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冯"一直是画坛津津乐道的话题,冯建吴与石鲁在艺术上的互锤与借鉴成为画坛佳话。昆仲之间,同样的才华横溢,成就斐然。石鲁先生写画,光怪陆离,下笔如暴风骤雨,肆意泼辣,石鲁先生是画坛的一个传奇,亦是一个悲剧的原型。历史原因的影响,"二冯"的经历了特殊时代的打击与不顺。1982年,63岁的石鲁先生离去,这是画坛的损失,63年中,石鲁先生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财富,先生在艺术界犹如一颗闪耀的慧星划破天际,绚丽夺目。石鲁走了,而留世的作品亦是有限,尤其是建吴先生代为写款赠送皮远乡、冯光钰夫妇的《关山阵阵苍》一图更显弥足珍贵,这是一段师生情谊;是一段历史的痕迹;亦是一个艺术天才炫烂个性与才情的完整体现。
《关山阵阵苍》作品分析(如图1)
此画为标准的四尺斗方,画面以微妙的笔墨变化在平正中求庄重。大山苍苍,大岳连绵。石鲁先生施以泼辣姿肆的笔墨,大块分割画面,更做到墨彩辉映。石鲁的笔墨显得足够的自由,用自家法门。此时,皴法、笔法、墨法等皆已不重要,展示的是完全的性情与豪迈,画面尤为气韵生动。清代张庚论画面气韵有云"有得于笔者,得有于墨者,有得于意者,有得于无意者。"同时,张庚强调,“得于无意者最为上”。石鲁所作《关山阵阵苍》一画韵味无穷,气势恢宏,完美的体现了"发于无意"的理念。此画款识是石鲁的胞兄冯建吴所为。款识有述:"石鲁习作检赠光钰远乡同志,七四年春建吴题于成都",是年,石鲁先生53岁。
《关山阵阵苍》可喻为二冯昆仲之间共同艺术才情的完美诠释。亦是一段师生情谊的充分证明。
《苍山洱海图》作品赏析(如图2)
论画当以"孤,俏,冷,断"为最,有文曾论及"萧散之境、寂寞之境"为写画之高境界(虽然当时未被认可)!如《关山陣阵苍》的"苍",《苍山洱海图》的"苍"。("苍",多指灰白色或植物的青色,以此引申出苍老、苍凉等会意词。英文翻译:1.dark green 2.blue 3.gray; ashy)。艺术创作中,表现负面情绪的作品通常更能打动人,如《白毛女》、《窦娥冤》。
《关山阵阵苍》与《苍山洱海图》的笔意有异曲同工之妙。
《苍山洱海图》中,建吴先生一反以往笔调雄强理性的轨迹,和刀切斧断的果敢,而是赋予画面感性而肆意的彩墨,交相辉映。画面虽以传统的三段式构图,然上重下轻,非常微妙而显静穆的营造,使之画面流露含蓄的混沌与玄幽之感,对作品藏露与虚实做到了完美的演绎。建吴先生是我们的师爷辈,是现当代巴蜀绘画的先驱,更是传统"诗书画印"的倡导者,先生之艺术上承唐宋遗韵,近袭海派风骨,亦泽被后人,可为画坛一时之典范。先生对篆刻以及"破体"书法的探索,影响了无数后辈同道。
《苍山洱海图》是建吴先生以及其艺术探索成就的完美展示。远帆争渡,鸥鸟禽鸣,在那玄幽而浩渺的烟波境界,在那连绵而庄穆的雪山之巅,一袭朝阳挥就,更显"空蒙"境界,代表了历劫不磨的坚贞与对美好追求与希望。古人云"无法之法方为上者",此画亦如此,在《苍山洱海图中》很难看出什么披麻皴,什么斧劈皴,什么勾云画水之类传统画法,面面让人感觉到的是画家的情感,心绪,以及对传统绘画的高度见解,更暗合二米云山风度。世人看写画、论画多去追寻"是什么法?是什么皴?是中是西?传统不传统?"然而笔者认为,一切优秀传统技艺与审美,都是后人学习和继承的精华,然继承的不是什么"披麻"或"斧劈",而是一种审美意思和文化志趣。"皴"是形而上的,应该更重视形而下的“道”探索,老子《道德经》云“技近乎于道”。只有直指本真,追求“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然感受“迁想妙得”之理。只学其技,易陷于囫囵,唯有以天地为师,方可明造化之奇,从而与古人血战,建吴先生亦然,后辈也应能触及项背。
《关山阵阵苍》作品分析(如图1)
此画为标准的四尺斗方,画面以微妙的笔墨变化在平正中求庄重。大山苍苍,大岳连绵。石鲁先生施以泼辣姿肆的笔墨,大块分割画面,更做到墨彩辉映。石鲁的笔墨显得足够的自由,用自家法门。此时,皴法、笔法、墨法等皆已不重要,展示的是完全的性情与豪迈,画面尤为气韵生动。清代张庚论画面气韵有云"有得于笔者,得有于墨者,有得于意者,有得于无意者。"同时,张庚强调,“得于无意者最为上”。石鲁所作《关山阵阵苍》一画韵味无穷,气势恢宏,完美的体现了"发于无意"的理念。此画款识是石鲁的胞兄冯建吴所为。款识有述:"石鲁习作检赠光钰远乡同志,七四年春建吴题于成都",是年,石鲁先生53岁。
《关山阵阵苍》可喻为二冯昆仲之间共同艺术才情的完美诠释。亦是一段师生情谊的充分证明。
《苍山洱海图》作品赏析(如图2)
论画当以"孤,俏,冷,断"为最,有文曾论及"萧散之境、寂寞之境"为写画之高境界(虽然当时未被认可)!如《关山陣阵苍》的"苍",《苍山洱海图》的"苍"。("苍",多指灰白色或植物的青色,以此引申出苍老、苍凉等会意词。英文翻译:1.dark green 2.blue 3.gray; ashy)。艺术创作中,表现负面情绪的作品通常更能打动人,如《白毛女》、《窦娥冤》。
《关山阵阵苍》与《苍山洱海图》的笔意有异曲同工之妙。
《苍山洱海图》中,建吴先生一反以往笔调雄强理性的轨迹,和刀切斧断的果敢,而是赋予画面感性而肆意的彩墨,交相辉映。画面虽以传统的三段式构图,然上重下轻,非常微妙而显静穆的营造,使之画面流露含蓄的混沌与玄幽之感,对作品藏露与虚实做到了完美的演绎。建吴先生是我们的师爷辈,是现当代巴蜀绘画的先驱,更是传统"诗书画印"的倡导者,先生之艺术上承唐宋遗韵,近袭海派风骨,亦泽被后人,可为画坛一时之典范。先生对篆刻以及"破体"书法的探索,影响了无数后辈同道。
《苍山洱海图》是建吴先生以及其艺术探索成就的完美展示。远帆争渡,鸥鸟禽鸣,在那玄幽而浩渺的烟波境界,在那连绵而庄穆的雪山之巅,一袭朝阳挥就,更显"空蒙"境界,代表了历劫不磨的坚贞与对美好追求与希望。古人云"无法之法方为上者",此画亦如此,在《苍山洱海图中》很难看出什么披麻皴,什么斧劈皴,什么勾云画水之类传统画法,面面让人感觉到的是画家的情感,心绪,以及对传统绘画的高度见解,更暗合二米云山风度。世人看写画、论画多去追寻"是什么法?是什么皴?是中是西?传统不传统?"然而笔者认为,一切优秀传统技艺与审美,都是后人学习和继承的精华,然继承的不是什么"披麻"或"斧劈",而是一种审美意思和文化志趣。"皴"是形而上的,应该更重视形而下的“道”探索,老子《道德经》云“技近乎于道”。只有直指本真,追求“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然感受“迁想妙得”之理。只学其技,易陷于囫囵,唯有以天地为师,方可明造化之奇,从而与古人血战,建吴先生亦然,后辈也应能触及项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