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技术对低碳经济作用机制的理论与实证分析——基于马克思社会总产品价值构成理论的视角

来源 :财经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haxi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展低碳经济就是在保证既定经济增长速度的同时将碳排放控制在安全范围内,低碳技术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因素。文章在马克思社会总产品价值构成理论模型中引入低碳技术要素,建立了包含低碳技术的新的社会总产品价值构成理论模型。文章通过这个模型论证了低碳技术对实现低碳经济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以及作用机制,具体分析了低碳技术研发的推动作用、低碳技术扩散的实现和强化机制以及与国际合作的资源配置效应等。文章利用0ECD9个国家的数据进一步验证了低碳技术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作用效果。
其他文献
文章基于TVP-GARCH模型构建货币政策反应函数,利用时变参数模型构建包含货币政策变量的省份宏观经济波动模型,发现货币政策对各省份经济的稳定性作用并不明显,可预期的货币政策的省份稳定效应高于不可预期的货币政策,而经济冲击和货币政策制定层面引发的货币增长的不确定性,加大了省份经济波动;货币政策的经济稳定能力存在明显的省份差异,和经济周期同步性以及货币、信用和汇率三个传导渠道的省份特征密切相关。
共生性危机是金融危机研究的热点之一,经验表明不同国家同时爆发两种危机的可能性不同,但尚缺乏对危机共生强度的定量研究;copula是刻画变量之间非线性相互关系的重要方法,但函数选择目前仍缺少依据。针对这两个问题,文章由极值相依性模型推导出数十种生存copula函数的共同渐近形式,基于此构建危机共生指数,并给出一套系统检验共生性强弱及度量共生强度的方法。对1994-2009年十个新兴经济体的实证研究表明:各国的危机共生强度各异,俄罗斯、新加坡、智利和中国的金融危机具有弱共生性;爆发共生性危机的可能性很大程度上
目前制度变迁研究主要沿着两条主线展开:一是诺斯以意识为核心的非正式规则演化路线,二是林毅夫的国家规则构建路线,两条主线都忽略了意识演化与规则构建之间关系的研究。文章以农信社制度变迁为例,认为集体主义精神的农户抛弃以集体主义为基础的合作金融是一个"集体主义悖论",而从农信社这一制度安排的变迁历史,及其所处的制度结构——农村经济体制的变迁历史中演化而来的社员"集体主义恐惧意识",给该悖论提供了一个合理的解释。文章对"集体主义恐惧意识"进行深层分析后,提出国家规则构建与社员意识演化的互动周期假说。最后强调转轨国
文章以先进工业增长模式典型省份城市——上海和全国1996—2006年大中型工业企业构威的32个行业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环境和能源约束下的非参数环境生产函数,从微观机制上对工业增长模式进行实证分析,主要结论表明:上海环境规制政策加大了技术进步在工业增长中的贡献,显著促进了自身工业的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但从生产前沿来看,在节能减排、要素配置和技术效率的提升方面仍有较大的改进余地;上海工业增长与全国有一定相似性,其动力来源按大小依次为要素投入、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虽然贡献因素排序一致,但是上海技术进步的贡献远大
文章通过引入金融机会主义行为这一转轨时期典型特征变量,建立中介效应分析模型,对监管制度与机构效率的关系机理进行了理论与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机会主义对金融监管与机构效率具有显著的中介效应,且不同类型机会主义行为的中介作用路径和程度存在差异,进而对效率产生不同影响;监管制度供给和不同制度的交互影响会对机会主义及效率产生显著影响。此外,经验研究也揭示了扩大金融机构业务自主权、强化市场监督、推动国有股减持和深化公司治理改革等措施有利于改善机构效率;监管制度供给既应重视对机构效率的直接影响效应,又应注重对机会主义行
作为一种新的外部危机形式,国际资本流动“突然中断”在新兴市场国家频繁发生,对经济造成了沉重打击。构建“突然中断”的预警系统,对于完善已有的危机预警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在“突然中断”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预警指标,采用Probit模型和KLR信号法构建了预警指标体系,并进行了预警能力的考察。结果表明,单项指标与综合指标均具有良好的预警能力。与货币危机的预警指标体系相比,文章结果突出了国际金融市场指标和资本账户结构指标的重要作用,说明“突然中断”是一种与国际投资者行为密切相关的特殊危机形式。
文章以创业活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为基础,在信贷市场不完全的条件下,运用统一增长理论构建数理模型,分析了收入不平等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显示,收入不平等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依赖于经济发展阶段。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收入不平等会通过降低个体的信贷约束促进社会的创业活动,从而提高人均收入水平;当经济发展越过“贫困陷阱”而进入中等发展阶段时,更为平等的收入分配会使更多的人免受信贷约束,开展创业活动,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人均收入水平;当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时,创业活动中的信贷约束不复存在,收入不平等对人均收入也就不再具有影响。
文章通过构建包含能源和环境约束的多部门内生增长模型,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能源导向型和劳动导向型这两类垂直技术进步如何影响一国的产业结构变迁和经济增长,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研究发现:(1)经济能否持续增长与产业结构变迁密切相关,而产业间垂直技术进步差异和能源环境约束又直接影响产业结构变迁状况;(2)在一定的参数设置下,经济可实现持续增长,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成立,经济变量变动率长期趋同。
文章以马克思国际价值理论为基础,构建了一个以国际产业转移为载体的碳泄漏模型,用以分析碳泄漏机制及碳收益一成本估算框架。分析结果表明,碳泄漏是伴随国际产业转移同步产生的,产业承接国的资本投入、能源投入、人均工资水平、工资投入总量、间接和直接碳泄漏系数、产业承接国人均消费排放,以及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积累率都会对单位价值所隐含的碳泄漏产生影响。产业转出国和产业承接国之间的碳利益分配并不平衡,碳泄漏给产业转出国带来了资源价差收益和国内环境收益,但增加了产业承接国的资源价值期差成本和环境成本。
当前对主流经济学的科学哲学解读以波普尔的情境分析为代表。金融危机既宣告了主流经济学的方法论存在问题,也表明了波普尔哲学解读的困境。情境分析方法的危机根源在于误解了经济现象的本质,导致过分强调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在研究方法上的类似性。实现对主流经济学方法论和波普尔情境分析的超越,必须直面真实的经济现象不仅关注简单现象,更要分析复杂现象。完善社会科学方法论可以使经济学研究抛弃“庸俗”,重新找回“人”及其“意义”,从而为经济学的范式转换提供理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