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野蛮人来了》中的精神生态危机与道德救赎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yxw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美国华裔作家雷祖威的小说《野蛮人来了》从深层生态学层面折射了当代美国华裔人的精神生态危机。狭隘的自我意识及基于此构建的身份幻像反映了自我和他者、主体和客体的二元分立,因而导致了心理错位和人格分裂。雷祖威从中国的传统美德和饮食文化所蕴含的伦理哲学中找到了拯救精神生态危机的途径,通过对中国传统伦理观的回归使精神生态危机获得道德救赎。
  关键词:生态危机 伦理道德 饮食文化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人类对生态危机和生存危机的关注,生态批评的社会功能日益彰显,生态批评逐渐成为文学研究领域的显学。与此同时,生态批评研究逐渐深入,转向了审视自然生态危机根源的思想文化原则的深层生态学研究。国内有学者指出生态批评不应只关注自然生态这一层面,精神生态和社会生态同样是生态批评必须关切的对象。“自然生态的维护、人文价值的重新回归,对生物宇宙体系的重新界定,乃至与承认他人之伦理价值的建立,都是生态批评的关怀重心。”本文从深层生态学角度探讨了美国华裔作家雷祖威长篇小说《野蛮人来了》(2000)中的精神生态危机以及道德伦理救赎。
   一 身份幻像与精神生态危机
   《野蛮人来了》的主人公斯特林·龙是一个华人移民的后代。斯特林在美国最高级的烹饪学院学习法国菜系厨艺,最后获得高级厨师文凭,到一贵妇俱乐部里担任主厨。和许多ABC一样,斯特林的一个心结就是不愿意正视自己的华裔血统,他始终认为自己就是地道的美国人,这首先体现在他对婚姻的态度上。他坚决拒绝父母为他挑选的“照片新娘”玉——一个中国的香港女孩;认为中国女孩喜攀龙附凤,这种偏见使他认为玉也只不过是想通过嫁给他来获得进入美国的直接通行证。其次是他对中国性和所有与中国相关的东西的排斥。当别人称他为中国人时,他保持沉默,不为自己声辩,因为“自己出生在美国,而且娶了个美国太太,生了两个美国孩子”,所以压根儿不用解释。当他为之效力的俱乐部的太太们要求他露一手中国菜时,他坚决排斥,声称自己最擅长的是法国菜系,对中国菜一窍不通,最后因此而失去工作。他甚至为自己第一个儿子刚出生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中国特征而暗自庆幸。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用“洞穴喻”昭示了人们认知的束缚和局限。囚徒们因被困其中,将看到的摹本误认为是真实。斯特林正如被束缚的囚徒一样,他的一切思维模式都是建立在虚假的身份幻像的基础上。小说中“谁是真正的野蛮人”是理解作品的关键。斯特林在父亲临终前昏迷时似乎听到了父亲的警告:
   “你一直与狼为伍,你一生就和他们一样……他们将你从小养大……然后某一天你认识到你不是狼。这群狼,当然很早就知道这一点。……你来到镇上……你迷惑了:你以为你已经摆脱了你在与狼为伍时候的举止,但是你的野性依然暴露无遗。”
   斯特林最终意识自己也许才是真正的“野蛮人”。他一直认为自己是个美国人,但事实是在真正的美国人眼中,他的中国性特征使他们永远将他视为异类,因此斯特林的美国身份只不过是一种幻像。与此同时,他又对中国语言和文化极其陌生,无法理解父母,极度排斥中国文化,因此在斯特林的父母眼中,他也不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人。于是不知不觉中,斯特林成了游离于两种身份之外的“非狼非人”的野蛮人。
   从深层生态批评来看,导致斯特林精神生态危机和人格异化的最深层次原因不是东西方文化的冲突,而是斯特林内心自我意识的膨胀及基于此所建构的虚假的身份幻像。美国化的影响、对中国身份的排斥使斯特林陷入了一种僵化、偏执、狂妄的思维模式,逐步走向人格异化。斯特林所表现的“美国化”是对西方种种行为模式、思维方式及价值观的一种内化。教条式的理性意识、以个人意识为中心来衡量他人的标准,使他陷入了狭隘的自我意识的怪圈。最终这种狭隘的自我意识成为束缚他认识到他人的真实存在的阻碍及人格异化的原因。
   斯特林的精神生态危机反映的是被“他者化”后又将这种殖民意识内置从而去审视“他者”。斯特林渴望与中国身份决裂,建立新的美国身份;但是在遭受了凌辱和偏见的惯性后,他又以殖民者的意识去审视“他者”——他的父亲、母亲和玉,从而导致了人格的严重扭曲和异化。在美国人面前,斯特林异常自卑,时刻想掩饰自己的华裔身份,他对能够为这些贵妇们露一手法国菜感到激动不已。但是在玉面前,他又显得自以为是。斯特林父亲垂危之刻,玉前来探望,并建议斯特林“动动床”以免风冲着他父亲。而斯特林却误认为玉是想和他“做爱”(“动动床”在美国俚语里的含义是“做爱”);并想象如果垂危的父亲醒来后能够看到他们两个最终在一起,可以欣慰地、毫无遗憾地走进天堂。他一厢情愿的误读引起了玉的极度憎恶。
   生态批评家洛夫认为生态批评的旨归就是促使人们“超越狭隘的自我意识,走向更为广泛的生态意识。”埃里克·史密斯也指出,生态批评就是摆脱人类中心主义和自我/他者、主体/客体等二元论思想而另辟蹊径。斯特林在自我意识的中心下构建了虚假的身份幻像。这种身份幻像是不堪一击的,因为他发现他无论走到哪里,他始终无法摆脱他的中国性——雇佣他的俱乐部的贵妇们、他的妻子、他的儿子对中国菜的喜爱等无时无刻不在提醒他的中国血统,甚至他最后为了谋生而主持的厨艺节目也要求他每周展示一次中国菜。但是对中国文化的漠视、不熟悉又使他成为游离于两种文化之外的边缘人。这种虚假身份幻像导致了斯特林深层次的精神生态危机,也反映了斯特林精神层面和谐性与整体性的缺失和失调。
   二 传统美德、饮食文化与道德救赎
   生态批评除了研究生态危机的各种表征外,着重探讨生态危机背后的文化、社会历史根源,从而呼唤和谐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的构建。斯特林婚后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成为他走出“洞穴”、反思自我、逐渐走出精神生态危机的催化剂。从结婚后、当了两个孩子的爸爸、玉的事业的发展、以及父亲患癌症最终死去,斯特林进行了一系列的反思,逐渐认识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斯特林所表现的人格异化和玉身上“自然”原生态的中国美德形成了对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仁”和“礼”是孔子思想的精髓。中国的传统思维是一种直觉的整体性思维。中国人传统思维习惯于将人和自然的关系、以及人和人的关系放在一个整体的、统一的结构中去把握,追求和谐和辩证。玉身上体现了典型的东方的传统美德。玉来到美国,并没有像斯特林想的那样通过婚姻获得进入美国的通行证。相反,她靠自己的实力通过考试成为了一名空姐。她流利的英语、美丽、聪明逐渐使斯特林为之倾倒,颠覆了斯特林对中国女孩刻板化的认识。更重要的是,玉对斯特林父母的关心、孝敬、奉献,与他们的和谐相处是斯特林一直无法做到的。
   可以说,玉所代表的中国传统美德能够中和斯特林身上理性、个人主义的西方思维,对斯特林来说无疑是治疗其心理错位的一剂良药。斯特林始终认为玉暗恋自己,并且他逐渐感到在自己的婚姻遇到危机、在父亲得了癌症的时候,玉对自己似乎显得越发重要。从斯特林的父亲生病到去世,玉忙前忙后,替斯特林买回了中药材,并安排将斯特林父亲的骨灰带回中国,这使斯特林为之感到震撼。现代工业化带来的一系列影响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异化,理性思维似乎无法解决一切问题。但是通过对中华文化的回归,中国传统美德让斯特林心灵受到了震撼,让他的空虚的心灵得到了安慰,让他的失衡心理得到了平衡,让他从理性、自我的怪圈逃脱出来,意识到了亲情的可贵。这些都表达了作者对中国传统家庭伦理观中家庭观念和血脉亲情的重视。
   其次,整篇小说四个部分都以与饮食有关的谚语作为引言。第一部分是:“告诉我你吃什么,我就知道你是什么人”;第二部分是:“烹饪就像爱情。应该全身心地投入,否则就不要尝试”;第三部分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第四部分是:“烹饪就像婚姻:用料必须搭配”。这四个标题表面是在讲饮食,实则在暗指饮食作为文化特征的一个显著标签,旨在通过饮食文化的精髓来构建伦理道德体系,通过对中华伦理道德观的回归来拯救精神生态危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饮食文化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内涵。《野蛮人来了》中,斯特林母亲在丈夫生病的时候依然坚持做一桌好饭,即使大家都没有胃口,也坚持要在一起吃饭。后来斯特林父亲癌症病重时,母亲坚持斯特林去买来中药材,吩咐斯特林为父亲煎药,这在斯特林看来简直是极其荒谬的。又如,在斯特林儿子的葬礼上,斯特林的父母在孙子的墓碑前摆放食物作为供品,处处体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延伸。有学者总结,中国饮食文化的精髓就是“和”,从用料搭配、“阴阳五行”、“以食疗病”都体现了以“和”为中心的伦理关系、人际关系的精神形态构建。
   对中国餐饮文化态度的转变是斯特林走出危机的一个标志性符号。斯特林最初拒绝为那些美国俱乐部的太太们做中国菜,并因此丢掉了工作。但他的大儿子摩西似乎对中国菜和中国文化特别感兴趣。斯特林的妻子布雷斯也常提醒他,摩西毕竟有中国血统,摩西喜欢和中国人在一起。当斯特林说自己就是中国人时,布雷斯质疑道:“如果你是中国人,就做你该做的,给孩子弄一些中餐。他喜欢你母亲做的中餐。和他说一会儿汉语。带他去唐人街转转。”对代表中国文化典型符号的中餐的排斥,成为了造成斯特林文化危机的一个重要因素。
   庆幸的是,在小说结尾,在斯特林父亲的葬礼上,儿子摩西饿了,斯特林为他做了父亲经常做的中国餐—牛奶泡饼干。儿子摩西从最初的拒食到同意他来喂饭,这是斯特林的顿悟时刻,瞬时间父子关系在中国餐中得到了改善与和解。对中国饮食文化核心要义的理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促使斯特林发生了蜕变。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精髓是医治斯特林精神生态危机的一剂良药。
   三 结语
   对身份的叩问和构建,一直是贯穿美国华裔文学的一个主题。由于文化冲突所产生的身份冲突、华裔身份构建的不同取向、以及身份游离和错位给华裔所带来的心理和精神创伤等等,成为众多华裔作家关注的焦点。对于华裔人来说,拒斥美国身份或中国身份的任何一方,或者采取“既非也非”的态度,都是不可取的。因为这种心理导向下所构建的身份最终只能是虚构的身份幻像,而其后果会导致华裔人遁入狭隘的自我意识,最终忽略他人和客观世界的真实存在,从而走向人格异化,导致精神生态危机。
   《野蛮人来了》不同于其他华裔作品之处在于,作者雷祖威反思了身份幻像给华裔带来的心理创伤及其产生的根源。在小说中,雷祖威通过对中国传统伦理观中的整体观、和谐观的回归,来为精神生态危机寻找出路。从虚假身份幻像引发的精神生态危机和心理错位到认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雷祖威主张后工业文明下中国传统伦理观的复归,从而使精神生态危机获得道德救赎。
  
   注:本文系河南工业大学2011年度校科研基金项目“当代美国华裔文学中后殖民的抵抗策略”(立项证书号:10XSK01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刘文良:《精神生态与社会生态:生态批评不可忽视的维度》,《理论与改革》,2009年第2期。
   [2] 廖炳惠:《关键词200》,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3] Louie,David Wong.The Barbarians Are Coming[M].New York:G.P.Putnam’s Sons,2000.
   [4] Love,Glen A.Practical Ecocriticism:Literature,Biology,and the Environment[M].Charlottesville:University of Virginia Press,2003.
   [5] 王诺:《欧美生态批评》,学林出版社,2008年版。
   [6] 王赛时:《中国饮食文化的精髓——和》,《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10年第1期。
   [7] 邓天杰、陈煦娟:《中国饮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上海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作者简介:黄辉辉,女,1979—,河南洛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美现当代文学,工作单位:河南工业大学外语学院。
其他文献
一《吕西斯特拉忒》(Lysistrata)(以下简称《吕》剧)是古希腊剧作家阿里斯托芬于公元前411年创作的以古希腊各城邦国之间战争为背景的一部喜剧,主要讲述了古希腊各主要城邦妇
“癌”字有一个“病”字头,这没什么多说,癌是大病、重病、要命的病,大家心里清楚得很。  “病”字头下面有三个口,这三个口字,说起来却有三种非凡的含义。  一是作“品”字解。三个口加起来就是品字,这里的品,作品德、品行讲,提示大家要注意人品,品德不好、品行荒唐的人会生癌;人品好的人,朋友多,性洒脱,乐施善,凡事能从不同角度考虑,想得开,身体舒畅,心情愉悦,就不容易生病,不容易得癌。  二是作三个洞来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约瑟夫·康拉德的短篇小说《秘密的分享者》是其海洋题材小说中很有影响的一部。但是该篇小说没有像他其它海洋小说一样,直接描写神秘的海洋,而是着力探索了同样神秘的人的内
春天总是意味着新的起步。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发展大幕已经开启,我们迈入了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甚至可以说迎来了电网发展的激情时代。在新的历史机遇面前,
《荒原》是艾略特著名的诗歌,诗歌中再现的是一个支离破碎的世界,人们生活黯淡,周遭环境阴郁丑恶,工业化后的城市虽有物质繁荣,但却带来精神危机,在诗中可以看到现代生活的种
2007年11月27日,著名歌唱演员叶凡因乳腺癌医治无效去世,又一位女明星在无数人的叹息中飘然逝去。无独有偶,同是在2007年,5月13日林黛玉扮演者陈晓旭香消玉殒,原因同为乳腺癌
1991年的一天,已经在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担任了副处长的王冬雷,在参《考消息上》看到了一篇关于面包机的小文章,读后马上被其吸引。之后他,托朋友找到了一台进口面包机, One
维克拉姆·赛思:印度的万花筒“拉什迪的孩子”在印度裔英语作家中,维克拉姆·赛思是非常重要的一位。1980年代之后,萨尔曼·拉什迪的创作带给了印度英语小说以强劲的影响,他
当肿瘤成为人类的第一大杀手时,肿瘤治疗就成为人类面临的最大问题。通过研究发现,综合治疗可使许多恶性肿瘤取得满意效果。45%的肿瘤病人可治愈,其中手术治愈率可达22%,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