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强调对学生的尊重、引导帮助,必然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相应的变化,显然,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新课程的要求,但我国传统的启发式教学,虽经历了上千年的发展,比单一的灌输式的教学进了一步,但仍存在着急需改革的一些问题,如:①偏重知识的传授,强调对学科知识的掌握,轻视学生的独立探究能力的培养,②不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研究活动,经常会出现启而不发的现象③过分强调以教学内容为中心,注重学科知识的系统化,忽略了学生的创新能力,④对科学态度、方法的养成不够直接,不注重学生的学科多元化,而国外盛行的发现法教学,是按照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的教学理论,它具有很多传统启发式教学所缺乏的东西,这种教学模式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及研究问题的方法,但也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如:对教师的要求和对教学条件要求都比较苛刻,基础较差的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适应范围狭窄,耗时太多,学科知识不系统等。
如果我们能结合我国的教学实际情况,充分汲取国外的发现法教学的优点,对传统的启发式教学取长补短,则必将给我国的教学改革带来新的活力,为此,在实践中,我们大胆的对两种教学方法取长补短,使之发展成为符合时代要求的现代“启发——发现”教学法,通过多次实践,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效果。
二、“启发——发现”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启发——发现”教学法强调教师的启发,并由次调动学生的内在认知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注重知识的探索、发现过程,同时又强调系统完整的学科知识的传授,重视学生的感知、记忆、思维、兴趣、动机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注重学生的科学态度、方法的养成,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其理论依据是:
1 建构主义教学观点:数学学习并非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一个人的数学知识必须基于个人对经验的操作、交流,通过反省来主动建构,
2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对知识本身的兴趣,产生认知需求,产生一种要学习的心理倾向,激励学习的动机,
3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学习不仅是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更在于让学生去体验知识、原理的过程。
“启发——发现”教学法并不否定教师的作用,而是充分肯定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通过引导、指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使学生主动探究,以实现主动、积极的思维,因此现代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是激励、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使学生养成独立求知和研究的能力。
三、“启发——发现”教学法的操作要领
“启发——发现”教学法的基本教学程序可分为“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分析探索,问题解决发展迁移。反馈升华”六步三个基本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把握下列操作要求。
1 创设问题情景,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达到激思的效果,创设问题情景,一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①从联系新旧知识人手,设置问题情境;②借助直观手段,通过直觉,引发猜想,形成问题情境;③从学生典型的错误中。诱思启迪。设置最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问题情境,④从学生动手进行数学实验中,诱发问题情景。
2 注重小组讨论,讨论不仅是一种多向信息交流活动,更是一种情感交流过程,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讨论,不仅可以巩固课堂内容,启迪学生思维,还可在课堂讨论过程中激发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化,学生讨论的问题可以是教师预先设定的,也可以是要体现认知的连贯性和认识的深刻性;讨论的问题应该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可以采用分组、分层讨论的方法,如3~5人一组的讨论方式,一来可增加发言面,激发讨论的积极性,二来可以汇总典型发言,提高讨论效果。
3 突出教学反馈,通过了解学生对问题的回答,以及思考有一定梯度的变式题,可及时了解和评定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向学生提供有一定梯度的练习题,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一个阶段后,对于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对应当掌握的内容进行指导,使之启而缓发,逐渐达到所定的目标(启而即发)。
四、“启发——发现”教学法的实例剖析
“启发——发现”教学法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提出问题”的序列设计的,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去理解知识和应用知识,再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反思,启发进而更深一步的提出问题,从而对所学的知识进一步升华,教师在备课中,应按照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创设问题情景,再根据学生的基础、思维特点确定设疑的层次与坡度。
五、“启发——发现”教学法的应用评价
“启发——发现”教学法强调学生探索数学的基本原理,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发展以思维为核心的各种能力,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创新、探究、合作、实践能力的发展,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要求。
在教学评价过程中,可以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师生谈话,学生的小组讨论,师生座谈会等形式。促使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促进师生间的交流和合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策略。
“启发——发现”教学法是针对学生对数学问题发现、探究、解决的好奇心,进行创造性的解决问题,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使学生自觉的逐渐脱离教师和教学的外部监控,自觉的、自发的运用所学的数学方法对学习活动进行调节与控制,从而提高元认知水平,并逐渐形成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探究能力。
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强调对学生的尊重、引导帮助,必然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相应的变化,显然,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新课程的要求,但我国传统的启发式教学,虽经历了上千年的发展,比单一的灌输式的教学进了一步,但仍存在着急需改革的一些问题,如:①偏重知识的传授,强调对学科知识的掌握,轻视学生的独立探究能力的培养,②不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研究活动,经常会出现启而不发的现象③过分强调以教学内容为中心,注重学科知识的系统化,忽略了学生的创新能力,④对科学态度、方法的养成不够直接,不注重学生的学科多元化,而国外盛行的发现法教学,是按照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的教学理论,它具有很多传统启发式教学所缺乏的东西,这种教学模式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及研究问题的方法,但也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如:对教师的要求和对教学条件要求都比较苛刻,基础较差的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适应范围狭窄,耗时太多,学科知识不系统等。
如果我们能结合我国的教学实际情况,充分汲取国外的发现法教学的优点,对传统的启发式教学取长补短,则必将给我国的教学改革带来新的活力,为此,在实践中,我们大胆的对两种教学方法取长补短,使之发展成为符合时代要求的现代“启发——发现”教学法,通过多次实践,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效果。
二、“启发——发现”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启发——发现”教学法强调教师的启发,并由次调动学生的内在认知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注重知识的探索、发现过程,同时又强调系统完整的学科知识的传授,重视学生的感知、记忆、思维、兴趣、动机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注重学生的科学态度、方法的养成,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其理论依据是:
1 建构主义教学观点:数学学习并非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一个人的数学知识必须基于个人对经验的操作、交流,通过反省来主动建构,
2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对知识本身的兴趣,产生认知需求,产生一种要学习的心理倾向,激励学习的动机,
3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学习不仅是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更在于让学生去体验知识、原理的过程。
“启发——发现”教学法并不否定教师的作用,而是充分肯定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通过引导、指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使学生主动探究,以实现主动、积极的思维,因此现代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是激励、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使学生养成独立求知和研究的能力。
三、“启发——发现”教学法的操作要领
“启发——发现”教学法的基本教学程序可分为“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分析探索,问题解决发展迁移。反馈升华”六步三个基本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把握下列操作要求。
1 创设问题情景,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达到激思的效果,创设问题情景,一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①从联系新旧知识人手,设置问题情境;②借助直观手段,通过直觉,引发猜想,形成问题情境;③从学生典型的错误中。诱思启迪。设置最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问题情境,④从学生动手进行数学实验中,诱发问题情景。
2 注重小组讨论,讨论不仅是一种多向信息交流活动,更是一种情感交流过程,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讨论,不仅可以巩固课堂内容,启迪学生思维,还可在课堂讨论过程中激发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化,学生讨论的问题可以是教师预先设定的,也可以是要体现认知的连贯性和认识的深刻性;讨论的问题应该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可以采用分组、分层讨论的方法,如3~5人一组的讨论方式,一来可增加发言面,激发讨论的积极性,二来可以汇总典型发言,提高讨论效果。
3 突出教学反馈,通过了解学生对问题的回答,以及思考有一定梯度的变式题,可及时了解和评定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向学生提供有一定梯度的练习题,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一个阶段后,对于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对应当掌握的内容进行指导,使之启而缓发,逐渐达到所定的目标(启而即发)。
四、“启发——发现”教学法的实例剖析
“启发——发现”教学法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提出问题”的序列设计的,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去理解知识和应用知识,再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反思,启发进而更深一步的提出问题,从而对所学的知识进一步升华,教师在备课中,应按照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创设问题情景,再根据学生的基础、思维特点确定设疑的层次与坡度。
五、“启发——发现”教学法的应用评价
“启发——发现”教学法强调学生探索数学的基本原理,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发展以思维为核心的各种能力,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创新、探究、合作、实践能力的发展,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要求。
在教学评价过程中,可以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师生谈话,学生的小组讨论,师生座谈会等形式。促使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促进师生间的交流和合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策略。
“启发——发现”教学法是针对学生对数学问题发现、探究、解决的好奇心,进行创造性的解决问题,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使学生自觉的逐渐脱离教师和教学的外部监控,自觉的、自发的运用所学的数学方法对学习活动进行调节与控制,从而提高元认知水平,并逐渐形成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