以及历史背景是存在很大差别的。  关键词:女性;宫本百合子;丁玲;比较  中图分类号:I106;I206 文献标识
期刊
摘 要:近年来,青春题材电影成为市场的主力军,此类影片因其浓郁的怀旧情结,充满着对青春的深刻怀想与眷恋而受到观众的追捧。2013年热映的电影《致青春》虽然已成“旧片”,但是青春狂潮却由它引发,并且引领此类电影的发展趋向。因此,再次从文化传播的视角出发对其传播特征进行解析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青春题材;致青春;传播特征;文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
期刊
摘 要:本文从分析小说《论美》中的画作入手,试图将小说中提及的这些艺术作品同小说内容结合,分别从美的召唤、美的抽离及美的回归三个方面分析说明扎迪史密斯对伊莱恩·斯凯瑞的《论美与公平》文章中美学思想的充实。美是教育的起点,欣赏美是本质上促进人与人关系对称和谐的催化物。将美从理论框架束缚中解放出来,使得人人都可企及,才能让美充分发挥在生活中不可替代的意义。  关键词:《关于美》;扎迪.史密斯;召唤;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