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音乐教育离不开陪伴

来源 :家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gweiyu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次搞直播和线下讲座,总有人问,我们家孩子应该如何学音乐?这些问题琐碎且大同小异,家长们焦急无奈,又带着梦想般的期待。让我觉得,就像儿童喜爱音乐是一种天性,我们做儿童音乐教育也是一种本能。
  这份琐碎而甜蜜的事业,让我怀念童年时瓦蓝的天和春天的早晨。每到春天,我去茶山上挖土,在院子里种下大把大把的太阳花、宝石花,日日盼望,浇水翻土,等着夏季到来鲜花开满整个院子。
  儿童音乐教育就让我有这样一种重新发现天真的欢喜。
  学习音乐是儿童的权利
  其实所有孩子都适合学音乐,包括那些低能的、自闭症的、智力发育障碍的孩子。音乐是孩子们的好朋友,是生命的一份礼物,音乐就藏在身体里面,等待他们去寻找、去发现。因此,学习音乐是儿童的权利。
  不同的是,对有些儿童来说,音乐是他们的天赋和道路;而对有些儿童来说,音乐教育不是目的,是一种激发潜能的方法,
  先来看第一种。
  几乎每个月,我都在一座城市里面开办一次“古典音乐重奏课”,把乐手、乐迷集合起来排重奏,好让他们—起演奏多声部音乐。一开始这个课程面向所有年龄阶段的乐手,可是学着学着,就只剩小朋友了,于是我又为小朋友们做了一些琴童音乐会。
  朋友们问我,你大学的课都教不过来,还去教小孩?
  这恰好是音乐教育的特点,有天赋的孩子最值得教。因为一个人的音乐天赋在所有天赋里面最早流露,所有音乐家都知道,童年时代的音乐学习几乎决定了日后的高度,如果錯失了这段宝贵的学习时间,大概很难成为杰出的古典音乐家,尤其是演奏家。前几年,郎朗的老师格拉夫曼来上海音乐学院举办大师课,不少学生想拜他门下,教授说,16岁以上的学生我是不收的。
  梵高27岁开始学画画可以成为梵高,而贝多芬、莫扎特无不是3、5岁就开始搞音乐,到了20岁上道,大概只能往流行音乐界发展了。
  那些著名音乐家,德彪西、肖斯塔科维奇、海菲兹、比才,在7、8岁的时候就已经混在一群大学生犀面考上音乐学院了。如今音乐学院里面设立附小附中,专门招收有音乐天赋的儿童。
  格拉夫曼教授来讲课的时候,我应邀作主持,请他为中国的3000万琴童提点建议,如何走好音乐道路,大师笑着说,中国琴童不是3000万,而是5000万。琴童的增长速度完全超乎我们想象。如此相应的,我国的儿童音乐教育模式也面临革新。考级、一对一教学模式、传统音乐教材,面临着质疑或淘汰。
  合作与互动式音乐教育更合适
  我前面讲到,音乐天赋是最早流露的,类似一种本能,人类开心了会大笑歌唱,难过了哭泣大叫,总是要弄出一点声音,这些就是最早的音乐。因而更人性化的音乐教育,是回溯到人的本能,吲到出发点,去寻找和体验音乐唤起的最初的乐趣。
  大众心目中的儿童音乐教育,不外乎父母去某些机构报名,买钢琴领教材,然后让孩子跟着老师学弹钢琴,在学琴的过程中学会识谱、乐理,练习听觉。从孩子的角度,这有点莫名其妙,他不知道他为什么要做这个,每天面对一个黑黑的大家伙练习每只手指。
  钢琴课作为启蒙音乐教育,不太合适。
  美国有一套著名的奥尔夫儿童音乐教育体系,采用大量打击乐作为音乐入门教学。孩子们最初能感知的是音乐中的节奏和韵律,他们听见轻快的节奏会笑,听高兴了会跟着摆动身体。孩子们天生喜欢敲敲打打,敲豌、敲玩具,以打击乐进入音乐学习,没有音准的困扰,更简单好玩,见效直接,非常激励儿童玩音乐。
  相比一对一教学,如今的音乐教育更讲究合作与互动。孩子与孩子之间合作,孩子与家长的互动,大家—起玩音乐、玩节奏,用肢体语言去表达和体验音乐。因此,音乐教材也改变了,有小乐队的音频加入与孩子们合奏,有教师、家长与孩子们合奏,也有了本土化的内容。
  对于孩子们来说,巴赫是难以理解的,你给他们听一个月的巴赫,可能一个下午就被保姆的一首《小燕子》给打败了。符合孩子们天性的音乐才最适合他们、吸引他们,我们只需要在这些儿歌里面挑选有利于培养节奏感、旋律感和音乐品位的作品,为孩子准备音乐课。作为全球化时代的音乐教育,孩子们会唱《小兔子乖乖》,也会唱《玛丽有只小羔羊》,也可以唱周杰伦的《蜗牛》。
  家庭音乐氛围的营造更重要
  父母喜爱音乐、家中常常播放音乐、演奏乐器,孩子们从小耳濡目染,自然会有好的音乐习惯。如今我们有了电子游戏、网络段子、微信刷屏这些更刺激的玩物,不太有耐心去体会音乐这种雅玩之美,不再有田园牧歌的惬意了,但也正是这样浮躁的时代,孩子们更需要培养定力和自我减压的能力,音乐就是好老师、好朋友,它像大自然一样,是一种无言的陪伴和抚慰,让他们有勇气,能淡定优雅地面对日后生活里的种种困难。
  前面讲的都是如何开展启蒙音乐教育。其实大部分儿童学音乐都不是为了成为音乐家,家长也不愿强迫,希望孩子自由选择爱好。但对于幼童来说,音乐教育是最好、最适宜的教育,在3岁之前,除了音乐和美术,孩子们还学不了其他。音乐教育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方法,音乐发出一种有规律的声波,可以刺激大脑发育。幼儿的大脑在3岁之前就已经发育了90%,在此之前给孩子听音乐,可以促进孩子大脑发育,让孩子变得更聪明,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
  我一直不喜欢知识付费的说法,对于艺术教育来说,这个充满“干货”是说法听来让人失去兴致。音乐教育里面有灵性,有激励,它是为了唤起我们对生命的激情。在人生的隆重时刻听见古典音乐响起,每个人心中部会涌起生而为人的尊严感。它像宗教一样,讲悟性;也是情感的艺术,最终让我们敬畏人的情感深沉宽广。如今很多节目都要有干货,要讲方法和技术,在音乐中,技术恰恰最容易掌握,也是谁都可以学会的,而一个人的才华、个性、情怀或者说情感的力度,才最难得,也许这些才是音乐教育的重点所在。
其他文献
“入园”是个令不少父母头疼的话题,之前孩子每天都有家人照料,这次要彻底脱离家人的怀抱一整天,有不少孩子开始不适应:有的从起床就开始哭,哭哭啼啼一路,到幼儿园继续撕心裂肺、难舍难分;有的虽然上了几个月的幼儿园,却还没有对老师和同学产生信任感,不敢和他们说话、做游戏……  父母是看在眼里,疼在心里。现在很多幼儿园已经开学了,父母究竟能做些什么才能让孩子平稳过渡?  缓解孩子的“分离焦虑”  “分离焦虑
期刊
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从心理机制上讲,它是一种被主观意愿肯定的假设,不一定有根据,但由于主观上已肯定了它的存在,心理上便竭力趋向于这项内容。父母教育孩子时,也不可小视暗示的力量。  “暗示”的力量  在心理学历史上,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实验,对人们的教育观念产生了深刻影响:  1966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来到一所乡村小学,给各年级的学生做语言和推理能力的测验。  测完之后,他没有看测
期刊
今年春节档的电影中,《流浪地球》无疑是饱受赞誉的佳作。这部影片根据刘慈欣的同名科幻小说《流浪地球》改编,讲述了太阳正逐步进入红巨星的膨胀阶段,地球将被膨胀的太阳大气所淹没,在人类即将面临灭绝的关头,人类联合政府做出了一项决定,将地球作为一个庞大的飞船驶离原有轨道,推向距离我们最近的4.2光年外的比鄰星。  电影中的主要场景都发生在地球脱离原有轨道之后,而脱离轨道的第一步就是凭借赤道上的“行星发动机
期刊
每一个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够在小学之后进入国内或国外知名的中学,于是,能力提升、成长规划甚至职业规划等貌似“无用”的话题,任何时候谈论都不算早。  今天,我先给大家讲一个亲身经历、至今让我记忆犹新的故事。有一次,我面试了五个学生,分别来自美国、中国、印度、埃及和韩国。其中,中国男孩的简历吸引了我的眼球,211、985名校读大一大二、香港读大三大四,美国常青藤的金融工程研究生,照片也是一表人才。  但是
期刊
献给孩子们的古典音樂曲单
期刊
日本家庭是一种“相互依存关系”  日本人的家庭,它是属于一种“相互依存关系”。  在日本,孩子生下来后,你就别期望有公公婆婆或者外公外婆帮你养,在日本,养孩子是父母亲自己的事,不是上一代人的事。  所以,许多的公司白领在结婚后,要么推迟生孩子,要么生了孩子立即辞职。日本社会有许许多多的专业家庭主妇,就是这么产生的。  日本人也有望子成龙的思想,但是不会刻意地去要求孩子一定要出人头地,也就是说,日本
期刊
在《流浪地球》中,当地球接近木星轨道,离开宜居带时,从一颗蔚蓝色的水球变成了雪白色的冰球;在经典科幻片《后天》中,地球也因为温室效应造成的气候异变,全球即将陷入第二次冰河纪。  而类似这样的全球冰冻灾害,并非只存在于科幻故事中。有足够的证据表明,现实世界的确发生过如此令人难以想象的浩劫,且至少发生了三次,这就是著名的“雪球地球”假说。那么曾经的地球为什么会被冻住呢?  我们所经历的春夏秋冬季节更替
期刊
晚上,我妈给我说奶奶她想通了,她已经不看重  结婚必须要是处女 这个观念了。  前年春节,奶奶与我在厨房里忙碌。厨房外亲戚们热烈地交谈着,笑声不断传来,不知什么时候话题变成了表哥的前女友。  “那姑娘我年前见过,模樣周周正正的,做起事来可麻利了。”  大姑叹了口气说,“能干有啥用?孩儿不懂得珍惜,听说一言不合就骂人家姑娘,还动手,哪个姑娘敢跟他?”二姑一脸兴奋,有些神秘地说:“你们都不知道,是孩子
期刊
当孩子在家时,是否会因为长辈的溺爱成为家里的小祖宗、小霸王?睡觉睡到自然醒,还有水果、点心、零食伺候着,好不惬意。但是一旦孩子在学校或各类机构学到的技能,因在家过于放松而得不到强化练习,这些已经掌握的技能也会被慢慢遗忘。所以即使在家里,家长也要有意识地锻炼孩子各项能力。  哈佛大学学者曾就“家务”这项课题,对儿童做过调查研究,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爱做家务的孩子和不爱做家务的孩子,成年后的就业率为
期刊
怎样在两个孩子之间维持“公平”?  答案很简单:别纠结了,你做不到的,孩子也不需要你做到。甚至,执着于“公平”,反而会影响孩子的社交商。让孩子们成人后的关系更糟糕。所谓的“一碗水端平”,实际上就是不限量续杯的真心,以及必备万能套路。  比起公平,更重要的是“特别”  想象一下,有一天你给猪队友出了一道送命题:我是你的真爱,还是你早恋十年的前女友是真爱?  断头答案一:前女友啊,情窦初开,无可取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