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08年金融危机带给了全世界人们太多的思考,而我国商业银行也应该从这次金融危机中看到自身在风险管理层面上的问题,并及时加快风险管理体系的完善
金融危机的成因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TheFinancial Crisis),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
金融危机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美国的这次经济危机是属于银行业危机,以金融机构相继破产、被兼并、政府接管为标志,区别于97年亚洲经济危机时那场以货币挤兑为标志的货币危机,此次危机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力要更大。此次危机最初是由银行的信贷危机引起的,由房地产价格的下跌而引发,最终造成金融危机,进而影响实体经济。
截至2009年3月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内本外币资产总额为69.4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5.1%;本外币负债总额为65.5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5.4%;不良贷款余额5495.4亿元,比年初减少107.7亿元;不良贷款率2.04%,比年初下降0.38个百分点,继续保持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双降”的态势。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123.9%,比年初上升7.5个百分点。由此可见,我国银行业继续保持了稳健发展的态势,抗风险能力继续增强。但是,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主要不是对银行业的直接财务影响,而在于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实体经济,进而对银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构成威胁。银行业与整个实体经济密切相关,如果实体经济出现问题,银行业的稳健经营就会受到影响。金融危机对于实体经济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多地反作用于银行,银行正面临着不断加大的风险、经营与盈利压力。从盈利情况看,在有效信贷需求趋于减弱、存贷利差持续缩窄、利息支出成本逐渐上升、中间业务增长乏力、风险资产逐步增多、拨备支出显著增大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今年乃至今后一段时期银行净利润增速将明显放缓,过去那种高速增长的局面将难以再现。
次贷危机对银行风险管理启示
次贷危机从某种意义上看就是银行内部风险控制的失效。在次贷危机发生前,充足的市场流动性和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使得一些机构高估了市场吸收风险的能力,很多机构的风险管理政策、流程和技术出现了不足,尤其是集团层面的全面风险管理缺失,导致机构未能对主要风险加以识别或有效管理。次贷危机对全球银行业界来说都是一个深刻的教训,我国银行业应充分借鉴。
(1)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时刻将风险控制放在工作的首要位置。
一个好银行,必须要树立一个好的风险管理文化;一个合格的金融工作者,头脑中始终要将风险控制放在第一位。我国商业银行应认真吸取美国次贷危机遭受损失的教训,从预防经济周期波动和外部冲击的角度出发充分评估风险,在业务发展和风险防范之间取得平衡,必须进一步提高风险管理能力,注重长远利益,实现稳健经营和持续发展。尤其要注重住房按揭贷款的风险。金融风险最主要的还是信用风险,如果放弃了对客户自身还款来源和信用审查的话,那信用风险的闸门就打开了。目前,我国各家银行对房贷申请人的把关较为严格,也没有次级贷款。但是,我国尚没有较为完整的个人信用记录和较为严格的个人信用评价体系;一些地区房市也存在较为严重的泡沫;此外,还存在定数目的假按揭贷款。因此,加强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发展的重中之重。
(2)建立和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推行全面风险管理模式。
全面风险管理是指对银行各部门和各敞口的风险进行通盘管理,依据统一标准进行风险测量,并根据业务相关性进行主体的风险控制。目前,许多外国银行已经开始使用新一代风险测量模型,风险管理部每天用风险价值VAR测算市场风险、跟踪信用风险、分析收益与业务量的关系,计算边际收益和违约概率,并据此确定准备金数额和配置经济资本。全面风险管理需要有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风险管理流程设计等多方面的制度基础。
(3)重视流动性风险管理
由于国内流动性非常充足,国内银行对流动性风险重视不够明显。为获取更多的利益,有的银行的超额备付金常年保持在非常低的水平。同时,我国大多数银行的期限结构非常不平衡,短借长贷的情况很多,特别是中小银行,这种状况更普遍。一旦市场发生逆转,市场信心下降,对于中小银行将造成严重影响。因此,我国的商业银行应充分重视流动性风险管理,合理调整期限结构,保留适当的准备,做好流动性风险测算。
(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金融危机的成因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TheFinancial Crisis),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
金融危机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美国的这次经济危机是属于银行业危机,以金融机构相继破产、被兼并、政府接管为标志,区别于97年亚洲经济危机时那场以货币挤兑为标志的货币危机,此次危机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力要更大。此次危机最初是由银行的信贷危机引起的,由房地产价格的下跌而引发,最终造成金融危机,进而影响实体经济。
截至2009年3月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内本外币资产总额为69.4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5.1%;本外币负债总额为65.5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5.4%;不良贷款余额5495.4亿元,比年初减少107.7亿元;不良贷款率2.04%,比年初下降0.38个百分点,继续保持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双降”的态势。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123.9%,比年初上升7.5个百分点。由此可见,我国银行业继续保持了稳健发展的态势,抗风险能力继续增强。但是,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主要不是对银行业的直接财务影响,而在于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实体经济,进而对银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构成威胁。银行业与整个实体经济密切相关,如果实体经济出现问题,银行业的稳健经营就会受到影响。金融危机对于实体经济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多地反作用于银行,银行正面临着不断加大的风险、经营与盈利压力。从盈利情况看,在有效信贷需求趋于减弱、存贷利差持续缩窄、利息支出成本逐渐上升、中间业务增长乏力、风险资产逐步增多、拨备支出显著增大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今年乃至今后一段时期银行净利润增速将明显放缓,过去那种高速增长的局面将难以再现。
次贷危机对银行风险管理启示
次贷危机从某种意义上看就是银行内部风险控制的失效。在次贷危机发生前,充足的市场流动性和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使得一些机构高估了市场吸收风险的能力,很多机构的风险管理政策、流程和技术出现了不足,尤其是集团层面的全面风险管理缺失,导致机构未能对主要风险加以识别或有效管理。次贷危机对全球银行业界来说都是一个深刻的教训,我国银行业应充分借鉴。
(1)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时刻将风险控制放在工作的首要位置。
一个好银行,必须要树立一个好的风险管理文化;一个合格的金融工作者,头脑中始终要将风险控制放在第一位。我国商业银行应认真吸取美国次贷危机遭受损失的教训,从预防经济周期波动和外部冲击的角度出发充分评估风险,在业务发展和风险防范之间取得平衡,必须进一步提高风险管理能力,注重长远利益,实现稳健经营和持续发展。尤其要注重住房按揭贷款的风险。金融风险最主要的还是信用风险,如果放弃了对客户自身还款来源和信用审查的话,那信用风险的闸门就打开了。目前,我国各家银行对房贷申请人的把关较为严格,也没有次级贷款。但是,我国尚没有较为完整的个人信用记录和较为严格的个人信用评价体系;一些地区房市也存在较为严重的泡沫;此外,还存在定数目的假按揭贷款。因此,加强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发展的重中之重。
(2)建立和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推行全面风险管理模式。
全面风险管理是指对银行各部门和各敞口的风险进行通盘管理,依据统一标准进行风险测量,并根据业务相关性进行主体的风险控制。目前,许多外国银行已经开始使用新一代风险测量模型,风险管理部每天用风险价值VAR测算市场风险、跟踪信用风险、分析收益与业务量的关系,计算边际收益和违约概率,并据此确定准备金数额和配置经济资本。全面风险管理需要有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风险管理流程设计等多方面的制度基础。
(3)重视流动性风险管理
由于国内流动性非常充足,国内银行对流动性风险重视不够明显。为获取更多的利益,有的银行的超额备付金常年保持在非常低的水平。同时,我国大多数银行的期限结构非常不平衡,短借长贷的情况很多,特别是中小银行,这种状况更普遍。一旦市场发生逆转,市场信心下降,对于中小银行将造成严重影响。因此,我国的商业银行应充分重视流动性风险管理,合理调整期限结构,保留适当的准备,做好流动性风险测算。
(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