诤言的“魅力”

来源 :杂文月刊(选刊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nett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胡适邀请梁启超来北京大学作演讲,不料在台下听到的几乎是梁启超对自己劈头盖脸的一通批评。梁启超的讲题是《评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结论是,“这个著作者,凡关于知识论方面,到处发见石破天惊的伟论,凡关于宇宙观人生观方面,十有九很浅薄或谬误。”胡适把梁启超的当众批评当作诤言,以一贯的谦和雅量做了真诚回应,并在后来的《四十自述》中写到:“我个人受了梁先生无穷的恩惠。”
  喜听顺耳之言是一种“胎里带”的人性,就连大智者也未必能免俗。既是诤言,就不会那么中听,即使“话糙理不糙”,也会让人难以咽下,而能够咽下的往往不是寻常人。人们习惯于“顺情说好话”,宁肯言不由衷,虚情假意,只要彼此感觉舒服,便皆大欢喜。久而久之,人们会丧失从诤言中汲取智慧的能力。
  诤言含着独特的“魅力”,却不是谁都可以“尊享”。因为诤言是“独家”的、“特定”的,对于当事者有醍醐灌顶、瞬间警醒的作用。这意味着,诤言的魅力需要机缘,需要物以类聚,同频共振,需要说者和听者这双方的胆识皆备,互为知己,缺一不可。一个人享受到诤言的“魅力”是一种幸运。
  有“傅大炮”之称的傅斯年曾“告诫”胡适,别让自己“在中国知识界的地位”成为“魔障”,并强调“人的幸福我以为全在学问与事业之进行中,而不在成就之后”,胡适欣然接受。傅斯年“训导”乃师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当胡适面临国民党“国府委员”兼“考试院长”的要职取舍不定时,傅斯年写信痛彻直言:“借重先生,全为大粪上插一朵花!”胡适终不再犹豫,决定拒官不做。
  徐复观前半生从军,后来“华丽转身”成为一代国学大家,与熊十力的一番“痛骂”有关。徐复觀初次拜见熊十力,求教读何书,熊十力推荐王夫之《读通鉴论》,徐复观说已读过,熊十力让他再读。徐复观再见熊十力,说此书有好多处写得不好,遭到熊十力怒斥:“你这个东西,怎么会读得进去书!任何书都有好的地方,也有坏的地方,你为何不先看好的地方,却专门去挑坏的,这样读书就是读百部千部,又有何益?”后来徐复观在回忆中慨叹,此乃起死回生的一骂。
  我知道的最令人难堪、也最有“魅力”的诤言,与去年仙逝的作家陈忠实有关。《白鹿原》问世之前,比陈忠实年轻的路遥、贾平凹佳作频频问世,风头正劲,陈忠实有一种关东人骨子里的倔强,发誓要写出一部能垫棺材做“枕头”的小说,然而这样的作品似乎遥遥无期。据邢小利《陈忠实传》记载,1991年,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且名列榜首。接下来,省作协为路遥举办作品座谈会,陈忠实闷頭缩在后几排。时任《小说评论》主编的李星问坐在身后的陈忠实,你手头的长篇“咋样了”,回答是“还没有弄成”。李星说:“几年了,你躲在乡下都干了些啥?”陈忠实说:“不急。”李星招手让陈忠实伸过头来,指着楼口小声说:“今年再拿不出来,你就从这七楼跳下去!”这话够狠的,带着几分恨铁不成钢,但李星是成心的,他了解陈忠实的实力。最重要的,他是一位文学批评家,知道文学批评的意义:陈忠实这样的重量级作家,需要的不是无关痛痒的锦上添花,而是能起扬鞭奋蹄作用的当头棒喝。好在陈忠实头脑清醒,懂得知耻后勇的道理。不久之后,还是这位李星,读了陈忠实给他背来的50万字《白鹿原》手稿,当面对着眼巴巴望着他的心里没底的陈忠实,吼出了一句:“咋叫咱把事弄成了!”20年来,这句话早在陕西作家中传成了名言。李星同时对陈忠实说出三个预言:第一,今后不用找评论家了,评论家会找你;第二,十年之内不会有超过这部作品的小说;第三,《白鹿原》能得茅盾文学奖。三个预言,一一应验,已是陕西文坛佳话。夏衍主张“作家把批评家当作诤友”,此为最有观赏性的一道“诤言风景”。
  宋正怀荐自《今晚报》2017年1月5日 华君武/图
其他文献
有一次,孔子带领十几个学生去泰山春游。赶车的是子路,他一路不停地向老师指点沿途的风景与建筑。当车子路过一个村口时,突然从路旁蹿出一个孩子,站立车前,挡住去路。子路跳下车,斥责挡路的孩子:“你为什么拦车,妨碍我们赶路?”  那孩子不但不予回答,反而指责子路:“你们不懂礼貌!”  坐在车子上的孔子,十分驚奇地反问:“你说说看,我们怎么对你无礼了?”  小孩说:“老先生,如果您面前有一座城池,是车子绕过
期刊
重看一本书,并不是奇怪的事。同样的一本书,在不同的时间阅读,会有不一样的体会、不一样的发现。因此过不久,我就会拿以前读过的、觉得有所得的书重读,果然有新的收获。真是高兴的事,因為自觉又进了一步。  张爱玲最爱的书是《红楼梦》和《海上花》,這是她一生中不断重读的两部书。  有人强调阅读要广博,也有人认为读书不在多,而在于精和深。  两种说法都有理由,没有对错。  一位作家朋友说,他人生中的不同时间都
期刊
我是主张并践行乐享人生的,初步有了一些想法和实施的办法,似乎效果也挺理想。比如读书,重要的是使读书成为一种习惯,而且读而不断,恒而有悟,就算是寂寞孤独,只要有书相伴,就感觉踏实了许多。  近来一直在读王阳明的《传习录》,挺深奥的,也不容易懂,但慢慢地一段段读下去,对其知行合一的理论似乎有那么些感受。正因如此,我把朱熹、吕祖谦的《近思录》也找来参读,想想过去还读过的南怀瑾的《易经杂说》《易经系传别讲
期刊
应试教育带来的难题之一,是读书的趣味消失了。这原本惯性下的精神生活,不免被意图伦理所缠绕。许多教育机构希望以通识教育的方式解决此间的问题,但是教学路线图设计得虽好,而成绩寥寥。我自己曾经参与过教学改革的工作,发现一个现象是,当给同学自由的时间去阅读课外书籍的时候,许多人的注意力还是被分散掉。吸引青年的可能还是那些流行的东西。  这是一个社会问题,读书的实用理念正在消解其间最为动人、有趣的部分。不过
期刊
一直搞不懂为什么我们中总有些人老爱抢?  上次去医院看牙,早早地第一个来到诊室门口等着医生来了开门。  离下午开诊还有两分钟,医生来了。  突然,从电梯门后面又窜出一个中年女人,硬是三步并作两步地冲在最前面,坐到了主任医师的就诊椅上赖着不走,然后就“顺理成章”地成了第一个看的了。  这一看,足足让我等了一个多小时!  大家都是来看病,都挂了号,按照挂号顺序一个一个来是理所当然的规矩。  可为什么总
期刊
防汛抗旱、村道管养、烟叶生产、劳动力转移、果树病虫害防治……据最近一期《半月谈》报道,记者在湖南部分地区采访了解到,一些乡镇每年要与上级党委政府签订二三十份责任状。不少乡镇干部反映,签订责任状、实行目标责任管理的初衷是好的,一些责任状也是有必要的,但如果放任各种责任状“满天飞”,势必会造成基层干部忙乱不堪、无所适从,甚至带来浮夸虚报、数字造假、报喜不报忧等不正之风。  过去有一种说法,叫做“以文件
期刊
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学传统,即便从孔子算起,中国历史学也有几千年的历史了,走过了一个漫长道路,积累了一笔宝贵的财富,支撑着中国人的精神生活,成为中国人的宗教。只是到了最近几十年,出现了历史意识淡薄的现象。这是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  孟子说,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就是说,历史记录尊重事实,不隐恶,不溢美,那么历史学功能必然彰显,必然起到警醒、警示作用。  根据儒家的观点,中国人从来不相信此生永存
期刊
有位老先生受人之托,给老友的孙女介绍一位家住北方的男朋友。他介绍了男方诸多美德,当他说到“小伙子老实忠厚”时,那姑娘立马不耐烦了:“行了行了,老爷子,你咋给我介绍个傻闷儿呀?”听了这话,老先生一头雾水:“老实忠厚跟傻闷儿有什么关系?”那姑娘回敬道:“您真是个老脑筋,什么叫傻也不懂。老实就是不聪明,不聪明就是傻呗!要是不信,您去查查《现代汉语词典》!”  老先生回到家还想不通,就真的找来一本《现代汉
期刊
一  《三国演义》中的许多典故,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该书第十七回中曹操“割发代首”的典故是这样的:  曹操正骑马行进,忽然,田野里飞起一只鸟儿,使他的马受到了惊吓。马一下子蹿入田地,踏坏了一片麦田。  曹操立即叫来随行的官员,要求治自己践踏麦田的罪行。  官员说:“怎么能给丞相治罪呢?”  曹操说:“我不遵守自己制定的‘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的制度,还会有谁心甘情愿地遵守呢?一个不守信用
期刊
听说,睡觉要头南脚北;  又听说,睡觉最好头东脚西。  聽說,多吃肥肉会发胖;  又听说,多吃肥肉能美容。  信息之多,莫衷一是。说不说在我,信不信由你。  听说,这样会让人思想混乱;  又听说,这样才能提高判断力。  孩子小时候要靠大人喂着吃,长大了就要自己挑着吃。你可以给予指导,却无法包办。  那么,我们是不是也长大了?诗曰:  你说东来我说西,南辕北辙事难齐。  千人倘若都同貌,李四张三辨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