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就是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在心理学、学科教育学等教育理念和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地利用有限的设备和资源,提高中小学生运用和处理文字信息的能力、识字和用字的能力以及写作能力,培养中小学生的语文基本技能、阅读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合作精神。那么如何应用网络来培养学生这些方面的能力呢?
以网络的影视图片资源为依托,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感知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创新教育中最常用、最有效的一种方法。由于小学生生活的范围狭小,又缺乏“发现美的眼睛”,所以阅读、写作时会感到一些困难。我们便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图文声像并茂的阅读、写作辅助材料。通过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与学过程,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了强化。现代教育技术,将被感知、被想象、被推理的事物及其发展变化的形式和过程,用仿真化、模拟化、形象化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尽量表现出来。这种教学可以使学生直观地观察、发现、体验、利用生动的资源,透过现象探索本质,从而形象地建立起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本质属性图像,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教学时,教师将收集到的有关文字、图片、影视资料,放给学生看,弥补学生因时间和生活阅历的因素造成的理解课文内容时出现的“断层”现象,增强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感知能力。
利用网络声频,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朗读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传统的朗读训练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感,加上有些教师的普通话也不太标准,学生就更不容易训练了。利用信息技术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解决了这个问题。如阅读课文《青海湖啊,梦幻般的青海湖》。文章对青海湖的美做了详尽的描写,读起来让人回肠荡气,流连忘返。为了让学生真实地感受青海湖的美,教师事先搜集大量的资料供学生观看。在辽阔高远的画面上,学生真切地感受到青海湖那一抹抹深深浅浅的蓝是那么吸引人,感受到青海湖的草滩是那么碧绿,是那么生机勃勃,以及青海湖里那色彩斑斓的鸟儿的美丽。在画面的感染下,在音乐的渲染中,学生再读到课文中如诗如画的美景,他们一遍又一遍地读着,仿佛自己就置身在美丽的青海湖边,为她质朴的美、自然的美、粗犷的美而陶醉,而感动。在这入情入境的朗读中,学生自然升腾起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
借用网络视频,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培养发散思维是触发创造才能的重要环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精心选择一些发散点,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想象几种可能性。如在教学《黄山奇石》中,学生仅仅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黄山的奇美是不够的。我们把黄山的视频资料和其他相关内容以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的形式按一定的链接方式制作成课堂教学网页。课上,学生看到了黄山的怪石嶙峋、危峰突兀,形象地理解了文中的抽象词句,并在网上看到黄山不同形状的图片和文字信息,更加深了对它的认识,促进了学生思维的飞跃。
利用网络资源,引导学生绘图,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现代科技的发展,要求一个人不仅能动脑,同时又能动手。现代信息技术为语文实践活动开辟了广阔的时空。一些以时间、地点为线索的记叙文,我们可以让学生绘制出人物活动的线路图、行踪图等,以抓住课文脉络,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实践证明,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绘图,能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展和情操陶冶融于一体,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学生通过查阅图书和浏览下载网络资料,结合自己平常的所闻所见,很快就写出了有理有据的作文。它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查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阅读写作能力,更培养了学生的猜想、想象能力,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通过网上查阅,激发创新能力
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教师在屏幕上展示了几个问题:地球遭到破坏的原因是什么?影响有哪些?我们该如何保护地球?显然,这是知识与思维并行的拓展型的探究性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从校园网中下载查找到的相关资料,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做一些修正或补充。课堂上,学生们畅所欲言展开讨论,教师适时点拨、评价。于是一个个闪耀着创新火花的答案诞生了。通过网上的查阅、交流和相互间的思维碰撞,点亮了学生智慧的火花。
信息技术如一个五彩缤纷的万花筒,走进了学校的课堂,深入到了课改的前沿。通过实践与探索,我们深深感受到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整合的优势,小学语文网络教学给小学生以自由学习的新天地,给小学课程改革提供了新的教学环境和工作平台,切实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学生的自主学习、创新和实践能力等都得到了更大的提高。
以网络的影视图片资源为依托,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感知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创新教育中最常用、最有效的一种方法。由于小学生生活的范围狭小,又缺乏“发现美的眼睛”,所以阅读、写作时会感到一些困难。我们便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图文声像并茂的阅读、写作辅助材料。通过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与学过程,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了强化。现代教育技术,将被感知、被想象、被推理的事物及其发展变化的形式和过程,用仿真化、模拟化、形象化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尽量表现出来。这种教学可以使学生直观地观察、发现、体验、利用生动的资源,透过现象探索本质,从而形象地建立起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本质属性图像,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教学时,教师将收集到的有关文字、图片、影视资料,放给学生看,弥补学生因时间和生活阅历的因素造成的理解课文内容时出现的“断层”现象,增强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感知能力。
利用网络声频,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朗读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传统的朗读训练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感,加上有些教师的普通话也不太标准,学生就更不容易训练了。利用信息技术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解决了这个问题。如阅读课文《青海湖啊,梦幻般的青海湖》。文章对青海湖的美做了详尽的描写,读起来让人回肠荡气,流连忘返。为了让学生真实地感受青海湖的美,教师事先搜集大量的资料供学生观看。在辽阔高远的画面上,学生真切地感受到青海湖那一抹抹深深浅浅的蓝是那么吸引人,感受到青海湖的草滩是那么碧绿,是那么生机勃勃,以及青海湖里那色彩斑斓的鸟儿的美丽。在画面的感染下,在音乐的渲染中,学生再读到课文中如诗如画的美景,他们一遍又一遍地读着,仿佛自己就置身在美丽的青海湖边,为她质朴的美、自然的美、粗犷的美而陶醉,而感动。在这入情入境的朗读中,学生自然升腾起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
借用网络视频,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培养发散思维是触发创造才能的重要环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精心选择一些发散点,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想象几种可能性。如在教学《黄山奇石》中,学生仅仅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黄山的奇美是不够的。我们把黄山的视频资料和其他相关内容以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的形式按一定的链接方式制作成课堂教学网页。课上,学生看到了黄山的怪石嶙峋、危峰突兀,形象地理解了文中的抽象词句,并在网上看到黄山不同形状的图片和文字信息,更加深了对它的认识,促进了学生思维的飞跃。
利用网络资源,引导学生绘图,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现代科技的发展,要求一个人不仅能动脑,同时又能动手。现代信息技术为语文实践活动开辟了广阔的时空。一些以时间、地点为线索的记叙文,我们可以让学生绘制出人物活动的线路图、行踪图等,以抓住课文脉络,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实践证明,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绘图,能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展和情操陶冶融于一体,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学生通过查阅图书和浏览下载网络资料,结合自己平常的所闻所见,很快就写出了有理有据的作文。它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查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阅读写作能力,更培养了学生的猜想、想象能力,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通过网上查阅,激发创新能力
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教师在屏幕上展示了几个问题:地球遭到破坏的原因是什么?影响有哪些?我们该如何保护地球?显然,这是知识与思维并行的拓展型的探究性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从校园网中下载查找到的相关资料,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做一些修正或补充。课堂上,学生们畅所欲言展开讨论,教师适时点拨、评价。于是一个个闪耀着创新火花的答案诞生了。通过网上的查阅、交流和相互间的思维碰撞,点亮了学生智慧的火花。
信息技术如一个五彩缤纷的万花筒,走进了学校的课堂,深入到了课改的前沿。通过实践与探索,我们深深感受到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整合的优势,小学语文网络教学给小学生以自由学习的新天地,给小学课程改革提供了新的教学环境和工作平台,切实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学生的自主学习、创新和实践能力等都得到了更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