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我手写我心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meboy13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和《考试大纲》对作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言之有物,即如材料真实、内容具体、感情真挚、中心明确、细节感人等。众所周知,写作是衡量和考查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尺度,是现代社会中进行交际的重要手段,而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培养和形成学生的写作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就必须高度重视写作教学。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阅读教学一起几乎包括了全部的语文教学,有人把它喻为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是一点也不过分的。
   可是对于中学语文教师来说,对于学生作文的批改还是苦不堪言,大量的流水账作文,大量平俗不堪的作文,大量的假大空的作文充斥试卷。其实,中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的能力,但大部分学生缺乏精细意识,叙述平淡枯燥,描写蜻蜓点水,抒情苍白无味,议论直白空洞。正因如此,文章浅俗无表现力,缺乏深度和力度,不能深入心灵,拨动阅卷老师的共鸣心弦。那怎样让学生的作文写得精彩?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写作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个道理孔子在2000多年前就认识到了。兴趣是写作的内驱力,要善于发现写作的“动情点”,并直接转化为写作动机,成为激发学生写作的推动力。一旦有了浓厚的写作兴趣,学生就会由被动写作变为主动写作。做为语文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作文,必先拓展学生的阅读面:从书中吸取知识、营养,从书中与名人交流、从书中游历山川河流、从书中感悟人生……总之在书中我们可以积累知识,为我们的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然后就是必须教会学生观察生活,体味生活,。不断从生活中体会值得写的东西出来。最后就是要不断的历练自己,在学习、在生活中锻练自己,丰富自己的经历。这样,学生就不会有无话可写的情况了。
  写作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东西,而是在写作活动的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开展辩论。通过辩论可激发学生深入思考,点燃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还能促使他们去积极查阅资料,灵活组织语言,培养阅读兴趣,为写作奠定基础。 2、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教材中的有些篇目,如《窦娥冤》、《雷雨》、《荆轲刺秦王》等,情节曲折,人物众多,个性鲜明,特别是人物对话较多。我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在充分阅读、理解课文的基础之上,将课文改为剧本,让学生在课堂上表演,学生既做演员,又做观众;既做表演者,又做评论家。这样不仅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阅读兴趣;还能够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
  3、开设文学欣赏课。没有一位文学家的成功不是得益于大量课外阅读。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文学欣赏水平,光靠语文课本是绝对不够的,因为世界的多姿多彩,文学的百家争鸣,一本课本是不可能包容的。在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广泛涉猎各类文学作品,吸取更多的营养,增加知识积累。
  二、培养写作习惯
  杜甫曾说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作文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要多练,只有多练作文水平才能提高,只说不练,就会像赵括一样,成为一个只会纸上谈兵的无用的将军,一上场准会吃败仗。所以教师要注意学生的练笔,练笔的形式要多样化,不能太单一,平时就要兼顾多种文体;还要注意学生的平时感悟,有什么想法,感想,思想火花及时写出来。教师指导学生多读书,杜甫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许多优秀的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都是作者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再现生活的艺术结晶,其中包含着作家的思想观点、艺术情操等,都是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杰作。阅读这样的书,可以从中学到很多东西。我经常指导学生阅读屈原、司马迁、鲁迅、朱自清、巴尔扎克等人的文章,指导学生学会摘抄、做札记,学会整理和归纳,并应用到写作中去,长期训练,效果很好。学生拥有良好的写作习惯,将受益终身,不仅于写作有益,而且对于做好其他任何事情都会产生积极的作用。良好的写作习惯需要有意识地进行培养。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着力培养学生以下习惯:热爱生活、细心观察的习惯;随时记录、搜集材料的习惯;广泛阅读、读写结合的习惯;善于思考、勤于练笔的习惯;规范书写、卷面整洁的习惯;编写提纲、先打草稿(或腹稿)的习惯;快速拟题、一气呵成的习惯;杜绝套构、勇于创新的习惯;自我诵读、反复修改的习惯等等。
  三、培养学生的取材聚事能力。
  学生写作文缺乏材料,是心中无“物”所致。实际上,学生仅在校门——家门之间看到、听到、感觉到的材料就使他们取之不竭。为什么他们还不知写什么好呢?这就是认识生活的水平和能力不高的问题。大家知道,文章思想的反映,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什么样的文章。一般来说,一则蕴藏着美好的积极意义的写作材料,只有思想上具有相应水平的人才能被接受并引起共鸣,对于思想上达不到这种水平的人,就无所谓有用无用了。因此,所谓的缺乏材料,就是缺乏对材料的认识,司马迁之所以写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与他丰富的知识、广博的见闻有密切的关系,更重要的是与他观察生活,认识生活,分析生活,取材聚事的能力有关。因此,抓好学生的取材聚事能力,是提高写作水平不容忽视的一环,不研究学生写作中材料的积累,不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活,仅在写作技巧上下功夫,是很难解决学生作文难的问题的。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取材聚事能力,我认为应该教给学生观察方法。
  观察是学生写作的源泉,也是认识事物的途径。提高观察能力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又有利于提高思想素质。观察的方法很多,数不胜数,我经常指导学生由表及里地观察。因为事物的本质并不是表面所显示的那样,只有往深处挖一挖,才能揭示其真正的含义,比如一张优秀的奖状,有人只看到光荣,有人只看到成绩,有的看到成绩背后的艰辛和为祖国勇攀高峰的雄心壮志。观察得深,才能写出真正有深意的作品来;浮光掠影,也就只能泛泛空谈而已。我还指导学生抓特点,有层次地观察。如茅盾在《白杨礼赞》中写白杨树的外部特征,就是按照“干枝叶皮”的顺序来写的。要想在写作中做到重点突出,层次清楚,观察中就要抓住特点,分清层次。我结合《白杨礼赞》、《松树的风格》等文章的写作特点,组织了一次作文训练,发现了学生的观察基本上做到了抓住特点,层次清楚。
  四、提高写作能力
  学生的写作,是一个由外部感知到内部语言加工,再到运用语言文字表达的过程,包括积累、构思、表达、修改四个阶段。在这四个阶段里,学生必须具备相应的写作能力才能完成一次作文的过程。这些能力有选材能力、思考能力、言语能力和修改能力。其中,思考能力是最核心的能力,它包括有思维感知能力、联想想像能力、审题立意能力和布局谋篇能力等。了解写作能力的构成,对于科学地制定写作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写作训练是十分必要的。
  联想和想象是思维能力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使原始材料升华所必备的条件,它们可以使文章在主题表达上更有新意和内涵,使文章在无形中增加许多亮色。例如1986 年的高考作文题《树木、森林、气候》就要以由树木、森林、气候三者的辩证关系,由此进一步联想到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这样写出来的文章,自然有内容,也有深度。
  古代学者胡居仁曾经说过:“学者功夫,宁下而勿高,宁沉而勿浮”。作文教学也是如此。不注意“下”而求“高”,高就成了空中楼阁,不求“沉”而注“浮”,浮就成了浮华不实。所以,我要求学生从基本功做起,切勿华而不实。同时,我做到了如下几条:
  1、多写。语文教学要求每学期作文六至八篇,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来看,这显然是不够的。为此我鼓励学生多写日记、周记、随笔,发现在这些“小字辈”中往往有真情实感的流露,文笔优美、简练。我及时肯定学生的成绩,加以点拨指导。学生感到自己的劳动得到了肯定,惧怕作文的心理逐渐减轻。
   2、快发,重点评讲。平常作文,从写好到老师批改须两个星期,等学生拿到作文后,当时写作的构思立意也已淡化,往往一看成绩就完了。如何改变这种局面呢?我看还是快发好。作文收齐后,争取用最快的时间看一遍(只给分数,不给评语),找出三、四篇有特色的比较好的文章,对字、词、句、篇、标点、语法等各方面精批细改,以便讲评,或把原稿印出来,作为“镜子”发给大家对照。这种“镜子”的作用是:能激发学生的攀比心、竞争心。总之,快发的目的是把握及时反馈的信息,有利于作文讲评。讲评是作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讲评前,先把作为“镜子”的文章发给大家,让学生及时照“镜子”进行修改,同时指出“镜子”文章中的成功与不足之处,取长补短,各抒己见。展开讨论后,老师归纳总结,指出今后努力方向。一次作文经过对照——评价——介绍,学生会对文章的立意、谋篇等有更深刻的体会。由此可见,盲目多改,不如重点少改几篇,重在讲评好,所谓“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就是这个道理。
  真诚地希望所有的学生都用一双慧眼去发现生活细节,用细节铺陈流淌情感,让文章从枯燥走向生动,从模糊走向真实,从平淡走向深刻。
  
其他文献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好语文的良好习惯。”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而小学生的作文,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书写、语言、结构、认识和思想等方面的缺点和不足,因此,作文批改作为教师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的一种重要的手段,显得尤为重要。  一、淡化精批
素质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实施是语文教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的语文教学如何才能从传统的“应试”教学中解脱出来,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呢?
目的:对104例慢性肾衰竭患者的中医证候进行观察、统计、分析,探讨慢性肾小球肾炎所致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以期在慢性肾衰竭中医诊疗的规范化、客观化上,提供较为
【摘要】音乐课是实施美育的学科,是让学生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真实地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长期过程,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音乐教学中的歌曲、乐曲等一切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家的情感产物。新课程代表着新的教育理念,突出一个“新”字。“新”是素质教育的灵魂,许多内容体现了学科融合的特点。但是在音乐课上如何合理安排内容、设定环节,真正做到学科的融合,体现音乐本性,是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研究和努力实践的新课题。 
有一段时间,众多的教师聚在一起讨论初中语文教学的走向问题,不少教师提出了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说语文教学有些单调乏味,走向了枯燥无趣的境界,以至于有些学生们害怕上语文课,甚至于渐渐远离语文。究其原因,不是在于学生,而是在于语文教师自己,是我们用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保守固执关起了语文乐园的大门,让学生们在这座知识的宝库面前,只有望而却步。细想起来,要想真正重启语文乐园的这扇大门,让学生在语文的乐园
摘要:教学是指导学生学习的一种活动。教学所使用的各种方法是达成教学目标的手段。我们所在的技校,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学习习惯较差,学习兴趣不浓;但是学生具有活泼,爱动,动手能力较强的特点。于是,如何教英语成了教师们关注的焦点。因此针对具体的情况,采用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来技校近八年了,我从具体的教学过程摸索出了一定的方法,现总结如下:  关键词:技校 英语课教学方法  一、游戏教学法 
人的能力并不是靠“听”会的,而是靠“做”会的,只有动手操做,积极思考,才能出真知。因此,我们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只是“听客”和“看客”.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动口、动手、又动脑,亲身参与课堂并实践.包括知识的获取,新旧知识的联系,长期以来,数学留在很多学生心里的强烈印象就是,枯燥的计算、刻板的公式、远离现实生活的应用题,初中生学习数学是脱离于生活的一种纯符号的逻辑演绎,学生怕学,甚至厌学。在实际数学
所谓的自主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能动的创造性学习活动,实现自主性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这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因此,在课堂上应创设宽松、开放的学习气氛,为学生学习发展提供广阔的创新天地。笔者就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实施自主性学习浅谈几点看法。    一、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  让学生在充足的时间中放手学习,要给每位学生以展示才能和水平的时间,例如在阅读一篇课文时,一开始就要放手
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进行了10余年。中国教育正以从未有过的 变革的勇气挑战着传统的教学模式,涌现出了一批教学模式变革的 “精英”,如洋思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杜郎口的“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山东昌乐二中的“271”模式、江苏灌南新知学校的“自主、交流”模式、河北围场天卉中学的“大单元”教学模式等。教学模式可说是林林总总,不断推新。就连我们县域内也出现了许多教学
研究了空气及物料在高速冲击粉碎室内的运动规律,探讨了冲击粉碎机的粉碎机理,并进行了现场工艺性试验 The movement law of air and material in high-speed impact cru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