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笔尖触摸高原的温度

来源 :柴达木开发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l_p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一批自驾、骑行、徒步者不断探寻柴达木盆地,通过手机视频展现这个神秘的聚宝盆。察尔汗盐桥的遐想、水上雅丹的神秘、可鲁克湖和托素湖的落日、翡翠湖的碧绿、千佛崖的魔幻……他们把柴达木盆地的地标性景观推送给亿万网民,变成热门旅游网红打卡地。
  創作者浮光掠影,在最好的季节把柴达木最美的一面呈现给受众。然而长期生活在高寒缺氧地带的石油人,面对的现实却是残酷的。不是他们不懂得欣赏美景,而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身在此山中”。柴达木盆地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平均海拔接近3000米,横亘旷野亿万年、人迹罕至,被誉为地球上最像月球的地方。为了寻找大地之宝,石油先辈踏上这块土地,历经几代人的艰苦创业,在这里建成接近千万吨产能的高原油气田。
  60多年来,油田新闻工作者前赴后继,忠实地记录着柴达木石油人的创业历程。从20世纪50年代起,就诞生了《青海石油报》,80年代初又建成了青海油田电视台,油田发展的每一步都以文字、影像的方式展现给读者、观众,石油新闻人成为历史的亲历者、见证者和记录者。
  青海油田新闻中心李云就是其中一位杰出代表。
  李云扎根柴达木盆地35年,长期行走戈壁瀚海,坚守采编一线,讲述石油人的精彩故事,讴歌行业发展,记录时代风采,诠释了新闻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
  80年代中期,年龄不到20岁的李云来到柴达木盆地,投身石油新闻热土,从特约记者到记者、编辑,那些年他不是在采访,就是在采访的路上。一篇篇精彩新闻作品呈现给读者,而文字图片背后也浸透着他为油田新闻事业辛勤付出的汗水。
  李云在油田新闻中心的领导岗位上几乎干了个遍,无论是报纸还是电视,岁月把曾经的懵懂青年锻造成为一名高级编辑、新闻行业的专家,肩负起青海油田新闻中心党委书记、主任、青海石油报社社长、油城电视报社社长、青海油田电视台台长的重任。成为青海油田新闻媒体掌舵人后,李云为油田新闻事业和媒体的社会责任倾注了更多的心血。
  他扎根基层、倾情戈壁,瀚海高原的沟沟壑壑角角落落都留下过他的足迹。
  时代大潮推动企业向前,新闻行业顺应科技发展服务社会大众。他深知石油人对新闻信息的渴求度不断在增加,适应新形势,服务石油员工和社会群众,迫在眉睫。李云主管青海油田新闻媒体后,审时度势,针对油田地处偏远、文化生活单调的现实,创新性地提出青海油田新闻工作要走好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新闻内容和传播形式创新的四轮驱动之路,在媒体融合中奋力探索。
  “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是李云一贯的作风。作为记者和编辑,他数十年奋战新闻一线,用“工匠精神”打磨新闻作品,采编了一件件有生活温度、有思想高度的精品力作。不论身在什么岗位,他始终坚持“五加二”“白加黑”和“他人过节,媒体过关”的工作态度。很多个深夜零点以后,出租车司机总能等到他忙完收工前的最后一笔生意。家里的老人也常常遗憾地说,几十年来从未和他吃过一顿年夜饭。
  在新闻采编中,李云习惯于以“新”“活”“快”“深”取胜,带领采编人员先后创作了《踏破瀚海写风流》《共建青海新农村》《我们的快乐球场》《抢救“生命线”》《柴达木盆地发现我国陆上最大基岩气藏》《中国最后一个省会走进燃气时代》《生态环保不能“遮丑”更不能“赊账”》等优秀新闻作品。
  2010年4月,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突发大地震,李云立即率领采编队伍奔赴灾区。他冒着严寒低温、高原缺氧和余震不断的危险,进灾区、到一线、喝冰水、睡地铺,把大爱大义化作感人至深的新闻作品传递给受众。
  2011年12月,他带领团队克服严重的高原反应,翻越海拔5231米的唐古拉山口,历时5天行程3000多公里,配合央视全程直播中国石油“气化西藏”液化天然气进藏,采编刊播了《天然气改善藏区生活》《两代石油人造福西藏,二十七年后续写情谊》等十余件新闻作品。
  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脱贫攻坚”“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等重大主题新闻报道中,李云悉心策划、深入一线,精心创作了《青藏高原首个“百人百万吨”数字化油田全面建成》《永远的尕斯库勒》《勘探柴达木,我们为国献石油》《风起高原》《“天际”油田回响“我为祖国献石油”赞歌》《青海油田精准扶贫润泽长江源村》等诸多精品报道,被央视、人民网等国家级媒体转发链接,引发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新闻宣传中,他更是身先士卒冲在防疫第一线,采写编发了《青海油田战“疫”复工抢“春耕”》等大量有影响力的新闻报道。
  多年来,李云不仅坚持一线采访,还投入大量精力进行新闻理论业务研究,先后在《攀登》《青海社会科学》《求索》等核心期刊和有影响力的刊物上发表了大量探讨新闻基础理论与对策实践的文章。其中,《从传媒中石油工人形象透析我国社会之变迁》《入世后中国报业的嬗变与前瞻》《三十年报业发展探析》《新媒体语境下正面宣传为主的意义与价值》《舆论引导机制的理论意义及实践路径》等,理论思想和创新视角引起了业界广泛关注。
  进入新时代,面对传统媒体发展遇到挑战,如何发挥报刊、电视的传统优势,稳固舆论阵地,成为他殚精竭虑、深入思考的问题。
  经过广泛调研和缜密分析,他开启了平面媒体创新求变的历程。以“党报品质、时代气息、行业特色、可读易读悦读”为改版目标,对《青海石油报》《油城电视报》《瀚海记者》和《瀚海魂》等纸媒进行了全新升级。尤其是在报纸刊发内容上大胆实践“浅阅读”编辑思路,做到“短稿标题化、中稿提要化、长稿立体化”,贴近了受众阅读需求,巩固和提升了平面媒体的传统影响力,《青海石油报》和《油城电视报》跻身全国二十佳及百优企业报。
  在强化电视平台的发展中,李云带领大家对采编系统、频道栏目、创作技法、内容形态等进行升级再造,丰富了媒体受众视听新体验,《生活》栏目跻身全国广播电视民生影响力十强,青海油田电视台多次荣获“全国最佳企业电视台”。
  “有思想、善谋划、敢创新”,这是同事们对李云的评价。面对媒体融合发展的新时代,李云抢抓机遇,大力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打造了以报刊、电视、外宣媒介等媒体为主体,以互联网、新媒体和展馆展览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六位一体”融合发展新格局,形成了行业企业媒体融合创新的独有特色。
  数字报刊、网络电视成功上线,受众可随时点阅点播;强化《中国石油报》和青海广播电视台驻油田记者站等外宣平台职能作用,实现了联通联动、共融发展;改版优化青海油田门户网和信息港,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力;创办“青海油田”微信、微博和抖音、喜马拉雅等新媒体,拓展了新闻传播渠道;创新提升场馆宣传形态与质效,强化了意识形态阵地;组建了全媒体采编中心,新闻统一制作、整体编排、分类推送,实现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资源整合、一体化发展,推进了“融媒体”向“智媒体”的蝶变。
  在精神气质上,永不做“懈怠型”,在价值取向上永不当“利己型”,李云将“奋斗”二字融入了“中国梦”的洪流里,始终在为大美青海和行业企业打造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俱佳的一流融媒体中心而不懈攀登。
  多年艰辛努力的汗水,浇灌出艳丽的花朵和沉甸甸的果实。李云先后获得第四届全国“十佳百优”广播电视理论人才、中国报业经营管理领军人物等称号,他亲自采编撰写或策划主创的新闻作品和理论文章,有20多件获得青海新闻奖一等奖、2件获得中国产经新闻奖一等奖、2件获得中国新闻奖二三奖。
  2020年,李云更是荣获第十六届长江韬奋奖(韬奋系列),是唯一获此殊荣的中国行业企业媒体人。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报社。)
其他文献
古人饮茶注重六境:择茶、选水、佳人、配具、环境和饮者的修养,其核心都在把握一个“品”字,十分强调饮茶者的意境,故有“三得”之说:得趣、得神、得味。  一日得趣。饮茶可清心,能给人以满足和享受,增添生活的情趣。饮茶讲究“活火活水”,水以泉水为佳,因为泉水经过沙石岩土的过滤,吸收二氧化碳,溶解了钠、钾、钙等60多种元素,使水质洁净甘冽,营养丰富;火以木炭为上,火候以状如“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
期刊
摘要:2017年,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被批准为青海省普惠金融综合示范区绿色金融分类示范点,全辖金融体系勇于担当、锐意创新,推动示范点建设取得了起步良好、推进有序的阶段性成效。同时,绿色企业和项目标准的不清晰、环境信息和评价机制的不充分、配套激励和约束措施的不健全、机构层级和权限的不完备等因素制约着绿色金融纵深推进效率。文章梳理了柴达木绿色金融示范点建设的推进路径、成效及关键问题瓶颈,在此基础上,提
期刊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已列入我国“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总体布局,绿色化转型发展得到全社会广泛认同和普遍重视。在生态文明理念引领下,研究如何充分挖掘“生态财富”,释放更多“生态红利”,成为青海省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亟须解决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本文以青海省门源县为例,基于生态经济化视角,运用市场化手段,围绕“种养游”这条发展主线,提出门源县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以期为青海省及国内其他地区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期刊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是国家新时代战略要求,但这种宏观建设需要与地方实践和智慧相结合才能落实。近五年来,青海省黄南州立足地方特色,发挥地方优势,紧跟中央生态文明建设节奏与步伐,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由于在处理经济发展与优质方面的乏力,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巩固与发展强化面临困难和挑战,本文从黄南州地方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经验入手,分析生态文明建设的地方智慧与路径,以期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具体措施提供参考
期刊
王旭烽,女,浙江省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出生于浙江平湖,现为浙江林学院茶文化学院学科带头人。其长篇小说《南方有嘉木》获中宣部1995年度五个一工程奖。2000年,长篇小说“茶人三部曲”前两部《南方有嘉木》、《不夜之侯》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  孙中山先生向来被称为伟大的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我在查阅有关茶文化的资料的过程中,发现在他与茶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这引起了我浓烈的兴趣。因为这似乎又印证了茶
期刊
阮浩耕:浙江省国际茶叶商会秘书长、著名茶文化专家   吃茶在中国,至魏晋南北朝时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生理行为,同时又是受特定观念意识所支配的文化行为。从陆纳的以茶示俭、陆羽的饮茶“最宜精性俭德之人”、宋徽宗的茶可“致清导和”、明代文人的“以茶雅志”、到现代庄晚芳的“廉美和敬”等,茶已经逐渐凝练形成内涵丰富形象鲜明的一个文化符号。  茶这个中国文化所特有的符号,它向人们标记和传达了哪些呢?我个人的
期刊
前日于茶博会上见到小罐日本茶道用的抹茶。我一向在日本茶道门外张望,翘首已久,今日见了这醉绿的茶粉,心中怦然。  回到家中,忙忙地烧水置茶。取了家中最最朴拙笨重、被友人讥为“疑似半坡村出土文物”的褐色白花粗瓷大碗,不敢加洗涤灵,只用热水一遍一遍地冲洗。已毕,润着水光,竟也颇具井户茶碗的神韵了。  家中没有搅茶用的竹筅。挠头思索。犹豫地取出一个不锈钢制的打蛋抽子,边细细地清洗,边暗暗忧虑……这等潦草应
期刊
陈陶然:现旅居新西兰,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影视传媒硕士。曾在福州从事媒体工作多年,有小专栏见于《钱江晚报》、《福州晚报》等,小说、随笔见于《上海文学》、《上海文坛》等杂志,自认是一只除茶文化之外还爱好许多的三脚猫。  逢人常问及茶事,现在成了我的习惯之一。日前碰到自南岛来的一个影视工作者史蒂夫,大家在西区的马克西姆咖啡馆吃午饭,由于都点了鸡肝烩饭,于是瓜葛到了新西兰的乡村生活。史蒂夫出生在新西兰北岛的
期刊
“十三五”期间,海西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各项决策部署,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以供给侧机构性改革为主线,持续补短板、强弱项,抓创新、增动能,全州工业经济实现长足发展,呈现出总体平稳有序、转型逐步加快,质量不断提升的良好态势。  工业经济实力持续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率由2016年的7.4%提高到2019年的8%,2020年受多重因素影响,全州规模以上
期刊
摘要:党的十九大宣布中國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治理有效是实现现代化的标志之一,而其实现的主要途径是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新时代要具体做好健全基层自治法律机制、基层法治运行机制、基层道德支撑机制,并形成完整的基层治理体系,即不脱离法治轨道、有社会主义道德支撑的群众自治基层治理体系。  关键词:自治;法治;德治;基层治理体系  社会力量成长、社会治理水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