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农民增收问题一直是党和政府要着力解决的现实问题,自2004年以来,中央已连续下发了六个1号文件。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冲击不断显现。在这种大环境下,如何保持农村稳定、促进农民增收已成为当前“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最近,笔者就湘潭市2004~2008年农民增收的情况,通过听取汇报、举行座谈、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等形式,对有关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调查了解。
一、湘潭市农民收入情况总体判断
1、农民收入进入快速增长阶段。近年来,湘潭市农民收入增长步入快车道,在2004~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五年平均增幅达13.6%。农民人均纯收入总额及五年来的平均增幅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08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083元,高出全国1322元、全省1571元,人均纯收入总额低于长沙,在全省居于第二位,5年平均增幅分别高于全省1.4个百分点,农民收入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2、农民增收渠道呈现多样化特点。近年来,湘潭市农民收入由原来的主要依赖种养业收入向务工收入、转移性收入、财产性收入、经营性收入等多种增收渠道并存转变,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一是劳务经济不断壮大。近年来,湘潭市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来抓。因势利导,强化服务,鼓励和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或外出务工。二是国家惠农支农资金大幅度增长。2004年以来,湘潭市认真落实国家对农民进行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直补等一系列优惠政策,促进了农民增收。三是土地流转不断加快。近年来,全市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以转包、出租、互换、股份合作等方式,大力引导农民进行土地流转。四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蓬勃发展。据统计,2004年全市共有专业合作组织152个,到2008年全市专业合作组织达到345个,专业合作组织年销售额也从5.5亿元增加到23.5亿元。
3、农民收入结构不断改善。工资性收入与经营性收入一起成为了农民增收的两大主要途径。据统计,2004年到2007年,湘潭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工资性收入从1287元增加到2190元,增长19.2%,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从33.9%增长到41.9%。家庭经营收入从2333元增加到2653元,增长13.7%,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0.8%。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也日益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2004年到2007年,转移性收入从101元增加到263元,增长160%02004年到2007年,财产性收入从68元增加到119元,从增长量来看,四年翻了近一番。
4、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呈拉大之势。2004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11元,但2008年则扩大至8294元,农民人均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距由1.27倍扩大到1.36倍。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同期全国农民人均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距也呈拉大之势,其差距由2.21倍扩大到2.31倍。
二、农民增收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1、农业内部增收难度加大。一是粮食增产难度加大,且比较效益难以提高。近年来,我市大力推广了优质水稻种植,实行了重大病虫害统一防治和测土配方技术,水稻单产提高较快。但由于受资源、气候、技术等多种因素影响,水稻单产难以实现跨越式增长,粮食增产越来越困难。二是受价格波动影响,生猪生产前景难以预测。今年以来随着金融危机的延伸,生猪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特别是近期国际甲型H1N1流感流行,更加重了影响。三是农产品价格上涨空间有限。近几年,农民增收因素中的政策和价格作用较大,但农民增收仍然缺乏内生机制,制约农民增收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四是农业自身的特点给农民增收带来不确定因素。由于农业是一个弱质产业,受自然条件和市场的约束较大,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农业增产的不确定性因素依然很多。
2、外出务工增收难度加大。目前,农民收入的来源中,工资性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以上,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但是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蔓延,许多大中型企业收紧扩充步伐,部分外向型中小企业经营陷入困境,部分中小企业已经停产,农民外出务工门路紧缩,加之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对农民工外出务工形成一种强大的挤压态势,导致农民工就业机会进一步减少。同时企业效益下降,农民工的工资也在下降,这意味着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面临困难。
3、农村金融对农业生产支持力度不够,制约了农民增收。首先,现行农村金融体制导致了农村资金严重外流,难以为农民所用。据调查,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后将农村业务主要放在吸收存款上.在农村“只收储不放款”,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很难获得金融支持。其次,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审批、发放权过于集中,县及县以下的现有机构网点,大多只有吸收存款权而没有贷款权,制约了基层行贷款发放的灵活性和时效性。截至2008年末,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我市乡镇网点共有47家,其中有信贷审批权限的网点有27家,农村信用社在乡镇网点数达到146家,其中有信贷审批权限的网点只有38家。
三、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思考
1 大力促进土地流转.促进二三产业发展。中共中央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已明确提出:“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这为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推进土地规模经营提供了政策依据。因此,要积极推进农村土地规模化集约经营,鼓励农民依托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产业化龙头企业、种植大户和家庭农场,通过转包、转让、托管等方式实现土地流转,让农民将自己的土地作为股份参与到经营中来,并聘用农民参与生产,让农民除工资金性收入外,还获得长期的财产性收入。要大力发展多镇工业小区,按照“特色立镇、产业兴镇”的要求,加快乡镇企业发展和小城镇建设步伐,增加农民就业机会。
2 以促进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为途径,促进农民增收。一是把搞好劳务输出纳入发展规划,完善输出网络。要由劳动部门牵头,组建专门机构,负责全市劳务输出的组织、计划、安排工作。二是培育农村劳务中介组织。要在完善现有劳动服务机构的基础上,支持涉农部门、各类经济实体、社区组织兴办农村劳务输出机构,形成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劳动力转移社会化服务体系。三是加强对农民 工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民工就业能力。当前,金融危机影响尚未见底,各级党委、政府要化“危”为“机”,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力度,提升农民工技能,使培训与发展劳务经济紧密联系起来,形成“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的机制。四是针对当前部分农民工没有外出的情况,抓住党中央国务院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和我省加强“一化三基”建设力度的机遇,采取有力举措,进步改善农民工回乡创业的管理和服务,为返乡农民工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3 以农业科技为支撑.大力发展高效优质农业。一是要大幅度增加农业科研投入。要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体,同时重视开发社会上的资金来源渠道,制定优惠的税收、价格政策,鼓励并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和外商资本投入农业科技。二是要重视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要在组织上把农业院校、农业科研机构、专业化农业协会和农民四个基本方面有机地沟通起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机制。三是狠抓农业科技的传输和推广。农业科技推广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未来我国的农业科技创新一定要与生产紧密结合,改革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明确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承担的公益性职能,建立起以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业科研、教育等单位和涉农企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四是建立高效优质农业示范点。立足农村实际和市场需求,合理调整种植业内部结构和农作物品种结构,抓好优质、高效农业示范点建设,通过示范点的引路作用,带动农民增收。
4 继续增加政府公共投入.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一是大力抓好农田水利建设。抓紧编制和完善农田水利建设规划,整体推进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采取奖励、补助等形式,调动农民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积极性;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探索非经营性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办法。二是要继续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加强农村公路养护和管理,完善农村公路筹资建设和养护机制。三是要加强农村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应在政府的统一规划和宏观调控下,建立适应我国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的物流体系,培育与壮大农产品物流主体,建立和规范农产品市场中介组织。
5 继续加大金融支持三农的力度。一是要扩大农村金融服务供给。鼓励主要以服务农村地区为主的区域性中小金融机构的建立,以提高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性,从而提高金融服务资源配置的效率。二是积极探索小额担保机构的发展模式。为分散、化解涉农金融机构业务发展风险,调动其增加金融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应加强农村担保市场建设,或引进成熟的商业化担保机构,或建立政府扶持、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农村信贷担保机构,或由地方财政拨出专项资金委托商业化担保机构代为履行支持农村金融的发展。三是创新金融产品,改善金融服务。在政策允许范围和风险控制能力以内开发多样化、系列性金融产品,适应农村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要结合农村、农业、农户的实际需要,适时推出灵活便利、易于被农村消费者接受的消费贷款种类。四是全面推广村镇银行。针对我国农村金融服务功能弱化问题,国家从2007年底开始试点批设村镇银行。去年3月份成立的全省第一个村镇银行——湘多市村镇银行,不仅首创了“农业土地承包权流转贷款”等新服务项目,在农村种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中小企业、农民子弟就学等领域投放了1.4亿元贷款,而且自身实现年度盈利208万元,实现了“双赢”,值得在全市推广。
(作者分别系中共湘潭市委副秘书长、中共湘潭市委督查室主任、中共湘潭市委督查室副主任)
一、湘潭市农民收入情况总体判断
1、农民收入进入快速增长阶段。近年来,湘潭市农民收入增长步入快车道,在2004~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五年平均增幅达13.6%。农民人均纯收入总额及五年来的平均增幅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08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083元,高出全国1322元、全省1571元,人均纯收入总额低于长沙,在全省居于第二位,5年平均增幅分别高于全省1.4个百分点,农民收入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2、农民增收渠道呈现多样化特点。近年来,湘潭市农民收入由原来的主要依赖种养业收入向务工收入、转移性收入、财产性收入、经营性收入等多种增收渠道并存转变,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一是劳务经济不断壮大。近年来,湘潭市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来抓。因势利导,强化服务,鼓励和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或外出务工。二是国家惠农支农资金大幅度增长。2004年以来,湘潭市认真落实国家对农民进行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直补等一系列优惠政策,促进了农民增收。三是土地流转不断加快。近年来,全市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以转包、出租、互换、股份合作等方式,大力引导农民进行土地流转。四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蓬勃发展。据统计,2004年全市共有专业合作组织152个,到2008年全市专业合作组织达到345个,专业合作组织年销售额也从5.5亿元增加到23.5亿元。
3、农民收入结构不断改善。工资性收入与经营性收入一起成为了农民增收的两大主要途径。据统计,2004年到2007年,湘潭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工资性收入从1287元增加到2190元,增长19.2%,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从33.9%增长到41.9%。家庭经营收入从2333元增加到2653元,增长13.7%,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0.8%。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也日益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2004年到2007年,转移性收入从101元增加到263元,增长160%02004年到2007年,财产性收入从68元增加到119元,从增长量来看,四年翻了近一番。
4、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呈拉大之势。2004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11元,但2008年则扩大至8294元,农民人均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距由1.27倍扩大到1.36倍。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同期全国农民人均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距也呈拉大之势,其差距由2.21倍扩大到2.31倍。
二、农民增收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1、农业内部增收难度加大。一是粮食增产难度加大,且比较效益难以提高。近年来,我市大力推广了优质水稻种植,实行了重大病虫害统一防治和测土配方技术,水稻单产提高较快。但由于受资源、气候、技术等多种因素影响,水稻单产难以实现跨越式增长,粮食增产越来越困难。二是受价格波动影响,生猪生产前景难以预测。今年以来随着金融危机的延伸,生猪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特别是近期国际甲型H1N1流感流行,更加重了影响。三是农产品价格上涨空间有限。近几年,农民增收因素中的政策和价格作用较大,但农民增收仍然缺乏内生机制,制约农民增收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四是农业自身的特点给农民增收带来不确定因素。由于农业是一个弱质产业,受自然条件和市场的约束较大,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农业增产的不确定性因素依然很多。
2、外出务工增收难度加大。目前,农民收入的来源中,工资性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以上,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但是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蔓延,许多大中型企业收紧扩充步伐,部分外向型中小企业经营陷入困境,部分中小企业已经停产,农民外出务工门路紧缩,加之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对农民工外出务工形成一种强大的挤压态势,导致农民工就业机会进一步减少。同时企业效益下降,农民工的工资也在下降,这意味着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面临困难。
3、农村金融对农业生产支持力度不够,制约了农民增收。首先,现行农村金融体制导致了农村资金严重外流,难以为农民所用。据调查,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后将农村业务主要放在吸收存款上.在农村“只收储不放款”,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很难获得金融支持。其次,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审批、发放权过于集中,县及县以下的现有机构网点,大多只有吸收存款权而没有贷款权,制约了基层行贷款发放的灵活性和时效性。截至2008年末,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我市乡镇网点共有47家,其中有信贷审批权限的网点有27家,农村信用社在乡镇网点数达到146家,其中有信贷审批权限的网点只有38家。
三、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思考
1 大力促进土地流转.促进二三产业发展。中共中央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已明确提出:“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这为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推进土地规模经营提供了政策依据。因此,要积极推进农村土地规模化集约经营,鼓励农民依托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产业化龙头企业、种植大户和家庭农场,通过转包、转让、托管等方式实现土地流转,让农民将自己的土地作为股份参与到经营中来,并聘用农民参与生产,让农民除工资金性收入外,还获得长期的财产性收入。要大力发展多镇工业小区,按照“特色立镇、产业兴镇”的要求,加快乡镇企业发展和小城镇建设步伐,增加农民就业机会。
2 以促进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为途径,促进农民增收。一是把搞好劳务输出纳入发展规划,完善输出网络。要由劳动部门牵头,组建专门机构,负责全市劳务输出的组织、计划、安排工作。二是培育农村劳务中介组织。要在完善现有劳动服务机构的基础上,支持涉农部门、各类经济实体、社区组织兴办农村劳务输出机构,形成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劳动力转移社会化服务体系。三是加强对农民 工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民工就业能力。当前,金融危机影响尚未见底,各级党委、政府要化“危”为“机”,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力度,提升农民工技能,使培训与发展劳务经济紧密联系起来,形成“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的机制。四是针对当前部分农民工没有外出的情况,抓住党中央国务院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和我省加强“一化三基”建设力度的机遇,采取有力举措,进步改善农民工回乡创业的管理和服务,为返乡农民工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3 以农业科技为支撑.大力发展高效优质农业。一是要大幅度增加农业科研投入。要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体,同时重视开发社会上的资金来源渠道,制定优惠的税收、价格政策,鼓励并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和外商资本投入农业科技。二是要重视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要在组织上把农业院校、农业科研机构、专业化农业协会和农民四个基本方面有机地沟通起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机制。三是狠抓农业科技的传输和推广。农业科技推广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未来我国的农业科技创新一定要与生产紧密结合,改革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明确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承担的公益性职能,建立起以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业科研、教育等单位和涉农企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四是建立高效优质农业示范点。立足农村实际和市场需求,合理调整种植业内部结构和农作物品种结构,抓好优质、高效农业示范点建设,通过示范点的引路作用,带动农民增收。
4 继续增加政府公共投入.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一是大力抓好农田水利建设。抓紧编制和完善农田水利建设规划,整体推进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采取奖励、补助等形式,调动农民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积极性;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探索非经营性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办法。二是要继续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加强农村公路养护和管理,完善农村公路筹资建设和养护机制。三是要加强农村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应在政府的统一规划和宏观调控下,建立适应我国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的物流体系,培育与壮大农产品物流主体,建立和规范农产品市场中介组织。
5 继续加大金融支持三农的力度。一是要扩大农村金融服务供给。鼓励主要以服务农村地区为主的区域性中小金融机构的建立,以提高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性,从而提高金融服务资源配置的效率。二是积极探索小额担保机构的发展模式。为分散、化解涉农金融机构业务发展风险,调动其增加金融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应加强农村担保市场建设,或引进成熟的商业化担保机构,或建立政府扶持、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农村信贷担保机构,或由地方财政拨出专项资金委托商业化担保机构代为履行支持农村金融的发展。三是创新金融产品,改善金融服务。在政策允许范围和风险控制能力以内开发多样化、系列性金融产品,适应农村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要结合农村、农业、农户的实际需要,适时推出灵活便利、易于被农村消费者接受的消费贷款种类。四是全面推广村镇银行。针对我国农村金融服务功能弱化问题,国家从2007年底开始试点批设村镇银行。去年3月份成立的全省第一个村镇银行——湘多市村镇银行,不仅首创了“农业土地承包权流转贷款”等新服务项目,在农村种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中小企业、农民子弟就学等领域投放了1.4亿元贷款,而且自身实现年度盈利208万元,实现了“双赢”,值得在全市推广。
(作者分别系中共湘潭市委副秘书长、中共湘潭市委督查室主任、中共湘潭市委督查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