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自由独立的人格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目标

来源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rzag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教育关乎民族未来,教育理念则关乎教育的成败。培养学生“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是公认的先进教育理念,而大学生的人格是在中小学阶段造就的,中小学的教育理念已经严重扭曲,思想品德教育应当厘清教育宗旨,提供并率先实践正确的教育理念,把培养学生自由独立的人格作为最根本的目标。
  关键词:思想品德 自由独立教育理念
  近年来,国人关于“中国为什么没有一流大学”的追问,无不涉及同一个问题,就是“大学精神”。何谓“大学精神”?许多人都把世界一流大学的校训作为大学精神的经典表述,其中为人们引用最多的就是“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这句名言,而且论者都认为,学生有没有“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是能否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根本条件。而我们的“天之骄子”们则普遍成为了“以别人之是非为是非”的考试专家,早已丧失了自由独立的人格。如果说这都是应试教育惹的祸,那么,中学阶段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否应当发挥补偏救弊的矫枉作用呢?这无疑是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笔者就此略陈浅见,以求教于诸位同仁。
  
  一、自由独立的人格是优良品德的核心、支柱
  
  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全面发展”必须以“自由独立”为前提。一个被束缚的人,一个依附于他人的人,就是一个萎缩的人,一个没有主体性的人,这样的人根本不可能发展,更何谈“全面”?全面发展的人就是自我本质充分展开的人,他首先是自觉、自主、自由的人,所谓“自觉”,就是“明白”,包括明白世界,明白自我,就是自我的觉醒,具有充分发达的自我意识;所谓“自主”,就是自己主宰自己,而不为别人所左右,就是彻底独立;所谓“自由”,即“自己是自己的理由”,就是没有外在的束缚,就是“解放”的状态。全面发展的人是人格健全的人,也是道德高尚的人,“圣人”通达众务而不囿于一偏,就是最好的证明。
  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四有”公民,只有自由独立,才能担当道德责任,才能成为道德主体。一个不能自由表达、没有独立意志的人,是不可能、也不应该对自己的言行负责的。一个没有道德能力的人,又谈何“思想品德”呢?自由独立,也是公民的基本标志,因为,公民是权利与义务的统一体,只有自由独立的人,才能行使自己的合法权利,履行法定义务。
  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善于创新的一代新人。发明创造是人的本质,劳动是创造性的活动,在当今时代,创造力已经是国家、团队乃至个人的核心竞争力。而创造就是标新立异,就是彰显个性,创造的前提则是自由思想,独立思考,没有独立思考和自由思想,不能在精神领域徜徉遨游,就不可能进入未知领域,就不可能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守望人类精神家园,创造人类精神财富,与圣贤为友,与真理为友,这就是“大学精神”,这就是一流大学的灵魂。而这一切又植根于“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这种精神,这种人格,得之于中小学教育,也可能失之于中小学教育。所以,中学教育、特别是思想品德教育,应该把培养学生自由独立的人格作为首要目标,作为重中之重。
  
  二、思想品德教育的误区
  
  思想品德教育存在两个误区。
  第一,把思想品德教育置于知识教育之下。多年来,“考试至上,升学至上”已成为高考的指挥棒,在这种理念的支配下,高考改来改去,都以语数外为主,思想品德根本不能置于“主科”之列(事实如此)。这完全是本末倒置。教育首先要解决的是道德问题,其次才是知识的问题。德为本,才为末,舍本逐末,竞至于此!
  第二,思想品德教育不是解放学生,而是束缚学生;不是鼓励个性,而是抹煞个性。中国文化向来忌讳自由独立,我们的教育理念中也很少有鼓励自由独立的倾向。相应地,我们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苦口婆心,总是有意无意地要达到管束学生的目的,正如在成人中流行多年的“上政治课”的含义那样。历史已经证明,那种否定自由独立精神的“政治课”上多了,正是我们民族的不幸;历史还将证明,用“政治课”的方式对中小学进行扼杀式的思想品德教育,必将葬送中国的未来,包括葬送中国的大学。
  自由独立人格的丧失,给国人带来的是无法承受之痛。痛定思痛,思想品德教育应当冲锋在前,去解放学生,去鼓励“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去拯救中华民族的未来。惟其如此,才无愧于“思想品德教育”。
其他文献
教学是一项艰巨的工程,要把这项工程打造好,既要勤奋扎实,又要潜心研究、厚积薄发。教学要取得突破性进展,就要千方百计提高教学效益,现就此问题谈一点认识。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贯彻落实,课堂教学逐渐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那么地理教学中应如何调控和组织好课堂教学,全面深化实施素质教育呢?
新的课程理念是结合新时期我国的教育教学实际提出来的,旨在培养出更加适应当今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初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如何在新课程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新课程教学理念和要求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促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根本性变化。本人认为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转变首要的是正确处理好四点关系,现结
本文分析了我国传统民事诉讼审前准备程序及“一步到庭”审判方式的弊端,提出了其改革方向是:第一,确定审前准备程序对实现诉讼程序公正、效益的独立价值;第二,构建以当事人为主导
在高中课程教学中,地理是一门“特别”的科目。说它特别,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地理不作为中考考试科目,初中学生区域地理知识缺乏是高中地理人门的最大障碍;二是高中文理分科时.高
真理问题是人类认识的永恒主题,又是颇具时代性的课题。汲取多年的经验教训,要解决好真理问题,除在社会体制、机制、教育、道德文化等社会环境上必须改进、完善外,在方法论上,应在
该文总体上回顾和总结了从80年代初以来进行的蒙古文信息处理工作,尤其是蒙文编码的编制工作。阐述了蒙古文字的属性与研究概况,提出了在编制蒙古文编码时必须弄清的概念和需要考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明确指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中的活动者,思考者和探究者。本文指出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还给他们时间、空间、
中国新时期十年文学与苏联“解冻”文学代表着中苏当代文学的新时期,在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本文在二者的对比分析中揭示社会政治、道德观念、文化传统对文学创作的制约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