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动力问题探析

来源 :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动力问题研究的著作和文章的数量都不多,本文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动力问题既有研究成果的分析,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最主要的是受教育者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满足,因此,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机制要从理念的完善、政策的保证和受教育者自我需要的激发出发,三管齐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动力 自我教育 需要与满足
  
  一、思想政治教育动力问题的研究综述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动力问题的研究,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张耀灿、何琪峰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机制,是指作用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引起、激发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各种力量的释放路径。"[1],"施教系统和受教系统之间的矛盾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始终,决定着其他的一切矛盾"[2],这两者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规定了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发展趋势。
  2.李成飞、马奇柯、邵献平认为:动力源于需要。虽然三人论述的角度不同,但结论却相同。李成飞根据马克思主义的需要层次理论,提出了如何构建多层次的、多元的动力机制系统内容--"政策导向机制、物质激励机制、精神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等"。[3]马奇柯肯定动力源于人的需要,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机制最基本的范畴。"思想政治教育内部的矛盾运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动力",[4]而思想政治教育内部的矛盾运动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范畴的需要与满足的矛盾。邵献平则借鉴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 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将思想政治教育场域分成宏观场域(全国范围内)、中观场域(学校、社区、企事业单位)和微观场域(个体内心),他认为,需要是"穿越宏观场域、中观场域的科层组织壁垒的飞船,是跨越微观场域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灵的桥梁"。[5]
  3.刘先进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是由诸多因素构成并相互作用的合力。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6]是主体、客体、介体、环体诸因素交互作用的过程。因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看到主体、客体、介体及环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可机械的将其分为两或三个影响因素。
  4.刘居安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动力实际上是由"本体性主体"[7](宏观动力)、实践主体(中观动力)和接受主体(微观动力)三个方面的分力融合而生成的合力。他从系统动力学的角度,将思想政治教育动力类型分为上述三个层次,并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无论从其孕育产生还是发展加强来看,都是本体性主体的这种调控恒动力的结果。"[8]
  5.张栓兴,武炎,单舒平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机制的建立,要通过目标激励与过程激励相结合、奖惩激励与情感激励相结合激励客体能动性的发挥;利用制度约束、成本约束及管理约束等手段加强对受教育者的约束,并最终归于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养成。[9]
  上述各位学者专家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自己的学术观点,并对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机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具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但笔者认为,这些观点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问题:
  观点1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机制的内涵和外延的解构,从"是什么"和"怎么做"的层面上来进行论述,但没有找出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机制的根本动力;
  观点2从需要的角度进行分析,较为接近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机制的根本动力,但是,持此观点的学者们泛化了需要的内涵,将思想政治教育各个层面的需要与满足的矛盾看成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很明显没有针对性;
  观点3将思想政治教育动力看成是一个由主体、客体、介体和环体相互作用的系统,遗憾的是作者没有将这四个因素所起作用的高低做个比较;
  观点4分析了动力的不同类型,包括宏观动力(代表社会、国家、民族利益的统治集团或先进阶级的动力)、中观动力(政治性的社会组织和群体的动力诸如学校、工厂、社区等)和微观动力(接受主体),在作者看来,宏观动力是最根本的动力,忽视了接受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观点5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机制的建立最终应归于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上来,这种观点有很大的借鑒意义,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理应源于受教育者,但此观点并没有看到受教育者自我教育或自我发展的需要与满足的矛盾应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
  综上,笔者认为,研究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向前发展的动力,首先要考虑的是受教育者需要的满足。
  二、满足受教育者的内在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类的德育活动,主要解决的是受教育者的主体内在精神需要问题。如果只是在技术、功用、效率的层次在人外在需要与满足的层次来把握,势必将其引入道德功利主义的歧途。
  (一)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内因分析
  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换句话说,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和发展的根本矛盾理应源于思想政治教育者内部矛盾--"施教系统和受教系统之间的矛盾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始终,决定着其他的一切矛盾"[10],是思想政治教育内部最根本的矛盾。施教系统主要指的是教育主体、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内容,这些要素相互作用,构成一个整体,以合力的形式对外界(受教系统)起作用的;受教系统主要指的是接受主体--受教育者。张耀灿等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施教系统和受教系统在互相排斥、互相适应中不断向前发展,施教系统和受教系统之间的矛盾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动力。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塑造社会主义理想人格和引导积极正确的行为实践",[11]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无非是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教育素质,根据内外因关系的原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目标最终要归于受教育者身上来,只有受教育者自觉地接受教育内容和教育要求,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更进一步讲,最佳的情况应该是受教育者有提高自我思想政治素质的需要,这样才能自觉接受国家、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
  (二)受教育者的需要分析
  张耀灿等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机制的基本范畴就是"需要",王勤也认为,"需要是人类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12]心理学家马斯洛是人的需要理论研究的集大成者,他通过长期的观察实验研究后,指出人有五种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一理论包含了人类的共同需要,其中自我实现的需要时最高层次的需要。除了马斯洛,马克思也对人的需要进行了研究和阐述,"马克思将人的需要分为三个层次:生存、享受和发展的需要。"[13]虽然两者对需要分类的角度不同,但都将需要进行了层次分类。总结起来,就受教育者而言,其需要应包括以下两种: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1.物质需要。"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把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精神需要和社会需要",[14]俗话有云"民以食为天",其中的"食"就是最基本的物质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不能忽视受教育者的物质需要,而忽视了受教育者的物质利益,就会使受教育者产生不信任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假、大、空",不能产生实实在在的利益,毕竟利益是唯物主义的重要范畴。马克思说过,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是使广大群众、使整个民族行动起来的持久的动机。因而,如果能够为受教育者提供足够的、最起码的必须的物质利益,满足其物质需要,就会极大地增强受教育者的动力。
  2.精神需要。人与动物不同,人有精神方面的需要,如社会交往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成就的需要、自我发展的需要等内容,而且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物质资料的不断丰富,人们的这种需要会呈现上升趋势。思想政治教育要与满足受教育者对理想、对信仰等的精神需要联系在一起,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就我国目前来说,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等重要思想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形成的,能够满足受教育者信仰的追求,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充分加以利用。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注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无论从马克思的需要理论还是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都可以得出:人的精神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正是受教育者精神需要的一部分,也是引导帮助受教育者实现个人精神需要和达到自我实现需要的重要途径。
  三、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机制的构建
  (一)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机制的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机制作用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引起、激发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各种力量的释放路径。"[15]这些力量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如政策导向、利益导向、精神动力等,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机制相应的就包括政策导向机制、利益导向机制和精神动力机制等内容。
  1.政策导向机制。"政策解决的是方向问题和原则问题",[16]它规定了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哪些是被允许的,哪些是禁止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导向机制要解决的是需要满足和需要的调节及引导问题。当受教育者的需要是合理的正当的时候,政策应予以肯定和满足,反之,当受教育者的需要是不合理的,且违背了教育目标时,政策应予以否定和制止;另外,政策还应对受教育者的需要进行引导和调节,使受教育者的需要符合政策的要求,向正确的需要的方向靠拢。
  2.利益导向机制。利益是唯物主义的重要范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出发点。以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机制的视角审视我国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其优势和存在的问题都是比较突出的。在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只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才能科学地整合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各方的利益,进而使受教育者从中找到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文化利益。惟其如此,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3.精神动力机制。马克思主义认为,精神需要是人的高层次的需要。江泽民指出,要不断的该工人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激励应从满足和培养人们的上述需要着手,从而引导人们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
  (二)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机制的构建
  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机制的构建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及其各种价值的体现,其构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理念的完善。观念和意识的变化并不能独立于动力形成的实践之外,因此,不能把动力观念和意识的确立同动力形成的实践割裂开来。
  意识是行动的先导,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机制,首先要树立动力意识和观念。当人们的传统观念和意识影响教育动力的形成时,确立和树立正确的动力观念就显得尤其重要,转变旧的观念也就尤显迫切了,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进行内容、方式、方法的全面改革,用崭新的、先进的、科学的理论武装受教育者。
  2.政策的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动力系统要想维持良好运转,离不开公共政策的优化和引导。"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17]在思想政治动力系统运行过程中,政策有两个方面的作用:"第一,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动力的方向;第二,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机制工作的条件,主要包括经济条件、政治条件、思想条件等。政府部门通过制定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管理等方面"。[18]
  3.自我教育需要的激发。自我教育,就是自己教育自己,即"受教育者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通过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产生积极进取之心,主动接受先进思想和正确行为,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的活动。"[19]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包括内化和外化两个阶段,由自我教育的定义可看出,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过程亦应该包括内化和外化两个阶段。
  所谓"内化是人对外部事物通过认知转化为内部思维的过程"[20]在自我教育中,就是指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帮助下,接受社会要求的政治观点、思想体系、道德规范,并转化为自己的个体意识,而且还是自愿地将这些要求最为自己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准则;与此相对应,外化指的就是受教育者将个体内在的意识转化为外在的行为表现,并多次不断地重复这种好的行为,久而久之,形成行为习惯固定下来的过程。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受教育者必须具有自我教育需要,才能有效地进行自我教育,因而,激发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需要是自我教育的关键环节。需要产生动机,动机激发行为,激发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需要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受教育者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教育与自我相结合的首要环节。
  在我国,激发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需要,第一,必须对受教育者加强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教育,以高尚的精神需求激励人;第二,要加强教育的说服力,包括教育者人格的说服力、教育内容本身的说服力和教育方法的吸引力;最后,要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即思想政治教育既要着眼于培养社会共性的要求,又要结合不同的群体甚至于个体的特殊的思想矛盾、心理矛盾、情感矛盾,因材施教,从而增强教育的针对性,提高参与的积极性。
  注释:
  [1]何琪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机制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20):248-249.
  [2]张耀灿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人民出版社,2006(5):226.
  [3]李成飞.浅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机制[J].盐城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4):78-81.
  [4]马奇柯.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机制[J].江汉论坛.2004(9):25-27.
  [5]邵献平.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机制新论[J].探索.2006(5):90-93.
  [6]刘先进.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机制探析[J].求实.2006(7): 80-82.
  [7]王颖:试析思政教育主体的三重形态及特征[J].思想教育研究.2003(4)
  [8]刘居安.论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机制[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双月刊). 2005(4):130-132.
  [9]張栓兴,武炎,单舒平.试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保障机制[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6(3): 59-61.
  [10]张耀灿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人民出版社,2006(5):226.
  [11]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 :231.
  [12]王勤.思想政治教育学新论[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4):282.
  [13]华琪.思想工作创新谈[M].解放军出版社,2000(1):66.
  [14]邵献平.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机制新论[J].探索.2006(5):90-93.
  [15]何琪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机制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20):248-249.
  [16]张耀灿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人民出版社,2006(5):279.
  [17]宁骚.公共政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重印):185.
  [18]杨媚.思想政治教育动力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7-48.
  [19]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7):223.
  [20]张耀灿,郑永廷,骆郁廷,吴潜涛.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人民出版社,2006(11):334.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郑永廷,骆郁廷,吴潜涛.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人民出版社,2006(11):334.
  【2】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 :231.
  【3】王勤.思想政治教育学新论[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4):282.
  【4】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7):223.
  【5】宁骚.公共政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重印):185.
  【6】杨媚.思想政治教育动力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7-48.
  【7】何琪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机制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20):248-249.
  【8】马奇柯.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机制[J].江汉论坛,2004,(9):25-27.
  【9】邵献平.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机制新论[J].探索,2006,(5):90-93.
  【10】张栓兴,武炎,单舒平.试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保障机制[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6,(3): 59-61.
  作者简介:冯爱芹(1986-),女,汉族,江苏邳州人,南京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09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其他文献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档案作为信息的重要来源,应加快信息化建设的进程,笔者充分分析了我院档案管理现状、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意义以及学院开展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途径与措施等,
弗兰克最近在中国杭州大发其怒,发怒的对象是钟经理。弗兰克发怒的结果是让钟经理丟却一桩大生意。于是我们可以说,弗兰克之怒,已构成了“弗兰克事件”。弗兰克事件可简述如
著名雕塑家罗丹说:“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于是,我决定去寻找生活中的美。  很快,我就发现了生活中的美。  我发现,我的爸爸妈妈好美。  他们会在我失败后心情一落千丈时鼓励我,告诉我“失败乃成功之母”的道理。他们的鼓励让我顿时精神百倍。我想对爸爸妈妈说:“亲爱的爸爸妈妈,谢谢你们的教导,使我成长!”  我发现,我的老师好美。  他们就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这种无私奉献的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革新,互联网技术也开始越来越普遍的被应用当人们的生产生活之中。将互联网+技术应用于电力企业的营销管理模式中,也可以有效促使电力企业的营销管理工
文章从语体学的角度入手分析网络语言的特征,认为网络语言具有随意性、形象性和新异性。网络语言给中学生语言教学带来一定的冲击。面对这一冲击,中学语言教学应在关照语体的
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经历了几个不同时期,人们在研究博物馆事业管理演变的过程中,已经清楚地认识到:人的因素是博物馆管理中的最重要的因素。人是万物之灵,是博物馆管理中最
即使是刚强的人,也常会在音乐之前产生脚软的感觉,想停下来歇歇,蓦然忆起与现时不相干的旧事。这些旧事过去从未想过,例如童年衣衫上一枚白莲花样式的纽扣,今天才想到,它原来像一朵
山东高考新方案的实施,特别是“基本能力”测试,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这无疑给高中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基本能力的考查打破了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领:天上的月儿亮堂堂, 营房里的战士拉家常, 三句话不离消防队, 众:句句说的是拼命三郎。 领:这拼命三郎入伍从军十几年, 他干一行来爱一行, 成绩显著功劳大, 众:年年登上光荣榜。 领:干
长河奔涌急堵污战犹酣2000年10月13日下午1时5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总指挥温家宝在引黄济津渠首——位山闸的自动控制室电脑前,轻击键盘上的“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