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趣味教学摭谈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haib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教学改革春意盎然的今天,文言文教学仍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景象。学生往往发出“学古文难,难于上青天”的慨叹,甚至产生厌学情绪。那么,怎样才能唤起学生的参与热情呢?笔者作了以下几方面的探索。
  
  一、小荷才露尖尖角——精美的导语设计
  
  导入是语文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课题。它既有很强的科学性,又有很强的艺术性,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文言文教学也要考虑到文言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心理,精心设计导语,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或用课件提供背景设计导语,或用生活现象设计导语,或就课文内容设计导语,或用俗语俚语设计导语,或用提问、悬念等方法设计导语……力求千变万化,调动多种方式,使用不同手段。如学习《木兰诗》时,可以给学生播放迪斯尼动画《花木兰》的片断;而学习《烛之武退秦师》时,则可以这样设计导语:俗话说“嘴是扁的,说话是圆的”、“三寸不烂之舌抵得上百万雄武之师”,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烛之武是如何用“三寸不烂之舌”巧退秦师的。精美的导语就如一株“才露尖尖角”的“小荷”,惹得蜻蜓早已“立上头”。
  
  二、大珠小珠落玉盘——深切体会文之韵律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把字词句翻译当作重中之重,孰不知,文之韵味是从吟诵中体会的,兴趣是从吟诵中产生的,语感是从吟诵中积累的,素养是从吟诵中培养的。所以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笔者认为文言文教学应该做到每堂课都能听到“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琅琅读书声,或老师范读,或名家范读,或学生朗读。即便是读,也要尽量形式多样,如诵读、齐读、轮读、赛读、伴乐读、清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读”并不仅是为了活跃课堂的气氛,它还是学好文言文的必由之路。在文言文“读”的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种“读”的方式。
  1.教师范读。当前,教师的范读基本上被媒体录音替代了。事实上,教师的范读比媒体录音范读更亲切、更真实,更能感染学生。如著名文言教学专家李桐林先生在执教《邹忌讽齐王纳谏》时,抓住文中人物角色地位的不同及朝廷、家庭环境的差异进行范读,以强烈的对比、适当的夸张、传神的身段表情以及抑扬顿挫的语调,惟妙惟肖、声情并茂地“诠释”了课文,抓住了每一位听课者的心。
  2.听读。所谓“听读”,就是让学生听别人朗读,学会在听中品味、在听中评判、在听中享受。如文章的句读、语气、节奏、停连,体会朗读者的表情、肢体动作等等,从而进一步理解课文。
  3.诵读。叶圣陶先生在《精读指导举隅·前言》中说道:“读法通常分两种:一种是吟诵,一种是宣读。无论文言还是白话,都可以用这两种读法来读。”他还分别指出这两种读法的特点:“至于宣读,只是依照对于文字的理解,平正地读下去,用连贯与间歇表示出句子的组织与前句和后句的分界来。”而“文言的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是“为了传出文字的情趣,畅发读者的感兴”。诵读既是培养学生语感、加深对文章理解的重要途径,更是积累优秀篇章、积淀文化素养的必然选择。
  
  三、横看成岭侧成峰——开放地感受文之意蕴
  
  许多老师认为学习文言文会读会翻译就够了,有的则机械地把教参上的理解塞给学生就完事了,没有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这是与新课程理念相违背的。“横看成岭侧成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无论读现代文还是文言文都会有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只要是合理的,我们老师都要予以尊重和肯定。例如学习《陈太丘与友期》一文时,对友人,有的学生引经据典,查出友人比元方父亲官高两级,而且生性自傲,在此能有“惭愧”之意已是很难得了;有的学生认为他过于重情义,对“相委而去”十分反感,所以出言不逊;更多的学生认为他无礼、无信、粗鲁。对元方,有的学生认为他既然能指出友人的行为是无礼的,为什么自己还明知故犯?友人是他父亲的朋友,是他的长辈,他的“入门不顾”实在是失礼;有的学生认为他为维护父亲的尊严应该还以颜色;有的学生认为他聪明伶俐,能说会道;还有的学生认为他严肃有余,灵活不够。好一番唇枪舌剑!学生的这些看法都有自己的合理之处,表现了他们独特的个性。有个性才会有创新,老师要充分尊重这些可贵的思想“火花”,而学生感受到这种尊重才会更积极更有兴趣地学习。
  
  四、纸上得来终觉浅——亲身激活古文光彩
  
  相对于现代汉语,文言文浓缩精炼,展开文言文句子,运用细节想象,可以激活文言文的无限光彩。正是因为文言文具备骨架般的简洁,可以给人广阔的想象空间,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合理想象,让简短单调的文言文变得有血有肉。这样可以改变文言文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激发学生对文本再创造的兴趣,激活课堂气氛。
  1.从“写”入手。在文言文教学中许多教师忽视了“写”,忽视了“写”的乐趣。“写”作为一种表达,首先是个体生命意识的自然宣泄。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是乐意“写”的,只是因为平时给学生“写”的约束太多,遏制了学生的这种天性。文言文教学中的“写”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改写。古人就经常通过改写文体、诗体来享受“玩味”的乐趣。现代也有人把杜牧的七绝《清明》改成一个时间、地点、场景、人物、情态、台词俱全的小剧本,成了“世界上最短的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文言文改写练习其实是一种创造性的学习。比如,有的教师要求学生把古诗歌《木兰诗》改写成小说,把《陈太丘与友期》改写成课本剧等等。有位教师别出心裁,要求学生把《五人墓碑记》中的事实改写成一则新闻,并根据课文中的议论写一篇新闻评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2)仿写,即仿写文言文。文言文难不难写,关键在于学生的兴趣和练习。自2001年高考有考生用文言写了《赤兔之死》之后,这些年的高考、中考作文中都不乏用文言写作的佼佼之作。在学生中甚为流行的“课桌文学”:“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就是学生模仿《陋室铭》写出来的。语文教育家赵谦翔先生说:“学写旧体诗,有利于养成炼字炼句、合辙押韵、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起承转合、布局谋篇的功夫。”适当的文言文写作训练能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感悟能力以及对现代文的表达能力。
  2.从“活动”入手。文言文教学应打破传统的课堂、课文和教师“三中心”,努力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文言文教学活动,可以把文言文教学与文艺活动结合起来,举办班级古诗文朗诵会、经典名篇朗诵欣赏会,根据文言戏剧或改写的文言课本剧进行戏剧表演等等。如在学生初步了解《石壕吏》内容后,让学生当导演,如果要把故事拍成电影,该拍什么情节、景象……又让他们讨论如何拍特写镜头,或者让他们为文配画。还可采用辩论形式,如:辩论“愚公愚不愚?智者智不智?”(《愚公移山》)“仲永是天才还是平凡人?”(《伤仲永》)还可以改编故事结局,如《黔之驴》。看诗写散文,如《关雎》、《蒹葭》。为文章加小标题或换题目,如《卖油翁》。新颖的活动设计,不仅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理解了文章内容,其间的议、画、说、辩等活动,又培养了学生听、说、读、写、表演、绘画的能力,真可谓一举多得。
  苏霍姆林斯基说:“所谓把课上得有趣,这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教师如能挖掘文言文的教学魅力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文言文课堂一定会如春天的田野般生机勃勃,春风也定会度过“文言关”。
其他文献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中“砚冰坚”一句,全国普高、职业高中教参都把它翻译为“砚池里的水结成冰,非常坚硬”,网上和江苏版教参则翻译为“砚池里的水结成坚硬的冰”。这句中的“冰”,都翻译为“结冰”,或“结成……冰”,这种翻译显然是望文生义。  “砚池”即砚台。砚台里的水结成冰。与下文“手指不可伸屈”无意义上的联系。因为砚台里的水结成冰,便不能写字,自然不存在“手指不可伸屈”的状况。况且,古人写字是边磨墨边
获得完美的性生活,需要多方面的条件.其中很重要的一点便是能敏锐地解读和正确对待双方的性信号,一般情况下男性在需要性爱时能够直接地申请或表明态度;而女性受心理特征的影
期刊
在20世纪80-90年代.席慕蓉以她的诗歌倾倒了无数台湾读者,也赢得了许多大陆读者的青睐。在其众多爱情诗中,《一棵开花的树》是公认的情诗中的明珠。在我看来,这首诗的魅力不仅在
【正】 黄奇逸先生的大作《商周研究之批判》一文(以下简称《批判》)刊载于《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4期。作者在文章结语中写道:“我们虽然好象建立了一个甲
问题是激发学生思维的原动力,探究是学生认知的重要途径。创设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动学生的内驱力,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使学生思维处于最佳兴奋状态,从而产生一种我要学的强烈心理状态,为学习任务的完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每一节阅读教学课中,总有教与学的难点,如何突破难点是衡量一堂课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积极创设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进而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效率。  在品
偏头痛,对绝大多数中老年人来说都不陌生,但因去医院又查不出什么器质性病变,常令医生和病人感到棘手.下面介绍几则简便易行但又疗效极好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