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脉视域下的城市景观规划探析

来源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liwer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城市景观的规划,必须从自然生态、文化脉络、地域特征等维度来把握与进行。自然生态是其基础,文化脉络是其灵魂,地域特征是其载体,三者相辅相成,将其有机结合、科学配置,是城市景观规划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由溯源、乐游、畅想三个区域组成的华阴长涧河景观规划,正是上述原则的具体实践。
  中西文化的不断交互融合,给我国城市景观规划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纵观我国目前的城市景观规划,普遍存在盲目追求“高大上”的问题:借鉴有余而传承不足,奢华有余而人文不足;设计理念虽有但含糊不清。许多大规模的景观再造,忽略了对景观规划的基础、灵魂、载体和理念的整体认知和综合把控,致使我国一些城市的景观规划自然生态偏离,地域特色缺失,文化脉络断层,趋同现象严重。
  作为公共空间的城市景观,是人们认知一片地域、体验一方人文、传承一脉文化的重要途径。城市景观向人们展现的不应仅仅是山、水、草、木和亭、台、楼、阁,更应向人们传达自然生态、社会、人文等元素的和谐。城市景观规划,除了要满足人们休闲娱乐、美化空间的要求,还应赋予其传承地域文化之职责。鉴于此,本文拟以陕西省华阴长涧河景观规划为例,从基础、灵魂、载体和理念四个方面对城市景观规划进行探析,以供学界参考。
  一、自然生态:城市景观规划的基础
  城市景观不仅是一座城市的点缀,也是一座城市的生态基础、精神气质和生活内容。之所以把自然生态视作城市景观规划的基础,是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考虑。
  其一,城市景观规划的核心内容应当是以人为本的环境整合。这里所讲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等。环境整合中不能没有创新,但创新不能以破坏自然生态为前提,而应在维护自然生态平衡的基础上,通过整治、梳理、协调、培育,以收到“天人合一”的效果。这里的“天”即自然生态,“人”即理念创新,“天人合一”即城市景观规划的理念、创新要以自然生态为基础,也就是所谓的“道法自然”。自然生态同时又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其地形地貌、河流湖泊、绿化植被等要素是城市景观规划的宝贵资源。城市景观规划要尊重并强化自然景观特征,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因此,利用自然、维护生态,改造自然、创新生态,是城市景观规划的核心要义。
  其二,城市景观规划不是要进行无中生有的创造,自然生态是城市景观规划的基础,离开基础的创造,必然是一种畸形的创造,或者说是一个孤立无“缘”的怪胎。大自然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并留下了无以计数的生态良品,对这些生态良品进行整治性梳理、协调性培育、保护性开发,是城市景观规划的基本内涵。围绕城市景观规划的基本内涵,结合人类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兼顾人类的精神和物质需求,对自然生态进行总结、概括、描述,并不断挖掘、传承、演变等,便构成了城市景观规划的基本内涵。
  城市景观规划的核心内容和基本内涵,决定了城市景观规划的基础是自然生态。
  二、文化脉络:城市景观规划的灵魂
  自然生态虽是城市景观规划的基础,但不能任其“自由生长”,否则,便失去了城市景观的灵魂。
  城市是人类栖息生活之场所。城市的沧桑变化,人类的生息繁衍,都是作为宇宙主宰的人类智慧结晶,已成为一种文化符号,而每一个文化符号,包括自然的、人工的、历史的、当代的,都见证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因此,作为公共空间的城市景观,当然被赋予了传承历史文化、人文元素的责任。只有如此,置身城市景观中,人们才能感受到昔日城市的兴衰和今日城市的发展,才不会因文化脉络出现断层而茫然无据。
  文化脉络作为城市景观规划的灵魂,犹如赋予了景观之人文生命。纵观传统园林,我们能领略到一种诗意、禅境、情趣,以及人格的淡泊、心灵的放松与节操的纤尘不染;尽管园林历经沧桑,但蕴涵其中的思想光芒永驻,文化脉络清晰,似乎在向后人诉说着先贤的处世哲学和闲情逸致。历史文化的传承,使得景观在不同的地域文化之中承载着各不相同的文化积淀,呈现出千姿百态的个性观瞻。我国著名景观设计大师夏建统先生认为,每一片土地都有属于她们自己的文化,故每一片土地都应该有属于她们自己的景观。[1]可见,文化元素在城市景观规划中至关重要。所以,将传统文化元素运用到都市生态文明和城市景观设计中,既可规避城市景观的趋同,又可诠释城市景观的内涵,还能延伸城市景观的生命空间。因此,挖掘人文元素,串连人文记忆,传承人文历史,是城市景观规划的灵魂。
  三、地域特征:城市景观规划的载体
  城市景区规划的基础是自然生态,其灵魂是文化脉络,但其要真正落地,还需要一个载体——地域特征。
  “地域”是经济地理学和文化地理学中经常用到的一个概念,是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的有机融合。特定的地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定位,它不仅包括独具特色的自然地理状况,更包含了此地区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所形成的独特的生活方式、行为习俗、思维模式、价值取向等。
  城市景观规划不能脱离地域特征这个载体。俞孔坚认为,城市景观设计源于解读地域、历史和生活,重在对“土地”进行系统的分析、规划、保护、管理和恢复。[2]林菁等[3]在《地域特征与景观形式》一文中提出,地域特征是特定区域土地上的自然和文化的特征,包括天然的、自然的呈现,也包括人类在生产、生活中改造自然形成的;这些地域特征不仅是历史上园林风格形成的重要因素,也是今天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的重要依据。地域特征作为城市景观规划的载体,其核心要义是因地制宜,强调的是避免脱离地域的景观复制。当然,地域特征的形成需要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和相对稳定的社会自然环境,它的存在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对的,不同的地域文化之间会相互渗透、融合、借鉴与吸收。而城市景观规划的创新就在于挖掘、总结、概括、描述、体现出地域特征。所以,城市景观规划,无论是绿地、街心花园、公园、园林、雕塑、特色街道,还是一些公共建筑,都必须与当地的地域特征相结合,充分承载当地的传统文化。只有如此,才能实现一方水土一方景觀的愿景。   四、华阴长涧河景观规划例析
  陕西华阴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素以“大山、大水、大绿、大空间、大文化、大生态”著称。如何打造一座不失特色而又底蕴丰厚的旅游城市呢?长涧河景观的规划与建设便被提上了议事日程。长涧河地处陕西省华阴市,为渭河一级支流,由华山峪、黄甫峪、杜峪汇集而成,全长91.6 km。长涧河景观规划选取范围为长涧河上游段,穿越华阴城区(见图1)。依据长涧河的地域特征,结合长涧河的自然生态,项目组在华阴市文化脉络的基础上,按照城市整体规划的要求和景观设计的理念,拟定了“山水意境滨河生活走廊,华阴文化城市体验空间”的设计定位。设计中长涧河两岸绿道以“山水意境”作为构建主线,绿带扩展区域以華阴文化作为出发点。
  本设计方案由溯源、乐游、畅想三个区域组成(见图2)。其中,溯源区域以追寻老河堤记忆为主要设计要素。此区域南邻320国道,北至连霍高速,区域内落差较大,且两侧可规划用地较少。根据这种地域特征,规划者将老河堤保留并加以提升,设置新的坝体,拓宽河道水域面积,重点突出华阴城市历史,场地内设墙式文脉景观小品,体现和展示华阴文化,游人在溯源区可以找到长涧河传承的乡愁。乐游区域将重点打造华阴民俗主题公园,并与魏长城遗址相结合,使古老的民俗与实际存在的遗址相互呼应;该区域内设置华阴老腔、华阴皮影的展示橱窗与表演舞台,并以戏台商业街的形式存在。畅想区域以生态亲水为主,以低影响度开发为主要策略,建设郊野生态滨河公园;由于该区域毗邻华阴水厂,所以在该区域规划并设计了自然净水展示区,可用于普及污水处理知识,弘扬节水爱水文化,丰富场地功能。
  综上所述,城市景观的规划,要从自然生
  态、文化脉络、地域特征等维度综合考虑。只有从自然生态基础出发,打造地域特征这个载体,传承文化脉络这个灵魂,才能成就城市景观的精品。城市景观规划的基础、灵魂、载体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其有机结合与科学配置,是城市景观规划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参考文献:
  [1]
  孔祥伟,苗慧珠.客观与真实——夏建统谈景观设计[J].景观设计,2006(5):6.
  [2] 朱敏娟,王鸣义.俞孔坚“白话景观”思想初探[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1(5):96.
  [3] 林箐,王向荣.地域特征与景观形式[J].中国园林,2005(6):16.
其他文献
关键词:阿多诺;马克思;社会学;基本概念  [译者导言]这篇文章是西奥多·阿多诺在1962年夏季班的一节课的讲课笔记,做笔记的人叫汉斯-格奥尔格·巴克豪斯。这份课堂笔记并没有被收录在西奥多·阿多诺的文集里,而是收录在巴克豪斯自己的著作《价值形式的辩证法:马克思经济学批判研究》的附录中。这篇笔记可以使我们深入了解西奥多·阿多诺的社会批判理论和其对于马克思思想的认识。  波普尔的“社会唯名论”:在波普
期刊
关键词:众包模式;科学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共现网络图谱;聚类知识图谱  “众包”始于西方企业的创新活动,2006年才进入学术研究领域。J.Howe[1]首次提出“众包”概念,认为众包是一个公司或机构将过去由员工执行的工作任务以自由自愿的形式外包给非特定的大众网络的做法。众包2007年被引入中国后,其相关研究和实践得到了快速发展。刘文华等[2]认为众包借助网络平台,能够充分挖掘广大消费者的力量和
期刊
摘要:智慧教育是我国“十三五”期间教育发展的根本任务。在“互联网+”已在我国社会建设多领域普遍应用的前提下,线上线下有机运行已成为当下社会各领域工作新的方式,O2O法则作为具有当下普适意义的互联网思维范式,日益被人们所接受。当前“传统教育+网络信息化教学”尚未系统整合和发挥出网络信息技术的集成优势,存在着信息技术应用流于形式,线上课程教学目标与实践脱节,资源链接不足,知识更新滞后,以及信息递送和管
期刊
摘要:从马克思提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群众路线,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至上”,贯通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脉相承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与理论逻辑。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群众路线成为“党的根本的政治路线和根本的组织路线”。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要求全党“必须不断地发扬党的工作中的群众路线的传统”。
期刊
关键词:高技术产业;产品内国际分工;全球价值链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1990年代以来,产品内分工逐渐成为国际分工的主要方式,常被称为全球价值链(GVC)分工。目前全球范围内通过全球价值链发生的国际贸易占比超过66.67%。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以廉价劳动力和良好的基础设施等优势融入国际分工,制造能力不断提升,被称作“世界工厂”。但中国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还处于较为不利的地位[1],亟需向价值链
期刊
摘要:我国特殊的结售汇制度,使外汇占款、冲销成为决定我国基础货币投放量的重要因素。由于我国不同地区对外开放水平的差异和外汇占款的原因,更多的基础货币自然地流入东部沿海地区,而货币的冲销却是全国统一的,这种不可逆的货币投放、回笼过程,最终导致基础货币的投放在各地区的不均衡,产生货币区域效应,影响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利用我国东中西部9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基于协整和误差修正模型的实证研究,得出结论:一个省份
期刊
摘要:高校就业质量评价具有理论性与现实性、主观性与客观性、主体性与客体性等多重属性。面对国家整体就业结构的升级完善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调整,就业质量评价受到国家、经济、高校及个体等因素的影响。遵循科学性与整体性、可操作性与独立性、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等相结合的原则,构建“量”和“质”并重的高校就业质量评价体系:一是构建科学的指标体系,优化就业质量评价标准;二是构建开放式评价机
期刊
摘要:实体性思维是在黑格尔之前的西方哲学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思维方式,其本质和症结是对人与世界之关系的形而上学割裂。黑格尔立足于思辨辩证法,在一定程度上扬弃了这种思维方式的独断性和先验性,然而并没有走出其观念论的迷误。马克思继承了黑格尔辩证法的能动性,又克服了其思辨性,并基于实践立场实现了对它的扬弃和超越。这一批判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及其对劳动二重性的分析提供了理论支撑。立足于唯物主义辩证法,马克思赋
期刊
摘要:民间艺术的传承及承载主体——民间艺人——是知识产权保护的核心。但在现有司法程序中,往往因为无法确定具体的权利人而导致权益归属模糊。同时,民间艺人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的身份地位低及话语权缺失的现实,也极大地影响了公民对于民间艺术知识产权的认知程度。虽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制度的出台预示着政府对民间艺人文化贡献的官方认可,但对于民间艺人群体而言,能获得经济补助的仅仅只是极少数。在发现民间艺人的现
期刊
摘要:以赫伯迪格的研究成果为代表的亚文化研究的两大核心概念是“收编”和“抵抗”,而他对“收编”的表述模糊不清且过分重视“抵抗”在亚文化中的作用,最终导致意义的虚无。可以从象征人类学视角对上述问题加以反思:其一,亚文化的抵抗意义来自于其代码的流动性和随意性,这正是象征符号多义性的体现;其二,亚文化研究采用了“亚文化抵抗主文化、主文化收编亚文化”这种二元对立视角,而在象征人类学看来,抵抗和收编的过程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