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行贿犯罪中的“不正当利益”

来源 :现代经济信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hai88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随着经济发展,商业经济领域也出现了许多贪贿犯罪现象,国家惩治行贿犯罪的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作为惩治行贿犯罪重要手段的刑法规制,发挥着震慑惩戒行贿犯罪分子、助益维护公职人员廉洁自律的作用。但无可讳言,司法实务中依然大量存在着“重惩受贿,轻纵行贿”的现象。在有关应针对研究中,关于“为了谋取不正当利益”中“不正当利益”的性质一直以来是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争论的焦点。本文拟立足于现行规范性文件的相关规定,结合相关理论,展开对传统“不正当利益”性质的各种学说的讨论,并分析其新的发展,以求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较为准确地把握行贿犯罪中“不正当利益”的性质。
  关键词:不正当利益;行贿犯罪;不确定利益;商业贿赂
  中图分类号:D92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2-0-02
  “不正当利益”性质的争论由来已久,众说纷纭。近观1997年刑法典修订之后,1999年3月4日“两高”发布的《关于在办理受贿犯罪大要案的同时要严肃查处严重行贿犯罪分子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第二条对“不正当利益”进行了界定,而后2008年“两高”通过《关于办理商业贿赂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第九条和2012年《关于办理行贿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2012年《解释》)第十二条进行了补充规定,前者第九条规定:“在招标投标、政府采购等商业活动中,违背公平原则,给予相关人员财物以谋取竞争优势的,属于‘谋取不正当利益’”。后者第十二条规定:“违背公平、公正原则,在经济、组织人事管理等活动中,谋取竞争优势的,应当认定为‘谋取不正当利益’”。这无疑给刑法学界和司法實务界中本来就众说纷纭的“不正当利益”性质的认定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和思考进路。
  一、关于不正当利益性质的传统学说
  关于“不正当利益”性质,笔者总结了一下学界的主要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是“非法利益”说。该说源于 1985 年“两高”《关于当前办理经济犯罪案件中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答(试行)》,其中规定“个人为谋取非法利益,向国家工作人员行贿或者介绍贿赂的,应按刑法第一百八十五条第三款追究刑事责任。” 这个观点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固然有其合理性,但是随着社会发展,这种观点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将“不正当利益”限定为“非法利益”过于狭窄,明显落后于社会发展。
  二是“非法利益 违背职务”说。该说源于1999年《通知》规定。该观点认为“不正当利益”的认定应当以受贿人为行贿人谋取利益是否违背其职责为标准。该说相较于“非法利益”说具有进步性,其摆脱了单纯依据是否违反法律法规等规范来判断“不正当利益”性质的标准,增加了一种认定“不正当利益”的方法,扩展了不正当利益的认定范围,也即将判断方法的着眼点从行贿行为所获取结果性质的合法与否提前到受贿人所获取结果过程的合法与否,亦即通过衡量行贿人谋取的利益是否是受贿人通过违背职责的非法方式谋取,从而认定该利益是否属于“不正当利益”。但是笔者认为该《通知》所确定的标准是利益本身性质上的不正当,并非是判断标准。
  三是“非法利益 手段不正当”说。该说认为只要采取行贿手段谋取利益,都可以认定为“不正当利益”,而无需考虑利益本身是否合法。第三种观点“非法利益 手段不正当”说提出了一种不同于“非法利益 职务违背”说的判断利益性质的方法,也扩大了不正当利益的认定范围。其将判断的着眼点进一步提前,认为衡量利益正当与否取决于行贿人实现利益的手段。该说认为行贿无可厚非是一种不正当手段乃至是一种严重的违法手段,所以通过行贿获得的利益均可视为“不正当利益”而不论这种利益的取得过程是否合法以及利益本身是否合法。但是这种观点在当下我国存在着一定的障碍。我国虽然实行了市场经济,但是法治政府建设仍然滞后,部分地方政府行政不作为、乱作为的现象仍然存在,司法实践中存在大量的行贿人为了取得自己应得的合法利益而被迫向官员行贿的案例,如果将此类行为也纳入犯罪圈,则有违刑法的谦抑精神,不当地扩大了刑法打击面,同时也不符合我国实际国情,是值得谨慎商榷的。
  二、从“竞争优势”来看“不正当利益”的性质
  (一)“竞争优势”的含义
  其实,“两高”相关刑事规范文件中“竞争优势”一词的出现最早可追溯到2008年“两高“在《关于办理商业贿赂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其中第9条第2款规定,在招标投标、政府采购等商业活动中,违背公平原则,给予相关人员财物以谋取竞争优势的,属于”谋取不正当利益“。该《意见》为“不正当利益”增添了新的含义,但是将“谋取竞争利益”的领域限定到“商业活动”中,这无疑是狭小的。到2012年《解释》出台,则把“谋取竞争优势”的存在范围扩到到包括“经济、组织人事管理等活动”在内。
  竞争,顾名思义,“竞”乃“竭力”,“争”乃“争取”。《现代汉语词典》将其解释为“为了自己方面的利益而跟人争胜。”可以说,“竞争优势”是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中各个领域的。 在商业经济领域,“竞争”一般是指市场经济活动主体为了自己的最大利益而以其他竞争者为竞争对手的争取交易机会和市场的行为。其实,市场经济的本质就是一种竞争经济,这也是市场经济区别于计划经济的核心特征之一。在此市场经济语境下的“竞争优势”则是指在竞争过程中所具有的超过或者优于竞争对手的有利情势条件。在该领域,“竞争优势”一般表现为在劳动力成本、技术、管理效率、商誉等方面至少同于竞争对手。而在组织人事活动中,“竞争优势”则具体表现在竞争者素质、学历、能力等方面优于对手。由此可以看出,“行贿谋取竞争优势”就是以行贿的手段谋取在商业经济、组织人事等领域同于或者优于竞争对手的情势条件。
  (二)对“行贿谋取竞争优势”的理论属性分析
  1.“行贿谋取竞争优势”和以往规范性文件中有关不正当利益表述的内涵是否一致?   和以往规范性文件中有关“不正当利益”的表述相比,“行贿谋取竞争优势”是一种新的表述。和界定较为全面1999年《通知》中有关“不正当利益”的表述比较而言,后者无法把前者的含义扩展解释在内。一方面,“行贿谋取竞争优势”从性质上讲必然不属于法律、法规、国家政策等所禁止取得的利益,如毒品利益等;另一方面,“违背职责”并不等能同于“行贿谋取竞争优势”,也即“行贿谋取竞争优势”并不总是与“违反法律、法规、国家政策的帮助或者便利条件”的含义相契合。
  以下试举两例对比说明,比如某政府采购项目中,甲公司因只符合竞标条件五项要求中的三项而向主管人员行贿,主管人员通过作假使得甲公司具备了五项条件,而其他竞标公司只具有四项,从而甲公司中标。显然该案例中,甲公司所直接谋求的是主管人员的作假行为及其背后带来的竞争优势,而该作假行为及其产生的竞争优势显然也属于违反法律、法规、国家政策的“帮助或者便利”而非前述最终的结果性利益。因此在这种情形下,二者含义是一致的。即便如此,还存在着的另外一种情形即甲公司本来就符合五项竞标条件,而其他不符合条件的公司向主管人员行贿,迫于无奈甲公司也进行行贿以期望能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主管人员最终仍然认可了甲公司的竞争优势而未受其他公司行贿影响。这种情形下的“竞争优势”就很难认定为甲公司要求主管人员提供违反法律、法规、国家政策等帮助和便利条件的情形。
  上述分析说明,实务当中已经扩展了“不正当利益”的范围,产生了新的含义,本来就已存在些许缺陷的传统理论更无法圆满解释和囊括新时期“不正当利益”的含义,不利于对新时期行贿犯罪的惩治。
  2.基于“不确定利益”理论对“行贿谋取竞争优势”本质的分析
  当然,实践都是不断发展进步的,不能苛责于当时的法律法规等规范性文件能来解释如今现实社会发生的现象。虽然2008年《意见》和2012年的《解释》已经明确将“行贿谋取竞争优势”纳入“不正当利益”的范畴,但是应当不懈探求其背后一致的理论属性,加深对“不正当利益”本质的认识,其实这也是在呼唤理论的发展和进步。下面笔者拟结合“不确定利益”的理论“不正当利益”的性质作一分析。
  “不确定利益”理论的前提是对利益的作出了合理的评价。“不确定利益”理论对利益的评价分为合法性评价和合理性评价,二者是一种逻辑上的递进判断关系,第一个层次合法性评价有两个判断结果,即非法利益和合法利益,非法利益当然属于不正当利益的范畴,针对合法利益再进入第二个层次合理性的判断,在此将合法利益区分为确定利益和不确定利益,对于不确定利益的判断结合行贿人手段是否合法进行判断,以正当手段获取的不确定利益属于正当利益,确定利益当然也属于确定利益,以不正当手段获取的不确定利益属于不正当利益。
  其实,不确定利益是指按照法律、法规、政策等规定,符合条件的任何人采取合法正当的手段都可能获得,但尚处于不确定状态的利益。①不确定利益的不确定性在于这种利益的取得存在竞争性或受国家工作人员自由裁量权等因素的影响。②换言之,该种利益在能否取得、取得多少等方面仍然处于不确定状态。对于市场竞争中大量存在的“不确定利益”,由于其处于不确定的状态,因此一般无法判断该种利益的“正当性”,要判断某一“不确定利益”是否具有“正当性”,则必须将该“不确定利益”与取得手段、获取程序结合起来进行考察。以不正当手段获取的不确定利益就属于“不正当利益”。 对于非法利益也即国家明令禁止取得利益,无疑是属于“不正当利益”,笔者认为该理论既契合了我国目前市场经济的发展现状,也理顺了关于利益性质划分的体系。
  前面谈到,“行贿谋取竞争优势”就是以行贿的手段谋取在商业经济、组织人事等领域同于或者优于竞争对手的情势条件。笔者认为,“行贿谋取竞争优势”更深层次的背后是在谋求一种不确定利益。不确定利益最终归属于谁取决于受贿人的自由裁量权等因素,在竞争过程中,对竞争优势的评价虽然往往会存在一定的客观根据,但这并不能否认对竞争优势的评价在某个阶段是会发生变化的,因为无论在任何领域,竞争始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竞争优势评价机制多元化,竞争环境情势也是瞬息万变,尤其是在数个竞争对手各方面的条件相差无几的情形下,一方的竞争优势可能很微弱,也很难说会固定不变。基于此,行为人就会通过行贿的违法手段来获取竞争优势,目的是影响乃至操纵受贿人的自由裁量权,使得在竞争开始时看来是不确定的利益最终归属于自己,“显而易见的是,行贿人追求竞争优势并非其最终的目的,而是取得竞争优势后觊觎由竞争优势所带来的竞争利益。”③如此一来,所谋取的不确定利益因为行贿人谋取手段的违法而具有了不正当利益的性质。
  同样,1999年《通知》中的第二种利益即要求提供的违法违规的帮助或者便利条件其实也可以视为一种通过不正当手段意图获取的不确定利益,这同样使得最终利益具有了不正当性。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行贿谋取维持性竞争优势也应当属于谋取不正当利益。所谓行贿谋取维持性竞争优势是指在竞争中行贿人本来就有一定相对的竞争优势,为了维持其竞争优势而行贿。因为竞争优势本来就是相对的,是动态的过程,而且其行为也侵犯了公平的竞争秩序,乃至是意图从长远角度请受贿人进行关照,所以将违反公平原则行贿谋取维持性竞争优势认定为不正当利益也是合理的。
  三、结语
  关于行贿犯罪中“不正当利益”性质的认定,借助不确定利益理论,可以认为其包括非法利益和手段不合法的不确定利益两类,可以称之为“非法利益 不正当手段获得的不确定利益”说。之前的相关理论之所以不能较好地达到理论的内在协调统一,原因在于对利益的性质认识并不全面,划分标准较为片面。不确定利益理论探求到了1999年《通知》、2008年《意见》和2012年《解释》规定的“不正当利益”性质背后的内在一致性,也将有益于司法实践当中“不正当利益”性质的认定。
  注释:
  ①于志刚、鞠佳佳:《贿赂犯罪中“不正当利益”的界定》,载《人民检察》2008年第17期。
  ②參见肖中华:《贪污贿赂罪疑难解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第169页。
  ③孙国祥:“行贿谋取竞争优势的本质和认定“,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13年第7期。
  作者简介:董旭源(1991-),男,汉族,河南平顶山人,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刑法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刑法研究。
其他文献
摘要:煤炭是我国重要的基础能源,在电力、钢铁、水泥、化工四大行业均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也具有重要地位。近年来,在世界经济疲软的大环境下,煤炭行业也结束了“黄金时代”,进入了萧条的“寒冬时期”。由于我国之前对煤炭的过度开采致使煤炭产能过剩,煤炭价格持续下跌,使我国传统煤炭企业面临严峻挑战,煤炭行业的股票投资也不被看好。2016年我国对煤炭行业进行了政策调整,提出“去产能”政策,进行煤炭
摘要:改革开发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具有农村和城市双重特征的“城中村”现象开始出现。“城中村”在从乡村向城市转变过程中,因土地、户籍、人口等多方面均属城乡二元管理体制,没有完全纳入城市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不利于城市整体规划和建设。“城中村”的长期存在,已经成为中国很多城市发展面临的一个难题。本文通过分析深圳市坪山新区“整村统筹”模式,希望为其他地区处理城中村改造有关问题上,
摘要:2016年,银监会发布了新修订的《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指引》,更加明确了内部审计在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强调了加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工作的规范性、监管的科学性和高标准。随着新指引的发布实施,新指引在约束和引导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行为、促进提升内部审计的有效性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关键词:内部审计;商业银行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
摘要:青春期孩子的教育是每一个家长、老师均感困惑的问题,青春期的孩子是人生中最后一个可塑性很强的阶段,也是一个孩子能否成才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的孩子内心有了很明确的自我意识,对每一个人每一件事第一次有了清晰的主观看法。作为老师和家长,如果在这个时期,运用“真”、“善”、“美”的教育理念,真正走入孩子的心灵,那这个孩子将来就很有可能走上了充满着真善美的人生道路。曾经有人说,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矛盾中向
摘要:在新的时期,绿色后勤工作在高职院校整体工作中越来越成为健康发展的新趋势,担负着管理与育人的双重任务。高职院校中绿色后勤的管理者和运营者是后勤院校中的后勤管理部门,具有实现环境教育功能、参与实践绿色科技和承担绿色校园建设的三重作用。后勤部门的工作目标,即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建设者。绿色后勤的管理工作离不开学生部门的管理,后勤的管理需要学生管理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学生管理需要后勤管理部门强有力的保
摘要:一直以来,人们认为社会责任应该是政府该做的工作,而追求盈利、提高股东利润,才是该是企业唯一的经营目标。但随着中国国际化进程的推进,企业社会责任逐渐被企业所重视并被人们所认知。企业不再一味地追求盈利而去考虑企业的日常活动对经营带来的影响,肩负起社会责任,从长远的视角来看这会赢得国民和舆论的支持,对于经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从而获得双赢的局面。本论文以日系企业丸红集团为例,通过日系企业在中国展开的C
摘要:为了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破解二元结构难题,保定基于其特殊的市清把旅游业作为其突破口。就保定县域来说,虽然在旅游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仍然面临诸多问题。本文结合保定县域旅游业发展现状,就存在的不足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查找问题的根源所在,从而制定相关的策略,为保定县域旅游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县域旅游;城乡统筹;旅游产业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
摘要:“营改增”政策的实行,虽然有效的减轻企业税负,但对税收体系造成了一定冲击,尤其对于地方级税收。一方面使得地级税收缺少了营业税这一主要税种,而减少了大部分收入;另一方面使得原本不稳定的税收体系结构,内部更加混乱。本文主体内容是以北京市为例,调研大量数据,论证地级税收所面临的主要困境,以及营改增政策对其的冲击,并适当的引论或提出一些政策建议。最后,对本文内容进行总结并指出不足之处。  关键词:营
摘要:本文结合地方赋予立法权大背景,以园林绿化行业为例,探析在公共管理领域引入软法治理模式,填补政府管理空白。  关键词:公共治理;软法;行业管理;地方立法  中图分类号:DF41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2-0-01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作为新时期依法治国的“新十六字方针”。自2016年1月1日起,湖北省12个设
摘要:营改增已经在全国全面的推广,乡镇财政收支受到了积极和消极的影响,乡镇政府要积极的采取对策,缓和营改增给乡镇带来的消极影响。本文以矿山镇为例在对理论基础分析的基础上,剖析了营改增对乡镇财政收支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并进一步的提出了完善营改增对乡镇财政税收收支影响的措施。  关键词:营改增;乡镇财政;财政收支  中图分类号:F812.4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