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神乌赋》含蕴的文化信息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shouji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3年江苏尹湾汉墓出土的《神乌赋》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悲剧故事:依托府君的神乌夫妇仁义慈孝,深受府君恩泽。阳春三月,神乌筑巢固家,盗鸟趁虚而入。面对盗鸟,雌乌晓以大义,但刁钻的盗鸟不为所动,大打出手。面对邪恶,雌乌正义以抗,被打成重伤。贼曹主持刑法,不但未扭转时局,反而盗鸟得免,雌乌被缚。知不能解脱,雌乌遂嘱托雄乌后事,诫其另娶他妇,善待子女,语毕自绝。雄乌绝望,展翅高翔,不知所终。
  《神乌赋》是寓言赋。细细品位,其所指大矣。
  一、“神乌”题名与“孝乌”旨归,反映了乌文化意蕴的嬗变
  乌之“神”与日崇拜有关。古人认为,日是神圣之征,乌是日的现实神话原型。日乌的最早记载,见于《山海经·大荒东经》:“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出,一日方至,皆载于乌。”《春秋元命苞》、《五经通义》、《论衡》、《淮南子》,这些西汉有影响的典籍中都有“日中有乌”的说法。
  西汉还视乌为孝鸟。《春秋元命苞》言:“乌,孝乌。何知孝鸟?阳精。阳天之意:乌在日中,从天,以昭孝也”;《尚书纬》曰:“火者,阳也。乌有孝名”;《小尔雅·广鸟》云:“纯黑而反哺者谓之乌”。至此,乌在太阳神格外,又衍生成道德载体——孝的化身。
  按合理思维模式,《神乌赋》当描绘乌神奇或神秘事迹。但通过考察,该文实为世俗题材赋,毫无神性可言。赋开篇即破题——“蛮飞之类,乌最可贵。其性好仁,反哺于亲。仁义道茂,颇得人道”,突出了乌“仁孝”之义。正如芒洁言:“把本来挺平凡挺贴近生活的故事内容,加了个《神乌赋》的标题,不但没有帮它‘神’了,反倒不如叫《鸦雀赋》、《燕子赋》来得亲切本色。”
  题名与赋文旨归出现的抵牾,是乌神格化与人格化既整合又疏离、既互渗又背离的显现。从发生学角度看,乌神格化在先,人格化在后。神格化着眼外部表征,人格化立足内隐品性。题名“神乌”体现着作者潜意识层对乌神秘性的感知趋向与情感认同,内含着原始思维下的文化心理情结。而道德符号的乌,则熔铸了特定时代的社会心理。《神乌赋》作者是汉成帝时东海郡的官员。汉成帝曾多次赏孝悌者,授七十岁以上者以王杖,据尹湾《集薄》载,东海郡授杖2823人。该地官员受到时代精神浸润和个体生存环境陶冶乃本然之事。
  《神乌赋》以强烈的道德情怀扬弃了乌的神化观念,透露着乌文化意蕴的嬗变。孝乌、神乌异体同源。乌因日而神,“神乌”、“日乌”都是乌的神化称谓。儒家认为“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论语》),“人之为人,本于天”,“身之性情也,若天之有阴阳”,“性生于阳,……阳气仁”,人与天、天与日、日与乌、阳与仁、仁与孝、乌与孝之间关系交错复杂。日乌与德孝联姻,以上概念由零散杂乱而整合统一,日乌衍生出孝乌。《神乌赋》作者深层心理结构中存在相互承认的两个乌,但在价值天平上,二者分量不同:“神乌”之名,孝乌之实,一虚同摆设,一重墨描绘,一光环销蚀,一形象卓然。
  二、“仁乌”暗含着以家庭为单位、以孝为本位的道德伦理趋向
  赋文叙事的展开以乌之孝为前提。在明确的行为趋向指导下,乌的道德人格得以构建。就雌乌而言,她勤劳持家、不畏邪恶、重死轻生、理性大度,是儒家道德伦理的理想:为改善生活,她“自取材,能彼深莱。趾行口腊,毛羽堕落”;对贪鄙的盗鸟,她教育感化,“吾闻君子,不行贪鄙。天地纲纪,各有分理。今子自己,尚可为士,夫惑知返,失路不远,悔过迁减,至今不晚”;对“溃然而怒”的盗鸟,她不畏强暴自卫抗争,以微弱之势维护正义公理;直面死亡,她通事理解人意,“死生有期,各不同时。今虽随我,将何益哉?见危受命,妾志所持。以死伤生,圣人禁之。疾行去矣,更索贤妇。毋听后母,愁苦孤子。”而雄乌,作者将其塑造成有情者:面对伤妻,他“惕而惊,扶翼申颈,比天而鸣”;面对妻亡,他“大哀,踟躇徘徊,徜徉其旁,涕泣纵横,长饮太息”、“遂弃故处,高翔而去”;“命也夫”、“仓天”,雄乌呼天抢地的悲诉发自肺腑,动人心魄。雄乌对雌乌的真挚感情,令人难怀。至此,一个琴瑟奏鸣、情义两全的和谐家庭得以凸显。
  仁乌暗含儒家伦理理想。首先,儒家认为:“孝,德之本”,“凡有孝之德者,必有一切之德”。孝是仁德的本源,也是政治伦理的基础。“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论语·学而》)。其次,儒家认为夫妇关系乃社会关系的基础,夫妻关系关乎人伦道德的维护。《史记·外戚世家》序说:“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礼之用,唯婚姻为兢兢。夫乐调而四时和,阴阳之变,万物之统也。可不慎与?”《神乌赋》塑造了儒教社会家庭的理想范式,“一家之亲”是家庭伦理的核心内容。《神乌赋》乌的父与子没有出场,但西汉小型家庭核心要素全具备:“反哺于亲”凸显着孝道,雌乌雄乌关系和谐,雌乌临终托孤是长辈关怀子女。赋文以完整的家庭结构彰显着人伦内涵。《易传·序卦》说:“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夫妻和谐、父慈子孝,融入了政治色彩,家庭关系延伸为国家社会间的关系。所以赋中仁乌是理想家庭道德的象征,蕴涵着国家亲孝伦理意识。
  还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神乌赋》重墨描摹雌乌、边缘化雄乌,构建了一个以女性为主的家庭,透露出重要的时代气息,即“男尊女卑”的礼教下,有与主流意识形态相背离的现象存在——女性突破性别规范,显出很强的自我主体性。自《春秋繁露》提出“夫为妻纲”,妇女的家庭地位逐渐定格:女性职责“主内”,家中处于从属地位。但现实中,妇女生活呈现复杂性、灵活性。神乌家庭是西汉自给自足小型家庭的代表:女性除在家操持内务,还要帮助男人户外劳作。不独有偶,汉乐府《上山采蘼芜》主人公也是“在内工织缣”、“在外采蘼芜”的女性;刘向《列女传》中一些妇女从事着政治文化等领域工作。同时由于家庭具体情况不同,男女平等、女子主外甚至女子“大半边天”的情况也是存在的。赋中雌乌以生命捍卫家庭就是例证。
  三、“乌”的命运,折射出强烈的悲剧意蕴与现实批判精神
  作为普通生命个体,雌乌的死令人悲伤;作为受害者,雌乌的死令人悲愤;作为自觉赴死的殉道者,雌乌的死很悲壮;作为清醒母亲,雌乌的死令人悲哀。雌乌之死,把人引入到痛苦绝望的悲剧审美体验中。
  乌的经历是置放在悲怆的文本语境里的。“今岁不祥,一乌被殃”,强烈的感伤奠定了全文的悲剧情调。“传曰:众鸟丽於罗网,凤凰孤而高翔。鱼鳖得於芘笱,蛟龙执而深藏。良马仆于衡下,勒靳为之徐行。鸟兽且相忧,何况人乎?哀哉!”结束全文之“乱辞”,悲怆绝望。按亚里士多德《诗学》观点,悲剧结构的核心是“结”与“解”。“结”是灾变的发生,“解”是灾变的解决。神乌命运的真正恶化始于盗鸟出现。此前,虽乌在南山受到猿猴骚扰,但“去危就安”托身官府后,小人物的忧虑得到暂时缓解。而盗鸟强横无理,最终导致悲剧发生。灾变的解决以雌乌之死结束。乌的结局又成为悲剧深化的基础。作者将承受悲剧命运的主体,扩展到整个社会——从众鸟到凤凰、从鱼鳖到蛟龙、从良马到麒麟(作者以物喻人,众鸟、鱼鳖等象征的是普通人,良马属于中层人,而凤凰、蛟龙、麒麟则是高洁的代表),悲剧在乌与盗鸟事件前就已存在,在事件后还将延续。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的种种描述,构建起浓烈的悲剧氛围,乌的悲剧被置放在彻底悲观绝望的社会图景中。
  悲观绝望是西汉末年普遍存在的情绪。《汉书·成帝纪》载当时情状:“刑罚不中,众冤失职,趋阙告诉者不绝。是以阴阳错谬,寒暑失序,日月不光,百姓蒙幸”;百姓“流散冗食,餧死于道,以百万数”。赋作者所在的东海郡,流民问题严峻。据尹湾《集薄》:此郡“口百卅九万七千三百廿三,其四万二千七百五十二获流”,“获流”即指重返故里的流民。《神乌赋》的乌就是失去家园的流民典型。依附于人,是流民重要的归宿,但依附后危险仍在。盗鸟在府衙出现即是明证。盗鸟代表横行地方的地方恶霸:对百姓,他们豪取巧夺;对官长,他们目中无人。流氓行径在府衙公然行使,刑讼长官贼曹,枉断王法、是非不分,将“雌乌系之于柱”。在恶势力面前,官权作出了让步妥协。可见隐遁依附皆非万全之策。“民有七亡而无一得”、“民有七死而无一生”(《汉书·王贡两龚鲍传》),生存成为西汉末年的大问题。乌的经历不是局部地域的偶然事件,而是大的时空环境里随机激起的一朵浪花,是整个社会的一个聚焦点。美好毁灭了,权威动摇了,整个社会处在风雨飘摇中。《神乌赋》上演的是一幕不折不扣的社会悲剧。
  雌乌死亡了,雄乌又开始漂泊。乌的经历批判着当权者的无能丑恶,暴露出世态的邪辟败坏,昭示着对公正的渴求。这种揭露性角色在目前可查阅的汉代辞赋中,仅此一例,这一点理应引起研究者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袁珂.山海经校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2]李防等撰.太平御览[M].中华书局.1960.
  [3]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
  [4]洁芒.尹湾汉墓出土神乌赋初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1998(1).
  [5]董仲舒.春秋繁露[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6]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郭学利(1975-)女,汉族,现为内蒙古财经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主要从事先秦两汉文学文化研究。)
其他文献
我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在谈到审美态度时,曾以古松为喻,指出人对古松可以有三种态度:这是什么样的松树,有多少年份了——是为科学的态度;古松有什么用处——这是功利的态度;不在乎其是什么树也不管有何用,只是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它,发现了古松是一种美的形式,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这是审美态度,在这里,古松成了表现人情趣的意象或形象。朱良志教授在其《真水无香》一书中也提到了一种所谓“生命的态度”,他将之称为“第
约翰·凯奇,美国著名实验音乐作曲家、作家和视觉艺术家。作品《4分33秒》是一部创作于20世纪,对世界音乐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音乐作品。本文主要从《4分33秒》的创作背景入手
当前,在钢琴教学形式中,可归纳为三种教学形式:即“一对一”、“小组式”和“集体式”教学形式。这三种形式,相互联系、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如果在钢琴教学中,科学、合理地把这三种形式完美有机地结合起来,钢琴教学会带来生动活泼、事半功倍的效果。  根据本人在长期教学实践中的体会,对这三种教学形式做初步分析,供大家参考。  一、“一对一”教学形式  “一对一”教学,俗称“小课”,这种教学形式在器乐
中医认为,指甲为脏腑气血的外荣,与人体的脏腑经络有直接联系,能够充分地反映人体生理、病理变化.现代医学也证明,通过观察指甲的形状、大小、颜色,能够察觉人的健康基本状况
摘 要:风景园林文化的创设与地域自然景观特征密不可分,优秀的风景园林文化能够充分反映出地域自然景观的特征,同时,展现地域自然景观特征也是风景园林设计的内在要求。本文主要探讨如何在风景园林文化的创设中展现地域自然景观特征。  关键词:地域自然景观;园林文化  一、概念界定  (一)地域景观  地域具有一定的人文性、历史性、自然性、系统性、差异性和区域性,它是人文因素和自然因素的综合体。景观是一个非常
中华五千年历史中,历朝历代都会涌现出流芳千古的名人.李鸿章就是晚清时期的名人之一,在中国近代史上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对于这一任务的评价却出现了偏差,很多评价中都一口
例1 患者男,31岁.因施工中手扶吊车钢丝绳,触及10万V高压,伤后意识丧失、呼吸心跳骤停,10 min后送来抢救室。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交流日益频繁,其中,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举足轻重.文章解析了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既有利于中国文化走出去,又有助于西方文化走进
摘要:本文运用社会学视角从海南黎族竹竿舞的起源与社会变迁来对其功能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海南黎族竹竿舞具有社会规范、社会整合、民族认同、社交、健身与娱乐、教育、民族文化传承、弘扬与传播、经济等功能。  关键词:社会学;黎族竹竿舞;功能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8-0223-02  一、前言  黎族主要居住在海南省三亚市、五指山市、东方市、琼中县、
急性胰腺炎是较为常见的急腹症,其以发病急、进展快、病情重、病死率高为特点,易诱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继而引起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随着现代人们生活条件的日渐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