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课程的启动,需要教师的教育智慧,用智慧捕捉学生质疑时的动态生成资源,用智慧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与“灵感”,冷静地对待,艺术地处理,从而引导学生有效对话,使课堂真正实现开放性、资源的生成性、活动的主体性、交往的互动性。
【关键词】学生;课文;教师;课堂;新课
随着新课程的启动,“自主性”和“主动性”越来越为老师们关注,学生逐渐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中常听到学生的质疑声,听到他们发表独特的见解与看法。然而,由于长期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我们也看到了另一些现象:当学生提出问题时,符合老师教学设计的,老师就大张旗鼓地表扬,然后愉快地开展自己原来预设好地教学;当提出的问题是学生的突发奇想,是教师预设之外的,则有时视而不见,有时蜻蜓点水,有时又不知所措,只好任由学生大张旗鼓的开展讨论学习,也不管问题与课堂教学是否有密切的联系;有时怕学生的思维像“野马脱缰”,难以驾驭,就请学生把手放下,或者说下课以后再交流之类的话。种种现象说明我们的教师在思想上已接受新课标的要求,也逐渐在课堂中贯彻新课改的精神,但有时面对学生的突然提问,还是有些措手不及,不知该如何应对。
课堂中学生能提出问题,说明学生是在思考的,是在主动参与教学的。教师要将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以肯定的态度进行归纳和总结,并根据问题的类型和特点,灵活机动,有针对性地进行处理。实践表明,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有以下几种情况:
1、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及时解决
如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揭题后,教师刚问:小朋友读了这个课题目后,你们有哪些疑问呢?小朋友纷纷举起小手发问:“小蝌蚪为什么要找妈妈?”“小蝌蚪怎样找妈妈呢?”“小蝌蚪找到妈妈了没有呢?”这三个是读懂这篇文章具有价值性的问题,课文的重点、难点都集中在些问题中,可以说,读懂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也就由学生自己设计出来了。教师就根据学生自己设计的问题及时展开教学,由于目标明确、集中,同时又来自于学生,学生学得兴趣盎然。这样,既保护了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2、对解决重、难点问题有帮助的问题——引导解决
在教学《四个太阳》一课时,有学生提出:太阳明明只有一个,是红颜色的,为什么说有四个不同颜色的太阳呢?同样在教学《春雨的色彩》时,也有学生提出:春雨明明是无色的,怎么说春雨是绿色、红色、黄色的呢?这两个问题看似没有多大的思考价值,甚至有些老师面对这样的问题会有些不耐烦。可仔细想想,学生的提问不也是事实吗?学生提出这个问题说明他是从理性的角度看待这个世界,而课文却是感性的,要读者带着想象、创造去理解。因此,可以说这个问题的答案正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美好愿望,和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息息相关。教师可以从学生的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在想象中体验,在感悟中理解。
3、没有固定的答案的问题——理解解决
由于语文学科学习中的模糊性特点,有些问题本身并无唯一、准确的答案。如教学《雪孩子》一课时,有学生提问:为什么火烧得那么旺了,小白兔还是一点儿不知道?又如,教学《小松鼠找花生》时,学生提出:为什么鼹鼠知道那是花生的花,小松鼠却不知道呢?这些问题,答案是多样的,有很多种可能,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猜测或思考,只要说得有道理都可以,没有必要占用更多的课堂教学时间展开讨论。
4、与课文关系不大的问题——快速解决
新课标的课堂给了学生自由和空间,学生的探索精神得到了肯定和鼓励,加上学生本身就有着无穷的好奇心,课堂上出现了许许多多稀奇古怪的问题,但有的问题和课文学习并无多大关系。如教学《地球爷爷的手》一课时,刚讲到地球爷爷的手是地心引力,能让成熟的桃子掉下来,能让踢到半空的足球掉下来。马上有学生提出:为什么火箭、飞机掉不下来?这个问题和课文内容有关,但并非本课重点,所以教学中教师只要蜻蜓点水,简单带过即可,直接告诉学生当物体速度超过一定范围时,便可脱离地心引力。让学生对这一知识有个大致了解。
5、课外延伸的问题——其他渠道解决
有些问题并不是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解决的,有的要在以后的学习中才会解决,有的甚至是我们人类需要通过终身的努力去探讨研究的。如在教学《两只鸟蛋》时,有学生提出:为什么两只鸟蛋就是两只小鸟呢?鸟妈妈在生鸟蛋时,它肚子会疼吗?老师你生小宝宝的时候肚子疼吗?这些问题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好奇心,他们渴望得到答案,但在当时的课文学习过程中,如果教师花大量的时间解决这些问题上肯定是不合适的,教师可引导学生看课外书或问问家长等,在课外通过各种方式方法了解、解决。
6、和课文无关的问题——无需解决
儿童的世界是奇妙的,他们的提问是零碎的、广泛的,甚至是杂乱的,而课堂上的时间却是有限的,教师应有选择地加以解答,从学生的问题中归纳筛选出围绕教学目的,探究课文有用的问题进行教学。一些和课文内容完全没有关系的问题,教师也可装聋作哑,不一一作答。对学生所提的问题欠明确或表达不妥之处,教师更要及时加以修改,给问题作出优化处理,让学生学会提更有价值的问题。
总之,在新课改下的课堂,尤其需要教师的教育智慧,用智慧捕捉学生质疑时的动态生成资源,用智慧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与“灵感”,冷静地对待,艺术地处理,从而引导学生有效对话,使课堂真正实现开放性、资源的生成性、活动的主体性、交往的互动性。
【参考文献】
[1]《提高教师解决教材中重点、难点能力》 翁亚智
责任编辑:王轶萌
【关键词】学生;课文;教师;课堂;新课
随着新课程的启动,“自主性”和“主动性”越来越为老师们关注,学生逐渐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中常听到学生的质疑声,听到他们发表独特的见解与看法。然而,由于长期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我们也看到了另一些现象:当学生提出问题时,符合老师教学设计的,老师就大张旗鼓地表扬,然后愉快地开展自己原来预设好地教学;当提出的问题是学生的突发奇想,是教师预设之外的,则有时视而不见,有时蜻蜓点水,有时又不知所措,只好任由学生大张旗鼓的开展讨论学习,也不管问题与课堂教学是否有密切的联系;有时怕学生的思维像“野马脱缰”,难以驾驭,就请学生把手放下,或者说下课以后再交流之类的话。种种现象说明我们的教师在思想上已接受新课标的要求,也逐渐在课堂中贯彻新课改的精神,但有时面对学生的突然提问,还是有些措手不及,不知该如何应对。
课堂中学生能提出问题,说明学生是在思考的,是在主动参与教学的。教师要将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以肯定的态度进行归纳和总结,并根据问题的类型和特点,灵活机动,有针对性地进行处理。实践表明,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有以下几种情况:
1、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及时解决
如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揭题后,教师刚问:小朋友读了这个课题目后,你们有哪些疑问呢?小朋友纷纷举起小手发问:“小蝌蚪为什么要找妈妈?”“小蝌蚪怎样找妈妈呢?”“小蝌蚪找到妈妈了没有呢?”这三个是读懂这篇文章具有价值性的问题,课文的重点、难点都集中在些问题中,可以说,读懂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也就由学生自己设计出来了。教师就根据学生自己设计的问题及时展开教学,由于目标明确、集中,同时又来自于学生,学生学得兴趣盎然。这样,既保护了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2、对解决重、难点问题有帮助的问题——引导解决
在教学《四个太阳》一课时,有学生提出:太阳明明只有一个,是红颜色的,为什么说有四个不同颜色的太阳呢?同样在教学《春雨的色彩》时,也有学生提出:春雨明明是无色的,怎么说春雨是绿色、红色、黄色的呢?这两个问题看似没有多大的思考价值,甚至有些老师面对这样的问题会有些不耐烦。可仔细想想,学生的提问不也是事实吗?学生提出这个问题说明他是从理性的角度看待这个世界,而课文却是感性的,要读者带着想象、创造去理解。因此,可以说这个问题的答案正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美好愿望,和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息息相关。教师可以从学生的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在想象中体验,在感悟中理解。
3、没有固定的答案的问题——理解解决
由于语文学科学习中的模糊性特点,有些问题本身并无唯一、准确的答案。如教学《雪孩子》一课时,有学生提问:为什么火烧得那么旺了,小白兔还是一点儿不知道?又如,教学《小松鼠找花生》时,学生提出:为什么鼹鼠知道那是花生的花,小松鼠却不知道呢?这些问题,答案是多样的,有很多种可能,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猜测或思考,只要说得有道理都可以,没有必要占用更多的课堂教学时间展开讨论。
4、与课文关系不大的问题——快速解决
新课标的课堂给了学生自由和空间,学生的探索精神得到了肯定和鼓励,加上学生本身就有着无穷的好奇心,课堂上出现了许许多多稀奇古怪的问题,但有的问题和课文学习并无多大关系。如教学《地球爷爷的手》一课时,刚讲到地球爷爷的手是地心引力,能让成熟的桃子掉下来,能让踢到半空的足球掉下来。马上有学生提出:为什么火箭、飞机掉不下来?这个问题和课文内容有关,但并非本课重点,所以教学中教师只要蜻蜓点水,简单带过即可,直接告诉学生当物体速度超过一定范围时,便可脱离地心引力。让学生对这一知识有个大致了解。
5、课外延伸的问题——其他渠道解决
有些问题并不是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解决的,有的要在以后的学习中才会解决,有的甚至是我们人类需要通过终身的努力去探讨研究的。如在教学《两只鸟蛋》时,有学生提出:为什么两只鸟蛋就是两只小鸟呢?鸟妈妈在生鸟蛋时,它肚子会疼吗?老师你生小宝宝的时候肚子疼吗?这些问题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好奇心,他们渴望得到答案,但在当时的课文学习过程中,如果教师花大量的时间解决这些问题上肯定是不合适的,教师可引导学生看课外书或问问家长等,在课外通过各种方式方法了解、解决。
6、和课文无关的问题——无需解决
儿童的世界是奇妙的,他们的提问是零碎的、广泛的,甚至是杂乱的,而课堂上的时间却是有限的,教师应有选择地加以解答,从学生的问题中归纳筛选出围绕教学目的,探究课文有用的问题进行教学。一些和课文内容完全没有关系的问题,教师也可装聋作哑,不一一作答。对学生所提的问题欠明确或表达不妥之处,教师更要及时加以修改,给问题作出优化处理,让学生学会提更有价值的问题。
总之,在新课改下的课堂,尤其需要教师的教育智慧,用智慧捕捉学生质疑时的动态生成资源,用智慧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与“灵感”,冷静地对待,艺术地处理,从而引导学生有效对话,使课堂真正实现开放性、资源的生成性、活动的主体性、交往的互动性。
【参考文献】
[1]《提高教师解决教材中重点、难点能力》 翁亚智
责任编辑:王轶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