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创业板:迟设的风险比就设的风险更大

来源 :财贸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fd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股市走势或股指暴跌并不能作为中国不宜设立或推迟设立创业板的理由。对中国来说,推迟设立创业板的风险比现在即设创业板的风险更大,因为迟设创业板;将严重影响今日的高新技术开发,应用和产业化进程,还将对后继者造成严重的投资心理障碍;将不利于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和其他成长型中小企业达到规模经济和在此基础上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将延缓创业板对人才投入,人才培养的导向作用;不能形成资本市场评价机制,从而影响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迟设立创业板,虚度宝贵时间,实际上增大了中国提高综合国力,增强综合国力,发展民族经济的风险,而这种风险与创业运行风险相比要大得多。
其他文献
中心城市具有较强的经济辐射功能,扩大中心城市的总需求能够带动关联地区经济的增长。本文阐述了中心城市扩大内需的双重内涵,并以江苏省南京市为例,分析了南京市城乡总需求结构变动状况,提出了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基本思路。
本文把中国金融业放在经济全球化和WTO的背景下进行研究,以提供一个开放经济下中国金融改革与政策调整的基本分析框架。本文主要讨论三个问题:(1)通过对竞争力,效率和产权制度的理论分析,说明金融改革和金融发展是提高中国金融业竞争力的唯一途径。(2)通过对世界金融业从分业到混业演进过程的实证分析,说明中国金融业的发展趋势,以及现阶段的金融创新和三大金融监管机构的协调与配合的重要性。(3)通过对利率,汇率及其互动关系的均衡分析,说明开放经济下中国货币政策的调整与组合。
本文从货币流通的角度研究了我国西部资金短缺的原因以及我国西部金融政策的效率,认为资金是西部经济的“瓶颈”,是当前西部经济发展中一种稀缺程度最高的资源,只有克服“瓶颈”约束,加大资金投入,才能推动西部经济的发展。要解决西部资金短缺问题,必须加大中央财政对西部经济的投资,调整国家现行的金融政策,建立资金由东向西的“回流”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只有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配合运用来加大对西部经济的投资,才是加快西部大开发的最有效途径。
WTO成员国所签订的众多协议中,以《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对税收政策尤其是税收优惠政策影响最大。由于我们对此不甚了解,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政府相继出台的许多优惠政策,在加入WTO后必须进行调整,其中最重要的是需要从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税收优惠政策的重心和着力点向前,向外推移。一是从直接生产环节优惠向研究开发环节转移,二是从生产贸易企业优惠向创新和产业化支持体系优惠转移。建立符合WTO要求的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税收优惠体系,包括进一步建立健全对产业基础和产业应用研究开发的税收优惠政策,建立健全对创新孵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